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网瘾的牛 作品

第833章 兵分七路

尽管方仁亲王在上杉家的营救并支持下,于美浓岐阜城践祚登基了,可宇佐美定满、直江景纲、沼田祐光、白井胤治等上杉家智囊们已经看出来了,目前朝廷还缺个像样的东西。这个东西,就是都城。

眼下扶桑的五畿七道之中,唯有两个地方最有王气,一个是京都平安京,一个是邻近胜龙寺城的旧都长冈京。

不论平安京还是长冈京,皆位于被三好家控制的山城国境内,而且与上杉军主力隔着一个名义上由六角家统治的近江国。

早在上杉家攻灭了织田家、安藤家、竹腰家等反对势力,并静谧了尾张、美浓两国后,清定其实一度有过想进而挟大胜之余威攻入近江、伊贺、大和等近畿诸国之中。

后来,清定在经过再三权衡后,还是认为时机未至,便暂缓了攻入近江、伊贺、大和等近畿诸国的计划。

毕竟,清定在伊势北畠家不愿送出庇护着的南朝皇嗣后,便放弃了拥立南朝皇嗣为帝的想法,转而想方设法去营救被幽禁的持明院统嫡流出身的方仁亲王。

在清定看来,上杉家拥立了持明院统出身的方仁亲王,那就是有了拥立之功。

要知道,拥立皇帝的功劳,或许没有开疆扩土之功来的风光,但绝对能获得最大好处的。天朝历朝历代,统治者往往更希望能够维持自身政权的稳定,因此,拥立皇帝之功,往往被视为最重要的功劳。事关最关键的权力分配问题,所以在拥立皇位继承人的问题上,各方人马是一步都不能退让!

这也是为何北畠晴具、北畠具教父子不愿将小仓宫恒圣这个大觉寺统出身的南朝皇嗣送往上杉领的缘故之一。

随着方仁亲王于岐阜城践祚登基后,是几家欢乐几家愁。

其中,感到懊悔不已的便是伊势北畠家高层。

伊势北畠家历代家督最大的梦想便是复兴南朝,重归正统。可北畠晴具、北畠具教父子是怎么也没有想到,上杉家竟然能派人从三好家、六角家严密封锁的京都,将方仁亲王这个被严密监视,且被幽禁之人救出。

原本,北畠晴具、北畠具教父子是盘算着先拒绝上杉家接走小仓宫恒圣,待时局有所变化后,好与上杉家进行交涉谈判,尽可能为伊势北畠家争取到最大利益。

等到上杉家派遣同族重臣八条定繁至伊势神宫,要求伊势北畠家将伊势神宫之中供奉着三神器之一的八咫镜送至美浓岐阜城,并要求北畠晴具、北畠具教父子前去参加新皇的践祚典礼后,他们这才意识到自己丧失了一个复兴南朝千载难逢的机会。

鉴于北伊势半国之地被上杉军迅速压制,以及长岛一向一揆众被攻灭,使得北畠晴具、北畠具教父子只得听命交出伊势神宫之中供奉着的八咫镜,并启程前往美浓岐阜城去参加方仁亲王的践祚典礼。

当然,清定对于伊势北畠家还是比较厚待的。

照理说,伊势北畠家是扶桑五畿七道之中最为顽固的南朝方武家,就算南北朝在名义上结束后,伊势北畠家仍然屡屡拥立南朝皇嗣举兵。

但清定是打算彻底终结南北朝,将足利义满未完成之事了解。不然,将来极有可能还会有人将后南朝拿来当作招牌,来获取大义名分与上杉家进行抗争。

故而,清定便依旧让伊势北畠家担任伊势国司,分别将北畠晴具、北畠具教父子的官位升至正三位参议、从二位中纳言兼伊势守,以及许可长野工藤家成为伊势北畠家旗下大名。

不仅如此,清定也没有忘记小仓宫恒圣这个南朝皇嗣。

在践祚典礼结束以后,清定便奏请正亲町天皇授予小仓宫恒圣亲王宣下、准三宫宣下,还让其出任正三位大宰帅之职,算是将大觉寺统小仓宫一脉恢复亲王的家格,也让南朝皇嗣得以重见天日,避免大觉寺统一脉的皇嗣断绝。

