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1章 西班牙和葡萄牙
拿破仑以自己的个人威望,加上议会授予的“合法”手续,掌握了法国的绝大部分武装力量。
作为直接掌控武力的独裁者,反而不太在意思想、政策层面的分歧了,反而可以相对宽容一点了。
拿破仑稳定了法国高层局势之后,随即亲自率兵返回西班牙战场,继续对阿拉贡地区发起进攻。
双方本来就正在举行和谈,西班牙人发现法国再次进攻后,就格外慌张的反问法国代表要干什么。
于是拿破仑对西班牙直接提出一系列的新要求。
首先,西班牙自己必须退出反法同盟,同时将曾经属于法国的路易斯安那地区割让给法国。
然后,西班牙要与法国结盟,配合法国军队进攻葡萄牙,迫使葡萄牙退出反法同盟。
最后,西班牙海军配合法国海军,共同打败英国海军,并且进攻英国本土。
拿破仑现在不知道西班牙已经签约把路易斯安那转让给大明了。
拿破仑提出的这些条件,基本上就是原有历史上拿破仑与西班牙的合作内容。
原有历史上的西班牙接受了,西班牙在戈多伊的主持下倒向了法国。
法国拿到了路易斯安那的所有权,但是法国英国控制了大西洋,法国与海外的殖民地联络困难。
路易斯安那地区这种广阔的内陆平原无人区,对法国本土也没有什么意义。
所以拿破仑很快就又把路易斯安那卖给了美国人。
现在的西班牙不敢接受拿破仑的条件,因为现在有大明这个大爹在后面看着呢。
大明已经声明过了,大明是支持反法同盟的,如果西班牙跳反到法国一方,那未来可能要与大明作战。
西班牙人见识过大明的军队战斗力,如果西班牙的军队战斗力是2,法国的是3,那大明的至少是4,甚至可能是5。
西班牙人一边告诉法国人,他们已经将路易斯安那交给大明了,与法国继续谈判拖延时间。
同时立刻派人去突尼斯找大明的官员,要求大明按照与西班牙的友好同盟条约,协助西班牙抵御法国的进攻。
否则西班牙可能不得不向法国求和,进而不得不倒向法国一方了。
大明右军都督府都督佥事,大明地中海海军提督,地中海地区战事总指挥,郑瑞安来上任的时候,得到了朱简烜的指示:
没有皇帝的直接命令,不要直接插手欧洲大陆上的战争,最多让海军救援一些逃亡的欧洲贵族。
所以郑瑞安面对西班牙使者的求援,故意非常死板的回应说:
“西班牙与法国的战争是西班牙方面挑起的,而非法国主动进攻西班牙。
“不符合友好同盟条约规定的参战条件。
“所以大明不会因此参战,大明不介意西班牙向法国求和。”
西班牙的使者回去报告国王、王后、首相。
西班牙国王听完又是恐慌又是愤怒:
“大明怎么可以这样他们不是要支持反法同盟吗怎么就这么看着我们被进攻”
西班牙王后也说:
“对岸,就算是我们主动挑起战争,不符合友好同盟条约的条件,那他们也声称站在反法同盟这一边了!”
