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六丑 作品

第591章 神话(献策 上)

    「蒙爱卿有什么话就直说。」

    秦始皇对蒙恬还是十分宠幸的,当即挥了挥衣袖:「平身吧!」

    「谢陛下!」

    蒙恬站起身子,沉声道:「启奏陛下,举贤堂有我蒙恬一份,如果举贤堂获罪,蒙恬自然也有一份。」

    「可有此事?!」

    眉头一皱,嬴政扫了易华伟一眼。

    「启奏陛下,举贤堂若有谋反之意,为何在围捕之时束手就擒不作反抗?谋反反正是死罪,谁都会拼死一博,他们束手就擒这不是很奇怪吗?显然,举贤堂根本没有谋反之意,至于赵高所说的举贤堂与反贼有勾结,」

    蒙恬转头看了易华伟一眼:「是他想诬陷太子!」

    易华伟对于蒙恬投过来的眼神视若无睹,垂手站在一旁默不作声。

    「赵高?你可有解释?!」

    嬴政目光如电,从易华伟脸上扫过,见他一脸平静,心里怀疑登时少了几分。

    「回禀陛下!微臣觉得蒙将军话语有失偏颇。」

    易华伟躬身行了一礼:「暂且不提举贤堂有没有谋反之意,根据秦律十八种,谋反者,皆腰斩,其父母、妻子、同产,无少长皆弃世。

    他们束手就擒才是人之常情吧?若他们敢负嵎顽抗不仅自己要死,还会拖累三族,按蒙将军所言,一旦有人谋反,只要束手就擒就是无罪?」

    「嗯?!」

    嬴政点点头,目光转向蒙恬。

    蒙恬心头一跳,单膝下跪道:「启禀陛下,微臣绝无此意!」

    「启奏陛下,微臣有一事不明,想请教一下蒙将军,望陛下恩准。」

    易华伟淡定地朝嬴政行了一礼。

    嬴政点点头:「准!」

    「蒙将军,你说我诬陷公子?在下何曾说过公子会谋反?公子扶苏至情至孝,世人皆知,又怎么会谋反?」

    顿了顿,看着目露笑意的嬴政,易华伟继续道:

    「蒙将军不在咸阳,有些道听途说的事可不能当真。我有一问,既然叫举贤堂,顾名思义,那就是替太子,替朝堂举荐贤才之所?

    可据在下所知,举贤堂里皆是空空而谈的儒生,难道诸子百家只有儒生才叫贤才?呵呵~,这可真是滑天下之大稽,蝇营狗苟之辈,张口闭口在这里高谈阔论什么道德。天底下哪个人不是被利益驱动的?用再美好的词汇粉饰自己。也掩盖不了这些儒生的最终目的,他们的目的不就是为了攫取名声、财富与权力吗?

    微臣看来,为名利奔波无可厚非,可观举贤堂众儒生之意,已然将太子视为入朝之阶,为了排除异己,蛊惑太子,欲行一家独大之举!其罪当诛!!」

    话音刚落,蒙恬哑口无言一时不知道该怎么反驳,而李斯等人有些惊讶地看着易华伟。不过易华伟这话却说到他们心坎里去了,频频点头。

    嬴政虽然面无表情,但看着易华伟的眼神多看几分和善。

    嬴政看重的是法家思想,为了实现大一统,他重用李斯,为了打造秦帝国,他采取的是雷霆手段。

    可为什么秦始皇不喜欢儒家却给扶苏请了个大儒淳于越当老师呢?

    其实,一开始,秦始皇对待诸子百家的总体态度是开明的。在《汉书艺文志》收录的百家著作中,明确为秦始皇时期秦人著作的,有《黄公》四篇与名家《成公生》五篇,以及敢于「难秦相李斯」的纵横家《零陵令信》一篇,还有儒家《羊子》四篇,其中这羊子与黄公,便是在秦始皇秦廷任职的博士。

    荀子曾到秦国考察,发表意见认为秦国什么都好,但「其殆无儒邪,此秦之所短也。」

    所以秦始皇统一天下后,便极力招揽儒家参加政府,为他整饬风俗,并建立与皇帝相关的全新礼仪制度;并沿袭战国晚期齐鲁的制度,设置博士官,让百家之士(主要是儒生与方士)都参议朝政,从而组建了一个高级顾问智库集团,以鼓励学术,并服务政治。

    也就是说,秦始皇其实在一开始,是想兼用百家,礼待儒家的,但随着秦宫之中儒法之争愈演愈烈,甚至出现了某些厚古薄今,乃至讥讽皇帝的言论,终于使得秦始皇改变了心意,他最喜欢的一本书《韩非子》就说了:「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而人主兼礼之,此所以乱也。」

