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到底是何意思?”
“不知,实在是不知。”
“举兵五百,有心者来京,好一个有心者。”
“陛下就真不怕这天下大乱?”
“呵呵,这天下还不够乱?几十万大军聚集畿辅这天下谁又敢乱?东厂锦衣卫两条忠狗为避免清算如今更是疯了一样盯着我等,就算是一句梦话恐怕也逃不脱陛下的耳目啊。”
“连先皇和太后……”
“慎言慎言,别当了那只杀鸡儆猴的鸡!”
“我们这位新陛下的手段可真是可怕,登基不过短短时日便已经将局势控制到如此程度,借着瓦剌带来的外部压力平衡各方。”
“以乱治乱还能有如此效果,简直是闻所未闻。”
“时势造英雄,也只有真英雄才能做到如此程度吧。”
“陛下恐怕也是知道瓦剌来犯战事已起,我等即便心有不满也不敢妄言导致朝堂混乱。”
“我就怎么觉着陛下好像有点唯恐天下不乱呢?”
“破而后立又引得我等群臣相互忌惮怀疑,还不就是故意引诱我等犯错,大家递上去的折子谁知道怎么回事,那就是一份杀头名单,还是我等群臣亲自写上去的杀头名单。”
“能对吗?”
“你敢对吗?”
对那肯定是不敢的,真要对了名单那就是犯了欺君之罪。
太皇太后的葬礼说是一切从简但必要的规格还是要有的。
不过当周喻的旨意传出后各地藩王都有点懵,五百亲兵?
唔……
要知道现在的皇帝还是郕王的时候不过也才三百五十亲卫。
当然对于一个生活在京城的王爷来说三百五十人的亲卫完全足够,但是对于其他封地的王爷来说这点人恐怕就不是太够了。
从朱允炆在位的时候开始各地的藩王日子就不太好过,先是被朱允炆削了一遍,在朱棣发动靖难成为皇帝之后也其实也一直在削弱各地藩王,毕竟朱棣就很清楚自己是怎么成为皇帝的又怎么可能不防备其他的藩王。
按照大明一开始的情况来看,正常的藩王差不多能够有五千到一万两千人的私兵力量,可是到了朱棣之后也就只有两个人还能保持这样的情况,也就是当时的赵王和汉王两人。
更之后也就是到了周喻现在这个时候,各地藩王哪怕是私兵较多的也不过就是一千多人已经不复之前的情况,这是明面上能够见人的,但要说不能见人的那部分到底有多少那就谁都说不清楚了,而且还真别把现在的藩王看作是曾经能够镇守一方的那种守门王爷了,除了极少数还肩负着镇守一地的责任之外其余人差不多都被养成了废物。
周喻下令允许各地藩王进京为太皇太后守孝是理所应当,可让这些人携带不超过五百军士那就不是出于好意了,而是准备以另外的方式进一步削弱这些藩王手头上的力量,五百人而已对于每个藩王来说或许并非伤筋动骨可要全部加起来那眨眼间周喻手头上就能多出一股数量不少的可用之兵。
群臣们还真不知道周喻真正的打算,而对于现在的变化多少是有点看不太懂但在窃窃私语间难免也会有一些小小的牢骚。
从太皇太后的灵堂建立起来开始周喻就一直待在灵堂中甚少离开,不管如何在无其他重要之事影响耽误的情况下让人挑不出周喻什么问题,按照着礼部制定的从简丧礼该做什么做什么,即便从简但也需要遵从该有的流程,从简只是让周喻和众多朝臣的能够把更多的时间用在其他的地方,免去一些不必要的繁文缛节让朝臣不用去做那些形式上的事情,更没有继续将事情给扩大出皇宫之外。
太皇太后去世第二天,也只是过去一天多的时间对于众多大臣而言除了需要去上香磕头,身上需要穿着丧服之外其他就已经无甚其他需要在意的事,军队更是该做什么做什么没有让太皇太后去世一事带去其他的影响。