戈多伊格外纠结而又紧张的说:
“大明对反法同盟的支持不包括直接参战,除非反法同盟已经对法国取得了重大胜利。
“否则大明估计只会口头上支持了。
“现在这种情况,我们只能接受法国的要求了,反正大明的军官也说了,不介意我们倒向法国。”
西班牙国王马上问:
“那未来大明要是参战了怎么办大明如果正式加入反法同盟的话,我们不是要与大明作战了”
戈多伊心中也有点拿不定主意,但是表面上却非常坚决的说:
“法国现在有拿破仑,法国的军队威势正盛,面对其他所有欧洲国家都有巨大优势。
“哈布斯堡都已经退出了,意大利半岛也已经被占领了,莱茵河流域也被法国占领了,普鲁士退出只是时间问题。
“此时我们加入法国一方,实际上的敌人只剩下葡萄牙和英国了。
“西班牙和法国,至少能打败葡萄牙和英国吧
“反法同盟无法取胜,大明肯定不会参战的,甚至也有可能反过来支持法国。
“万一,大明参战,反法同盟打败了法国,那我们也可以再与法国决裂,再次加入反法同盟啊。
“为了争取更多打败法国的力量,反法同盟的国家不会拒绝我们的。”
西班牙国王和王后觉得戈多伊说的有点道理。
在纠结了许久之后,终于决定接受戈多伊的建议,继续与法国和谈。
拿破仑方面,得到法国的告知,知道路易斯安那已经属于大明了,就不得不调整了目标。
向西班牙索要古巴、牙买加、波多黎各三个中美洲岛屿。
古巴是西班牙在加勒比海的中心,当地有超过六十万居民,白人和黑人大约各占一半。
经过多次拉扯折中之后,西班牙留下了最重要的古巴,将牙买加和波多黎各两个岛屿交给了法国。
双方签订和约的同时,西班牙正式与法国结盟,并正式向葡萄牙和英国宣战。
西班牙担心法国军队过于深入西班牙内陆,进而控制内陆地区之后不愿意离开,就主动单方面去进攻葡萄牙。
与此同时,邀请法国与西班牙海军配合,共同进攻英国控制的直布罗陀。
西班牙又一次试图夺回直布罗陀。
新一轮的战争开始,相关的消息也立刻传回了大明。
——
朱简烜在天工三年安排的科研工作,进入天工四年后就开始出成果了。
第一个重要成果竟然是飞行机器。
因为早期的飞机结构足够简单,同时朱简烜不只是可以指出正确方向,甚至可以直接给出绝大部分设计细节。
两对翅膀、一台发动机、一个螺旋桨、两个控制舵面、三个从动轮,就这些东西就足够了。
螺旋桨直接连接发动机,不需要专门的加减速结构。
负责原理实验的工匠很快就做出了可用的验证机,设计了无人控制的滑行起飞实验。
启动发动机,用专门制作的机械定时结构牵动油门,飞行机器在发动机牵引下向前滑行并成功起飞。
机械定时结构到达预定时间后自动松开油门,失去动力的飞行机器自然滑翔降落下来。
起飞实验成功后,项目组开始准备有人操控的完整飞行实验。
到了天工四年二月份初三,工匠们完成了有人操作的起飞、降落、盘旋实验。
重力大于空气,依靠自身动力持续飞行,这种全新概念的飞行机器,算是被正式发明出来了。
整个过程异乎寻常的顺利,不过朱简烜的弟子和工匠们都习惯了。
皇帝陛下的设想,向来都是非常完善合理的,就像是已经实验过的成熟设计,只要照做就能水到渠成。
工匠们按部就班的继续做实验,获得更多的实际使用数据,继续改进设计细节。
同时开始设计实用性的飞行机器。
以现有的发动机和机体材料,制作出飞行距离尽可能远,飞行速度尽可能快,同时可以量产的飞行机器。
并按照朱简烜的要求,添加可以操作的武器,包括机枪和挂载的炸弹。
随后完成的是轮式装甲车,在机动车周围装上钢板装甲,再装一门十二毫米重机枪,部署好能用的供弹系统就完成了。
然后是安装四十毫米火炮的装甲车,履带式重型装甲战车的难度比较大。
在朱简烜专门安排之前,就已经有工匠在做车载武器的研究了,朱简烜的命令让他们的研究作为项目正式上马。
到天工四年秋季,经过多次测试的轮式机枪装甲车暂时定稿,投入工厂准备量产。
第一种具有实用性的飞机也终于设计完成,即将进入工厂量产阶段。
朱简烜深知飞机的重要性,对整个飞行机器的研制过程始终保持高度关注,也持续给出了大量的建议和要求。
