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卷诗书万点花 作品
760、以工代赈
他祖祖辈辈都是德州的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种着庄稼。可是这两年,老天是一点雨水都不下。眼看着种下去的种子没有发芽。一年的收成就这样完蛋了。
全家只好出来逃荒。逃出德州的路上,他听别人说去北直隶,北直隶能找到活路。那里正在大兴土木修建什么水库、大坝,公路、铁路。还有好多的矿场招矿工,很多的工坊招工人。
他们全家就奔着北边来了。辗转了几个月,确实这边情况比周边都好。打些零工勉强一家人没有饿死。一直来到京城南边,听说最近京城在大量招人。
一个月前,他们一家衣衫褴褛的来到京城近郊。看到这里的景象,全家人都睁大了眼睛,简直不可置信。这里地里庄稼都已经收割了,田里整齐的麦苗收割后的茬子。说明这里没有受到旱灾的影响。土地收成很好。
有些地方正在用牛翻地,马上就要种冬小麦了。一打听才知道,京城周围几百里的土地,就没有自耕农。这边的土地都是京城里的贵人的。庄园连着庄园。有的是皇家的皇庄,有的是公主和宗室的封地。
有的就是公侯伯的田庄。有的是当朝文官们的土地。还有极少数是大商人的庄园,这些人也都有极其强大的靠山。很多人都是文官们的白手套。
别的地方天旱不下雨,这里的地里有好多的机器,烧着火。好多的佃户劳力在往里填柴禾,主要是秸秆。机器轰隆隆的响着,有一根杆子上下运动着。带动一个机器。把地下水抽出来,用来灌溉。
看见一个同样衣衫破烂的老农在放水灌溉,韩虎子忍不住问道:「老哥,这个抽水的是各什么东西啊。」
那个老农知道,这是跑来北直隶找事情做的逃荒户。他家也是前年从山东跑来的。在这里给成国公家的庄园打长工。一家人也算混了口饭吃。
听着熟悉的山东老家口音。老头招呼韩虎子一家坐下,让老太婆给端了几碗开水出来。让他们一家人歇歇。
韩虎子一家人连忙道谢。尽管明末的社会已很乱了,坏人遍地都是。但是,还有很多心地善良的百姓。这一路上,受到了不少的帮助。
韩虎子夫妻两个,带着三个儿子,两个女儿,还有老娘。三个儿子一个十三岁,一个十一岁,还有一个八岁。两个女儿一个五岁,还有一个还在吃奶。被老婆背在背上。
「是从德州逃荒过来的吧。」老头问道。
「是啊,听口音您老也是德州的人氏吧。」
「是啊,我们一家也是济南府德州吴桥镇搬过来的。(明清时,吴桥属于德州管辖。)」老头见到老乡非常高兴,又继续说道:「老婆子,把灶坑里烤着的红薯端来一盆,这是咱们老家过来的。」
韩虎子不知道什么是红薯,看着老太婆用一个黑陶盆子,端来一盆子,黑乎乎的东西,每一个都有一节大藕那么大,被灶坑的火灰埋得都是灰。
老头看着韩虎子一家人不敢吃,于是笑着自己拿起一个,左右手不停得倒腾着。用嘴吹凉了。拍下去外面得浮灰,用手一掰,顿时,金黄色留着糖得红薯被被掰开了。
一种香甜的味道传了出来。
韩虎子的几个孩子,眼里几乎要冒出火来,紧紧的盯着,红薯上流着的金黄色、琥珀色的蜜汁。他们从昨天晚上就没吃东西,一家准备到了晚上,一人分半块麦麸饼子。
老头笑着,把红薯分给了几个孩子。尽管烫嘴,烫的哇哇叫,但是还是狼吞虎咽的吃着。
老头又递给韩虎子、他浑家还有他老娘一人一个。几个人都大
口大口的吃了起来,吃完了红薯,把流在手指上蜜汁也都舔干净。
韩虎子有些不好意思的笑笑,拱手问道:「老哥,这红薯是什么吃食,怎么这么好吃。」
老头说道:「这是定远伯从美洲弄来的新式作物,抗旱,产量高,说是亩产上千斤。用来度灾荒是最好的东西。可大家都不信。定远伯分给了勋贵们一批种子。但没有人愿意用好地种这个,万一产量不行,不是浪费了好地吗。」
韩虎子点头道:「是啊,就是再大的地主,也不敢拿好地乱种东西。」
「成国公的大管家,就把红薯都发到我们这边了。我领了一些,种在田边地头,沟渠帮子上,石头缝里。秋天的时候一看,有些枯死了,有些活了。这东西产量确实很高,一株就有十多斤。但是,也得有水,不下雨的话也活不了。种活的都是挨着水浇地的。尽管我没浇水,但是靠着水浇地,土壤的墒情还好。」
韩虎子说道:「山东老家要是有这东西就好了,我们也不用出来逃荒了。这东西需要的水少,就是用瓢挑水浇地也能浇得过来,产量这么高,也够一家人填饱肚子了。可惜定远伯没在山东推广这东西。」
老头说道:「我看京畿周围今年种的都收成不错,明年就会有人继续试着种植。慢慢会推广到各地的。」
韩虎子点点头说道:「这可是好东西啊,定远伯推广这种抗旱高产的作物是做了大好事啊。老哥我看到你给这东西烧火,这东西就能把水从地下抽出来。这是什么东西啊。」
老头说道:「这东西叫什么,纽科门的什么蒸汽机。还有那个圆形的东西,叫做水泵,是专门抽水用的。这一套东西组合起来,一天可以抽水灌溉五百多亩地呢。前一段大旱严重的时候,这东西日夜不停的抽水,把这七千多亩的庄子所有的地浇了一边,彻底浇透了。别的地都麦子枯死了,只有这部分水浇地,到秋天麦子都丰收了。听说成国公府上说了,明年要再买一百台蒸汽机,把所有的地都变成水浇地呢。」
韩虎子问道:「这东西贵吗,庄户人家可用的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