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知识学到力量 作品

第三十五章 朝廷风向

而同时在朔风和胡柳方向上,安国也早已经意识到了情况不对。

毕竟一夜之间,墙头上的旗帜都换了个遍,连商道都给暂时断绝了。

于是他们便派了人到城头下试探,只是城内宿国得到的指示就是固守城池,就没有理会他们。

没得到想要的答案,他们也想过派兵的事,只是限于手中兵力不足,便派了人飞速将此情况告知李隼。

说起来,李皓这也在无意之间帮助了褚国一把。

因为李隼在得知消息后,立即就判断到了情况不对,毕竟宿军正常攻打祁国,怎么也不可能直接奔着朔风和胡柳去。

只不过他刚开始,即使是有所猜测,却也没有真的认为宿国有这般野心。

直到后面朱衣卫接连传来,祁国城池沦陷的消息,才让他猛然惊醒。

当即就收缩了攻打褚国的人马,准备重新回到宿国方向,同时在国内继续征兵。

做为九国之中的最强者,他接受不了宿国的强势崛起,毕竟他在其他方向受到的挑衅就已经够多的了。

同时为了挑拨褚国和宿国的关系,他还专程派人前往褚国,告知了这个情况。

李隼相信在压制宿国的观点上,褚国上下和他的想法应该会是一致的。

不过褚国人也是知道轻重,即使对于宿国在有所不满,他们也只是发出了一封照会函到宿国去。

对于这些连锁反应,李皓之前便已经想到了,也有所应对。

只是相比于这个,当前李皓最需要做的,还是打赢面前的这一场仗。

李皓所率兵马在数量上,与祁国兵马并没有明显优势,再加上李皓的挑衅态度。

最终祁军也选择来一场正面对决,以期望能尽快收复失地。

只是鉴于李皓前两次的战绩,他们担心又中了陷阱,因此在行军道路上极为谨慎。

每日只在官道走四十里,凡扎营必立坚寨,不管李皓怎么派人挑衅,都绝不使兵轻进,就是对着平州进发。

不过李皓也不慌,既然没有以小胜大的机会,那就来一场兵对兵、将对将的正面对决。

于是主动率兵前移抢占有利位置,终究这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能主动争取到的,李皓绝不能拱手送人。

双方正面硬刚的状态下,比拼的就是麾下兵马的真实战力,及双方将领的指挥能力。

第一天双方都是摆开阵势,进行了初步试探,都想找出对方的弱点。

但两边的领兵将领都是身经百战之人,纵使李皓打了几辈子经验多些,但问题是别人的下限也高,双方都没有收获。

因此在试探无果之后,李皓便正式开始了主力对战。

而在这上面,有着保卫自家田地的增益效果在,原先从祁国归降的人马,爆发出了惊人的战力。

在直面对方中军的情况下,愣是靠着一腔血勇直接杀穿了中军前营,把在侧翼支援的宿国老兵给吓了一跳。

毕竟要是之前对付他们的时候,能发挥出这种战力,只怕柳州城还真未必能守得住。

由此也激发了他们的争强之心,现在大家同属一个阵营,他们也不想输给这些后来者。

于是只在一上午的鏖战之下,祁军的战线就被接连逼退,导致中军与左右翼的兵马,产生了一道缺口。

祁军领兵的忠武侯也发现了这点,立马挥动令旗,想让左右翼兵马向中军合拢,以免发生脱节。

但李皓的反应却是要比他快上一些,直接带着在后面作为预备队的一营骑兵,就直接朝着缺口冲了过来。

从侧翼席卷进了中军,朝着忠武侯的帅旗冲了过去。

忠武侯见状也想指挥兵马拦截,可仓促应战的祁军,连阵势都没有时间结好,只能被李皓率兵接连击溃。

眼见李皓快冲到附近时,忠武侯只能选择带着帅旗后撤,寄希望于拉开距离后,再重新摆开阵势。

只是在双方已经陷入胶着的时候,可不是他想撤就能撤下去的,李皓也不会给他这个机会。

既然帅旗被移动了,那动摇军心的目的就已达到。

分出一半骑兵继续朝帅旗移动的方向追击,迫使他们只能不断后撤,无法从容指挥兵马。

至于剩下的一半,则由李皓带着,直接从左翼的祁军杀去。

不一会功夫,中军和左翼的阵势就被冲击的支离破碎,没支撑一会就溃散了。

而没有他们的的支撑,右翼兵马显然也是独木难支,很快就败退下来。

李皓率部追击了十里,俘获俘虏、辎重无数,打赢了这一场关键的硬仗。

但在事后的统计中,李皓麾下损失也不小,这场战略上的大胜,在双方伤亡比上,并没有太大差距。

不过李皓也并不心疼,因为自这一战过后,祁军再想集结足够的兵力反击,所需的时间就很漫长了,李皓便有了一个充足的时间来消化胜利果实。

所以之后李皓并没有继续进军,而是重新返回了平洲,开启了这里均田进程。

另外李皓也需要在这里铺设义学,以此来应对未来需要大量治军、治政人才的问题。

在李皓忙于祁国之事的时候,宿国内部也不太平。

对于李皓自作主张开启的这场战事,朝中有不少人提出了异议。

刚开始是说李皓穷兵黩武,会致宿国于险境,同时也容易引起安国和褚国的敌意。

后面李皓接连大胜,连续夺取了数城之后,穷兵黩武的言论倒是消停了一会。

毕竟祁国开疆拓土了,他们也能在这份蛋糕上,分上一杯羹。

直到后面李皓均田的消息传来,他们见自己竟然得不到什么,立马就又是一股反对风潮的重新开始。

顺带还给李皓扣上了私设朝廷、拉拢民心的帽子,同时褚国的国书,也给他们一个重要的砝码,请求崔明召李皓回都城。

崔明对此有些犹豫,对于开疆拓土的功绩,他还是有些渴望的。

虽然不是他主导的这场战事,但只要他坐在这个皇位上,那这位功劳天然就属于他。

但同样的,他也不想让李皓的权势过大,进一步影响他的帝王权威。

也正在他犹疑的时候,李皓一封请旨的奏疏,暂时让他稳定了想法。

李皓的奏疏上,是说所占祁国诸城,需尽快纳入到宿国治下。

之前战时,才临时以军法治理,现今局势逐渐平定,请求崔明派遣文官前往治理,督抚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