    在他看来,这帮儒生还是养不熟啊!「收天下兵」这种物质上的缴械还不够,必须加上思想的缴械。于是,接下来,秦始皇便在李斯的配合下,开始废除私学,排挤儒生而将法术确立为帝国的唯一意识形态。

    法家虽脱胎于儒,其思想最初也有相通之处,但这胚胎长大后,就越来越反儒了。因为法与儒在意识形态上有着难以调和的矛盾,它们注定无法和谐共处。

    如郭店楚简出土之儒家残简《六德》曰:「为父绝君,不为君绝父。」又说:「父子夫为内,君臣妇为外。」

    《语丛》则曰:「友,君臣之道也。不悦,可去也;不义而加诸己,弗受也。」

    《礼记》上也说:「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十者谓之人义。」

    可见先秦儒家一向将家庭人伦与个人自由视于君主之上,甚至「君仁」还在「臣忠」之上,而这与法家的君权至上与社会管制思路是根本相悖的。(这里注意,是先秦儒家,不是汉时儒家)

    作为帝国的继承人,扶苏对「焚书」还算可以理解,但当秦始皇开始「坑儒」的时候,扶苏终于受不了了。尽管被坑的很多都是方士,但战国秦汉时儒家与阴阳家多有重合,儒家中的齐学一派就讲究天人感应,阴阳五行那一套玩儿的很溜。

    汉代儒宗董仲舒甚至很会搞天气预报,求雨止雨,相当灵验。总之当时方士与儒生分得不是很清楚,史书中亦称其「文学方术士」或「诸生」,足见这是同一帮人。所以物伤其类,扶苏对这帮读书人相当同情,于是率然直谏:「诸生皆诵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绳之,臣恐天下不安。」

    于是秦始皇大怒,开始后悔让扶苏接触那些可恶的儒家思想,于是决定让他远离充斥着各色人等的咸阳到帝国的边疆、去蒙恬那里担任监军、去体验一下生活。

    蒙恬精通兵家与法家,又功高谋远,深得始皇信任,他相信定能将扶苏培养成一个刚毅果敢又不失仁孝稳重的合格接班人。

    确实,在蒙恬的帮助与影响下,经过几年的塞外征战使扶苏迅速成长为一个刚毅武勇,信人奋士的出色将领,他勇猛善战、屡立军功,深慰始皇之心。宽厚仁慈、谦逊待人的作风更深得广大军民的拥戴。

    其实,秦始皇派扶苏去与蒙恬一起守长城本是其政治上极高明的一招。中国历史上所有伟大的帝王,对于自己的身后事,都会费尽心思务求安排的妥妥当当。蒙氏兄弟乃帝国的柱石,也是秦始皇最信任的人。

    蒙恬位居大将军,掌握着帝国最精锐的部队,威振北方,深受军民爱戴;蒙毅则位居上卿,每日不离皇帝左右,侍帷幄为朝廷重臣。两兄弟一内一外,且忠心耿耿,虽有大女干贼,敢睥睨其间哉。所以秦始皇这一着,就等于在自己身后为扶苏安插了两个忠诚度无可怀疑且手握军权、德高望重的重量级助手,有了他们以及军队的支持,相信扶苏可以非常顺利的即位。

    可人算不如天算……

    「………」

    没想到今天的赵高居然如此牙尖嘴利,蒙恬咬咬牙,躬身道:「陛下,臣要弹劾中车府令赵高,请陛下赐他死罪!」

    「微臣熟读律令,竟是不知犯了何罪。」易华伟叹了口气,躬身道:「请陛下圣裁!」

    嬴政点点头,看向蒙恬:

    「爱卿何出此言?」

    「陛下,赵高乃是中人…,」

    蒙恬起身鄙夷地看向易华伟:「身为中车府令,就是宦官。公子扶苏曾经进谏,宦官不得干预政事。本来就要治赵高的罪,陛下仁心施政放过赵高,令他不得再插手宫外事物。然而,赵高趁我和公子不在咸阳之时,朝堂之上无人敢反对他之际,依仗自己的权势插手宫外事物,闹得满城风雨,天下之人还以为第二个嫪毐又来了。

    陛下,赵高之罪有二!」

    蒙恬看着易华伟的眼神深痛恶绝,疾声厉色道:

    「一,逾越国法,宦官扰政。二,违抗陛下欲令,这是欺君之罪,应当五马分尸!!」

    蒙恬那铿锵有力的声音在大殿里回荡,整个殿内鸦雀无声,文武百官跟嬴政齐齐看向易华伟。

    「呵呵~,陛下,蒙将军已经陈述完我的罪状,这属实有些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可否容微臣辩驳一二?」

