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完开观仪式,才上午十点多钟。
不管是道友还是善信,都是拿着请帖过来的宾客,自然要招待一顿膳食。
进了道观,当然要吃道家菜。
道家菜分素宴和荤宴,朝阳观虽然分属全真,但今天开的却是荤宴。
毕竟来的宾客里面,有二三十位老拳师,还有跟他们人数相当的门人弟子,这就占了一半,练武之人都特别能吃,单开素宴可不容易吃饱。
另外一半的宾客里面,几位老军人不用说,也是能吃的,就连最后一批大大小小的道长,也有不少是荤素不忌的正一派。
如此一来,只能开荤宴。
后院的厨房里,刘娟和马岚在几位小道长的协助下,忙得不可开交,前面的仪式结束后,姜甜甜和姜丽丽也跑过来帮忙。
今天总共准备了十三桌宴席,都要靠刘娟、马岚两个主厨整治出来,尽管从三天前就开始做准备,但陈凡的要求高,还特意教了她们道家菜的做法,自然格外上心。
学之前还没觉得,跟着陈凡学了这桌道家荤宴之后,刘娟两人才后知后觉,自己学到了什么样的本事。
这可是能传家立业的手艺,以后等各家道观都再次开放、兴盛起来,说不得自己能凭着这份本事,谋个正经的差事。
最不济也能和有些厨师一样,找街道办开个证明,自己弄个小饭馆。
不过两人暂时还没有跳槽的想法,先把今天这顿宴席做好再说。
后世道家菜名目众多,有徐州道家菜、茅山道家养生宴、龙虎山天师八卦宴、武当太极宴、青城长生宴等等。
其实这些道家宴席,一个个自称传自什么时代的什么人,大多都是在编故事,除了少数几个菜,更多的还是后世厨师为了配合旅游文宣,从道家故事里创新出来的。
那时候全国各地文旅大战,道家菜也成了宣传噱头之一,陈凡没钱出去浪,便喜欢关注旅游和美食节目,连这些也没错过。
现在搜寻记忆,哪怕没多少做菜的过程,也被他复原了几十种道家菜,然后精心挑选了一十三道,暗合五行八卦之数,拼成今天的宴席。
陈凡有信心,从今日起,道教各派提到吃饭,就要想到今天朝阳观的五行八卦宴。
有了这桌宴席打底,以后朝阳观的香火应该很快就能旺起来!
咳咳,至于其他道观卷不卷,那就跟陈观主没关系了。
反正修道之人,主打一个逍遥自在、随心所欲,爱卷不卷的,随他们去吧。
距离开席还有段时间,陈凡便在中院正殿开坛讲法。
三拨人里面,李尚德陪着那八位老兵,在偏殿闲聊,张玄松和林远祥则在前院,与京城地界的各派武林人士作陪,由于他们人多,便占了整个前院。
剩下的道教各方高功,除了在后院帮忙打杂的年轻道士,其他人都集中在中院正殿。
既然是道观开观,少不得要辩经论道一番,让各方道长们验一验观主的道功成色,看看有何本事能做得了这一观之主。
若是道功一般,倒也无伤大雅,但在京城道界的地位,就别想有多高。
反过来,要是能被众多高功认可,即便这座朝阳观只是个三进三出的小院,却依然能熠熠闪光,成为京城、乃至全国道界的一颗明珠。
甚至无需自我宣扬,便有无数道友为其歌功颂德。
这个功可不是功劳的功,而是道功的功。
简而言之,就是吹捧。
此时陈凡盘腿端坐在神像前的蒲团上,眼睛半睁半闭,呼吸若有若无,脸上神光湛然、肌肤温润如玉,好一副有道全真的模样。
在场的众多道士,大多都是修行多年,有的念经、有的打坐,也有行走各方积累功德的,修行方式各不相同。
