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7章 道光态度的转变

第757章道光态度的转变

【直隶总督琦善一开始是主“剿”的。】

【当六月二十四(7月22日)道光命各省“加意严防”的谕令到达后,琦善立即采取了三条对策。】

【第一,天津以北各小口,改派立有军功的将领负责指挥,“密授防御之策”。】

【第二,亲赴天津海口坐镇指挥,并令地方官“暗备火攻器械”,岸炮与火攻并举。】

【第三“由官授以器械”于村民,“示以赏罚,使之暗相保护”】

……

大明神宗时期

坐在椅子上小皇帝紧蹙蚕眉。

“先生,这个严防海口的以守为战的制敌方略有问题吗”

对面正伏案狂书的张居正闻言抬头,想了想,轻声道:

“没问题。”

“以海岸炮台坚强据点来对抗来犯的英舰英船。”

“这种利用海岸据点抵御外族海上入侵的战法,在沿海卫、所抗倭中起到了不小的作用。”

“从原理上讲,没问题。”

小皇帝点点头,微微抬手示意面前的元辅继续说。

张居正开口道:

“但是世事变迁,不可套用。”

“我大明的海防卫、所,与此时的清军炮台不同。”

“我大炮的海岸炮台是小规模的城防工事,大多与海尚有距离。”

“一旦有警,附近民众皆入之凭借抵御,以待大军救援。”

“而观定海等地的炮台建设可知。”

“清军炮台完全是炮兵阵地,建于濒海要厄,直接与敌方舰船以炮火竞斗。”

小皇帝一瞬间就领悟了。

“先生的意思是,舰船的优势就是其机动性。”

“他们有海上优势,而大清本可以充分利用陆上优势,诱敌深入。”

“但偏偏以我之弱对敌之强,战略和战术上出现了错误。”

张居正捋须微微颔首,但又叹息道:

“这鸦片战争是中原第一次见到海外诸国的坚船利炮,清军对其战术毫不知悉情有可原。”

“所谓知己知彼,也要先知道对方的存在才行啊。”

小皇帝沉默了一会儿,抬头道:

“先生,朕欲开海。”

……

【七月初七(8月4日)琦善又收到道光命其作两手准备的谕令。】

【对如何剿办,他又作了一些具体部署。】

【而对如何劝谕,感到迷惑不解。】

【他上奏中称:“伏查英夷诡诈百出,如专为求通贸易,该逆夷岂不知圣人天下一家,只须在粤恳商,何必远来天津”】

【“如欲吁恳恩施,何以胆敢在浙江占据城池”】

【英国“显怀异志”,“不可不严兵戒备”】

……

{翻译一下就是,“我发现英国人的行为充满了诡计和欺诈,他们似乎专门为了寻求贸易而来。这些异族人难道不知道,按照圣人的教诲,全世界是一家,他们只需要在广东进行商务交流,为何非要远赴天津如果他们想要恳求恩赐,他们又怎么敢在浙江占领城池”}

{英国人显然抱有别样的意图,我们必须严阵以待。}

{傻啊……}

{都占据城池了还在做梦别人吁恳恩施吗……还用分析吗……}

{你这就是站在结果上倒推过程。}

{那个时候的人觉得英国美国这些外国在法理上是天朝的臣子、奴才,所以英国来犯是“显怀异志”}

……

【就在琦善收到命其接受“禀帖”上谕的第二天。】

【七月十四(8月11日)英军舰队抵达。】

【琦善遵旨派出游击罗应鳌与英舰威厘士厘号舰长马他仑接洽。】

【但他收到的不是“禀帖”,而是懿律致琦善的“咨会”。】

【按照当时清官方文书的程式,“咨会”是一种平行文书。】

……

大清康熙时期

“真是……可笑至极……”

康熙感到了一种风水轮流转的命运感。

以前他还巴巴写信嘲讽外国君主呢。

而现在自己的后代也被回马枪了。

“咨会……”

这群洋人盼望已久的平等文书的直接往来,终于在大沽口外以炮舰的方式得以实现。

而这些久官中原不谙对外体制的官员,似乎还没有发现其中的变故。

“就想一群僵化的虫豸……”

康熙摸着金莲,若有所思。

本来他还想着推进“乾纲独断”

现在看来……弊大于利啊。

“提高生产……”

康熙又想起金莲给出的任务。

如今看来,这工业不是说自己想不想完成了。

而是还能不能领先版本了!

