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摆脱虫族的围追堵截,紫月号飞船迫不得已驶入了第三悬臂和第二悬臂之间的无尽虚空,这里广阔无垠,物质稀少,是真正的生命禁区。如果只靠紫月号四分之一光速的极限航行速度,我们至少需要上万年,才能穿过无尽虚空,到达第二悬臂的恒星密集区域。想来我的余生,是看不到那一天了。当然,天无绝人之路,如果我们能够在无尽虚空之中,找到一条横穿第三悬臂和第二悬臂的星流,就可以大大加速这一过程,希望我们的运气不会那么坏吧。”
“进入无尽虚空的第十天,确认安全之后,我们召集紫月号上的全体娜迦人,召开了一次会议。会上决定,放弃使用了九千多年的帝国历,启用全新的星陨历,就把母星陷落的那一天,定为星陨历元年,以提醒子孙后代,不要忘记我们娜迦人的母星,不要忘记和虫族的深仇大恨。第二个决议是为了节省有限的物资,启动全员冷冻休眠计划,除了少部分驾驶人员和飞船维护人员,其余人全部进入冷冻休眠状态。以我们成熟的冷冻休眠技术,只要能源充足,至少可以为族人延续5000年以上的寿命。”
“好了,过往的事情就交代到这里,接下来是日记的正文,日期一律使用星陨历记录。”
看完扉页上,第一任船长记录的娜迦人和虫族的战争史,乔瑞达心情颇为沉重。一个人口众多、科技先进、底蕴深厚,横跨近百光年星域的庞大外星帝国,在虫族的攻击下,短短两千年就毁灭殆尽,殖民星球和母星全部失守,舰队、人口全灭,只余少量娜迦族人,远走他乡,苟延残喘。这是何等的残酷,何等的惨烈,难道宇宙的本质就是这样的吗,赤裸裸的弱肉强食,适者生存,弱者甚至连生存下去的机会都没有。
连人口千亿、战舰几十万艘,国土横跨上百光年,殖民星球无数的娜迦文明,在虫族的攻击下,都落得个几近全灭的下场。那么刚刚尝试走出地球的人类文明呢,怕是连一个刚刚学会走路的婴儿都不如吧。别说遇到虫族的大部队,哪怕来上几只虫族最底层的战斗虫族,都可以把地球上的所有武器都摧毁殆尽。
只希望虫族有了银河系的第四悬臂和第三悬臂,做为领地,就此满足,不再对外扩张。至少万年内不要入侵太阳系所在的第二悬臂,人类还有发展壮大,快速崛起的希望。
除了来自虫族的威胁之外,乔瑞达还从这篇文章中,注意到了一个多次出现的词汇,那就是“星流”。娜迦文明哪怕最鼎盛时期,也没有掌握超光速飞行技术,但是娜迦帝国的疆域却横跨上百光年,掌控殖民星球无数,靠的就是这个星流。结合上下文分析,这个星流很可能是相邻两个星系之间,天然形成的一条快速物质交流通道,战舰和飞船,一旦进入其中,飞行速度就可以超越光速,甚至以几倍,几十倍光速的速度前进,在短时间内完成跨星系航行。
星流有天然和人造之分,娜迦人只掌握了利用天然星流,在星系之间快速行进的技术。虫族更进一步,不但会利用天然形成的星流,快速推进战线,还掌握了制造临时星流的方法。只要付出一定代价,就可以在距离数光年甚至数十光年的两个坐标点之间,搭建一个临时星流通道,让虫族大军,跨越遥远的星际距离,跳跃式前进,深入敌人腹地,给予敌人致命一击。在临时星流的帮助下,虫族甚至有了短时间内穿越悬臂之间的无尽虚空的能力,就看它们想不想了。
乔瑞达比较好奇的是,这个星流是银河系第三第四悬臂,独有的自然现象,还是说整个宇宙中,相邻的两个星系之间,普遍存在的东西。如果是普遍存在的,那太阳系和周围星系之间的星流又在哪里呢。前段时间发现的小飞棍外星探测器(奥陌陌)是不是借助星流,才在短短的几千年间进入到太阳系的。如果隐藏在小飞棍后面的外星文明,真的掌握了星流探测和星流航行技术,那地球人类的处境就真的危险了,必须未雨绸缪,早做打算。
