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割磁感线 作品
第646章 曲速泡
他们试图弄清楚,曲速航行是不是如同人们认知的那样,需要扭曲时空,而这扭曲时空的力量又从何而来,是质量引起?还是能量引起?它的根源在哪里,人类如何才能掌握它。还有快子是如何被真正操作的,如何直接识别快子,如何才能让快子携带人类想要传递的信息
这个科学团队没有说直接一步到位,为人类写出大统一理论方程式,他们的做法是直接奔着一项项四级文明才拥有的技术去,也就是一些方法让人类实现那些传说中只有到了四级文明才能掌握的技术,然后在回过头看这些方法背后的原理,再经过对这些背后原理的总结,得到大统一理论。
他们的思路跟传统的研究不同,更像是逆着过程去研究的。
而在经过一次次的实验之后,他们发现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摆在自己的研究道路上,黑洞。
从弦理论的角度去看待问题,d0-膜之间的相互组合产生的相互作用确实有扭曲时空的作用,但不可避免地会出现黑洞解。即便这个团队已经极力避免黑洞解的产生,但他们很清楚,视界的产生就意味着黑洞。
而事实很显然地告诉所有人,曲速航行不可能是由曲速引擎产生黑洞然后拖拽飞船前进,人类虽然没有达到四级文明程度,但人类捡到过一个曲速引擎,所以这一点,人类很清楚。
然而按照弦理论,确实就有黑洞解,因此很多时候,这个团队的科学家怀疑弦理论并不完全正确,或者说它在某些领域内不适用。
黑洞意味着强大的引力,而人类已经明确知道,就算是一个完成了大统一理论的文明,他们也无法操纵引力,因为大统一理论只是强相互作用力、弱相互作用力、电磁力,三大基本力的完全统一,并不包括引力。
可是人类不论从哪个方向窥探曲速航行,都与引力脱不开干系,这一点就很让各科学团队费解。
很矛盾,但又不得不去直面这个问题。
为此,这个科学团队在得到许多次对撞实验的数据之后,他们提出了一种弦理论的修正说,他们认为在d0-膜之间还有另一种相互作用,它由一种无质量的粒子控制,这种粒子既不是光子也不是引力子,他们称之为胀子。
胀子不是实际粒子,而是一种物理概念粒子,它没有自旋,它被该团队引入到对曲速航行理论的研究中,目的是为了不让曲速引擎产生黑洞解。当然并非无中生有的引入,如无必要勿增实体他们还是知道的,实际上胀子也并非他们加进去,而是弦理论本身就有的概念,他们只是稍作修改的解释了一下,他们认为关于d0-膜之间产生的包括吸引力、静力在内的种种相互作用,都是胀子的效应。
在这个基础上,他们在研究,当d0-膜在视界的后面的时候,d0膜是否还会像原子那样在振动。这一点很重要,因为它关系到黑色d0-膜的产生,而黑色d0-膜在这个科学团队眼里,黑色d-膜变成黑洞视界前的一种状态,或许就是曲速泡状态。
他们认为只要把这个里面的过程研究明白,人类大概率就能知道,电磁力、强相互作用力、弱相互作用力三合一之后,是如何实现曲速的了。
在经过许多年的实验研究之后,人类科学家已经可以确定,一大簇d0-膜会有额外的能量,这个能量就对应额外的质量。
下一步,他们要直面的问题则是:如何用振动的d-膜给出精确的关于黑色d-膜的描述,然后将其运用在曲速泡的相关研究上,从而为人类提供精确的关于曲速泡的数学解。
他们需要找到这个解,然后用物理方法在现实世界实现它,为人类探索曲速航行提供原理支持。
如果真能做到这一步,那么人类就可以在实验室条件下创造出一个小型曲速泡用,然后开始做梦寐以求的曲速实验。
是的没错,人类已经完成天文级粒子对撞机有一个多世纪了,但对曲速的研究仍旧停留在原理探索阶段,这个阶段不是一句话说“原理是空间扭曲”就能完成,而是需要精确、准确无误的数学计算过程。
俺寻思之力跟科学最大的不同,就是前者可能会让能力拥有者因为各种唯心问题而失去超能力,而后者不会,后者掌握了就永远不会失去。
同样的,人类要的是能量产的造物,而不是在阴差阳错下偶然得到的不可复制造物。科学家们辛辛苦苦地搞研究,目的不就是为了让整个人类文明获得进步么。
据岳渊所知,在这个科学团队的研究中,他们的目标可不止是数学解,还有几何解。两者是有区别的,如果说前者可以精确计算出一台多大的曲速引起需要对应多少的能量供给,那么后者计算出来的,就是曲速泡的包裹范围和形状。
目前来看,这个方向的研究进展很喜人,就不知道什么时候能达到最终目标。
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科学家也看到了这个方向研究的进展,于是不断有科学家以及科学团队加入到这条赛道中,但他们并没有像这支科学团队一样把主要精力放在曲速泡上,而是将目光放到了此团队暂时没有精力去兼顾的快子研究上。
人类在大统一理论的探索道路上,第一次出现了科研的横向发展,在这之前都是不断向前的纵深探索,现在却有了一种衍生科技开枝散叶的感觉。
这样的发展,让人类文明对科学家的数量质量要求变得更多也更高了,以至于在获得新政府批准后,许多赤焰文明顶尖科学团队、耐尔人顶尖科学团队、坤泰人顶尖科学团队也加入到了人类的科学探索进程之中。
这或许不是那些极度排斥外星人的人类说希望看到的,但他们也没法否认,这种模式真的有利于人类的科学探索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