天下第一变天下第二

不答应!

……

【懿律的“咨会”陈述了厦门、定海拒收投书的情节,声称此等行为“以致冤情无能得以疏闻”,要求琦善在六天内派人前往英舰,接收“大英国家照会之公文”】

【“冤情”、“疏闻”等语,与道光谕令中“果无桀骜情形”的规定相吻合,但派人登舰接受“照会”,谕旨中没有相应的规定。】

【琦善感到没有把握,不敢擅专,连忙上奏请旨。】

【道光于七月十六(8月13日)批准。】

……

大清乾隆时期

乾隆的脸色又黑了一度。

他看了一眼满朝文武,强行按下破口大骂的心思。

从道光的一举一动来看,已经是透露出安抚的姿态来了。

简直是滑天下之大稽!

都被人打到家门口了!

你还按抚个什么!

你打!……

气愤中的乾隆余光扫到安静如鸡的和珅。

突然想到盲点。

钱……

乾隆突然冷静了。

有时候想打不想打也不取决于皇帝。

而是取决于国库。

……

【七月十八(8月15日)琦善一改清朝以往惯用的“谕令”。】

【“札复”“英吉利国统帅懿”,表示派人前往接收“公文”。】

【在“札复”中询问道:“是否贵国王进呈大皇帝表文,抑系贵国王移咨本爵督阁部堂公文”】

【随后约定在十天内对英方“照会”给予答复,并要求英舰不得内驶。】

……

大唐高祖时期

李渊看的脑瓜子疼。

“有时候这站在老天爷的视角看东西,是真生气啊!”

李世民摸了摸胡须,无奈道:

“清朝这真是完美诠释了什么叫与世隔绝太久。”

“一如桃源之人,不知世事。”

……

【七月二十(8月17日)】

【以千总而冒牌守备的白含章取回了巴麦尊外相致中国宰相书。琦善立即上奏进呈。】

【而接收投书一事,也使琦善亲眼看到了英军的实力。】

【在附呈巴麦尊照会的奏折中,琦善虽提到“不敢稍弛防御”,但更多地强调连日大雨给调兵行动带来的困难。】

【并称海口一带“水深数尺”,只能待雨停后方可安排兵丁栖止。】

【在附片中,琦善又详细描绘了英军的战舰、轮船的样式,隐喻难以克敌制胜。】

……

{具体请见《鸦片战争档案史料》第2册,第289—292页。}

{所以,这是原先脑海中朦胧浑沌的“泰西”,已经物化为具体实在的“火焰船”等诸般利器了是吧。}

{他在奏折中虽然没有松口,但今人读此犹可体会到其隐隐的心迹。}

{其实当时的英国还吃不透中国。}

{正如他们依据本国国情以为封锁海口就能逼迫清朝就范一样,巴麦尊外相的公文,也错误的将收件人指定为中国宰相。}

{这一点使清廷这边究竟让谁正式负责外交事宜,与各国递收文书成为问题,直到有了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后才有好转。}

{这更符合现实情况,双方刚开始互不了解,局势不明,于是边打边和,当看清敌我差距后,采取的策略更加坚定。}

……

大清咸丰时期

看到总理各国衙门这几个字,咸丰差点没把肺咳出来!

这是进步吗

这是耻辱!

咸丰恨得几乎要咬碎牙齿。

“理藩而已,无所谓外交也。”

他们只不过是蛮夷……蛮夷啊!

咸丰缓缓闭上眼睛。

泱泱天朝,竟被一群蛮夷逼迫到更改体制……

……

【由于清朝并无宰相,更兼清朝并无负责近代模式外交事务的机构和职官,巴麦尊照会由琦善进呈后,直接由道光批阅。】

【七月二十二日(8月19日)道光收到这份将近四千字的照会,当日并未发下,而是破例地留中一天,次日才发下军机。】

【期间他是否垂询过军机,今已无从查考,但期间又批阅过其他奏章并颁下不少于九道的谕旨,内容从旅顺设防到旌表民妇不一,见于《实录》。】

【可见道光职守所在,公务繁众,心不能一。】

【所以,尽管他自称对巴麦尊照会“详加披阅”,但从他的时间和工作来看,必不能潜心研究。】

【但就在这短短的两天之中,他的旨意完全转变了,整整180度,即由主“剿”而倾心于主“抚”。】

【而之所以决策如此重大,变化又如此轻易。】

【与琦善目睹英军的“船坚炮利”,自忖不敌不同。】

【道光主“抚”意向的萌生原因,竟是巴麦尊照会的翻译问题。】

……

天幕上贴出一份汉译稿与英文稿。

“兹因官宪扰害本国住在中国之民人,及该官宪亵渎大英国家威仪,是以大英国主,调派水陆军师,前往中国海境,求讨皇帝昭雪伸冤。”

