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东匹夫 作品

第467章 吞并三韩

“唉,时运怎会如此不济,都躲避到乐浪郡这种偏远之地,居然还是被周公瑾盯上了。这周公瑾莫非有远见千里之能?”

“不过受人之托,忠人之事。君子一诺千金,纵然落入险境,也不可毁其节。”

朝险城头,名士邴原望着城外茫茫多的周瑜部围城军队,忍不住如是暗叹,感慨自己命数不好。

周瑜围城已经有几天了,仗着这座城池勉强还有类似中原的城楼城墙,周瑜倒是没能立刻攻上来。

但是看周瑜指挥部队围绕四门挖掘堑壕、夯筑土墙、打造攻城武器,邴原也知道此城的寿命,已经进入了倒数。

城内倒是还有大几千人的二线作战部队,都是公孙家麾下的汉人军队。还能纠集起一批乐浪本地刚归化的东夷土人充当乡勇,但战斗力肯定是远远敌不过汉军的。

邴原这几天天天巡城,额头上的皱纹也肉眼可见的多了几根。

这天转眼又到了傍晚时分,眼看一天又熬过去了,邴原拖着憔悴的身体便要回府。

不过他刚走到东门城楼、正要从城墙内侧的台阶下城,迎面就看到一队铁甲护卫,簇拥着一个八九岁的童子走来。

那童子衣着华丽,但形容略显瑟缩,名叫公孙晃,正是公孙康的长子。

公孙晃看到邴原,原本担惊受怕的神情才镇定了些,小碎步跑上前,拉住邴原大腿:“先生,那周瑜会攻城吗?我们守得住吗?”

邴原抚摸着小孩子头发,连声安慰:“守得住,一定守得住……不管守不守得住,我自会勉励城中将士,死战到底。受人之托,忠人之事。

主公允许我突围离开襄平,到这偏远之地归隐,只求将来狡兔三窟,多留公孙家一支血脉。我辈信义之士,自会说到做到!”

原来,三个月前、赵云周瑜刚打到辽阳、襄平一线时,邴原还身在襄平,还见了公孙度死前最后一面,听了公孙度的遗言。

他眼下之所以出现在了乐浪郡,完全是公孙度死后,公孙康跟他定了一个君子之约。

当时公孙康和他说,公孙家将来多半是守不住襄平了,如果谈判不利,只能去投扶余王。公孙康虽不愿居于人下,但也知道狡兔三窟的道理。

当时公孙家在朝险半岛上还有两個郡的势力,有长白山阻隔,公孙康觉得赵云、周瑜的部队未必会捞到那么远去。这些偏远之地舍不得丢,又不可能亲自去守,公孙康就想分散风险。

于是便跟本就是被胁迫为其父效力的名士邴原,达成了一个君子之约:公孙康分一支骑兵,护送邴原等人突围,去乐浪郡,将来任由邴原治理乐浪,带方,不必再听命与他,不管襄平这边最终战局结果如何,也不用他们来报仇。

而作为交换条件,就是希望邴原带着公孙康的一个儿子突围,别留在襄平了。这样无论襄平这边的公孙军结局如何,公孙家又多了一点“分散投资”,而且能确保公孙康本人这一支,也有亲儿子血脉留在外面。

邴原当年就是为了救刘政,才给公孙度效力的。十几年前,邴原还是隐士的时候,藏匿了辽东大儒刘政,而公孙度下了通缉,要追杀刘政。

最后邴原以自己到公孙度手下做官作为交换条件,换取公孙度赦免了刘政,然后邴原才委托了当时也流亡在辽东的太史慈,偷偷开一条海船把刘政送去了对岸的东莱。

换言之,邴原对公孙家本就没什么感情,他只是出于名士的信守诺言,说了的话就要做到,才卖力了这么些年。汉朝的时候,很多名士还是非常看重名声和信义的,哪怕死了也不能违背承诺。

现在公孙康愿意放他自由,他当然乐意,就答应了这个条件。

邴原本以为都跑到乐浪了,肯定不会被追杀。以后大不了就化外隐居,慢慢改善乐浪的风俗,把当地治理归化得渐渐向中原靠拢,也算是一件足以载入史册的功德了。

谁知道,周瑜的航海能力那么强,直接越过黄海追杀至此,这跟谁讲道理去?