这些问题,或许在后续的船长日记中,能够找到答案。乔瑞达伸出手指,将船长日记翻到下一页,
“星陨历元年,九月三号
全员大会开的很成功,大部分年轻人和孩子,都进入了休眠仓,进行冷冻休眠。等到他们下次醒来,至少是千年以后了。紫月号是一艘帝国研制的制式殖民飞船,标准载人数额只有10万人。但是紫月号离开母星的时候,情况紧急,整艘飞船愣是塞了上百万同胞进来。这就造成了一个非常尴尬的事情,紫月号上储备的物资,各项公共设施,包括休眠仓,数量根本不够这么多人用的。尽管飞船上的休眠仓生产工厂,已经马力全开,全力生产冷冻休眠仓了,仍旧有大批族人,没有休眠仓,无法短时间内进入休眠。
好在紫月号上的食物合成工厂规模不小,合成食物的原材料和能源也不缺,众人不至于饿肚子。得知休眠仓数量有限,大部分上了岁数的老人,主动放弃了进入休眠仓,冷冻休眠的机会,将有限的休眠名额,让给了年轻人和孩子。用这些老人的话来说,他们已经老了,失去了生育能力,剩下的生命力有限,即使进行冷冻休眠,也很难撑到紫月号跨越无尽虚空,到达第二悬臂的那一天。与其浪费一个宝贵的冷冻休眠名额,还不如把这个机会让给年轻人,只有他们才有可能跨越无尽虚空,有可能将娜迦种族延续下去。
我很佩服这些深明大义的老人,并尽力给他们营造了一个舒适的生活环境,让他们的余生能够生活的舒服一些。”
……
“星陨历23年,8月17号
经过二十多年的不断生产,休眠仓的数量终于达到了要求,全船90%以上的人口进入到了休眠状态。仅剩下一些飞船驾驶人员、飞船维护人员、和部分年龄实在太大,不适合冷冻休眠的老人,还保持着清醒状态。得益于此,储备物资的消耗大大降低,紫月号再支撑个几千年也问题不大。
最近几年,紫月号一直在无尽虚空中高速前进,期间路过了两个稀薄的星云地带。我们打开星际物质捕捉网,捕获了一些冰晶和星际尘埃。其中冰晶融化提纯之后,就是宝贵的水源,星际尘埃可以提取矿物质,剩下的残渣,也可以扔进小型人造黑洞,用来发电。
飞船上的日子太过无聊了,航线设定好之后,几个月甚至几年都不用动。我这个当船长的,有大把的空闲时间,无所事事。从母星带出来的影视剧,早就看了好几遍,只能依靠看书来打发时间。”
……
“星陨历42年,9月12号
飞船上又有几个老人故去了,他们不是死于疾病,而是年龄太大,生命机能退化,自然老死的。我这个当船长的,亲自主持了他们的葬礼,然后把他们的遗体火化,骨灰打包装箱,打算带去新家园安葬。
今天,飞船上发生了一起恶性谋杀案件,一位负责飞船维护的年轻人,和两位老人发生了冲突,怒而拔枪射击,结果造成了一死一伤,影响相当恶劣。而事件的起因,竟然只是在食堂吃饭的时候,双方因为座位发生了几句口角。乱世当用重典,为了警示后人,避免类似的恶性案件再次发生,经过临时法庭简单审理之后,判处了那个杀人的年轻人极刑。
通过连日观察,我也发现,那些没有休眠的年轻族人,工作太少,空闲时间太多,飞船内又缺乏足够的娱乐设施,以至于这些人终日里无所事事,戾气日重,打架斗殴事件发生的越来越频繁,出现伤亡的,已经不止一次。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觉得应该给这些年轻人找点事情做,如果他们每天有忙不完的工作,也就没时间胡思乱想,到处惹事了。