在上杉清定、近卫前久二人的努力下,使得位于岐阜城的这个朝廷框架已成。

两官(太政官、神诋官)八省之中除了清定本人兼任的中务高官官中务卿以外,其余七省的次官、判官皆无空缺。可谓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而且,与以往历代天皇最为不同的是,朝中的公卿、殿上人等身居高位之人,除了近卫前久、北畠晴具、北畠具教、千种忠治、曲直濑玄朔等人以外,绝大部分是武家出身。

之所以清定会选择将岐阜城作为方仁亲王举行践祚典礼之地,是因为稻叶山城一带很早就被世人称之为岐阜。例如与斋藤家、武田家关系非常密切的高僧快川绍喜就曾经以“护阜快川”来自称。

在另一个次元中,后人之所以会对织田信长改名“岐阜城”牵强附会,是因为有周文王“凤鸣岐山,再

造社稷”的意思——相传文王时凤鸣岐山,乃有周室八百年兴昌之兆,凤凰也因此成为圣君、明君的象征,凤凰的出现,也意味着君臣和合、百姓安乐。

清定也就打算讨个彩头,让方仁亲王在岐阜城之中举行践祚典礼,以示顺天应人。

面对有着拥立之功的上杉清定所请,才践祚登基不久的正亲町天皇自然是不会反对的,毕竟他眼下还要指望着上杉家来讨伐伪朝、拨乱反正、重归正统,自然不会拒绝他的请求。而且,清定又没请求自己去授予小仓宫恒圣这个南朝皇嗣出身之人享有世袭亲王之权,加上小仓宫一脉人丁稀少,自己都不需要去打压,也用不了多久就会陷入绝嗣的窘境,届时还能让自己的子嗣进行过继,还能搏得一个好名声。

在正亲町天皇看来,自己将亲王宣下、准三宫宣下授予小仓宫恒圣甚至还能恶心一下谋朝篡位的伏见宫贞敦、伏见宫邦辅父子,可谓是一举多得。

至于朝廷的运作,正亲町天皇就只能当个甩手掌柜了。

因为,岐阜城的这个朝廷表面上是由近卫前久、上杉清定两个人说了算,而实际上却是由上杉清定一个人做主。

太政大臣近卫前久享有内览之权,职权就等同于关白。

但近卫一族自从与足利将军家、三好家、六角家产生对立后逃出京都,名下的庄园也都被各地大名侵吞殆尽。若不是上杉家击败朝仓家,压制了越前一国全境后,丹生郡的鲇川庄、足羽郡的宇坂庄等近卫家位于越前境内的庄园也不可能失而复得。

所以,素来亲近上杉家的近卫前久可不会在没有枪杆子的情况下与上杉清定在政见上产生对立。他的志向是让近卫家这个五摄家笔头独占摄政关白,并进而让亲近卫家的公卿垄断所有要职。

毕竟忠臣不是傻子。

把天子软禁控制在这个时代并非是不忠的体现。

现如今,战国之世已经狼烟四起大乱近百年了,皇室、朝廷早在承久之乱就将曾经积攒下来的威仪、尊重被北条家重创。以至于五畿七道各地发展成了君不信臣,臣不尊君。君臣之义被彻底颠覆,信任也变得脆弱不堪。

正亲町天皇在禁里之变发生以后,几乎天天活在惊惧之中,一个个妖魔鬼怪从他身边肆意妄为,不仅睡不好,还吃不着,一直处于缺衣少食的状态。加上逃离禁里御所后,还需要北上翻山越岭进入上杉家治下的若狭国,使得他在近一年的时间里,几乎快成了叫花子。