邴原怀着心事,安慰了公孙晃几句,正要让人把这孩子送回府中。

但公孙晃虽年幼,毕竟也是出生于诸侯之家,虚岁九岁,就已经略懂这大争之世的残酷,他看邴先生这般为难,也猜到守城希望或许不大。

他出于恐惧,竟提议道:“先生,若是这乐浪郡实在没法守,不如跟周瑜谈谈乞和的条件?只要他肯放我们走,城池留给他也无妨,大不了我们去更南边的韩濊腹地再建根基,从头开始。

小子年幼,军中也没多少人知道小子身份,只要先生帮着遮掩,想来能够蒙混过关。”

邴原闻言,眼神一亮,意识到这也是一条出路。

既然公子肯隐姓埋名,不立旗号,服软走脱的可能性倒是大了不少。

乐浪郡也不是什么富饶之地,没什么非留恋不可的理由。再往南找块蛮荒之地开荒,建设个十年二十年,也跟这儿差不多了,何必把性命搭在这里送掉?

邴原思忖一番,便对公孙晃拱手:“既如此,老夫自有分寸,有机会自会与周瑜谈判。为今之计,只是还有一点难处——

按此前主公军马哨探,从这带水再往南,不过百里又是莽莽群山,这朝险之地,山林是真的多,也不知还能不能如当年找到乐浪、带方时那般,翻越群山后,再找到一片可以耕作的平原歇脚。只能徐徐图之,从长计议了。”

邴原一边感慨,行动倒是不慢,当天就开始准备书信、使者,打算跟周瑜接触沟通。

不过事情肯定没那么顺利,双方都是藏着掖着谈,邴原不敢让对方知道他藏匿了公孙康的一个儿子,他提出的很多条件,也难免让周瑜这样的智者起疑,理解不了他为什么要这么提,有些情况就得向后方的诸葛瑾请示。这种情况下,进展注定缓慢。

……

大半个月的时间倏忽而过,时间转眼来到四月份。

周瑜派回辽东和东莱的使者,也打了一个来回,带来了周瑜需要的人。

同时,赵云在帮助周瑜寻找管宁的同时,也不忘把前线试图通过谈判迫降敌人的计划,分送到蓟县的诸葛瑾处备案。

诸葛瑾看了后,在脑中大致梳理了一遍各种可能性。

“邴原居然会被公孙康派到乐浪去驻守,还有不少公孙家的底细旧部,他们这是想干什么?眼下公孙家如果要死战到底,不该把兵力集中在襄平、辽阳,坚决死守么?

乐浪那边就算有城池,也远不如襄平坚固,守那种地方,只是白白浪费兵力罢了。莫非这又是一招狡兔三窟,想避免襄平攻破后、公孙康一脉彻底覆灭?”

诸葛瑾倒是没能猜出被送去乐浪的是公孙晃,但他大致猜出了对方的分散风险、大难临头时鸡蛋不能放在一个篮子里的考量。顺着这个思路,他也就大致揣摩出了应对之策。

而几天之后,周瑜派来的第二批请示信使,又带来了一些消息,有几个初步谈判接触阶段的难点,需要请示。

按周瑜信使的说法,那邴原也想和谈,然后隐居化外,乞求朝廷不要赶尽杀绝。但他只担忧离开了带水平原后,再往南别无适合农耕的平旷肥饶之地可立足,只能跟韩濊蛮夷一样进入山林渔猎,失了汉人衣冠。

