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2章 没那个闲钱

严康裕脸色刷地一下白了。

“第,第一回?”

他不敢相信,“不,不是这样的......”

方林皱眉,看向呆愣在原地的官兵,骂了一句。

“把人带下去!”

“是。”

官兵回过神,连忙反手抓住严康裕,把人提起来。

严康裕拼命挣扎,眼看挣扎不开就要被带下去,慌乱的眼神死死地看着沈舟。

“沈侍郎,我错了,我错了,求您,求您帮我求求情!”

沈舟静静地望着被官兵越扯越远,喊得也越来越声音嘶哑的严康裕,神色平静,毫无波澜。

方林看着,心里暗惊。

他知道沈舟性子好。

还以为沈舟还是那种心地善良,心肠软,见不得有人在跟前说软话求饶的人。

现在看来,这人的心肠怕是硬得很。

严康裕被带了下去,其余的人一看这情况,也知道求饶无用,乖乖跟着走了。

相比于被官兵押着走,闹来闹去,喊得面红耳赤的,还是这样体面些。

希望上面的人,看到他们这么听话的份上,放他们一马,给他们一次改过的机会。

严康裕和陈兴智被取消功名之身的惩罚,狠狠地震慑住了这群闹事的学子。

看着他们安静地跟着官兵往前走,方林心里也是松了一口气。

他看向沈舟,想到什么,摸着胡子若有所思。

“本官有一事不明,不知沈侍郎可能替本官解惑?”

沈舟面露无奈,“方府尹不必如此,您问便是。”

“那本官可就不客气了。”

方林爽朗地笑了笑。

“是这样的,今日闹得沸沸扬扬的三年免费就读学塾的事,不知沈侍郎可知是谁提出来的?”

沈舟还以为是什么事,别的不好说,这个还是没什么好隐瞒的。

“方府尹,您没想错,正是我提出来的。”

沈舟明白,若非方林心里有所猜测,这会肯定就不会来问他这个问题。

方林眼里快速闪过一丝意外。

他没想到沈舟会这样说。

不过因为心中坦然,他面上倒是没有心虚这种情绪。

他笑了起来,看着沈舟的眼神尤为深邃。

“本官猜的也是你,这可是利于百姓之事,沈侍郎心中果然藏着乾坤。”

沈舟摇头,微微一笑,“方府尹莫要这样说,我只是做我认为可以去做的事罢了。”

方林沉默,看了沈舟好一会,才拍了拍他的肩膀,轻声道:“这路可不好走,不过,有沈侍郎在,也是我大乾的好事。”

沈舟笑了笑,语气不疾不徐。

“方府尹言重了。”

方林还有一堆事要去处理,他再次拍了拍沈舟的肩膀。

“不管如何,本官也是高兴。”

方林走后,胡明义从不远处走到沈舟身旁。

他刚刚特意走远了,对于沈舟和方林说的那些话,他听不太清。

至于两人轻声说的那些话,他更是一句都没听到。

他狐疑地看了眼方林离去的身影,又看向眉眼平淡的沈舟,识趣地没有问太多。

“沈侍郎,我们回去吗?”

沈舟收回视线,点头应了声,“回去吧。”

礼部和户部下发的榜文,很快在各府各县张贴布告。

众人被这两个榜文给轰得脑子都是懵懵的。

学子们懵,百姓们懵。

连底下的官员们,脑子都是嗡嗡响。

他们知道得太迟了。

只是,他们也是不解。

为何这样的榜文,都能通过?

如果连京里的官员都不反对,那他们在

再者,他们如何团结起来反对?

一个府才几个官呢。

京城里面有这么多官员呢,又都是大臣,这都反对不了,他们反对有何用?

官员们担心屁股底下的位子,不敢动,打算静观其变。

但学子们可就是蠢蠢欲动了。

他们召集起来,打算集体给朝廷写反对书。

签字画押表反对此事的决心。

然而,没等他们开始动手,又是一张公告贴了出来。

这是关于严康裕和陈兴智等人被取消功名之身的公告。

这一连串的名字,有心人数了一下,足有十五个。

再一看这些人犯下的错事,准备闹事的学子们,还有已经在闹事的学子们眼前就是一黑。

胆子小的,已经晕了。

不管学子们如何心有不甘,心存怨怼,这事还是被朝廷压了下去。

那一阵子,李义辉的名字,被满腔愤怒的学子们翻来翻去地骂。

因着不敢直说官员大名,什么藏头诗,什么谐音诗词,骂得是百花齐放,千奇百怪的。

也就是在众人暗骂之时,朝廷批下来,用于建设免费学塾的款项也到了各地。

上面有令,命今年落实此事。

眼看今年还有三月不到,官员们只得放下那些不满,着手处理此事。

再贴公告,命适龄孩童,于年前在衙门处完成报名。

至于开学日期,等候通知。

张大牛一家闲时就在县里找活做。

他们已经来县里做了一个多月的活了。

因着离家远,他们很少回去。

都是把活做完了,天冷了,实在干不下去了,才会趁机在县里买些年货回去过年。

之前传得沸沸扬扬的收税一事,以及免费就读学塾的事,他们听是听了,但没放在心上。

毕竟收税这事,与他们无关。

至于那学塾的事,倒是与他们有关,可张大牛并不想把孩子送过去。

学塾读书是免费。

但读书最费钱的,是那些笔墨纸支出,他们拼死拼活,才能勉强填饱肚子。

哪有那个闲钱把家里的孩子送到学塾里读书呢。

张大牛听着工友们在这高兴地讨论着衙门那边张贴的公告,擦了擦汗,拿出怀里的馒头啃了起来。

他沉默惯了,张二牛几个也是少言寡语的人。

四兄弟坐在一起,啃着馒头,闷声听着旁边几人说着要回去把孩子带过来报名的事。

四人的沉默,在一众兴高采烈的人群里很是明显。

有人用手肘戳了戳张大牛,“哎,大牛啊,你怎么不吭声呢?我记得你家不是好几个娃都适龄?咋,你不回去带过来报名?”

张大牛咽下嘴里的馒头,沉声道:“不去了,没那个闲钱给他们买书买纸呢。”

张大牛这话一出,刚刚问话的男子也沉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