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5章 他们只是往前迈出了一小步,而大明已经以飞奔的速度走了
当然陈寒并不是在说隋炀帝,杨广就一定是个好皇帝。本文搜:美艳教师 免费阅读
他肯定在某些地方做得不够好,要不然的话不会有人造他的反。
只是说做事的人越做越多越做越错,这是一定的。
做事的人一定会留下骂名。
因为你一旦要做事必定要折腾,折腾必定会让人觉得你是个暴君。
百姓们可不会理解什么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这句话,甚至他们不会去理解你为什么让我们过得不好。
他们从来不会去理解,为什么你这个当皇帝的从来就没有想过让我们这些老百姓过个好日子,要不怎么说刁民处处都有。
所以做事的人非常的难。
这也是一个让人无法理解的地方,这也是为什么朱标现在其实是挺担心的。
因为他要做的事绝不仅仅只是要开疆拓土那么简单。
陈寒现在是在用改革变法的方法,一边让老百姓们的日子过得好一点,一边也是造大船下南洋。
下南洋之后陈寒一开始跟他讲过,当初燕王朱棣当了皇帝之后,也就是永乐大帝,当皇帝去下西洋的时候,其实根本就不是那样干的。
他们一方面是为了寻找跑到南洋地带可能存在的建文帝朱允文。
另外一方面也是为了宣扬国威。
他之所以要这么干,其实是为了转移国内的那些矛盾,同样的也是希望用这种类似好大喜功,但其实是为了炫耀国力的那种方法来证明自己其实干的还不错。
为的是削减自己篡位登基的这么一个负面影响,这也能理解。
当然也有很多人说永乐大帝去下西洋其实赚很多钱,这就可能是一点都不理解当时的明朝的那些财政制度。
其实下南洋根本就不赚钱,这是因为下南洋造船其实就非常的高昂的费用。
另外一方面下南洋路过的那些国家跟他们交好,并不是像当时的欧洲人那样,直接就是为了掠夺当地的物产。
当时的大明王朝秉承的就是你全天下所有的,都得像一些附属国那样的朝拜于我们,而不是说要去掠夺。
我们秉承的是我们是天道,我们是中心。
所有一切你必须得要来朝拜我们,你才能够有自己的价值,当时为什么要去炫耀这种国力。
就是希望那些个南阳的国家能够跟大明王朝做买卖也好,来朝贡也罢,营造一种天,唯我中心论,来满足心中的开拓的理想,所以其实根本不赚钱。
因为在南阳做贸易的那一点小买卖做的赚的钱,比大明王朝赏赐出去的要少得多。
要知道那时候的南阳有什么东西有什么物产?
的确有金子银子,可是那时候大明王朝用的还是宝钞,只能当做收藏品。
而且只能是进入到皇帝自己的小金库里面。
也就是说当时的朝廷是赔了里子,却让皇帝赚了面子。
就是这样又有人说如果下西洋不赚钱的话,为什么永乐大帝北伐了那么多次,还有钱财来支撑呢?
