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子与梨 作品

第598章 我的学生(上)

  "我在那座胡同的院子里进进出出,留下的走马观花的片段里,我没能有幸能记住哪位大师,哪个名家想要传达的学问的精华,或者什么让人茅塞顿开的提点。好在,它是一抔让种子萌发的土壤,给了年少的我一种朦朧的,模糊的,宏观上的整个感觉,即——"
  "在艺术中,绘画其实和诗歌、词赋,甚至史家文章一样,都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形式,都是文明的象徵。"
  "文明的象徵!老爷子您对待艺术的態度真是高屋建瓴吶。"
  老杨笑著说道。
  "不,你还没懂,这不是笑呵呵说的事情,它是一件非常严肃的事情。"
  曹轩没有跟著笑。
  他看著自己的助理,用手掌点了他一下,缓缓的说道:"你不懂"文明"这两个字的千斤重量。"
  "在我小时候那样的特殊的年代,所谓"文明",对整个知识界,对整个国家来说,都有著特殊的意义。人们说那是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华大陆风雨飘摇。一次次的失败,让人们开开始怀疑自己的文化,自己的根。"
  曹轩缓缓的说道:"同样是在那个年代,在二十世纪的第一年里,敦煌的藏经洞在道士王圆籙清理积沙的时候,被开启了,各种各样的经卷、文书、刺绣和绘画作品出世了超过了五万册。大部分都是唐代的卷子。"
  "一千年啊,整整一千年,它被沉沙淹没,在文明的长河中被足足掩埋了十个世纪未见天日。"
  老先生感慨道:"却在二十世纪的第一年,便重现世间。当时有日本学者信誓旦旦的说,唐代的建筑在大陆早已消亡殆尽,世人想要一观盛唐寺院的模样,便只能去往京都,去往奈良,它们才是盛唐风华的唯一传承者。梁思成先生为了爭口气,在敦煌卷子里找到了记载,然后一处处的找,最终在山西找到了佛光寺,全木製的唐代亭院,按照壁画上的题记,修建於唐大中十一年,保存极为完整,据今1200年了。"
  "而在敦煌藏经洞现世的同一年里,就在1899到1900年,就在北平的一家中药铺里,金石学家们找到了甲骨文,你能想像么?这是多么大的震撼,多么大的发现。"
  说著说著。
  老太爷似乎又回到了第一次目睹那种宏伟的千年歷史画卷在他面前徐徐展开时的激动,手臂有力的挥动著。
  提到文化史上的世纪大发现,仿佛一个手舞足蹈的孩子。
  "我们的所有学界的前辈,我们的爷爷,我们爷爷的爷爷,康雍乾三代,徐渭、文徵明,汤显祖、黄公望——他们在过去一千年里都不曾有幸得见敦煌的经卷,不曾见过那些唐代的软装绢画与经书,而我们见到了。"
  他深深的吸了一口气。
  "而自东周代以来我们知道的所有人,是书上看过的所有人,一切的贤者,一切的古人,他们都没有发现过甲骨文的奥秘。连那么推崇古礼的孔子都不知道甲骨文,孟子也不知道,却在那时,在战爭的阴云笼罩之中,在华夏文明是否应该要全面西化的大討论之中,这份瑰宝,却就这么大大方方的出现在了所有人面前。"…。

 