虽然他们不一定自身修为有多高,可见多识广、一双眼睛好似火眼金睛一般,哪能看不出陈凡道功精湛,而且是道家修行中最上乘的性命双修。
众道士都不由得暗暗称奇,在心里猜测这位青莲道长是怎么修炼的。就算从娘胎里开始练起,想要修得这身道功也不容易呐。
这等天资,若是在古代,恐怕是要出一尊真人。
真人既是境界、也是封号。但不是自封,而是要当朝天子亲封,与天师相当。是明朝洪武时期,正一派天师张宇初朝觐天子,洪武帝大喝:“天岂有师乎?改号真人。”
从此以后,真人就是道教修士在人间的最高境界。
此时在众多高功眼中,青莲道长就算没到、也已经非常接近这个地步。
讲法开始后,陈凡也不多说,先照本宣科念了一段嵛山派的经典,阐述全真教义。
其实全真教并不是纯粹的道教流派,而是讲究“三教圆融”,也就是集合了道、佛、儒三家,连本教经义都是从三家经典里面拿过来的,包括道德经》、《清静经》、《孝经》、《心经》,最后才是王重阳编撰的《全真立教十五论》。
不过这方面的内容,陈凡就没有拿出来,那里面的规矩他自己都没遵守,还念他干嘛?便只从几部本经里面挑挑拣拣念了一些。
照本宣科的部分过去,接下来便是讲自己的体悟心得。
相对于修持己身的道功,这一部分可以称为“道理”,也就是对道家经义的理解和感悟。
相比前面的部分,这才是重头戏,于是众多高功纷纷打起精神,目不转睛盯着这位现世真人。
陈凡睁开眼睛,扫了一眼众人,正色说道,“道人以修持己身求超脱,敬天法祖、求逍遥物外,亦有积功累德,方得清静,各门各派秘藏修持秘法无数。然天地有变、世事无常,今日不讲出世,只讲入世……”
其实就是讲一讲,怎么把道教和社会主流结合起来,放在古代,是怎么攀附朝廷,到了现在,就是怎么服务社会、服务人民。
这个话题在几十年后,那是老生常谈,但是现在,虽然不新鲜,可内容新奇啊。
早在建国的时候,有关领导就对宗教界提出了要求,新时代就要有新的任务,说的就是这个。
让那些道长们搞修行都还可以,但这种新任务,他们完全摸不着头脑。
于是很多人就践行朴素的“做好人、行好事”的原则,比如刘高功,当年他在京城道界几乎有求必应,经常帮助小道观修缮房屋、翻新神像,在社会上济贫救危。
还有一些道士义务行医、治病救人。
都是在响应领导的倡议。
所以陈凡讲到这里时,他们都全神贯注倾听。
而陈凡讲的观点就新颖多了,“道教作为我国最正统的宗教,历史源远流长,与我国核心文化价值观紧密相连,从哲学思想、道德规范,到文化艺术、社会风俗,都与社会相融合。
我辈修道之人,便可以从此处着手,导人向善、兴盛文化、……”
一番言论,让刘道长等众多道门高功大开眼界,宛如茅塞顿开。
原来还能这样?!
陈凡又说道,“如今恰逢改革,郑玄曰:‘革,改也。水火相息而更用事,犹王者受命,改正朔,易服色,故谓之革也。已日乃孚,元亨、利贞,悔亡。’
说的是‘几天以后就有了信任,很顺利,利于坚持下去,悔恨消失。’
我道门自古遵从上善若水、无为而为,既然如此,那社会改革,道门是否也应该如水自流、随形就势?……”
这段说的是,道友们不能做高高在上的泥胎神像,应该深入到社会中去,积善行德、践行道义,将道家的思想观念和社会的新要求结合起来,等等等等。
而且改革是符合卦辞的,坚持下去就能看见利处,以后也不会后悔。
只是这个比较难,明明是道士,一个个却比和尚还佛系,结果后世佛庙一座比一座兴盛,道观却一个比一个清净。
就不能改改?
