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梓钧 作品

0689【新首相没威望啊】

    翟汝文刚刚接任首相,就遇到兵部提交的军队编制方案。

    他看得脑袋都大了!

    翟汝文找来前宋的军费相关档案,扎进纸堆里整整查阅了两天,然后召集内阁成员开会:“兵部的劄子,诸君都看过了吗?”

    李邦彦捂嘴打哈欠,一副昨晚劳累过度,迫不及待想要补觉的样子。

    跟军队沾边的事情,谁爱管谁管,反正李邦彦不会掺和。

    开国之时,李邦彦在内阁当中排名第三。

    张根和高景山一退一死,按理说应该李邦彦接任首相。他还暗中兴奋了几天,可接替高景山的却是翟汝文,这导致李邦彦彻底躺平摆烂。

    “军饷岁支七百多万贯,比前宋已经少了很多嘛。”柳瑊的态度有些模糊,但倾向于不跟太子闹别扭。

    种师道则说:“不算多。”

    萧楚说道:“灭了金国和西夏,陕西、河北、山西就不用恁多驻军了。到时候,军费应该能够减下来。”

    黄裳和萧楚一样,都是上次讨论五行德运,被朱国祥拉进内阁搞平衡的。

    黄裳更像是来打酱油的:“我对军事一知半解,就不发表意见了。”

    张根辞官归乡之后,又有一人补为阁臣,而且升迁途径特别诡异,竟然以河北左布政使的身份入阁。

    他就是……宗泽!

    另外,以太原知府、陕西左布政使之身,领弱兵死守太原两年半的张纯孝,这次也调回中央担任兵部左侍郎。

    宗泽说道:“兵部劄子切合实际,并非胡乱弄出来的。如果首相认为军费过多,万万不可降低士卒军饷,从哪里减少一点兵额才是正途。”

    七个内阁大臣,居然只有自己反对兵部方案?

    翟汝文就感觉非常离谱,他拿出档案里的一组实际数据:“七百多万贯自是不多,但这只是军饷啊。就以前朝英宗年间来举例,这一年的军饷约为994万贯,但还支出布料742万匹,军粮2317万石,草2498万束!”

    “那么多?”李邦彦听得一愣。

    种师道解释道:“前朝英宗年间,虽然没有打什么大仗,但一直在西北边境构筑军寨堡垒,有不少都拿去宋夏边境筑城了。筑城不但需要军队保护,还要征集大量民夫和土石木料。这岁费能少得了吗?”

    说完,种师道又补充一句:“当然,肯定用不着每年2317万石粮,怎么用出去的谁也说不明白。即便是宣和年间(徽宗朝),历经大战也没如此离谱,英宗朝肯定有人在大肆侵吞挪用。”

    翟汝文又说:“去年先灭钟相,又与金国大战,还造了无数兵甲火器。去年的军饷虽只有400多万贯,军费总支出却达到2800万贯,另耗费布料400多万匹、粮食1200多万石、草1300多万束!”

    宗泽提醒道:“别处我不晓得,河北那边的军粮,好多都用于战后安置流民了。金人撤离之时,到处烧杀劫掠,无数百姓需要救助。”

    “湖南的军粮,也有近半用来救济战后饥民。”种师道说。

    李邦彦见内阁风向已经明了,也跟着说:“去年花了2800多万贯,那是在大量打造兵甲、火器、战船。这些东西造好之后,每年维护修缮用不了太多。就像百姓修房造屋,一开头肯定要花大钱,把房子修好摆在那里也值钱,又不是把钱扔进水里听响了。特别是打造战船,整顿旧宋好几处船场,只恢复船场就已花销不小,这些船场今后是可以造漕船、商船的。”

    翟汝文看着众人,终于意识到一个严重问题。

    他不是张根,他不是太子的岳父。

    他也没有很早就投靠大明,资历和威望完全不够。

    他唯一能拿出手的,不过是太子座师的身份!

    甚至就连李邦彦这个佞臣,也完全可以凭借功劳不甩他,因为李邦彦有串联夺取东京之功。

    剩下的几人,柳瑊在四川就投靠朱国祥,而且还是章惇的孙女婿,资历和人脉摆在那里碾压翟汝文。

    种师道拥有西军背景,有军队给他撑腰,种氏女还嫁给太子做侧妃。

    宗泽在河北坚持抗金,河北系将士就是他的倚仗。

    而萧楚,是皇帝、太子跟前的大红人,破例以布衣之身执掌翰林院,接着又从翰林院补入内阁。

    算来算去,翟汝文猛然发现,他身为内阁首相,竟只能压住黄裳一人!

    李邦彦此时也意识到这种情况,没来由心中一阵狂喜。他庆幸不是自己接任首相被架空,又开始觊觎首相这个位子,他的内阁排名早就已是第二。那么,能不能拉拢其他阁臣,把翟汝文搞下来之后,自己再取而代之呢?