  "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也是三千年而一泄其秘。"
  曹轩轻念出声。
  "我这一辈子是很討厌提国运,至少是很討厌那种把一切都归功什么玄之又玄的运气之上的那种"国运"的说法的。"
  "华夏文明能走到今天,是一代代先辈们战斗拋头颅洒热血,辛苦奋斗、耕耘的结果,而不是什么摇骰子,摆八卦摆出来的结果。把胜利归功到运气之上,是对革命先烈贡献的褻瀆,也是对歷史的不尊重。但唯有这件事上,我愿意去相信一下,冥冥之中是自有国运的。"
  "它就像一根巨大的定海神针,佇立在那里,在告诉我们,中华文明传承不会倒下,也不能倒下。"
  曹轩点点头,用力的重复道:"不会倒下,不能倒下。"
  "所以我这一生提笔作画,就和古人读圣贤文章一样,无论画什么,都带有虔诚的使命感。所以我画画时,要首推立意,这意味著在提笔的那一刻,主题就要明確,立意要生动,要有感而入画,而不是为画而"造"感。"
  "要言之有物,也要画之有物。"
  "就算不敢说能做到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这么高远的志向。"
  "那么能做到养性、舒情、解忧、破闷也都很好……但如果只是些炫耀技法,或者孤芳自赏性质的画,我却是很少要画的。"
  "它就与为赋新词强说愁一样,缺少了情感的深度的支撑,就变成了的纯粹的文字游戏——顽强的野草,要胜过王候将相桌子上品玩的无根之花。"
  "鲁迅说,中国人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曹轩说道,"画画也是一样,要往纸里扎,要往地下扎,在呕心沥血中往人们的血脉深处扎,要能沉下去,这样的情感才真挚,这样的创作者才可爱。而非往上飘,玩那些表面华丽的,实则空洞的你吹捧我,我吹捧你的狗屁马屁文章。"
  听话听音儿。
  最爱狂拍"狗屁马屁"老杨这一次,识像的没敢乱舔。
  他放下茶杯,扭了扭屁股,脚尖在地上不由得搓了搓。
  就仿佛要现在就往地下刨出个大坑,把他自己种里面去一样。
  哎呦!
  老杨意识到,老爷子还是有那么一点不爽他。
  大概是不爽他……把顾为经的那句对於壁画的感悟,"借用"去装逼了。
  可能就是那种好好的一句话,咋这么糟蹋了的感觉。
  没准和老杨穿著名牌奢侈品潮牌,开著保时捷出街时,很多人脑中的想法有异曲同工之妙。
  中年人在心里直撮牙花。
  曹老爷子真小心眼!
  至於嘛?
  这感悟放到"顾小子"嘴里,就是冰清玉洁,就是呕心沥血,就是往地下扎,换成老杨抱过来用用,就好像乎乎的往上噌了几个油印子一样。
  让您老这么嫌弃。
  瞅瞅。
  您好好认真瞅瞅。

 

  咱老杨这个大胖小子就一点都不可爱么!
  杨德康偷偷的撇嘴,嗬,要不是他老杨发的朋友圈骗点讚,老爷子您还不知道这事儿呢。
  委屈.jpg!
  "在我心中,鑑赏一幅书画时,它的情感,它的思想,它的立意,也要比绘画技法的好坏,更加重要几分。"
  曹老爷子才不管老杨爽不爽呢。
  老太爷讲到了开心处。
  脸上带上了掩饰不住的笑意,眼神中绽放出光彩来:"所以,顾为经鑑赏的好啊。"
  "它无法凝结,好!"
  "它不愿凝结,好!"
  "它仍然是温热的,好上加好!"
  每说一个好字,曹轩就用指节用力敲一下桌子,似乎感慨极了。
  "听听,顾小子说的这是什么。无法凝结,不愿凝结,是温热的,光是这十二个字,就比你刚刚的那些长篇大论,何止胜过了百倍千倍。我真是开心,我人生中的封笔之画,能让人用鲁迅的文字来配上称讚,哪怕只有三分神韵,也荣幸之至啊。"
  "如果吴冠中先生今天还活著,听到这句话,想必,也是要为我去浮三大白的。"
  直到这一瞬间。
  老杨忽然又不嫉妒了。
  他刚刚在曹老讲"文明"两个字的时候,在对方身上看到了孩子一样激动。
  此刻。
  他又在曹轩清癯的面容上,发现了开心,那种纯真到孩子一样的开心。
  老杨忽然意识到,自己对顾为经的態度,还是太轻浮了。
  他相信此刻曹老的开心是做不得假的,说他感到荣幸,也是真的觉得荣幸。
  这样的人。
  自己嫉妒起来,有什么劲呢?要嫉妒,让唐宁去嫉妒去吧。
  如果说,曹轩对唐宁更多的是一种长年陪伴下,看老人待自家姑娘时的那种亲情。
  那么,曹轩对顾为经,至少在这一刻,在他听到顾为经在那幅壁画前说了什么的一剎那,老爷子所表现出来的感觉。
  以老杨的直觉来看——
  高山流水遇知音。
  若非两个人年纪,地位都相差的实在太大,实在太远,有十万八千里那么远,这个结论太过离天下之大谱,荒谬到老杨实在无法相信。
  那么。
  他会说,这种感觉……这是忘年的知己。
  ——
  "给我订一张下个月去新加坡的机票。"
  桌边曹轩忽然的开口。
  旁边的老杨小肚腩抖了一下。
  "去新加坡么?看顾小哥的画展?"
  他在心中提醒著咱是专业助理,吃过见过,啥场面没见过啊,他是跟高古轩都照样讲过黄段子的人。
  要镇静,要镇静。
  "去新加坡的话,要飞小半天呢,要我去和刘先生打个招呼,用一下他们家的飞机么。"
  老杨试探性的问道。
  "不必了,没那么娇气。"
  "把林涛,小宁他们几个都叫上。不过確实有事情要拜託一下子明,他是马来华人,在新加坡本地產业多,地方也多,麻烦他帮忙收拾个宅子出来,要大一点,大一点才方便。"…。