这一刻,陈凡忽然想写了。没有那部电影《少林寺》,佛寺还真不一定有那么火,那自己写个《道士下山》怎么样?
唔,原型就用张师父,再做点戏剧改编,最后拍成电影,应该会有人看吧?
不过这种功夫片内地可能拍不好,可能需要从香港那边找人。
这时候陈凡忽然发现,好像给自己定的任务有点多。
之前去外贸学院找黄莺的时候,见了门卫老大爷,就说要写一本战争,可到现在连大纲都没出来。
前些天去边疆,又攒了十几本故事概要,现在又想写道士下山。
这什么时候能写得完?
陈凡忽然想到了姜甜甜,……是时候培养几个好的工具人了!
讲经结束,刘道长等人纷纷行礼致谢。
正所谓修道修心,活到他们这把年纪,每个人都对道经有自己的理解,对于陈凡的解读,有些人赞同、有些人不以为然,都很正常。
但是没人会再怀疑这位青莲道人在道经方面的造诣,能从经义里面悟出自己的道理,便可称为“高功”。
再加上几近真人境界的道功,若是较真起来,放眼全国道界,别说超过他,哪怕与之相当的,一只巴掌都能数得过来。
从这时起,朝阳观才算是在道界站稳了脚跟,而不是靠之前陈凡送的那笔钱和500斤粮票的人情。
中午时分,道宴开席。
宴席设在后院,这里本来就是给住院道士生活的地方,有经堂、宿舍和食堂,给各方道长的用餐地方,就在小食堂里面,摆了四张八仙桌,稍微挤一挤刚好。
李尚德则陪着八位老兵,在经堂里单独摆了一桌。
剩下的京城武林人士,就在院子里吃露天宴,这里也有八桌。
亏得陈凡兜里有外汇,直接去了使馆区的菜市场买菜,才能凑齐这顿宴席,换成普通人家,最多只能保证馒头管饱,再一张桌上配四个菜一个汤,就算得上隆重。
陈凡穿着黄色法袍,在刘道长的陪同下一一招待众人入座。
道家菜不同于普通宴席,是要先将菜式上齐之后,再请宾客入席。
所以此时客人们看见的,便是一张八仙桌上,有叠了两层、摆成一个圆形的席面。桌子是方形,菜碟摆成圆形,正合天圆地方。
若是大圆桌,那就要摆成八卦形,这些摆盘都有讲究。
在桌子正中间的,便是一盆用银鱼、鸡肉、荠菜、蛋清等为原料,再用历经四个多小时熬煮的高汤做底,精心烹饪而成的太极羹。
今天来的宾客,不是苦了好多年的老道士,就是不在意菜式的大老粗,哪见过这种精细的道家菜?!
也就刘道长小时候见过世面,可那过去多少年了?
所以几乎所有人都第一时间就被镇住,一个个看着精美的太极羹,都不敢动筷子。
陈凡坐在主桌,同桌的都是京城各大道观的观主,也是道协的重要人物,其中刘道长赫然在列。
他先对着同桌人拱手一礼,随即站起来,说了几句场面话,然后拿起汤勺,在太极羹里搅和了一下,朗声高诵,“打破太极复混元。诸位,请。”
本来太极羹有两种吃法,第一种是将阴阳眼挑出来,给主宾和副主宾,阴阳相交的那条线,给主陪,其他两色则单吃。
另一种就是陈凡这样,将两色汤搅匀,混在一起吃。
前一种适合单席,后一种适合群宴。
见观主拿了勺子,众人才纷纷拿起筷子,正式开席。
吃席嘛,当然是热热闹闹、吃吃笑笑,可今天这顿道家宴,宾客们是一吃一个不吱声。
经堂里面,一位老兵喝了一口太极羹,又赶紧夹了一块神仙鸡,抽空问了一句,“老李,你们从哪儿找的厨子?”
