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少堤 作品

第五百八十一章 登上《时代周刊》的最年轻数学家

  研究员与正教授在清木大学这样的高等院校里,级别待遇是同等的,区别只在于研究员没教学任务,更偏重于承接国家课题、带领团队(非学生)做科研。而正教授一般有教学任务在身,需要定期上课,而且要带学生做课题,还有每年论文发表的数量要求。教授也能承接国家课题,但其团队的核心人员以博士后、博士、硕士研究生为主。

  总的来说,研究员不用参与教学事务更能专注于做课题研究,适合沉迷于做科研的人士。

  而教授则更适合那些喜欢传道授业的“好为师者”,毕竟讲课会极大地分散做科研的精力。当然,也有些愉懒的教授会让研究生助教来帮忙批改作业甚至是讲课,自己专心搞科研的,只是这样“不务主业”的教授哪怕取得了很厉害的科研成果,也往往很难受到学生的尊敬。

  见秦克和宁青筠还在考虑,邱老先生笑着把四份聘书都放下:“你们慢慢选吧,不急,工资待遇是一样的,有了科研成果还有另外的丰厚奖励。不过你们也不缺钱就是了。如果选择研究员,你们的青柠数论研究室会正式升级为国家级的科研机构,每年的科研活动经费是一千万,申请的科研课题另外拨专款。如果选择正教授,伱们将会是学校有史以来最年轻的研究生导师,带两年研究生后走个流程混点资历,就可以带博士生了。”

  “而且你们选择的自由度很高,聘书里写明了,你们想从研究员再转为正教授,或者从正教授再转成研究员,都是随时可以转换的,只需要联系学校重新签个新的聘书就行了。如果你们乐意,让学校给你们建个类似‘求真书院’的专门数学书院也不是不可能。”

  老先生笑眯眯地补充道:“当然,不管你们选哪个聘书,我可是记得你们答应过到我的求真书院讲课,我的要求不高,每周两次,每次两节课,课程你们定下来后告诉我就行。教材什么的,求真书院都可以帮你们采购下发。”

  可以说,清木大学给的条件非常优厚了,而且给了秦克和宁青筠最大的自由度。

  这样条件宽松的聘书,在国内恐怕是除了给邱老先生的那份外,就只有给秦克和宁青筠的这两份了。

  最终秦克和宁青筠商量过后,暂时选择了时间自由度更高的研究员聘书。

  两人还要专注于物理和生物、材料三个方向,数学暂时只会保留“纳维-斯托克斯方程”的课题,而且这个课题与物理紧密结合,两人打算花上一两年时间慢慢地磨,再没什么短期必须攻克的紧迫感了。

  事实上证明清木大学迅速地请了邱老先生亲自来送上聘书,实在是一步很妙的棋。

  别看秦克证明黎曼猜想的事还没得到i

  不但国际媒体里热闹无比,夏国里的各大报纸、网站同样不遗余力地对黎曼猜想进行了宣传,陶教授发布的两点社交消息更是被广泛引用,谁提起不是满脸的荣耀?

  连CC1台以及夏国教育频道,都开设了“数学院士给你介绍黎曼猜想”的专题连载报道,全面解读黎曼猜想的前世今生。

  这一切,自然都为了彰显夏国数学正走向光辉的未来。

  如果不是imu未正式宣布秦克已证明了黎曼猜想,恐怕场面会更加火爆十倍。

  而与媒体界的火热不一样,学术界尤其是数学界却慢慢沉寂了下来。

  因为完整的现场视频已公布,上面清晰无比地记录着秦克推导第五组表达式的全过程,无数的数学家、数学爱好者都一头扎了进去,从开始一步步地验证着秦克的推导。

  他们有的抱着学习的目的,有的抱着验证的目的,也有想从中挑刺而名扬天下。

  各大学术直播间里的网红教授、学霸们也纷纷借着这次事件来作点评,分析秦克的这次推导过程。

  可惜绝大多数人在不久后就陷入了“我是谁”“我在哪”“我为什么要看这天书”的自我怀疑状态中,尤其是那些研究领域与解析数论不太相符的数学家们,原本的信心满满、冲天傲气在前面三分之一的推导过程面前就已被磨灭得七七八八,及至看到一半,已完全不明白秦克写的是啥。