    “不如,投票表决吧?”李邦彦迫不及待的牵头做事。

    内阁投票,是朱国祥搞出来的,只在内阁无法做出决策时进行。

    看似民主,公平公正,其实蕴含着巨大隐患。另一个时空的明末党争,内阁投票制得背大锅,阁臣们拉帮结派排挤首辅,导致内阁成为党争的工具,很长一段时间内无法正常运转。

    宗泽看了看翟汝文,又朝李邦彦看去,突然明白怎么回事儿。

    他既不想帮着李邦彦架空首相,又赞成兵部的这次提案,一时间不知道该怎么选择。

    柳瑊同样厌恶李邦彦,提醒道:“李相,你只是次相而已。发起内阁投票,应该由首相提出,请阁下不要越俎代庖。”

    这话把李邦彦怼得脸色难看至极,下意识扫视众人,发现大家都表情厌恶。

    阁臣们如此态度,把李邦彦搞得内心冰凉,原来自己在内阁的人缘这么差。即便翟汝文被拉下马,他李邦彦也上不去,唉……今后还是躺平混日子吧。

    李邦彦又开始打哈欠,似乎坐着都能睡着。

    爱谁谁,老子不伺候了!

    翟汝文也没有强行发起投票,而是服软道:“既然诸位都赞同,那我也就不再坚持。但三十三万驻防军、十八万漕军,是否数量过多了?浙江富庶,又无山川形盛,只要不横征暴敛,就万万不会出现巨寇。还有河南,周边数省都重兵驻防,哪里还用得着两万驻防军?”

    种师道为了表明并非故意跟首相作对,点头说:“确实如此,浙江的驻防军,当从一万降到八千。河南的驻防军,当从两万降到一万。还有湖北,即便太子安置百姓垦荒,人口还是比较少的,驻防军也当从一万降到八千。”

    黄裳也说:“前朝的时候,驿馆都是文官在管理,驿馆花销也是州县官府出钱。太子把驿馆和递铺,一起并入漕军统管,这倒是让地方官府省钱了,朝廷却要每年额外增加一笔支出。不如递铺归属漕军,驿馆依旧归属地方官府。”

    柳瑊说道:“漕军的粮饷,确实有点高。他们又不打仗,只是驿递和运输而已,哪用得着给那么高的军饷?”

    在李邦彦的连天哈欠当中,阁臣们一番讨论,对兵部方案提出内阁意见,然后递交到朱国祥那里等待批复。

    朱国祥看到是重大军事提案,直接朱批道:“转交大元帅府。”

    朱太子让枢密院和兵部递交的提案,转了一圈又回到朱太子手中……

    认真看完内阁意见,朱铭决定给点面子,但这面子又不能完全给。

    他同意把河南、浙江、湖北的驻防军数额降低,但不同意把全国驿馆交给地方官府,也不同意降低漕军的粮饷待遇。

    另外,今年个别省份,也重新进行了区划。

    汉中彻底划给陕西。

    从金州(安康)开始的汉江一线,全部划给湖北管辖。

    池州从浙江拆分出来,划给江西管辖。

    处州、温州的官员闹得很凶,但朝廷不予理会,这两个地方全部归属福建。

    朱铭做出批示之后,把意见又转交给皇帝。

    朱国祥随便看了两眼,就朱批表示同意:“传回内阁。”

    七位内阁大臣,围在一起阅读。

    皇帝那“转交大元帅府”六个字,看得他们一阵沉默。

    朱国祥虽说不插手军事,但这次做得太明显,多少有向内阁表明态度的意思。

    翟汝文心中有些沮丧,但还是微笑着说:“能让太子殿下做出改变,降低一万四千的驻防军兵额,吾等阁臣也是对江山社稷有用的。”

    朱铭这次把军制搞得更全面正规,其中一个原因是安置军将。

    那些作战受伤致残,却又不影响日常行动的将领。那些纯靠资历升迁,但最近两年作战表现欠佳的军官。还有个别年龄较大的将领。以及一些南方义军头领……他们都被剥离出来,安排进驻防军和漕军系统。

    再挑选一些表现亮眼的军官将领,转为野战军系统。

    并且通过改变军制,彻底消化前朝禁军、厢军和宋末义军。

    比如姚家军,这次就被一分为三,完完全全归属朝廷了——

    老弱病残,通通淘汰。

    普通军士,编为陕西驻防军。

    精锐部队,编为大明野战军,将领包括姚平仲、吴玠、吴璘、王德等人。刘锜兄弟二人,也编入姚平仲的部队。

    而岳飞、王彦、李成、郦琼、张迪等河北将领,其麾下部队亦被扩军整编。今后不分地域和资历,通通都是大明野战军。

    只有通过此番军制改革,朱铭才能真正掌握全国军队。

    包括折家军、刘家军,通通被分割、整编、吞并!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