    易华伟淡淡地扫了一眼义愤填膺的蒙恬有些无语,何必呢,我又没踩你尾巴,只是割了你弟弟的弟弟而已,至于这样吗?还五马分尸……

    要不是看在蒙恬浓眉大眼还算忠义的份上,今天能活着走出咸阳宫算易华伟没吃饱。

    以前的易华伟可是拿蒙恬当偶像看待的,作为抗击匈奴的第一人,易华伟心里还是有些钦佩的。

    公元前236年,北方的云中郡被秦国占领,从此,秦国接管了防御匈奴的任务。

    当时嬴政的主要精力都在灭六国上,由于没有多余的兵力对付匈奴,嬴政下令以守为主,而负责防守匈奴的悍将,就是蒙恬。

    嬴政从灭韩到灭齐,一共经历了16年之久,这16年间,秦国大军向东和六国鏖战,唯有北方的蒙恬大军刺刀向北,在北境全面防守,任风雨飘摇,他岿然不动。因为在嬴政的战略中,蒙恬大军是秦国防御的本钱。

    公元前221年,嬴政统一六国,终于腾出手来处理另外两个大敌。

    《过秦论》云: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

    百越之地,虽然地形复杂,但实力稍弱,有王翦等老将坐镇,唾手可得。最麻烦的还是匈奴。匈奴人机动性太强,打得过则打,打不过则跑,而且草原广袤,若深入腹地,需要强大的后勤支撑。为了攻打匈奴,嬴政准备了6年之久,公元前215年,秦始皇派蒙恬为大将,率军30万攻打匈奴。

    这一场大战,蒙恬精心谋划,计划周密,蒙恬的作战目的是:第一,把入侵陇西河套地区和原赵国境内的匈奴人全部赶走;第二,让贺兰山脉和狼山山脉以东的领土全都归于秦境。第三,筑长城,作为长期防御的线状据点。

    为此,蒙恬兵分两路,一路从上郡(山西绥德)出发,潜入河套北部;另一路从北地郡(甘肃庆阳)入萧关,进入河套以南。

    蒙恬先派小股兵力佯败,吸引匈奴主力来到河套,然后南北两路大军夹击,一举荡平河套地区。冬天之前,蒙恬率军南撤,待春天一到,蒙恬迅速挥军北上,一路大军攻打狼山,另一路大军攻入贺兰山,匈奴人处处遭遇秦军,处处兵败,胆怯不已,只得向北遁逃。

    蒙恬一路追赶,把匈奴人赶至北海地带(贝加尔湖)附近。此后数年,匈奴人提及蒙恬之名都不寒而栗,再不敢南下牧马。

    蒙恬击败匈奴,靠的是杰出的军事指挥能力和毅力,秦击匈奴的难度,不比王翦灭楚小。



    关于蒙恬攻匈奴的辉煌,汉朝时期,汉昭帝曾如此评价:「蒙公为秦,击走匈奴,若鸷鸟之追群雀!」

    汉昭帝的意思是说,蒙恬追赶匈奴人,就像猛禽追赶麻雀一样。汉朝卫青、霍去病攻打匈奴,基本上都沿用蒙恬的策略和思想。蒙恬可谓是华夏五千年,抗击匈奴成就最高者。

    对嬴政来说,所谓天下,远不止吞并「六国」这么简单,北征匈奴,南取百越之后,才是嬴政想要的天下。

    《史记·蒙恬列传》云:

    是时蒙恬威振匈奴,始皇甚尊宠蒙氏,信任贤之。蒙恬大胜之后,秦始皇对蒙氏一族更加宠信,后来,蒙恬又为秦始皇干了两件大事:

    其一,修筑秦长城,《史记》记载:

    因地形,用制险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馀里。万里长城对农耕民族的意义,笔者不言自明。

    其二,修建直道,直道堪称中国最早的高速公路。

    乃使蒙恬通道,自九原抵甘泉,巉山堙谷,千八百里。

    直道是用硬土夯实,千年不长草,堪称奇迹。到了明清时期,秦始皇的直道还在沿用。放眼中国史,能和直道路相媲美的,也只有京杭大运河了。

    蒙恬在中***事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然而,他的结局却是十分凄惨的。秦始皇死后,胡亥和赵高窃国,赐死蒙恬。蒙恬在自杀之前,仰天长叹说:

    「自吾先人,及至子孙,积功信於秦三世矣。今臣将兵三十馀万,身虽囚系,其势足以倍畔,然自知必死而守义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不忘先主也。」

    蒙恬的这句话值得推敲,意思是说:从我祖父蒙骜开始,蒙氏三代人为大秦立下不世之功。蒙氏背后的军队多达30万,我虽然身在牢狱,但势力仍足以让大秦倾覆。但我死而守义,不敢辱没先人。

    从蒙恬的遗言可知,蒙恬之死,虽然是赵高等人迫害,但还是他自己不想反抗。若蒙恬率部造反,大秦或许提前结束。也许,正是因为蒙恬有这个能力,秦二世才必须尽快诛杀蒙恬和蒙氏一族。

    所以…偶像现在想要杀你,怎么解?

    当然是捶回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