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点猪头肉 作品
第三百零七章 穷
有些许反对的声音,这也不用特别上纲上线,只要这些人不是位高权重就好,只要没有引起更大的舆论就能接受。
不过这类事情该注意的时候肯定还是需要注意,放任不管自然也是不现实。
在蒋瓛和朱忠离开后,朱允熥笑着看向道衍,“你说这些人到底是怎么想的?现在诏书已经颁布,如今大势已定,这些人这么做有什么好处?”
道衍回答说道,“殿下,这些人想来也心里明白。如此做法,无非就是逞口舌之利罢了,无非就是想着出口心中恶气。”
朱允熥非常认可这个说法,“我想来也是如此,这些人一影响不了朝政,二影响不了百姓,估计也就是恶心一下我罢了,这些人还真是能瞎想。”
这就是癞蛤蟆趴脚面,真的也就是只剩下恶心人这么一回事了,其他的也没什么影响。
随即朱允熥安排说道,“这些事情你去盯着礼部、刑部等衙门,让他们多少要做些事情,士子就该好好的读书、求取功名,这时候就不该妄议国政。”
朱允熥的态度显然是非常坚决的,现在的大明不会允许一些读书人结党,更不会允许这些没有步入仕途的读书人抱作一团去表述自己的政治理念。
想要对朝政有什么影响也不要紧,自然有的是机会。先金榜题名再说,步入官场后自然有的是机会,而不是现在在这里空谈。
道衍自然领旨,他也不认为这么做有什么问题,这个政策本来就是皇帝定下来的,太孙只是在延续着这个政策罢了。
虽然自己在野的时候也是满腔抱负,可是那个时候的道衍也不至于和一些朋友们对于朝廷的政策经常各种解读,或者是进行一些抨击等等。
士子有士子该做的事情,有些事情自然也就不要多掺和了,这样对大家都有好处。
朱允熥转头对张福生说道,“让礼部的人安排一下,后天陛下去孝陵,五军都督府和锦衣卫提前去把事情给安排好。”
道衍等人欲言又止,想了想还是什么都不要说比较好。他们劝不住朱允熥,更加劝不住老朱,那就不要多说什么了,免得徒增烦恼。
郁新这个户部尚书来到了文华殿,朱允熥开门见山,“今年的税也收完了,仔细核对好,然后该调拨的就调拨。”
郁新谨慎的回答说道,“殿下,现如今朝廷并无大事,国库虽有些许赢余。只是如今大运河疏浚的事情也要提及,花费必然不会少。”
朱允熥自然也心里清楚,就说道,“这个事情我也知道,今年秋冬就要开始将物资、粮草准备好,明年就要开始动工。”
朱允熥随即揉着眉心,无奈的说道,“这事情也不容易,工部那边也该拿出方案了。南北两端同时疏浚,这个事情不会简单。”
同时开工的难度和负担确实不会小,可是以大明现在的国力,还不至于引起太大的麻烦。
朱允熥也非常的清楚,现阶段做的就是比较简单、容易的河段疏浚,施工难度不算大,等到了山东等地方,那才是有难度的疏浚。
看向郁新,朱允熥说道,“这么说起来的话,朝廷以后好些年都是要准备好银钱、粮草了,这部分不准动,这些绝对不能耽搁。”
郁新松了口气,连忙说道,“殿下英明,臣以为大运河疏浚旷日持久,确实该提前准备好银钱才好。”
现在就直接开工等等没什么问题,调集一些粮草、人马等等,这也都是没什么问题的,这件事情在大家看来都是该做的事情。
只是最为重要的是疏浚大运河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也绝对不是那种心血来潮就行的,这件事情一旦开始就必须要执行到底。
所以提前留下来一些预算,这也是非常有必要的事情,国库的收入也就是那么些,目前来看上下的涨跌不会太多。
疏浚运河的开销肯定不会少,那么自然也就意味着需要从其他的一些地方缩减一些开支了。
朱允熥仔细想了想,说道,“船队的事情也是要准备,今年是肯定赶不上了。明年一定要及时出海,船队在外头说不定还能带些银钱、珠宝回来。”
听到朱允熥这么说,郁新也连忙说道,“殿下所言极是,国库只能靠赋税,这都是有定数。若是海贸能赚到银钱,许多事情也不会耽误。”
朱允熥点头,随即说道,“明年选定了陵址,不急着征派民夫,也无需立刻开始营建,等几年没了大事的时候再做这桩事情。”
郁新看了看朱允熥,随即说道,“殿下仁善,臣万分佩服!”