而第三日后便开始有各地的宗室藩王入京,周喻也因此多了一些额外事情要做,接见这些来自各地的藩王宗亲,每来一人都得过来和周喻见见但大多都说不上两句话就会被打发到灵堂中去。
至于周喻自己,除了早晚会去一趟之外更多的时间也还是待在文华殿中处理公务,太皇太后去世也带来了一些变化。
比如说瓦剌大汗脱脱不花就遣人送来了礼物还上书求和,另一边紫荆关外的也先大军也停下了攻势有了撤退的动向。
于谦以及兵部在商议讨论之后都认为也先在进攻紫荆关的战斗中损失不大,主力并未因此而受到太大影响,如今因为对紫荆关久攻不下更已经知晓其他两路瓦剌大军的情况,知道了瓦剌中路军已经溃败的事,而且也已经受到了杨洪领军的骚扰不敢再加大对紫荆关的攻势。
为避免更大的损失更是为避免被困住所以必然会选择撤退,若是派遣杨洪堵住也先退路恐怕是堵不住,毕竟双方兵力悬殊过大不可能真的把也先留下来,也先要撤也肯定会设法先将现在最大的威胁,杨洪所率领的骑兵给解决才会放心撤退。
在请示了周喻之后于谦就立刻制订了新的作战安排并且派人加急送往杨洪手上,让杨洪不要和也先大军发生正面冲突,若是也先一路撤离也只需从旁骚扰以免落入也先圈套,也可提前在也先大军撤离的毕竟路线上布置陷阱,只可偷袭不可恋战。
战场就是这样变化很快,周喻哪怕是想要继续消耗瓦剌的有生力量,想要直接让也先死在紫荆关之下也无法做到,也先毕竟也不是傻子在察觉事不可为而且还可能让自己陷入危险之后第一时间就选择了撤离。
也先如此果断多少也打乱了周喻心中的一些安排和打算。
之后的战事便是一天一个变化,每天都会有各种新的消息被送到周喻的手中。
也先放弃进攻紫荆关开始从原路北退,撤离过程中遭遇杨洪领兵设埋袭击损失数千,杨洪像是开窍一样只骚扰而不正面交战,提前占据地利布置了很多陷阱让也先一路退去也遭遇了很多麻烦。
而之后也先大军抵达蔚县之下,于蔚县地界内停留一日后又朝着大同方向撤离,但一直又过去了半月时间瓦剌军才算是全部退出了塞外。
到了这个时候可以说土木堡一战失败所带来的最大的危机也算是基本解除,但接下来也还有很多很多事情等着周喻去做,瓦剌虽然退走但也还不算是胜利更不算是结束,所有的事情都必须按照轻重缓急一样样的进行处理。
在所有人眼中如今最重要的当然是太皇太后的丧礼之事,瓦剌的退军可以说是太皇太后最好的陪葬礼,前后接近一月的时间过去才将太皇太后送入皇陵,然后才能按照一些提前就做好的安排实施封赏等等各方面的事务。
不管周喻是怎么想的,但是朝臣和那些为了大明奋战的将士们也并没有觉得这有什么问题,反正就是太皇太后的丧礼就是最重要的事,要是再加上一个先皇的丧礼也没什么问题,可偏偏在大家都表面默认先皇已经战死的情况下也还是没有一个大臣站出来说要给堡宗举行什么丧礼之类的事情。
至于那些藩王宗室则是在太皇太后被送入皇陵后就全都着急的请旨离开,周喻在宴请了所有前来吊唁的藩王宗室后也还是将这些人给全部放走。
再之后便是该封赏的封赏,该升官的升官,该奖励的奖励。
而下一步就是整饬边防,如今瓦剌虽然已经退出塞外但之前攻破的关口也需要修复,更要加强边防力量以防止瓦剌再次攻入长城之内。
这封赏的圣旨刚刚宣布,户部尚书就请奏将在这次战争中立下功劳能征惯战的将领和精锐部队留在京师加强京师的守备,对整饬边防加强边防力量的事只字不提,完全和周喻的打算相违背,当场就被于谦等明白事理的大臣反驳回去,差点没上演一出尚书级别的真人PK。