对面一人也连连点头,将嘴里的鱼肉咽下,看着桌上一张写着菜名的卡片,跟着说道,“太极羹、神仙鸡、八仙过海,嘿,八仙过海就是这个鱼头豆腐吧,里面那个莲子是不是蓝采和?起个这么好听的名字,请这个厨子应该不便宜吧?”
李尚德眯着眼睛嘿嘿笑了笑,说道,“老张的道观才开张,哪里请得起厨子啊。就是自己人做的,不过这些菜倒是我们那徒儿教的,他是文化人嘛,看的书多、懂的也多,就想了这么一大桌子菜,然后教会小刘、小马他们闺女,请她们做的。”
另一人看了看他,忍不住说话了,“我算是听出来了,你在要礼钱。”
他身边一人说道,“张道士就在我们面前露了个脸,还好意思收礼钱?”
说是这么说,却从兜里掏出一把信封,往桌上一拍,“就算他忙,也要说一声谁是收礼金的啊。”
李尚德摆摆手,呵呵笑道,“哪有什么礼金,都是香火钱。其他道观的道士过来送礼,那才叫上礼。你们都是信众,就该直接上香火,现在大殿里的功德箱应该已经摆上了,待会儿你们投功德箱里就行了。”
听到这话,众人都顾不得吃了,一个个瞪大眼睛看着李尚德。
片刻后,才有一个老爷子摇头感叹,“上礼金算是人情钱,你们倒好,直接收香火钱,摆明是不想还啊。”
李尚德纹丝不动,依然笑眯眯的,“这是老张说的,上香火是积功德,他会让小凡给你们多念两遍经,祈祷道祖保佑。”
众人满脸无语,以前被张道士坑也就算了,毕竟都知道他要建道观。可现在道观都建起来了,还要坑人,是不是不太合适?
这时一位老人家眼珠一转,咧嘴笑道,“这样,念经祈福就算了,我听说你徒弟画画儿画得不错,回头给我画张画儿就行。”
听到这话,其他人都眼珠一亮。
这时李尚德两眼一翻,赶在他们前头说道,“看你长得不怎么样,想得倒是挺美,你当我不知道他的画值钱?就你们那点礼金,还想要画?哼哼,最多也就值个门票钱。”
这话一出,所有人的脸色都垮了下来。
那人连连摇头,咬了一口不知道叫什么的焖肉,“我现在算是明白,什么叫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老李啊老李,你跟张道士搅和久了,被带坏了啊。”
其他人听着连连点头,都表示同意。
李尚德也不以为意,咧着嘴笑道,“可别说我没提醒你们,瞧见外面院子里那些人了没?”
众人扭头看去,窗外的院子里,陈凡此时脱了法袍,只穿一身道衣,一手端着酒杯,在几张桌子间穿梭,给那些人敬酒。
老爷子回过头来,说道,“不就是当年被你们几个揍过的人吗,哦,你们也没少被别人揍,反正就打来打去的。刚才我就想问,怎么,现在一笑泯恩仇啦?”
李尚德笑着摇摇头,“都是为了切磋,哪有什么恩仇。”
顿了一下,又意味深长地笑了笑,说道,“不过,抛开恩仇不谈,老张的朝阳观,除了是个道观,祖上也传下来几手功夫的。”
听到这里,老爷子瞬间明了,顿时眼睛一亮,“待会儿有打架看?”
另一人立刻问道,“老李,你应该打不动了吧,是林黑子还是张道士?”
李尚德摇了摇头,笑道,“人家是要考验朝阳观有没有在京城立足的本事,老林和老黑又不是朝阳观的人,打什么打?”
听到这话,众人先是面面相觑,随后一起看向外面院子里的陈凡。
那位老爷子不禁喃喃说道,“你们这徒弟……,虽说在西南边表现不俗,可那些人看着也不好惹啊,经不经得住打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