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3章 二者取其一

然而听到此番恳请的话语后,张大海依然态度坚决表示不再次出手相助:谁都不能强迫别人一次次无偿给予帮助,这不符合基本道理。

\"张强同志,其实当年与您的口头协议早该形成书面文本详细讨论了,我可以接受派人洽谈的建议,但也警告您做好准备——国外类似产品已经开始更替升级。

你们若无法尽快适应市场变化节奏,只会越来越落后。”

这一信息无疑给了张强当头棒喝般震撼,令其几乎丧失信心回应。

\"怎么可能?客户总不至于抛弃我们去找别的供应商吧?毕竟这属于长期合作伙伴关系啊。

\"

\"你怎么可以这样天真?生意就是生意。

一旦中断供应渠道,对方当然立即另寻替代厂商投产。”

\"可是至少看在多年的情分面上给我们一次机会不是吗?\"

“情面?你以为对方是谁,能谈情说义吗?国际商业世界里,根本没人顾及情感。

能不向我们索赔就已相当克制。”

接下来的交谈更为残酷,尽管提供了一些建议比如集中现有资源完成数控机器下线目标并通过进一步技术研发构建竞争优势梯队,但对于现阶段缺

还好,李强现在已经担任了京城第二机械厂的副厂长,主要负责生产工作。

如何拯救这个大型工厂的问题,已经不再是他需要操心的事情。

当他回到京城第二机械厂时,张华第一时间请他去了办公室。

“李厂长,您见到王大海了吗?他是怎么说的?我们的家用机床什么时候可以恢复出口?” 张华现在是真的着急了,上级领导几乎每天给他打三次电话询问这个问题。

“我见过王大海了,他说出口的事要我们自己和对方谈判,售后问题也由我们自行解决。” 李强只是将王大海最后的态度传达给了张华,具体执行细节由他们去商量。

“我们自己去谈?这什么意思?今天不是你跟他谈的吗?那我们还要跟谁谈呢?” 张华睁大眼睛,一副疑惑的表情。

“张厂长,你知道的,我是找的住在新时代大厦的王大海,而不是联合国家那边主持海龙集团的刘建国。”

听完这话,张华一下子站起来,又是个理由,王大海你也太没出息了吧?连承认真实身份都没胆量吗?

但是面对这种耍赖的行为,他们一点办法都没有。

无论京二机有多大的面子,也无法要求国家强制让王大海和刘建国合并。

如果真的这么做,简直就是捡芝麻丢西瓜。

上级部门比他们更明白轻重缓急。

---

王大海训诫了李强一番,然后想起给他的建议,觉得这个主意真的很不错!

别以为那个年代的京城住房不成问题,在没有商品房的时代,房子短缺的程度后人难以想象。

如今京城第二机械厂的员工都住着这么好的房子,整个城市的人都羡慕不已。

如果他们表示愿意整栋出售职工楼,王大海敢打包票,这些房产一定会抢破头。

缺乏房源的单位太多了,不只是政府机关,还有各个工厂。

即便建新房不容易,但如果有买现房的机会,各单位分分钟都能想办法凑钱。

王大海把这个建议写成了一份报告,通过自己的关系递交给了上级领导。

现在的他的首批学生已经走上岗位,这点小事并不难办到。

报告送到上级领导那儿,也让他们大吃一惊,并夸赞这个王大海不愧是在商人中摸爬滚打过的。

当秦华再次哭穷时,上级直接拿出了这份方案:你们没钱了?简单啊,把用公司资金盖的家属楼拿出来腾地方,我们会立刻找到买家。

听到这样的方案,京城第二机械厂的厂长们大吃一惊,这种想法怎么传到了领导耳里?在他们的观念里,宁愿厂子停工倒闭,也绝不许让出家属楼。

反复权衡之下,工厂最终还是被迫停摆。

停工的第二天,太平洋投资就直接与新太平洋合资公司进行了会面,并正式向其上级管理部门发出公函,事件被再度升级。

管理部门又能说什么?只能依法行事。

正值国内大量引入外资的阶段,京二机事件若处理不好会影响整体形象。

没人敢拿人情规则去挑战王大海。

另外,法律上来说,环太平洋投资公司和王大海并无直接联系。

此时的张明选择了认命。

任职几个月以来,他就未有一天清闲过。

这时他对李强很是羡慕,后悔当初把其挤下职位。

本想当了厂长会光鲜,没想到李强当厂长时期才是工厂最风光的时段。

他因精明失策,接过了这堆烂摊子,导致各种问题全集中爆发,哪里还能讲道理呢?