  毕竟秦克在推导过程中涉及到的数学理论实在太多了,现在多数的数学家、数学研究人员都更趋向于细分领域的专业化,各子领域都精通的人已几乎不存在,连号称“天才中的天才”的陶教授,也不过是熟悉大多数领域、能侃侃而谈罢了,他真正擅长的只有调和分析、偏微分方程、组合数学、解析数论、代数数论等九个子领域。

  放眼全世界,也就只有秦克这样拥有系统提供的超庞大知识体系,又将黎曼的数学知识和数学思维融会贯通,再加上媲美菲奖大佬的数学能力、媲美拉马努金的数学直觉,才能在一个小时零三分里,写出这么几十页融合了二三十个子领域子学科的推导过程来。

  所以世界各国的数学家们看得晕头转向,也就可想而之了。

  结束了两天的采访,秦克和宁青筠终于得以返程回国。这次邱老先生也正好要回家,便“护送”着两人一起回去。

  邱老先生对解析数论不算擅长,但在微积分、代数几何、微分几何、拓扑学、数学物理方面是真正的大行家,证明过卡拉比猜想、正质量猜想等重大猜想,而且在物理方面也颇有建树,以他名字命名的卡拉比-丘流形是物理学中弦理论的基本概念。

  一路上秦克二人与邱老先生都在交流数学以及物理方面问题,大感获益匪浅。

  而邱老先生同样惊讶,这两个年轻数学家思维之活跃,知识体系之成熟丰富,理论功底之扎实,确实不逊于国内的任何一个教授了,甚至犹有胜之,难怪年纪轻轻就取得了诺大的学术成果。

  在秦克事先再三要求下,这次他倆回国的消息被封锁了,也没有大规模的迎接仪式,使得秦克和宁青筠终于得已悄悄地返回星光铭缘的新家里,舒服地休息了两天。

  然后两人在助理方咏棠陪同下,又悄悄返回了远州探亲。

  宁青筠要去看看爷爷奶奶、报告喜讯,秦克也要见见老爸老妈以及妹妹、外公等亲人,但两人的关注度实在太高了,哪怕很低调地戴了墨镜和帽子,坐的又是头等舱这样私密性较好的位置,依然被同行的乘客认了出来。

  于是他们下了飞机没多久,“秦克和宁青筠已回国且就在远州”的消息便很快在网上传开了。

  秦克刚带着宁青筠回到老家青平小镇,镇里的领导便带着人吹锣打鼓地送上锦旗和牌匾,整个小镇都沸腾起来了,第二天市里乃至省里的大人物都驱车而至,对秦克和宁青筠各种嘘寒问暖,还邀请两人回远州的大学任教。

  好不容易应付过去,然后又是各路记者与自媒体杀到,最哭笑不得的是,有好几个长得与秦扬辉有点相似的老人也闻讯赶来“认亲”,说是秦克失散多年的爷爷,想让秦克“认祖归宗”,但一问起秦扬辉小时候在孤儿院的事,便回答得破绽百出,后来还是陈明出面,带着几个人将这些“认亲者”送走。

  被这样闹了闹,秦克和宁青筠只得提前结束了在青平小镇歇上几天的计划,驱车去了比较隐蔽与安静的疗养院,陪伴爷爷宁景光和奶奶楚觅梅。

  秦小壳好久没见到哥哥与嫂子了,闹着要跟着来,宁青筠心软,便让她跟着。

  到了疗养院,秦克和宁青筠终于远离了聚光灯与喧嚣,重新过上了平静的生活,也可以将精力重新放回到手头上的课题上,关心一下计算种子学与新型沙漠红薯的研究进度,与远在得国的科佩特教授加强量子理论方面的交流与沟通合作,同时也继续慢悠悠地研究n-s方程,为两人即将到来的研究生生活做好准备。

  不过这样平静而充实的生活,很快就被一通意外的电话打破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