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章 心累

    对于众人严惩的建议,杨轩表示认同。

    一直以来,大明对于读书人实在是太宽容了。

    他承认,年轻的读书人和学子是大明的未来,尽管他们之中绝大部分人一辈子都考不上进士,没有机会做官。

    但他们之中也会有人去教书,去为大明培养人才,他们也算是文化传承的一部分。

    年轻人的积极性不能挫败,更不能打断他们的脊梁骨。

    但这并不意味着,要对他们一味的宽容。

    更何况,杨轩现在扮演的就是一个权倾朝野,野心磅礴的权臣,他就更不能对读书人太过宽容。

    “你再去一趟,让他们现在就退去,朝廷可以既往不咎,否则就别怪治他们藐视朝廷的罪了!”杨轩对礼部尚书说道。

    “是,下官这就去!”后者应了一声便离开了。

    不过没多长时间就又去而复返。

    “王爷,下官已经按照您的意思和他们说,但他们并不愿意退去,反而一定要朝廷给他们一个交代。”

    “给脸不要脸,去,将闹事的领头人都抓了,剥夺功名,终身不得参加科考。”杨轩沉声道。

    “是。”礼部尚书领命退下。

    对于剥夺学子的功名,杨轩没有一点心理负担,他知道,这些人的功名最后还是会被恢复的。

    “再派个人去锦衣卫和东厂问问,被抓的学子和读书人是犯的什么事?”

    “让他们搜查,怎么闹出这么大的事?”

    “天天让学子读书人堵在宫门前,朝廷还要不要办公了?”杨轩这话有对锦衣卫和东厂的不满,让他们办点事情都办不好。

    可惜锦衣卫指挥使现在并不在京师,他去抓捕假币案最后的三名逃犯了。

    因为没有尽全功,杨轩又对他进行了敲打,他心里一直憋着一口气。

    所以,他一定要亲自抓住那三名逃犯才行。

    现在代掌锦衣卫的是另一人,工作经验不如锦衣卫指挥使,并且,他也不是暗卫。

    所以,安排朱见深和于谦离开京师,杨轩用的是隐藏在东厂中的暗卫。

    刑部尚书等人听出了杨轩对东厂和锦衣卫的不满,心中一喜。

    东厂和锦衣卫这两大特务机构就是悬在百官头上的一把刀,他们早就看不惯东厂和锦衣卫耀武扬威的样子了。

    平日里也没少写小作文败坏他们的名声。

    若是有机会在摄政王面前给他们上上眼药,他们肯定不会错过。

    毕竟双方本就是对手。

    他们也清楚,想要鼓动摄政王裁撤锦衣卫和东厂是不可能的,能上上眼药就不错了。

    于是,众人不约而同的说起了东厂和锦衣卫的坏话。

    明明现在最要紧的事是朱见深这个皇帝失踪了,可他们现在却做起了这种行径,一时之间,杨轩心中也不知该作何感想了。

    锦衣卫和东厂的名声差,是他们自己不争气,但你们这些人就敢说自己什么也没做吗?

    杨轩可是知道的,锦衣卫和东厂的恶名大多都是文官们在背后推波助澜传开的。

    其中锦衣卫在民间的恶名远胜东厂,文官们和读书人功不可没。

    锦衣卫的探子可以说是三教九流都有,甚至街上的那些混混都有可能是锦衣卫的线人。

    或许他们平日里会打着锦衣卫的名号做一些恶事,但远没有传闻中的那么恶劣,基本上都是有人在背后推波助澜所造成的。

    不管是什么屎盆子,都往其身上靠。

    随着说的人越来越多,不是真的也成了真的了。

    正像之前说过的那样,人心中的成见就像一座大山,任你怎么努力都休想改变。

    可是这大山是怎么形成的?有谁想过?

    待众人都停下后,杨轩冷眼看着众人。

    “别以为本王不知道你们是怎么想的。”

    “现在陛下失踪,你们不想着怎么找回陛下,而是开始内斗起来。”

    “怎么?太闲了?”

    “还是觉得本王对你们太过宽容?”

    杨轩的语气并不是很好,甚至可以说是严厉。

    众人听到这话,纷纷吓得跪了下来,瑟瑟发抖。

    “下官知罪!”众人齐声道。

    “这一次,就这样算了,若是再让本王听到有人搬弄是非,那就别怪本王不讲情面了!”杨轩警告道。

    “是,下官遵命!”

    “都起来吧!”

    “谢王爷!”

    “行了,都下去吧,抓紧时间找到陛下。”

    杨轩摆摆手。

    “是,下官告退!”

    众人行礼退下。

    待众人都退下,杨轩疲惫的揉揉眉心。

    陪着他们演戏,杨轩倒也没那么累,但是看到他们内斗,他是真的心累。

    皇帝不是那么好当的,每天都有烦心事。

    长此以往下去,心中郁结,影响寿命啊!

    杨轩倒是没有寿命方面的烦恼,他本就长生。

    但历史上那么多的皇帝,每天面对臣子之间的烦心事,也不知道是怎么过来的。

    尤其是明君,怕是更加心累,而且还有繁重的国事,心累,身体也累。

    也不怪那么多的明君活不长了,十几年数十年身心俱疲,怎么可能长寿?

    像朱老四和老朱这种能活六十多七十的,少之又少。

    吐出一口心中的郁气,杨轩不再去想这些。

    今天学子和读书人们又闹事,让他想起了一件事。

    有功名的读书人不纳税的特权。

    按理说,像是大明前期官员的待遇并不好,可还是有那么多的读书人想要考取功名,图的是什么?不就是不纳税的特权吗?

    只要有了功名,就会有人将自己的田地挂靠到其名下,以此来逃税,到时候,只需要付出一点收成而已。

    这部分付出,相比于朝廷繁重的赋税来说,并不多。

    人性中,本就有趋利避害的本能,哪怕摊丁入亩之后,朝廷废除了人头税,降低了田税,但还是会有人将自己的田地挂靠到有功名的读书人名下。

    这并不是朝廷推行了摊丁入亩,降低了田税就能改变的。

    只要朝廷还收田税,就会有人这么做。

    除非有一天朝廷不收田税了,田里的收益全归自己,那自然不会有人愿意分享自己的劳动果实了。

    可就算是后世,那也是到了二十一世纪才废除的农业税,在古代,封建王朝,这是不可能的。

    农业税,是国家最大的财政收入,绝不可能放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