诸葛瑾梳理完对方的难处,心中忽然一动,想到了一个解决办法,就修书一封,回复周瑜。

信中诸葛瑾分析:“邴原身为中原名士,愿意跟我军谈判求和,让出土地,但他本人却不愿驻留乐浪,成为朝廷官员,必是其身边带着公孙康家眷,这才不得不躲避化外。

对于公孙康家眷,我可以放他们一马,只是要求他们将来必须顶着汉臣名义,开拓化外,不得自封立国。

至于邴原所虑,带水以南,再无立锥之地耕作繁衍,此事不足为虑。我读《东观汉纪,见蔡公笔记提及,韩濊极南偏西,黄海之上有大岛,虽有缓坡,亦可牧马耕作,其地方广数县。

若觉海岛孤悬,还可绕过朝险半岛最南段,折向东方。三韩东南角,另有盆地平原,土地肥沃,盆地如山中凹釜,故而蔡公笔记中随手命名其地为釜山。此处亦足够数万户耕种繁衍。”

信使海上漂泊十余日,把东西送到周瑜手上。

周瑜正在为谈判僵持不快,又不愿多造杀孽,才迟迟没有总攻,也是担心将来投降后,积累更多仇恨。

收到诸葛瑾书信,连忙仔细拜读,发现心中顾虑和敌方的担忧一一被子瑜兄破解,他心中自然大快。

“子瑜兄真是运筹帷幄中,决胜千里外!我也觉得邴原如此忸怩,必是有誓诺在身,怕丢了名节,才坚持不降。子瑜兄远在千里之外,也能从对方的言语中揣摩出这一点,其智又远在我之上矣。

而且子瑜兄读书是真的多,他所说的这些笔记,也不知是从何流出?莫非是当年董卓焚烧雒阳,兰台被毁前流散到民间的遗稿?还是蔡公被王允逼死后,流落到民间的笔记?不管了,子瑜兄说有这事儿,自然是有这事儿,就拿这个去跟邴原谈判好了。”

周瑜盘算已定,就再次摆开阵势,去朝险城下叫阵,让邴原亲自出城答话。

周瑜态度很强硬,在城下列开两千骑兵,让骂阵手齐声大喝:“邴根矩!速速出城与我答话!你上次开出的条件,本将军已请示诸侯,答应你了!只要你们献出城池,哪怕你身边带的是公孙康亲子,我也会放你们离去!

若是还不肯亲自出城谈判,我们就要攻城了!”

周瑜也是懂得揣摩敌人心态的,他很清楚,当一场谈判,敌人已经拖了你一个多月了,有点疲惫了。这时候伱必须拿出一点雷厉风行,否则很难重新把事情推进下去。

眼下己方刚好是有新的重大利好,就要趁势威逼一下,才能夺回主动。

邴原并没有什么军事才能,他有的只是名望,被周瑜这么一吓,不一会儿果然开了城门,带着数十骑出城跟周瑜当面谈判。

这架势,也不担心周瑜背信弃义、突然俘虏他然后夺取城池,或许这就是名士的自信吧。

周瑜对这个结果很满意,抬眼打量了一下,远远就觉得有一丝不对劲,但又说不出来。等邴原等人走到近处,双方相距数十步,周瑜才恍然大悟:

原来那股不和谐,来自于邴原等人所骑的三韩本地战马。

“班固说东夷有果下马,谓马背离地不过三四尺,人骑马上,依然能从果树下过,而头不触果树枝叶。今日一见,果然如此!这东夷之地,连马都那么矮小,那些土人士卒气力不济,不堪搏战,只懂弓箭,也就不足为奇了。”

周瑜心中如是暗忖,又生出了一股额外的优越感。

周瑜读书也是不少的,只是不如诸葛瑾那样看过很多不存在的著作。东夷人有果下马,这是《汉书里就记载的,周瑜当然看过。

此前他进入乐浪郡一个月,也没跟敌人骑兵交战过,这才忽略了这一点。

此刻两人当面相见,周瑜本就身高俊朗,又骑着高头大马,居高临下对邴原很有威压。

周瑜便朗声问道:“根矩先生,我敬你也是名士,而且颇有气节,今日再劝你一次。我左右这两位,你应该也认得,辽东管公,东莱刘公。他们都是你故交,如今都在车骑将军治下,安享太平。

