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0章 扩建水师

至于其他剩余的存款,除了被四海商会贷出了十万两外,其余的全部被登莱镇贷出,对于这种信用有保证的大客户,四海钱庄不仅未要丝毫抵押品,还给出了六厘五的优惠利率。

四海商会拿了这笔银子之后,除了一部分继续去各地开分号之外,又拿了一部分补充流出资金,其余的则全部拿来造船了。

四海商会经过这次计划的扩张之后,商号已经开始开到了南方的武昌和扬州等地,不再局限于北方市场,开始往南方渗透。

只不过南方在庞大的文官利益群体,李俊业暂时还不敢轻举妄动,深入他们的腹地,只是延伸了武昌和扬州这个分号作为桥头堡,开始缓慢地向南方渗透影响力。

这个时代毕竟以水运为主要的运输方式,想要生意做的足够大,就必须要掌握物流,四海钱庄的这批船,分为内河船和海船。

内河船就不需多说了,在李俊业的建议下,所有的海船都是仿效西洋的风帆海船,这些大船善于远航,不仅能将四海商会的货物通过海洋运往大明的所有沿海,还可以轻易的远航到世界各地。

这批海船将会是四海商会走向四海的起点,刘有为格外的重视,虽然这种风帆大海船造价高昂,但四海商会第一批还是决定同时建造五艘,至于造船所需的后续资金,可以继续找四海钱庄借,四海钱庄在刘有为的眼中,就像是一只会源源不断挤出奶的大奶牛。

李俊业拿到银子之后,除了一部分用于扩建各种工坊,打造武器之外,剩余的全部拿出来建设海军。

他决定再同时开建两条二级风帆战列舰,舰名已经取好,分别是“破虏”和“征夷”号。

至于虏不必多说,至于夷的话,要解释一下,大明将海外西洋诸国之人,都称为夷人,就是这么自信。

还同时再建设四条乘风和破浪号的姊妹舰,这样的话,等这些船下水,重生的登莱水师,就会拥有两艘二级战列舰和六艘三级战列舰,这在东亚几乎是无敌的存在。

与这八条风帆战舰同时建造的,还有本土的福船,海沧船和苍山船等适合近海、浅滩作战的中小船只还有一大批运输船。

李俊业的思路和刘有为一样,先建了再说,没银子再想办法,反正有四海钱庄。

突然冒出来的庞大造船需求,自然吸引了一大批造船商,李俊业将那些没有技术保密要求的船只通通给扔给了那些造船商来造。

至于有保密要求的自然还是自己来造,登州造船厂免不得又会来一次大扩张,经过这次扩张之后,登州造船厂,直接将本部移往了登州水城,水城内有小海,不仅能够训练水师,同样也能修建造船厂,还有水城城池保护,可以避免建奴突袭来烧船,是一个绝佳的理想之地。

剩余的时间,李俊业难免将主要的精力,投入登莱船厂的扩建。

造船厂这边一直是水师营在管理,乘风和破浪号,不久之前已经成功下水,现在正在进行舾装和武器火炮的铸造。

有了乘风和破浪号这两艘风帆战舰的建造经验之后,登莱已经成功了培养出一批风帆战舰的建造人才;

登州自古海运发达,民间本身就存在一定的造船业,又是登莱水师驻扎之地,当初登莱水师覆灭的时候,岸上的造船工匠可未跟着一起覆灭,李俊业将他们全部接收,技术人才差不多就不缺了。

至于造船的工人,只要有粮食到处都是即将要饿死的流民,基本属于要多少有多少的范畴。

李俊业将他们分成两班不停歇的建造船只,他要在最快的速度,要求所有的战舰下水。

崇祯十三年正月一十六,登州码头。

正月时节虽早已立春,但登州码头上依旧寒冷,茫茫的冻雾弥漫在海面,任凭冷厉的寒风如何使劲吹拂,也不能将他们吹散。

冻雾弥漫在海面,弥漫在岸边,蓬莱宛如仙境。

“此番远航,务必要谨慎小心,这是我们第一次远航,只许成功不许失败,我们的探索船,一定要到达大食海,从大食聘用工匠,采购优良的大食马。”

“沿途绘画海图,一定要详细,记载一定要清楚,你们这次远航留下的海图,将会是后面商船自由航行的凭仗……”

岸上,查理对史密夫不厌其烦的叮嘱,史密夫洗耳恭听。

这次远航以史密夫为舰队队长,杨远为副舰长。

这个杨远乃是登莱水师幸存的一个副千户,今年刚过四十岁,性格坚毅,办事沉稳,他是第一批被招募到水师营的人,通过半年的学习早已学会了风帆战舰的操作。

按照计划,舰队到达南洋之后,查理会带领一条船驶过马六甲海峡继续远行,杨远则带领剩下的两条船在南洋完成剩下的任务,最后带领舰队返航。

意味着在返航的时候,将会由杨远独自带领舰队,这也是杨远的第一次独立渡海远航,成功完成了任务之后,也意味着本土第一批海员已经培训合格,以后将会独自带领一支船队定时往返南洋。

在他们航行的过程中,还会继续培养后批次的航海人才,一起总结经验,将登莱镇的航海事业不断推向远方。

这次远航除了少数的西洋夷丁外,绝大多数都是本土的海员,这些夷丁在这过程中也不可或缺,他们承担着技术岗位,在航行时还会向本土海员传授航行知识与经验。

海上航行一去就几个月,大海深不可测,每次航行可谓是前途未卜,为了避免影响士气,码头上暂时不许任何家属前来送别。

所以虽是一次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航行,但码头上却是冷冷清清。

岸上唯有查理、史密夫、杨远、还有三条船上的船长六人。

在烟雾弥漫地岸上,他们正在静静的等待李俊业来为他们送行。

不会儿,岸上就响起了一阵马车上的铜铃声,透过浓雾传了过来。

“来了,来了……”

众人踮起脚,够着脑袋向铃声的方向不停的眺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