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章简单的阐述了一下为何要进行土地的重新丈量与核实,随后继续就人口问题展开了发言。
“关于人口的重新核查,倒是与修路的关系不大,但人口关乎与国家的税收与政策的调整,这一点在场的诸位应该都比我一个赋闲在家的老头子更清楚。”
“尤其是最近二十几年的高速发展,在我大魏王朝,有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摆在面前,那就是商贾在有利的政策环境下发展之迅速,已经远超过去任何一个时代!”
“而面对这样的情况,现有的税收制度显然已经出现了问题。”
刘章说到这里,似乎是想起了什么,扭头看向不远处的周不疑,后者见状,忙从袖中取出一枚折子道。
“陛下,诸位同僚,侯爷所言不虚,这些年来尚书署严格记录了全国商贾们的账册,其数目之巨,发现若是按照每年的总量计算,已然迫近了国家每年的税收总额,而经过分析,这样的情况,是因为商税的漏洞所至。”
“而且根据下面收集上来的信息来看,大魏的人口也正在以一种之前未曾有过的方式,在由农户转而变成了商贾私人名下的奴籍,这与以往百姓失去土地而卖身成为大户人家的隐籍有诸多相似之处。”
“是以在核查土地的同时,查清我魏朝真实的人口数量,臣以为,是非常有必要的!毕竟……”
周不疑环视了一周,才道。
“有人、有钱又有粮,如此发展下去,会不会助长一些人的野心,那可就难说了……”
随着周不疑的发言,某些原本想要开口阻挠的人,这一次也是彻底的偃旗息鼓了,可不是么,商贾赚取了巨量的财富,同时又开始吸纳人口,这事儿无论怎么看都已经犯了忌讳,更何况……
商人逐利,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
而且越是到了盛世,那些商人便会越发的肆无忌惮……
聚敛财富算什么?更恶劣的事儿商人们也不是没干过,就拿最近的二十年来说吧,闹得沸沸扬扬的大案要案,也是出了不少。
小到某些地方的商贾买通当地官员草菅人命之类的事儿几乎是每年都会有那么几起,甚至其中绝大多数的情况下都很难惩戒幕后主使之人。
因为绝大多数的情况下总会有人站出来为了那几两碎银替真正的凶手卖命。
而要细数这些年来最轰动的事件,恐怕就要首数八年前青州闹蝗灾时国家进行赈灾救援时发生的大案了。
彼时便是有数个豪商联合起来囤积居奇,同时又买通青州部分官员,致使青州粮价居高不下,哪怕是朝廷三番五次的从临近州郡调集粮食也依旧迟迟未能缓解青州的困局,乃至于险些激起民变。
而此事之所以能够得到解决,还是因为毋丘俭被紧急调往青州,连续诛杀了数位青州官员与豪商,这才将真相大白于天下。
至于结果嘛……
八门青州望族以谋逆罪名被夷灭三族,一千多青州官员被论以附逆之罪,那一年的秋天,朝廷直接砍下了上万颗人头来为青州的乱局画上了句号。
然而多么?
或许很多,但比起因那些黑心的官吏与豪商们的贪婪而无辜牺牲超百万之众的百姓,任何人都不会觉得杀多了!
是啊,贪婪,永远都是人最大的原罪……
而刘章在面对这一切发生的时候却是表现得有些冷血,在他看来,有些教训是必须要用鲜血来铭记的!
尤其是对于从政者而言,因过分的仁慈将问题掩盖起来,还不如趁着国家的耐受力较为强悍的时期将问题摆在桌面上去解决掉,其代价才会更小一些,哪怕是伤筋动骨都无所谓,痛则痛矣,至少不会成为国家的致命伤……
这也是在青州的问题上,刘章完全任由其自由发展的原因。
封建王朝固然是落后的,但以商人为主导的资本经济同样也不是什么先进玩意儿,与其未雨绸缪的将问题处理在萌芽时期,还不如早一点将脓包捅破的好!
漫长的历史证明了一件事,华夏子民、炎黄血脉,是地球上最善于总结问题的种族,没有之一,对于自身所经历的所有的错误,都会在之后的岁月里得到良好的修正与改善。
而刘章所要做的,就是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弄出一套相对成熟且开放的政治架构,同时尽可能多的将一部分问题暴露出来,给予后世之人一定的警示。
至于结果嘛,至少刘章自认为还是比较符合预期的。
当然了……你可以说刘章残忍,也可以说他冷血,但人类的进化史,不正是这么一路慢慢的试错走过来的么……
……
周不疑的发言让整个朝堂上完全沉默了下来,也不知过了多久,司马懿出列躬身施礼道。
“陛下,老臣恳请展开土地与人口的核查,并同时制定新的税法以应对如今的变局!”
“臣附议!”
这是当朝尚书周不疑。
“臣附议!”
这是当朝大将军毋丘俭!
“臣等附议!”*n
这是毋丘俭身后的一群武官!
“臣等附议!”*n
这是那群丢了权柄的清流言官!
“臣等附议!”*n
这是部分世家出身的官员。
而王座上的曹启,看了看除却少数沉默不语的官员,一脸的惶恐之色……
他不是祖父那样横扫六合的天下雄主,也不是父亲那样乾坤在握的一代明君,能够坐上今天的位置,可以说完全都是自己的母亲与孙氏一手策划出来的结果。
对于治国理政,曹启原本的想法就是按照父亲留下的政策按部就班的做下去就好,父亲为他留下的国家很好,为他留下能臣猛将也很好,甚至他都曾幻想过,有朝一日自己是不是可以凭借着司马家与周家的力量彻底摆脱掉母亲的控制,没准也能做一个青史留名的后继之君。
可眼前的情况……
重新制定税法?兴修道路?开疆拓土……
这千头万绪的,以自己的才智,真的可以如父亲那般将这一切都做好吗?
而就在这时,曹启忽然脑海之中闪过了父亲的面庞,以及其当时的话语……
“唉……启儿秉性纯良,就是太过听话了一些……”
直到这一刻,曹启才终于明白了父亲的话并非夸奖,而是……深深的失望与遗憾……
他曹启,并不是父亲心目中那个适合承继大位的人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