 

  叮鐺!
  老杨又是一怔。
  吩咐订张机票飞去新加坡,这是老爷子想亲眼去看看顾小哥的画展。
  把林涛他们叫上……这个还可以只理解为,老爷子对顾为经格外的重视。
  让刘子明收拾个地方?
  这是要干啥,总不能单纯的只是老爷子想在房间里搞老年人健步走锦標赛吧……
  我了个去!
  老杨心里的铃鐺摇晃要爆掉了。
  他手有点抖,整个人都快要缺氧晕掉了。
  "那个……那个……"
  老杨想起来,他跑过来找曹老的原因,"先生,有件事儿,可能得先和您说一声。那个啥,我刚刚看到新闻,崔轩祐他们家儿子崔小明,也忽然宣布参加今年的新加坡双年展了,走的是特邀画家的渠道。"
  他把手机拿出来,划了两下,然后给曹老递了过去。
  老杨怕曹老爷子小屏幕看不太真切。
  他又跑去印表机前,手脚麻利的操作了一番,把那张新加坡双年展官推上的大照片列印了下来。
  放到了书桌上。
  "唔——"
  曹老爷子又戴上老花镜,皱著眉头看了看老杨交过来那张照片,喉咙里发出了一声意义不明的嘆息。
  他扫了一眼照片之后。
  就把它放到平板电脑旁边。
  两张画稿摆放在一起,老爷子的表情格外有些玩味。
  老杨伸长著膊子,斜著眼成功瞄到了曹老面前的平板电脑。
  屏幕上显示的是一张扫描版的画稿。
  画稿的内容很熟悉,顾为经的《阳光下的好运孤儿院》,却是老杨此前从未见过的船新版本。
  画面由倾斜的三角形构图,变成了十字形构图。
  和他印象里以前的那张《阳光下的好运孤儿院》相比,构图变得简单了,却也因此而变得庄重均衡。
  "看就大大方方的看。"
  曹老侧过头,望了自己的助理一眼,"这是顾小子他今天发给我的,最终参加新加坡双年展的定稿,目前已经通过了组委会的初审。若是到狮城双年展上,这两张画摆在一起,你觉得那张画更好。"
  老杨纠结了一下。
  他瞅瞅曹老的表情,试探性的回答道:"我觉得,就我个人的角度来说,可能是顾小哥的作品更好一点。"
  老杨说顾为经画的更好,並非纯粹的察言观色。
  就他个人而言。
  他觉得崔小明的那幅佛陀画,可能更加贴合新加坡美术展评委的口味,更加容易获奖。
  然而,论喜欢。
  他认真的看了几秒钟之后。
  没准是隨著三种神祇造型摆放在一起的新鲜劲儿过去,看的久了,熟悉了,就没有了初时的衝击力。
  顾为经的那张《阳光下的好运孤儿院》,反而要更加吸引老杨的注意力。
  理论上这张画他见过的次数和时间,要比崔小明的作品多的多也要长的多。
  可隨著这次改版。
  改的不光是画布的构图,连作品的整体气质,都变得陡然不同。
  "它看上亮堂一些,也要更加灿烂一些。"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