于是,我启动了紫月号的第一次全面检修,发动所有清醒的年轻人,和尚有余力的老人,对整艘飞船,所有设备设施,进行一次全面的检查维护。前路漫长,危机四伏,紫月号必须保持一个良好的状态,才能应对各种危机,带领族人,到达新的家园。”
……
“星陨历102年,3月24号
眨眼间百年过去了,我也从一个中年人,步入了老年,精力大不如前,很多陈年往事,很多帝国时代的老朋友,都忘记了。在这百年间,最初放弃休眠权限的那些老人,已经死亡殆尽。值班的年轻人,已经换了一批,原来那些人,已经进入到了休眠状态。只有我这个当船长的,需要处理日常事务,维持飞船航行状态,无法进行休眠。
今天负责监控太空望远镜的小伙子,给我带来了一个好消息。飞船左前方,距离大概八千万公里的地方,发现了一颗流浪行星。进一步观察,发现这颗流浪行星上,疑似有大量水冰存在。
流浪行星,也被称为星际行星或孤儿行星,是指那些不围绕任何恒星公转的行星。它们在宇宙中漫无目的地游荡,如同流浪者一样。在星系核心区域,或者悬臂内部这样的物质密集区域,产能流浪行星的可能性比较大。但是在两个悬臂之间的无尽虚空区域,发现一颗流浪行星,这可是太罕见了。更何况这颗流浪恒星上大概率存在宝贵的水冰,这简直是上天给紫月号最大的恩赐。
唯一麻烦的是,这颗流浪行星的飞行速度不比紫月号慢多少,飞行方向和紫月号的飞行方向还不太一致。紫月号想要追上这颗流浪行星,必须改变航行方向,全速追上几年,才能做到。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在无尽虚空区域,补充水源和物资的机会,实在太难得了,好容易碰到一颗流浪行星,我当然不想放弃。看过下面人提交的流浪行星观测报告之后,我果断下达了改变航向,追击流浪行星的命令。”
……
“星陨历109年,5月3号
经过整整七年的全速追击,紫月号终于追上了那颗流浪行星,稍做减速之后,切入到流浪行星的环绕轨道,开始和流浪行星伴飞。前几天发射的无人探测器,已经成功登陆流浪行星表面,并发回了一手探测信息。这颗流浪行星直径4770公里,比我们的母星小的多。该行星的大气层非常的稀薄,星球表面有三分之一被冰晶覆盖,经过采样分析,冰晶构成成分主要是水和二氧化碳,还有少量的甲烷。剩下的三分之二面积,高山林立,沟壑纵横,地势起伏很大,给后续采矿和运输飞机降落,造成了不小的困难。不过这些山石和泥土中的矿物含量非常的丰富,其中不乏铁、镍、钛、锂等金属元素。
经过星际采矿专家的分析,这颗流浪行星的开采价值非常大。不管是水冰、干冰、甲烷,还是各种金属矿物,都是紫月号最为紧缺的资源。值得紫月号和该流浪行星伴飞一段时间,对该行星,进行全面开采。于是我签发了一条采矿令,决定唤醒十分之一的族人,出动库存全部星际采矿设备,登陆流浪行星,进行采矿作业。”
“星陨历114年,11月12号
历经五年的采矿,紫月号的储备仓库再次装满,人造黑洞也储备了足够的物质,足以供应紫月号完成横跨无尽虚空的壮举。
也就在今天,我们的紫月号飞船再次点燃主引擎,不断加速,离开了流浪行星的环绕轨道,调整方向,再次踏上了横渡无尽虚空,前往第二悬臂的旅程。采矿作业已经结束,唤醒的族人,大部分再次进入了休眠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