这就是更加不懂当时大明王朝的运营情况了。
当时的大明王朝用的方法并不是从从下西洋赚取的钱财来支撑北伐的。
永乐大帝一方面是对天下征收了非常高的赋税,另外一方面其实就是如同当年朱元璋犯的那个错误,那就是疯狂的一进宝钞能弥补北伐的费用。
甚至可以说永乐大帝当时狂印的宝钞,要比大明王朝的开国者朱元璋印的还多。
当时的朱元璋也是因为像遇到了朱棣那样的情况,所以他开始不停的狂印宝钞,就是要从当时的大明王朝的天下子民手上捞取更多的北伐的资金。
当然他还有一些办法,那就是定期的收割全天下的富有的人,不管是官员也好,还是那些富有的百姓也罢,通通都在他收割的范围当中。
用这种收割的办法,他一下子就赚到了很多的可以用于北伐的钱。
而到了燕王朱棣这当皇帝之后,他就不能够像他的父亲那样真正的去收割全天下的财富。
因为那个时候全天下所有人都在防着这一手,如果你还是用这种方法的话,你就是得位不正的这种骂名将会无限放大。
朱元璋可以因为他是开国皇帝,不管怎么做别人都会说你这是没办法,百姓可以理解,但是如果你燕王朱棣,也就是你永乐大帝这么干的话,那你就不行,因为你没有这个资格。
不能像你父亲那样去收割全天下的财富,因为你不是像你父亲那样是打天下来的,你是从你侄子手上抢过来的皇帝。
也正因为如此,所以逼得燕王朱棣就只能是铤而走险,一方面是用下夕阳的方法来宣扬自己的口碑,另外一方面呢增加赋税,同时呢利用狂印宝钞来重新收割全天下。
当时的永乐大力发的宝钞要比朱元璋多得多,这也是有史料记载的,所以可以看得出来当年的永乐大帝也是如同朱元璋那样,其实都知道狂印宝钞必然会带来很多的麻烦。
现在的陈寒之所以能避免像永乐大帝那样下南洋一点钱不赚,同样的也为了避免破坏掉大明王朝是一个中心论的这么个形象,所以他并没有像欧洲殖民者那样。
到了一个地方就开始杀人放火,然后殖民那里把老百姓当做他们的奴隶,挖光所有的矿产,给天下留下一个恶名。
而是如何能够在想要获得更多的资源的同时,还要真正的展现大明王朝的国力,那就是打击海盗来开拓自己的威名。
同样的打击了海盗也是拓宽其他各国的大明王朝来做买卖的这条道路,让贸易之路可以更加的宽敞了,贸易能够给两国之间带来更多的。和平。
为什么一定要这么干?
首先第一点贸易一定能够促进南洋小国的经济发展,而为什么要促进他们的经济发展呢?
其实并不是仁慈,也并不是只为他们着想。
而是想要让他们这些人有钱之后,就能到大明王朝来消费。
同样的就像如今现代的一带一路,为什么要帮助非洲那些国家一样?
非洲那些国家手中那么多矿没,没有办法变现,如何让他们变现帮他们修路,帮他们开矿,帮他们建房子,帮他们建基建,惹的国内有许多网络喷子。
一直都说国家这样的投入,还不如把那些钱全部弄到自己国人。
这部分人的认知低下,所以他们根本不理解国家为何要这么做。
同样的陈寒这么干,也会惹到大明王朝有许多觉得自己很有见识的那些读书人开始喷陈寒的作为,其实他们根本就不知道陈寒为什么要这么干。
陈寒之所以有这么干,就是为了让南阳的那些国家迅速富裕,他们只有富裕了之后才能跟你做买卖。
同样的也有很多人会说,如果让他们富裕起来的话,他们会不会继续的强大,然后跟大明王朝对作战,那这样的话,其实就得想到有一个弊端了。
这的确是弊端,这的确有这种隐患,但是陈寒之所以有这么大的信心,就是因为他的海军绝对不可能会让那些人有坐大的机会。
自己作为大明王朝这一次去向南洋的策划人,他绝对不能够让南洋的那些国家富有了之后,就生出一些想要反抗的心思。
首先他要怎么干?
第一个是培养自己的代理人。
怎么培养代理人呢?
就是得要让那些一个其他各国的那些一个真正的富有,的真正的强者,要跟大明王朝的经济给绑定起来。
怎么绑定呢?
第一个就是要把大明宝钞到这些国家去,让他们把自己的财富转变成大明宝钞存到大明的钱庄来。
让这部分人直接绑定在了大明王朝这条船上之后,他们怎么能够反抗大明?
