长白山深处的一处山坳之中,很多帐篷密密麻麻的布置在山谷里。大批的八旗和家属、啊哈在采薪做饭,打水饮马。
其中一座戒备森严的牛皮大帐,装饰着黄金配饰,看着十分华贵。
多尔衮和阿济格从中走出,看着远去的一群朝鲜人,对石庭柱问道:“这些人可靠吗。”
“主子,李家人绝对可靠。他们和李保有深仇大恨,是绝对不可能是李?派来的奸细的。”石庭柱拍着胸脯保证说。
“主子,他家是李?上台的第一功臣,可是李?这个昏君是非不分,忘恩负义,上台之后,酬谢功臣,把头功都给了他的亲信,冷落功臣。而且,这些靠着裙带和私人关系上台的奸臣,反过头来迫害支持李保上台的功臣。导
致李适之乱。李家人失败后逃入长白山区暗中发展,以求报仇雪恨。”
“所以,这些人熟悉朝鲜的情况,是完全可以信任的。他们对李保恨之入骨。是可靠的向导。
多尔衮点点头,他这两天也了解了一下李保的上台的情况。李适造反,就是他鸟尽弓藏逼的。
“好了,这段时间,艰苦了些,让大家在忍忍。等我们拿下了朝鲜。就能过上人上人的好日子了。”多尔衮沉着脸说道。
这段时间,尤其是进山之后,八旗和家属都怨声载道,意见很大。毕竟沈阳周围都是平地,农田水利设施都是明朝留下的。他们只要奴役明朝俘获来的奴隶啊哈耕种,放牧就好。
还有抢来的蒙古和大明的年轻女人伺候,他们的日子十分逍遥享受。现在跟着多尔衮兄弟跑进山里,让他们十分不适应。
多尔衮之所以冷着脸,就是因为,他们从抚顺的山里出来才二十年不到。他们就忍受不了山里的生活了。他们一代人都没过完,就被奴才服侍的软了骨头。连蚊虫叮咬都不愿意忍受了。
住在山地里嫌弃潮湿,住帐篷嫌弃没有木质房屋舒服。
这让他有了深深地危机感,必须趁着八旗没有彻底堕落,赶紧打下朝鲜,获得一块落脚之地。否则,再有两代人,八旗就会腐化的和大明的卫所不行上下。
八旗和卫所有区别吗。不就是学习大明卫所的翻版吗。旗丁是军官的奴才,还不如卫所兵和军户呢。入则为民,出则为兵,这不就是翻版的卫所吗。
大明的卫所三代人就完犊子了。大清的八旗能挺过几代人。如果想把这种制度维持下去,唯一办法就是夺取一个国家,把八旗变成统治阶层。去吃被征服民族的血肉。
只有这样把八旗整体供养起来,才能避免大明那种几代人后,军官们把军户变成农奴,不仅经济上压迫,还丧失了人身自由。如果不抓住这个时间窗口,他们一旦腐烂了。会比大明更加堕落。
看着骂骂咧咧搭建营地和干活的旗丁们,多尔衮转身回去了。
汉城景福宫,今日紧急召见大臣,非常突然。
朝堂上,很多人都在交头接耳,并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
…。。
李氏王朝的官制主要跟随中国模式,官职分为九品,由正一品到从九品,共计十八级。因为是大明朝的藩属国,所以比照大明朝,在机构设置上降一等,并且名称也有所区别。
在国王下面,中央机关方面最高的是议政府。
议政府之下有吏、户、礼、兵、工、刑“六曹”,相当于中国的六部。其首长为判书(正二品),相当于中国的六部尚书,及参判(从二品)。相当于侍郎。六曹和首脑的名称通过改一个字,表示对天朝的尊重。
他们的官吏等级和大明朝一样,三品以上是高级官员,三品到七品是中层官员。七品一下就算是底层官员了。都是县令是七品芝麻官。也就是说,从县令开始才算是有一定地位的官员。下面的和不入流的也差不多。
朝鲜这边也大差不差的。唯一有点不同的是,他们的中高级官员的分野在三品这个级别上。大明只要进了三品,是有资格上朝的。算是高级官员了。
朝鲜要低一格。三品做了分割。
其中正三品分正三品堂上和正三品堂下。这是他们的特点。
正三品是一个分水岭。正一品至正三品堂上,称为堂上官。这是高级官员。
正三品堂下到正七品,称为堂下官或参上官。这是中级官员。
正七品以下为参下官。这个就是底层官员了。
朝中的主要官员陆续进入大殿,相互熟识,关系密切的聚集在一起,有的小声聊天,有的打听今日大王突然召见的原因。
有一种说法,叫做隐性正治集团。这些人没有结成组织,成员之间也没有固定的联系。不具备朋党的特征。
但是他们的利益和观点一致,所以很多时候会自发的共同行动。
所以,此时的朝堂上,都是一圈圈的聚集在一起寒暄的人群。东人党和西人党的团体泾渭分明。
金鎏、李贵、金自点、沈器远、申景?、李曙、崔鸣吉、李兴立、具宏、沈命世、朴惟明等人都是李保的亲信,自然聚在一起。他们都是文官,也是西人党的核心人物。
这伙人都是帮助仁祖李保政变上台的那伙人。就和大明一样。开国的勋贵已经不好使了,必须是明成祖难的勋贵才好使。
仁祖李保继位后,处决了李尔瞻、郑仁弘等一大批大北派官僚及金介屎等光海君的宠姬宠臣,为临海君、金悌男(仁穆大妃之父)等政治牺牲品恢复名誉,并起用在光海君时期失势的李元翼、郑经世、李?光等南人及徐?、
吴允谦等西人。
酬谢功臣时,设立三等来加官进爵。但是利益分配不公平。其中功臣李适被列为第二等。
对于这种结果,并非皆大欢喜,怨气最大的是李适。
他是反正军的重要领导,但在“反正”后仅被任命为汉城府尹,与其形成对照的训练大将李兴立,他只是被临时收买为内应,在“反正”时按兵不动。却被特授为工曹判书。
等录勋结果出来时,李兴立名列一等功臣,李适屈居二等功臣,李适内心自然更加不平。后来直接造成了李适家族造反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