上杉清定的出现,在理论上讲,是对正亲町天皇在乱世中的最大仁慈了。

否则,正亲町天皇永远也不可能得到天皇的真正“里子”。

必须神秘,方能重塑威仪。

必须隔绝中外,才能堵绝那些别的派系和势力的阴谋和触角。

作为险些亡国的持明院统嫡流之后,正亲町天皇的“里子”虽然不再,但吃穿用度等等“面子”却不再是奢望。

可以说,上杉清定给予了正亲町天皇最为起码的尊严。

简而言之,忠臣不意味着要把权力还给你皇室。

说到底,公卿进化的终极目标,就是将所有的权力抓到自己的手上。

此时此刻的权力结构,对于近卫前久来说,其实堪称完美。

韩非子有云:为故人行私谓之“不弃”,以公财分施谓之“仁人”,轻禄重身谓之“君子”,枉法曲亲谓之“有行”,弃官宠交谓之“有侠”,离世遁上谓之“高傲”,交争逆令谓之“刚材”,行惠取众谓之“得民”。不弃者,吏有奸也;仁人者,公财损也;君子者,民难使也;有行者,法制毁也;有侠者,官职旷也;高傲者,民不事也;刚材者,令不行也;得民者,君上孤也。此八者,匹夫之私誉,人主之大败也。反此八者,匹夫之私毁,人主之公利也。人主不察社稷之利害,而用匹夫之私毁,索国之无危乱,不可得矣。

君臣利益本就是相反的,员工和老板的利益也是不相同的。

君王以国家利益为重,臣子以个人利益为重,这就是公私的分别。

国灭了,君王将不再是君王,而国灭了,臣子还可以是其他君王的臣子。

因此,不能明察臣子利益的君王是不合格的君王。

正亲町天皇看上去是很可怜的一个天皇,一辈子都硬不起来,他再也没有扬眉吐气的那一天了,但那并不是他个人的错,前人作孽反而报在他身上了。

而上杉清定则是在升任左大臣之后,便享有负责具体朝廷的运营之权,同时还让上杉家的权势、威名权势更上一层楼,完全超越了历代上杉家家督的成就和先例,犹胜龙跃云津(《世说新语·赏誉》),诚属可

喜可贺。

凡事皆有两面性。

终究,上杉家是需要利用持明院统嫡流皇嗣的这块招牌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只要你用了人家还最后把人家踹翻了,那么从道义上就永远站不住脚!上杉家的这份基业,就永远来路不正!

无论是现实,还是冥冥之中的天道,这都是必然的规律和代价。

与此同时,清定还在有条不紊的进行着攻入近畿的战前部署。

此时的上杉家已经在若狭、丹后、越前、美浓、伊势、但马等国集结起包括阵夫、船夫在内的三十八万八千余军势、大小战船上千艘,分为七路进击:

第一路、由上杉清定亲自统辖的上杉军主力二十万七千余军势,自美浓出阵,经不破关攻入近江坂田郡;

第二路、由上杉定虎统辖东海道上杉军偏师八万五千余军势,并节制千种忠治、楠木正忠、关盛信、神户具盛、鹿伏兔定长、伊藤行秀、伊藤实伦、伊藤祐直、伊藤藏人、伊藤缝殿助、伊藤三丞、伊藤与左卫门、樋口亲氏、中岛将监、安藤秀国、近藤右京亮、渡边八右卫门、多湖大藏介、大木安艺守、种付弹正左卫门、片山信保、梅户高实等北伊势诸将,于北伊势铃鹿郡出阵,经武平峠、治田峠攻入近江爱知郡;

第三路、由神余亲纲统辖若狭众、右虎捷备一部并联合朽木家,以四千五百余军势经近江高岛郡朽木谷南下,负责袭扰、牵制山城境内的三好军;

第四路、由一色义幸统辖丹后众,并联合波多野元秀、赤井時家、赤井幸家、荻野直正等丹波诸将,以四千余军势攻入丹波;

第五路、由山名祐丰统辖但马、东因幡之兵,以五千五百余军势南下攻入播磨,负责牵制赤松家、播磨一向一揆众,以及调略曾经与三好家、赤松家为敌的别所家;

第六路、由柿崎景家统辖北陆道上杉军,以八万余军势于越前敦贺郡出阵,经贱岳南下攻入近江伊香郡;

第七路、由北畠晴具、北畠具教父子统辖南伊势众,并联合福住顺弘、福住宗房、森好之、松仓秀政、岛清国等大和诸将,以八千五百余军势攻入大和,负责牵制三好家重臣松永久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