皇帝登基了就立刻开始修建陵墓,这是一个在很多人看来天经地义的事情了,甚至可以说这就是满朝文武也挑不出来理的事情。
甚至有些大臣还会无比支持,这倒不一定就是在忙着拍马屁等等,这只是单纯的觉得这是符合礼仪,这是一种制度。
别看朱允熥年轻,可是谁也不知道会不会忽然间出事等等。这也就意味着一登基就修陵寝,绝对也就是不会耽搁的,这是有备无患。
可是现在朱允熥选择将陵寝的事情给放一放,选择先疏浚运河,这显然也就是非常的以国事为重。
不过朱允熥提醒说道,“我父王那边也是要注意,该准备的要准备,该翻建的也是要翻建,这些绝对不能耽搁了。”
郁新自然也明白,连忙保证说道,“回殿下,先太子殿下陵寝必然是要翻建,绝不会误了事。只是陛下那里,也不能耽搁了。”
朱允熥在某些程度上来说还真的是有些不孝的孙子,此前就抽调了一批在孝陵修陵的工匠、民夫,这对孝陵的修建还是有些影响。
尤其是考虑到老朱的年龄,在这些事情上自然更加不敢耽搁了,该忙的时候肯定还是要忙。
朱允熥仔细想了想,说道,“我觉得孝陵那边肯定是该有人还得是有人,只是用不着太多的人。有些事情就慢慢来,这样也就行了。”
既然朱允熥都这么说了,郁新自然是松了口气,这显然也就是最好不过的事情了,要不然一系列的大工程会对国库有不小的影响。
财政就那么点,一下子要是开工三座帝陵的修建等等,这实在是有些累,也确实有些承担不起,尤其是考虑到还要疏浚大运河,那就是更大的负担。
不只是银钱之类的根本拿不出来,也是因为征调民夫等等必然是非常吃力的,那也会有不小的压力。
郁新也继续说道,“殿下,臣以为这些事情还是需要和工部尚书商议。这些时候有太多大事要做,役夫和工匠必然是有些缺口。”
不是说有些缺口,而是说缺口确实比较大,这一切都意味着现在要仔细的去规划好,绝对不是想做一些事情,就不顾一切的去做,还是要量力而行才好。
朱允熥自然也能够理解,说道,“严震直确实是该给我说清楚才好,这些事情得提前安排才对。他这个人呐,做事就是太仔细。”
做事仔细自然是一个好事情,可是如果是太仔细了,那么有些时候就是完美主义者、吹毛求疵,那也有可能会影响一些效率了。
仔细想想看,朱允熥也觉得头疼,明年开始朝廷需要花钱的地方实在是太多了,现在的朝廷收入根本就不够用啊。
朱允熥的陵寝就装模作样的开工,派几个人在那边动土,这也就算是符合礼仪了,暂时没必要投入更多的人力和物力,这样可以降低负担。
老朱的孝陵自然也就不用说了,肯定是需要派出一定的人去修建,只是规模比起前些年要下降,还是不着急,愿意相信他老人家可以更加长寿。
东陵那边将太子陵改为帝陵,不过好在东陵的整体规模不大,所以有条不紊的去翻建也不需要太过着急。
这还真的是省了不少事情,也确实是集中了一定的资源去做更加重要的事情,现在也确实只能将有限的资源投入在优先级比较高的大工程当中了。
等到郁新离开,朱允熥对夏原吉说道,“去仔细的查查账,朝廷的银钱总是不够,我心里头就不踏实。”
夏原吉就连忙说道,“殿下,朝廷财赋是有些不足。只是明年若是开始疏浚运河,该是不用担忧。就算是有突发之事,也能抽出些银钱。”
听到夏原吉这么说,朱允熥就怀疑了,“这么说来,郁新这是给我打埋伏了!不过这样也好,总不能处处都算到极致。”
确实不能处处都是算到了极致,要不然的话必然会有麻烦。还是需要留点应急的,因为谁也不敢保证会不会出现一些突发情况。
想想看也郁闷,大明开国三十年了,相比起以前确实要富裕不少。可是也会时常感觉到钱不够用,时常会因为银钱的事情搁置一些计划。
道衍这时候就开口说道,“殿下,若是实在缺钱,臣以为现在倒是可以多印一些宝钞。”
“不可!”夏原吉急了,连忙说道,“宝钞好不容易才让百姓认可些,这时候若是多印,只怕前功尽弃了。”
道衍有些不太理解了,“夏学士,现如今宝钞起码是在江南能行得通、百姓也认了。这时候若是用宝钞,倒也能省不少事。”
朱允熥笑着说道,“朝廷现在缺钱,说到底还是以前印的宝钞太多,这是在还旧账。旧账还没还清,再去借新债,百姓知道又如何去想?”
道衍也瞬间明白了,随即也稍微的有些尴尬。对于银钱、财政的事情,他自然也是有所涉猎,但是远不如夏原吉这样专业。
夏原吉也连忙说道,“臣以为至少还要三到五年,方能收入此前朝廷多印的宝钞。如今也只是在江南等地宝钞能同样,这还远远不够。”
此前的三十年,至少有二十七年在多印宝钞,这实际上也就是在榨取百姓的钱财,也引起不少百姓怨声载道。
而现在只有三年的时间,还真的不足以还完以前的亏空,还真的不足以让全天下的百姓重新认识、接受宝钞,有些人甚至还是有些不太相信。
真要是现在继续多印宝钞,确实可以一口气榨出来不少银钱、资源,不过宝钞的信用等等基本上就算是彻底废了,那就真的是前功尽弃了。
还是继续勒紧裤腰带过日子吧,这几年稍微苦一点也没什么关系,民间的资源就想对丰富,这也算是‘藏富于民’。
不过对于朱允熥来说,这显然也是远远不够的,他还需要继续努力。
节流是非常有必要的事情,可是开源同样不能耽误,争取赚到更多的钱,这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了。单纯的节省,也是治标不治本的事情。
该努力的时候继续努力,想办法从根本上解决一些问题显然是更加重要的事情,大明说到底还是底子不够扎实,还是会存在缺钱的现象。
不当家不知柴米贵,其实朱允熥早就算是开始当家了,也早就知道朝廷的一些财政情况了,也一直都不会觉得特别乐观等等。
只是想想现在的一些情况,更加觉得头疼而已,只会是更加的有压力和负担罢了,他肩膀上的担子显然是不轻的。
除了需要填一些老朱此前挖的坑,也是该给子孙后代打下一下坚实的基础,这些显然也都不是那么随随便便就可以做到的事情。
还没有当皇帝呢,现在就有这么多的负担和压力,当了皇帝之后肯定会更加的头疼。
谁让这是朱允熥自己的一些选择呢,所以也没什可抱怨的,还是接受这样的责任和压力,他也乐在其中。
不断的召见大臣、不断的商议一些事情,不只是现在看起来比较忙,接下来的朱允熥势必还有很多的事情需要继续忙下去,根本闲不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