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照 作品
第324章 一统六国之策
历经惠王、武王、昭王、文王、庄襄王六朝,
秦国的军力与国力均得到显著提升,
已远超关东六国,
席卷四海、统一宇内的形势已经基本形成。
对此,李斯也和当时许多明智之士一样,看得非常清楚。
但他的出众之处在于,
他能更进一步地为秦王筹划统一的具体时机、谋略和步骤,并及时向秦王提出建议。
某次,李斯获得向秦王进谏的机会,
他便上书秦王,
提出了灭诸侯、吞六国、一统天下的策略。
大概意思就是:那群无知的人,常常错失历史机遇;而那些能成就伟业的英雄,即便在不利的环境中也能隐忍等待。
一旦机会来临,他们就会毫不犹豫地行动,以此获得成功。
在春秋时期,秦穆公虽为一代霸主,但为何未能向东兼并诸侯国呢?
那是因为当时诸侯国众多,且周王室尚存一些威望。
因此,春秋五霸都需打出"尊周"的旗号,以谋求本国的利益。
但从秦孝公开始,情况已经发生了改变。
周天子地位日渐衰落,已无人问津。
诸侯国间相互兼并,关东仅剩下六国。
在过去的六世中,秦国不断对他们发起胜利的进攻,剥夺他们的土地,夺取他们的人民,使他们屈服于秦,就如同秦国的郡县一样。
如今,正是秦国千载难逢的良机。
凭借秦国的强盛与大王的英明,
想要消灭诸侯,
成就帝王之业,
一统天下,
就如同扫除灶台上的灰尘一样轻而易举。
若错失此次机会,
等到诸侯国再次强盛并结盟,
那么即使有黄帝那般的才智,也难以将他们吞并了。”
“李斯这一席话,正好说到秦王政的心坎上了。
他对眼前这个侍卫打扮的年轻人顿时刮目相看,立刻虚心请教。
李斯刚从东方来,
对那里各国政权的腐朽和君臣之间的疏离,有着很深的了解。
他强调说,
对付东方那些国家,单纯的武力攻击并非上策,更应善用谋略。
若能将恩威并施,软硬结合,必能事半功倍。
因此,他建议秦王派遣智谋之士和间谍前往各国游说,以珠宝金玉贿赂各国的权臣名士。
对于可用金钱收买者,
就用重金拉拢他们为秦国所用,去迷惑他们的君主,陷害忠良,挑拨君臣关系,阻止他们与其他国家联合反抗秦国。
若无法收买,则派刺客将其除掉。
这样一来,六国内部将愈发混乱。
最后,秦国再出动精锐之师,便能如摧枯拉朽般扫平六国。
远程养殖业,算是被他给玩的明明白白。”
“秦王政听后大为赞赏,当即采纳了李斯的建议,并任命他为佐助丞相的长史。
不久,又提拔李斯为客卿。
客卿是秦国专为外来人才设立的高级职位。
李斯做了客卿,负责实施统一六国的战略计划,深受秦王重视。
秦王政按照他的策略,秘密派遣智谋之士和刺客前往各国游说。
对各国大臣、名士,能收买者则重金结交,不能收买者则刺杀之。
同时,又派强将精兵紧随其后,以武力威慑。
从秦王政元年至九年,
仅史书记载的对魏国的大规模军事行动就有六次,都取得了很不错的效果。
正是因为李斯的策略得以实施,
秦王政才能够"续六世余烈,振长策而驰骛宇内。"”
“就在李斯的仕途一帆风顺之时,秦国内部却同时存在着一场严重的政治危机。
这场危机几乎使秦国的统一大业半路夭折,也几乎使李斯建功立业的理想化为泡沫。
但凭借卓越的才智和胆识,
李斯不仅成功化解了这场危机,
还进一步巩固了自己的地位和声望。
公元前238年,22岁的秦王政按照秦国传统,在雍城举行了加冕礼。
与吕不韦狼狈为奸的掌权宦官长信侯嫪毐乘机反叛,
秦王政果断地镇压了叛乱,并处决了嫪毐。
次年,秦王政发现吕不韦与嫪毐的叛乱有关。
早已对吕不韦的专权行为不满的秦王政,借此机会罢免了吕不韦的丞相职务,并将其遣送回封地。
然而,吕不韦在回到封地后,仍暗中与其他诸侯勾结,图谋不轨。
秦王政得知后,削去了吕不韦的封地,将其发配至蜀郡。
吕不韦自知大势已去,最终选择饮毒自杀。”
“韩国为了削弱秦国的军事压力,
特地派遣知名水利专家郑国作为间谍入秦建水利工程,意在以此消耗秦国的国力。
秦王政听说郑国来帮助兴修水利,十分高兴,派人随郑国到全国考察。
郑国为秦国精心设计了一条长达300多里的水渠,
计划从仲山引泾水至瓠口,再沿北山南麓向东延伸,
穿越三原、富平等县,
最终在大荔县东南汇入洛水。
此工程预期能灌溉400万亩土地,
但其规模和复杂度极高,耗时费力。
当工程进行到一半时,
秦王发现了郑国的真实身份,引发朝野震动。
守旧的宗室大臣趁机鼓动秦王驱逐所有外国客卿,
秦王在一怒之下颁布了"逐客令"。
规定凡在秦国的客卿,
一律驱逐出境,
李斯也在被逐之列。
李斯步离咸阳,踏上茫茫征途,失意之感,不忿之情,油然而生。
于是,他写就一篇《谏逐客书》转呈秦王政。
这篇文章逻辑严密,文采斐然,极具说服力。
秦王读后深受触动,
立即撤销了"逐客令",并召回了李斯,恢复了他的职位。”
“秦国重用异国客卿的政策,既是传统的,又是独异于关东六国的存在。
"逐客令"的实施,显然是一个重大的决策失误。
李斯的直言敢谏,
不仅维护了秦国的这一优良传统,
更聚集了一大批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推动了秦国的统一大业,
同时也奠定了他在秦国的核心地位。
不久,
李斯便被委任为主管司法的廷尉,
成为秦国的核心决策者之一。”
“郑国渠的完成并未如韩国所愿,达到"疲秦"的目的,
反而进一步增强了秦国的经济实力,
平定六国已被提到秦王政的日程上来。
在此背景下,李斯为秦王分析了六国的地理和军事实力。
他认为,
位于天下之中且正好挡在秦军东进之路上的韩国,是最合适的突破口。
选择弱小的韩国作为首战对象,
不仅可以振奋秦军士气,
还能对其他五国产生心理震慑。
当秦军逼近韩国边境时,韩王安陷入了极度的恐慌。
之后,
李斯亲自出使韩国,
用威逼和利诱双重手段,最终迫使韩王向秦国称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