要不是傻子的话就应该知道边防到底是多重要的一件事,但是户部尚书有一点没说错,京师的确也需要精锐的部队留守。
只是几天的时间,周喻和兵部以及内阁就讨论出了一个完善的部署,以居庸关,宣府,大同,京师,紫荆关等边关重地为主要核心整饬边防建立一个完善的防御体系,加强宣府,大同以及边塞长城的守卫部署,增加镇守兵力,操练军马,修复城池等等各项任务。
而如今遍布整个京师周边的所有兵力也将进行重新的部署,以外长城开始建立起一道新的防线,于此同时基于原有的三大营骨干挑选十万精锐重建三大营,由周喻亲自领军守卫京城。
这些举措都是为了稳固边防稳固京师,京师这一战算得上是胜利,而沿海地区的平叛也进行得非常顺利。
相比起瓦剌的大军,沿海的叛军也只能算是一群乌合之众,比起瓦剌这边那是好对付了很多,时不时的便会有好消息传回来。
辛苦的忙碌了一段时间,周喻才在朝臣的提醒下那些瓦剌的俘虏。
“陛下,如今战事已停,瓦剌大汗脱脱脱不花多次上书称臣认错,望陛下能够放回被我大明俘虏的数万瓦剌士兵和瓦剌丞相阿剌知院,更愿上供战马十万牛羊无数作为赔礼,阿剌知院也多次提出想要拜见陛下。”
忽然的提醒让周喻想到了那个被俘虏的阿剌知院,对于这个人周喻还算是有点印象。
而且这个阿剌知院和也先还有着很深的矛盾,不只是阿剌知院,也先和瓦剌的大汗脱脱不花也素有矛盾。
之前大明也曾利用过他们之间的矛盾离间他们的关系,也先,脱脱不花两人都接受过大明的封赏,不过即便如此这些瓦剌人的本性也还是贪婪的,见到有好处就会像是饿狼一样扑上来,但别说是大明了,就算是他们瓦剌各部族之间也同样会因为利益而冲突。
在瓦剌,脱脱不花是大汗,也先是太师,阿剌知院作为丞相排在第三位。
而也先虽然不是大汗但却有着最强的力量,哪怕是脱脱不花这个大汗在一定程度上也要看也先的脸色形势。
根据历史后来也先会杀掉脱脱不花自己成为大汗,又太师之位给了自己的儿子阿失帖木儿引发了阿剌知院的不满。
再之后也先因猜忌将阿剌知院的两个儿子毒死,导致阿剌知院带领瓦剌左翼诸部与伯颜帖木儿带领的瓦剌右翼诸部联兵三万共同讨伐也先,最终杀死了也先。
换句话说这个阿剌知院还就是也先命中的劫难,不过阿剌知院也没什么好结果,最终也是兵败被杀。
脑中闪过这些信息,周喻看向了于谦:“我们所俘虏的瓦剌兵士皆属阿剌知院部落之人?”
于谦躬身应道:“回陛下,所有俘虏中大部分为阿剌知院部族之人,也有少部分是其他部族成员,这几万青壮对于这些部族也是极为重要的。”
周喻缓缓点头:“那你们说这人是放还是不放。”
“放也不是不放也不是。”于谦第一个开口回答:“但瓦剌愿意用十万战马牛羊无数作为赔礼,大明也还可以进一步要求瓦剌将掳走的大明百姓还回用于交换,若是不放留下这些人也无太大用处,放走他们倒也可以让他们于瓦剌好好宣扬一下陛下的仁德。”
于谦的想法其实也是其他人的想法,十万战马再加上牛羊无数就很不错了,若是能够换回大明的百姓那也是大功一件,留着纯属是浪费粮食。
要说杀吧那还真不能杀,有杀俘不详的说法但最重要的是这一杀未来和瓦剌开战那每一次恐怕都会是死战了。
周喻轻轻叹了口气:“也罢,那就放吧。”
于谦知道周喻叹气,还不是因为如今国力衰弱,若要是有大明初期那样的力量又何至于会忌惮瓦剌到现在这种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