“上级,我们京二机真的没办法了。

要钱没有,要命一条。

如果资本家觉得我的命有价值,拿去好了;否则的话,我们京二机没法还这笔账。” 张明也变得光棍,毕竟没有选择。

“张明!你这是什么态度?你们把借的钱挥霍完就开始耍赖?告诉你不行!回去告诉你厂里的员工,那笔钱是靠质押百分之四十五的京二机股权得来的。

你们还不上的后果想清楚了吗?”

“上级,京二机还有国家占的百分之五十五的股份吧?难不成国家就不顾及我们死活?”

“哈哈,张明你这话说得真好听。

当时搞福利建设时怎么不想国家呢?分配家属楼时怎么忘了国家呢?难道还想着让国家卖那剩下的五十五份股继续养着你们?”

直属领导人说话非常不留情面,让张明心头火起。

在他心里,关心员工的生活本就是企业和国家的职责。

以前资金充足时也就只盖了几栋家属楼,竟然引起来这么大嫉妒?

但其他工厂无法建造家属楼是因为利润大部分交给上级,而合资企业则基本留住了所有利润以支持经营和发展,

一旦他们真的这么做,外资一来就会发现——嘿,原来你们招商引资的目的竟是如此!那么之后想从国际吸引投资?简直不用再想。

这个时候,不少人心里开始隐约埋怨起了张云波。

觉得他之前的做法实在太有问题,生生将一家大企业逼到了这般境地。

张云波自然也听到了这些闲言碎语,甚至有人私下和他谈话时,也在暗示:为何不让林京二厂一条生路?你好我好大家好,岂不更好?

可惜,张云波并不按别人的剧本行事。

作为改革初期的人,许多人还没有这种觉悟,但张云波要让上下所有人都清楚:国际资本绝不是上帝撒下的福祉,而是吃人肉喝人血的猛兽。

这次林京二厂事件的操作其实简单得很。

起初双方商议的是合资建厂,可后续合资竟成了贷款。

林京二厂以其股份为抵押。

如今,林京二厂已经无法经营下去了。

即使上级紧急注入资源或大量订单,也无法让其还清当初贷款。

动用一笔外汇帮助偿还外债是唯一出路。

否则拖一天就是巨额违约金。

经过长时间磋商,上级终于决定履行原协议。

按照当初约定,林京二厂百分之四十五资产用来抵押借贷来的资金。

如今钱还不上,则需以物抵账。

接着,商务部门与工业管理部门组成的领导小组正式入驻林京二厂,会同张云波委派人员开始进行资产清算工作。

厂房、设备、土地车辆,甚至连住满职工家属的宿舍都在清算范围内。

历时一个月的详细核查后,林京二厂大半财产被用于偿债。

只留下部分厂区和几排平房,还有个仓库勉强维持经营。

其中一栋已分配住房也被要求退回当作赔偿使用。

但想要赶走那些已经入住的工人显然根本行不通,不管是市工作组还是原工厂领导都无法执行这样艰巨的任务。

然而直接让国家财产就这样流失用于个人牟利,这是上级绝对不能容忍的事情。

最终决议是:所有林京二厂的主要领导必须退回分到的房屋,不然就得辞职。

二者取其一。

你妄想两头得利,没门儿!

而这些退回的房屋也不会交由张云波处置,因为他知道接受这种敏感物品会带来多大的反感。

而且即便给了他,他也绝对不会接受。

上级自有解决办法将其换成人民币现金并退还给张云波。

就这样,张云波花费千万美元历时两年终于在政策中开辟出了小小突破口,让他的恒盛公司得以初步展现出来。

尽管如此,这仅是一个开端。

理论上,恒盛仍然只是合资企业的一个分部,并非完全独立的企业。

虽现在掌控合资企业的林京二厂只残存少数仓储空间,只要有牌坊挂,那仍是林京二厂存在形式。

随着偿付过程进入关键阶段,张云波迅速展开新一轮动作。

他先找到主管部门,关切起目前处于空闲中的林京二厂职工问题。

既然拿到工厂却无人可用也不行吧。

如何尽快恢复生产成为了摆在所有人面前新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