想一想自己半辈子积蓄的钱财全部都存在了大明王朝,他们自己的能够发财,他们能够有今天的地位,也全部通过和大明王朝的贸易而来。
如果他们的国王想要跟大明王朝做对的话,那么这部分人会不会站出来反对。
有很多的国家都是这么干的。
有很多的国家想要掌控另外一个国家,也都是这么干的。
必须得要培养出能够亲近大明王朝的这部分富有的人,那这些人的国家才能不敢跟大明王朝作战。
这样一来才能够让这部分人真正的活得滋润,就能让其他的国家里边的那些个人永远不可能有反抗的想法。
永远都反抗不了,这才是真正的精髓。
陈寒这么干,其实早就已经有了想法。
同样的陈寒能这么干的想法不仅仅只是因为他有更多的见识,不仅仅有更多的手段,同样的他还有直接的阳谋——那就是宝钞白银双轨制。
如今的大明王朝实行的这个套制度就是他自己亲身实践出来,非常有用的。
他从小日本那边把石见银矿的银子,还有佐渡金矿的金子都挖出来运到大明王朝来。
但是这部分的金子银子其实都不可能会当做货币来使用。
反而是用来储存的。
你可以拿着金子银子来兑换宝钞,但是你的金子银子不能直接当做货币。
在全天下流通,这样一来就能够使宝钞的价值平稳。
同样的陈寒用这种办法,也能在南洋各国进行。
同样的作为南洋各国挖出来的金子银子,如果跟本地人去交易的话,他是花不出去的。
因为本地大部分人都处于赤贫状态,你别说拿金子银子去换他们的产品,你就算是以物换物都没有东西来换。
那么这些金子和银子能够流到哪里去呢?
必须得要流到大明晚朝去啊。
他们想要跟大明进行交易,是绝不能够把金子银子直接当做货币来用的,而必须得要转换成宝钞。
这么一来其实宝钞就相当于在第一手时间,就已经是从其他各国收取了赋税这笔赋税。
和从进入大明王朝的海关开始再收笔赋税,就相当于两笔赋税。
这这么一样来的话,虽然会带来很多的麻烦。
比如说黄金白银流入太多会通货紧缩。
意思就是说黄金白银太多,但是国内的物产也不够丰富,这样一来就会导致黄金白银的价值往下跌,宝钞也会相应的往下跌。
如果想要防止这种情况出现也很简单,那就是朝廷进行干预。
因为如果仅仅只是市场经济的话,就很容易出现所有做买卖的人不管是有钱的没钱的,不管是善良的还是投机的。
他们都会看到一点朝廷定下来的兑换比,如果不符合市场的规律的话,必然会有人看中的这个商机。
那些手上有宝钞的地下黑市就会出现,这些人竟然会跟外面的那些个买卖人私底下进行交易。
比如一两半的银子才能够兑一贯宝钞的话,那么肯定会有地下黑市的人跟外面的商人说,我们只需要一两二钱就能够兑到一贯宝钞。
那么朝廷的信用以及赋税都会有损伤。
那这个时候要怎么办呢?
肯定第一个是提高打击力度,抓到就是个死剥皮抽筋、炮烙酷刑等等都可以使用震慑。
第二个就只能是加大基建的建设,物产的提高,也就是说提高生产力。
其实这是一个悖论,同时这也是没办法的事。
你如果真心想要促进朝廷又或者说国家的生产力发展,你就必须得要跟外面进行交易。
你就必须得扩大内需外需,你就必须得要迎接外面物产或者说白银流入对于货币政策的一个冲击。
其实落到点上最终要怎样来抵抗这种风险呢?
加大基建的投入,提高生产力,这才是根本。
而陈寒之所以有这种信心,就是因为现在的大明已经完全具备了这种条件。
当然陈寒更有信心的,是如今的,不管是南阳也好还是小日子那边也好,以及其他周边各国其实他们的黄金白银开采量,跟大明王朝发展生产力的速度是完全比不上的。
大明王朝完全有能力集中精力来搞生产力,集中精力搞发展。
等到其他各国在大明王朝贸易的带动之下国力大大提升之时,他们就会发现他们只是往前迈出了一小步,而大明王朝已经以飞奔的速度走到了一个他们连背影都看不到的地方……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