此时完成的“一型飞机”,整体设计上就非常的成熟,根本不像是刚刚发明出来不到一年的飞机。
首先就直接跳过了多层机翼的时代,设计出来就是非常典型的下单翼布局。
因为机翼构型合理,机翼本身提供的升力比较高。
也是因为跳过了木材时代,直接使用铝合金框架和蒙皮,机翼的强度足够,就能做的更宽更长而不会折断。
这样的一层大机翼就已经能提供足够的升力了。
还有机翼内部的融合油箱,拥有机翼内置的机载机枪,拥有机腹下的挂载结构。
使用七缸星型发动机,最大功率一百六十马力,最大飞行速度为每小时两百公里,最大航程约为四百公里。
可以挂载一百公斤的炸弹或者货物,不过挂载状态下的飞行速度和航程都会大幅度降低。
这东西放到朱简烜前世一战的战场上,都得算是大后期的装备了。朱简烜看了之后非常满意,直接下令尽快投入量产,同时开始设计适合在海上使用的衍生机型。
并继续努力提升发动机的功率和效率。
飞机设计完成后,用于搭载飞机的战舰,也就是早期的航空母舰,也完成了总体设计。
朱简烜看过之后,直接下令建造两艘,用于未来的载机实验。
新火炮战舰的设计也完成了绝大部分工作,但唯独卡在了多联装炮塔的设计上。
朱简烜了解情况之后,下令舰体设计完成后,可以先开工建造,预留出安装炮塔的空间就行了。
大型战舰的建造周期很长,通常都需要两到三年的时间,炮塔安装又是大后期的工作。
所以战舰舰体建造动工之后,还有一到两年的时间完成火炮的设计和调试。
不过开工之前,最起码要确定,炮塔的大致尺寸、重量、数量。
朱简烜专门到工程院,召集战舰设计的工匠开了个会,把目标炮塔的指标确定下来。
朱简烜有前世的经验,但没有直接说出来,先听了一下工匠们的意见。
原有的炮塔是双联装的,结构相对简单、可靠、成熟,早就已经完成了设计并实用化了,但是火力密度太低了。
在舰桥的前后两侧,各布置两座炮塔呈背负式布局,是最简洁、紧凑、节省空间和重量的设计。
此时火炮的炮管朝向舰体前后两侧,主装甲带只需要保护炮塔所在位置。
延伸出去的炮管所在的区域,使用次级装甲即可。
想要安装更多的火炮,炮塔数量超过四座之后,就需要额外延长舰体长度,延长核心区和主装甲带长度。
延长的还不是炮塔旋转结构的长度,至少会包括一部分伸出去的炮管长度。
这样明显的浪费舰体长度,浪费主装甲长度。
基于这样的典型逻辑,火炮战舰的炮塔的数量最好不要超过四座。
但是四座双联装炮塔只有八门炮,火炮数量太少了。
四联装的炮塔火力密度是最大的,部署四座炮塔就能安装十六门火炮。
但是四联装炮塔又太宽,会占用舰体的横向空间。
战舰侧面不是简单的一层钢壳,而是有复杂的多层防御炮弹、鱼雷结构的空间结构。
未来吸收爆炸的冲击力,这些结构要有足够的深度。
炮塔如果太宽,同时还要保持防御结构的深度,就会让舰体本身变宽。
这会影响舰体的总体线型,进而影响最大航行速度和油耗。
在两个极端之间折中下来,大部分工匠都认为,四座三联装炮塔是最合适的方案。
这样炮塔既不会太宽,舰体和核心区也不需要拉的太长,也最方便舰体结构设计,火力密度也可以接受。
朱简烜发现工匠们大体讨论出了正确思路,就直接敲定了这个研发方向。
让他们暂时放下四联装炮塔的设计,集中人力完成三联装炮塔的研发,争取在两年内完成测试验收。
并按照四座三联装一百六十毫米炮塔的指标,调整新火炮战舰的舰体尺寸。
朱简烜的命令分配下去,工匠们立刻行动起来。
在原有火炮战舰设计的基础上,完成了目标战舰的设计图纸,在天工四年底正式交付船厂建造。
到了天工五年三月份,三硝基甲苯试制成功,朱简烜直接下令准备建厂量产。
未来用更安全的三硝基甲苯逐步替换现有的苦味酸。
苦味酸容易与金属反应,产生高敏感的化合物,跌落或者受到撞击,就容易发生爆炸。
三硝基甲苯就没有这个问题,同时耐冲击性更强,受到枪击都不会爆发,所以这种炸药更加的“安全”。
六月,原理相同的空调和冰箱同时实验完成,开始建设专门工厂准备量产。
十月份,柴油机-铅酸蓄电池潜艇原理实验完成,开始建设正式的实验性质的柴电潜艇。