……

【对照英文,“求讨皇帝昭雪伸冤”一语,原为“deandfrotheeperorsatisfaandredress”。】

【若直译为现代汉语,当为“要求皇帝赔偿并匡正”。】

【此外,该文件还多处将“匡正”译为“伸冤”,“抗议”译为“告明”,“赔偿”译为“昭雪”,“要求”译为“催讨”,等等不一。】

【如此重要的文件如此译法,实为难解之迷。】

……

大隋。

“当然可以如实翻译。”

杨坚看了一会那些鸟文,揉了揉眉间,无奈道:

“但让皇帝看的东西又怎么能如实翻译呢。”

“那岂非大不敬”

“而连带之罪谁敢说自己不怕”

“只有译成这样才能给皇帝看,他看了才开心,他开心了大臣也开心了。”

“不然,谁能背动龙颜大怒的锅啊”

……

【道光除此照会外,还收到琦善进呈的懿律“咨会”中有“以致冤情无能得以疏闻”和琦善奏折中称英军军官的“负屈之由,无以上达天听”的言词。】

【种种一切,使英方的表现在道光眼里显得“情词恭顺”。】

【然后顺理应当的,这些“卑下”的文句颇合“天朝”大皇帝的脾胃。】

【道光由此将领兵上门要挟的敌凶,看作上门“告御状”的“负屈”外藩。】

【从巴麦尊照会来看,前面约占五分之三的篇幅,是对林则徐广东禁烟活动的指控,后面才提出五项要求。】

【一、赔偿货价(指被焚鸦片)。】

【二、中英平等外交。】

【三、割让岛屿。】

【四、赔偿商欠。】

【五、赔偿军费。】

【如果用中国传统的“讨贼檄文”之类的文献作为参照系,巴麦尊照会显得不那么义正辞严。】

【按照不熟悉西方外交词令的道光和琦善的理解,前面对林的指控,属于“伸冤”,后面的各项要求,属于“乞恩”。】

【由于道光没有也不可能许多时间来研究巴麦尊照会,更由于他头脑中的“天朝”观念使之不得要领。】

【他对英方对林则徐的指控,印象比较深刻,打算予以“伸冤”。】

【而对英方的各项要求,觉得荒谬无理,自忖不难严词驳斥,更况大皇帝之于外藩,本有权力“施恩”或“不施恩”。】

……

{自朱元璋废除丞相后,明、清两代皇帝都是直接理政。}

{而雍正改题为奏后,内阁的“票拟”也随之取消。皇帝不藉手他人亲理一切政务。}

{用一个不尽恰当的比拟,即国家元首兼政府首脑。}

{虽有大学士、军机大臣等官,时人亦誉呼为“相国”,但只是秉承皇帝旨意草拟圣旨,大抵相当于今日官中的秘书班子。}

{每日由奏事处将各处奏折原封进呈,皇帝拆封批阅后,发下军机,由军机大臣据朱批或面谕拟旨,经皇帝审核后发出。}

{而这里面有两点值得注意。}

{第一,除军机大臣有时承询答疑外,决策全凭皇帝本人,不受任何个人或机构的制约,当然也要受到“祖制”、儒家经典等间接制约。}

{第二,每日收到的奏折一般都在当日发下,决策也随之作出,十分迅速。}

{而以一个人的智慧,在短时间内,对大小政务作出决策,这不仅需要雄才大略,而且需要周密精细。}

{此外,体力和精力的充沛也是十分重要的。}

{根据档案,我们知道,清代皇帝每日须批阅上万字的奏章,作出一系列相应的决策,稍有疏漏,便会铸成大错。}

{这种空前的高度集权的方式,对皇帝的人选提出了接近于神的要求,完全失去了合理性。}

{朝廷的决策难以在具体分析和理性探讨的基础上作出,往往跟着君王一时的感觉走,尽管这种集权方式在真正的英明君主操纵下,可能会更有效率。}

{然而,此时柄国的道光帝,却是一个资质平常的人。}

……

我知道,这几章写的有些长了。

但单写那些众所周知的东西没意思。

下一章加快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