你为公孙家效命,本就是迫于形势,如今只要做到承诺,就算仁至义尽了——这份是诸侯手书,是我特地请示后送来的,诸侯亲笔承诺,只要你归顺,哪怕你身边有公孙康的儿子,朝廷也一律赦免,只要他不再试图自立一国,只要他肯当汉臣。”

邴原本就被周瑜压制,又见了管宁、刘政这些老朋友也在,加上周瑜抛出了新的承诺,他哪里还有抵抗意志?

邴原:“真能放过公孙家的人?若得如此,我也对得起老主公了。只是为了安心,公孙少主终究不能留在乐浪,为人制约,我们又有何处可去?”

周瑜便把诸葛瑾的安排说了。

“……只要你肯,那名唤耽罗岛的孤岛,或是名唤釜山的三韩肥沃盆地,可自选一处,公孙家的嫡系兵马,愿意跟着走的,也可以去那里开拓。朝廷还能保证每年几次,以海路商船前去贸易,为你们补足所需的中原物产,确保你们可以立足。”

双方又谈了一些细节,邴原见周瑜能把计划说得那么详细,而且还有诸葛瑾的亲笔信为证,他也就信了至少七八分。

诸葛兄弟说有把握的事情,那肯定是真有把握。诸葛兄弟中任何一个人,敢预言海外远方的风土地理,哪怕当事人没去过,他们也愿意无条件相信诸葛家人的预言判断。

这就是近十年来,诸葛这个姓在华夏大地上积累的先知先觉信用度。

周瑜也没让邴原当场做决定,放邴原又回城,跟公孙晃以及另外几个负责军事的部将商量了一番,当天傍晚终于最终决策,开城投降。

虚岁九岁的公孙晃带头出城,拿着印玺对周瑜投降。周瑜看他还是这么个小孩子,也有些不忍,又额外开恩:“既然如此年少,经不得兵戈劳顿,且在带方另留一县,交由你们的人驻守半年。

愿意去釜山的,我自会送你们战船五十条,再借给引航向导和水手。你们可先行打探,拿下一片立足之地,扎稳根基,再来接此孺子。”

邴原告谢,朝险县随即被周瑜接受。

此后半个月里,带方郡的带方县,听说邴原和公孙晃投降,也跟着投降。周瑜又分兵去鸭陆江和长白山区,接收了乐浪郡最后两个偏远县城。带方乐浪二郡,终于全部回到刘备阵营控制之下。

朝险战役,至此告终。

另一边,邴原得到了周瑜借他的五十条新式战船,分拨了一部分依然想要跟着公孙家的将士,坐船南下探险。

此后数月间,先是在五月份时,找到了耽罗岛,也就是后世的济州岛,稍稍走马观花上岸勘察了一番,发现果然草场茂盛,而且有些洼地平旷适合耕种,养育几万人还是没问题的。

随后六月间,这队人马又沿着半岛南岸逐步东进,找到了釜山盆地。发现当地果然如蔡公笔记所言,虽远处一路过来沿海都是群山,但偏偏这里有一大块盆地平原,非常肥沃。

当地本有三韩土人,也有农耕习俗,所种的多是稻米,跟中原无异。公孙晃的兵马一登陆,自然要拔除当地原本的大人、酋长。一番轻松的交火,这块地方就被占了。

当年秋天,公孙家的部将就回来迎接公孙晃,想移置于釜山。

周瑜当时已经离开朝险半岛,回去处置别的军事任务了。周瑜留在当地的守将,也听说了诸侯的承诺、主公的态度,所以非常信守承诺,任由他们把公孙晃接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