天工六年四月,保定府飞机制造厂正式投产,开始批量生产一型飞机。
不过不是最初设计的型号,而是改进换代的型号。
因为经过两年多的攻关,工匠们将发动机功率提升到了两百马力,飞机的性能自然也有了相应的提升。
八月,第一艘专门建造的航空母舰登州号下水,开始试航。
九月,蓟州装甲车制造厂正式投产,开始生产轮式机枪装甲车,以及轮式四十毫米自行火炮。
期间收到了拿破仑政变上台的消息,朱简烜没有太过放在心上。
拿破仑是天生枭雄,只要有机会“进步”,那就肯定不会放过,威望够了肯定想要更进一步。
天工六年十一月二十六日,西历1799年12月22日,冬至。
西厂的一封加急电报,从突尼斯走有线电报到阿曼,再用无线电报转送到缅甸,再换有线电报发到顺天府。
经通政司转译之后递到朱简烜面前。
“没有大明的直接支持,西班牙果然还是撑不住,不得不跳反了啊……”
朱简烜看完之后感慨了一句,然后拿起电话把几个大学士和枢密使都叫过来,让他们现场拟定行政和军事命令:
“宣布加入西班牙对葡萄牙的战争,命非洲开拓军队夺取葡萄牙在非洲东西两侧沿海的据点。”
“任命纳尔逊为南大西洋舰队提督,任命周大虎为南非与南美陆军总督。
“从南非、北美调兵,在海军配合下,夺取巴西沿海据点。
“让郑瑞安配合地中海周边的陆军,准备跨海进攻葡萄牙本土,夺取葡萄牙首都里斯本。
“提醒英国,大明现在只是加入西班牙对葡萄牙的战争,不是加入到法国的同盟之中,并不会因此与英国作战。
“警告英国不要轻举妄动,不要参与大明与葡萄牙之间的战争,否则美国民兵会北上夺取加拿大。”
现场的几个大学士也全都没有想到,朱简烜竟然在这个时候对葡萄牙宣战。
所有人都始料未及。
但是稍微考虑就发现,这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西班牙此时正在衰落,与西班牙同时开始海外殖民的葡萄牙同样衰落了。
但是此时的葡萄牙仍然占据着非洲南部东西两侧很长一段海岸线,还有南美洲中部的巴西地区。
虽然早期殖民都是在沿海建设据点,对内陆的大部分荒地没有直接控制,但宣称据点周围和内陆的土地都属于他们。
朱简烜早就安排大明的藩镇去开拓非洲。
专门要求与葡萄牙殖民地相邻的藩镇,主动占领和开发葡萄牙殖民据点周围的荒地。
当时朱简烜就安排过,如果葡萄牙与大明移民正面对抗,那就直接出兵夺取葡萄牙的殖民据点,可以正面对葡萄牙宣战。
如果葡萄牙忍耐不动,那就先正常的开荒种田,等待皇帝后续的命令。
葡萄牙人也知道自己实力不济了,面对大明藩镇移民的不断挤压,他们还真的强行忍住了对抗的念头。
只是控制自己的殖民据点做生意,不跟大明去抢内陆的荒地所有权。
朱简烜也已经将南美视为囊中之物。
大明在两个方向上的扩张,都会与葡萄牙直接冲突,早晚要跟葡萄牙打过一场。
只是怎么打,以什么理由打,是一个不大不小的问题。
现在一个合适的机会送上来了。
大明与西班牙的友好同盟条约规定,若其中一方受到第三方袭击,另一方必须参加防御战。
若其中一方主动进攻第三方,另一方可以自行选择是否加入战争。
现在西班牙对葡萄牙宣战,大明可以蹭这个机会加入战争,夺取葡萄牙在海外的殖民地。
朱简烜按照历史经验猜测,拿破仑和西班牙这一次进攻葡萄牙的直接目的,只是想要让葡萄牙退出反法同盟。
在拿破仑时代,葡萄牙已经算不上强国了,已经与尼德兰坐一桌了。
面对有法国支持的西班牙军队,葡萄牙很大概率会迅速妥协的,反正不过是退出反法同盟而已,并没有什么实际损失。
所以大明现在的动作要快,要在葡萄牙投降之前把宣战书发出去。
这样葡萄牙再想要退出战争的时候,那就不只是跟西班牙和法国签条约了,还要跟大明谈判签合约。
大明在夺取葡萄牙在非洲和美洲的殖民地之前,是不会跟他谈判的。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小手退出阅读模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