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画面开始变换。
蜀营之内,烛火摇曳,诸葛亮卧于病榻,形容憔悴。
姜维侍立一旁,见丞相一夜之间,竟似老了十岁,满头乌发化作苍苍银丝,心中悲痛。
他轻声唤道:“丞相……”
诸葛亮勉力睁眼,欲言又止,声音暗哑如漏风之笛,模糊难辨。
姜维心急如焚,赶忙俯身凑近,只听诸葛亮断断续续,似在喃喃自语,却终究听不真切。
那一刻,姜维再也抑制不住心中的悲戚,泪水悄然滑落。
姜维遍寻军中军医。
然而众医面对丞相沉疴,皆摇头叹息,束手无策。
即便开了药方,服下之后,亦如石沉大海,不见丝毫起色。
可诸葛亮心系军务,病情沉重,仍强撑病体,每日深夜,营帐之中,烛光映照着他疲惫至极的面容。
姜维瞧在眼里,痛在心中,他深知丞相自出山以来,殚精竭虑,未曾有一日安闲。
先主白帝城托孤后,蜀汉军政重担,皆压于丞相一人肩头。
如今诸葛亮积劳成疾,病入膏肓,却仍不得解脱,姜维每每听闻丞相模糊不清的言语,谈及的皆是蜀汉未来,忧虑的皆是北伐大业,心中愈发酸涩难忍。
忽有一日,诸葛亮竟似回光返照,精神稍振。
他平静地看向姜维,缓缓开口:“伯约,此非病情好转,乃大限将至,回光返照耳。吾命不久矣。”
姜维听闻,如遭雷击,泪水瞬间模糊了双眼,却仍不愿相信。
视频画面定格在诸葛亮与姜维双手紧握之间。
“诸葛亮召集众将,嘱托后事,安排军中一应事务。
众人退下,又独独留下姜维。
姜维满心疑惑,却见丞相目光殷切,似有千言万语。
诸葛亮紧紧握住姜维之手,神情庄重,仿若当年先主白帝托孤:
‘吾死之后,兴复汉室之重任,便托付于你。此乃吾与先主毕生心愿,虽历经艰难,亦不可弃。望你日后能率大军,出川北伐,克复中原,还于旧都。’
言罢,泪水夺眶而出。
姜维亦是泣不成声,回道:‘您定要保重身体,待病愈后,我等仍随您一同北伐。’”
“诸葛亮自知天命,大限已至。
他摇了摇头,说道:‘生死有命,不可强求。汉中之地,北望中原,吾死后,可葬于彼处,即便身死,亦要望着你们北伐之路。’
姜维重重点头,泪流满面:‘丞相放心,维定当竭尽全力,不负丞相所托,必兴复社稷,克复中原!’
诸葛亮欣慰一笑,缓缓闭上双眼。
那一刻,姜维只觉天旋地转,悲痛欲绝。”
诸葛亮的世界里。
看到此处,姜维已经泪流满面。
他很难想象,诸葛亮真的离去那一天,他应该如何应对。
“丞相……”姜维轻声呢喃。
关羽平生最欣赏忠义之人,
姜维对诸葛亮、对蜀汉的忠心,
让他刮目相看的同时,也极为欣慰。
“伯约!”关羽唤道。
姜维擦掉脸上泪痕,转过身抱拳道:“关将军!”
“此战过后,你随我去拜见大哥吧。”关羽手扶长髯,嘴角噙笑。
姜维闻言一愣,昭烈帝他祭拜过无数次……
不过他很快反应过来,
这次不一样,
因为带他去拜见刘备的是关羽,是刘备的二弟,而不是其他朝臣。
这一次,关羽是想把姜维当做子辈介绍给大哥啊!
“听凭将军安排!”姜维躬身行礼道。
关羽丹凤眼流露出了一丝欣赏,微微颔首,轻声自语道:“大哥,我蜀汉后继有人啊……”
视频继续直播,
“诸葛亮刚刚病逝,军中就开始有人发难了。
一位资历颇深的老将,乃荆州旧臣,追随先主多年。
在先主死后,又随着丞相一起定鼎益州,这些年来,他南征北战,出生入死!
他自认为功勋卓著,向来对诸葛亮的行事方略心存不满。
如今丞相离世,竟公然主张继续北伐,且与军中长史争权夺利,闹得军中人心惶惶。
姜维悲愤交加,他万没想到,丞相尸骨未寒,军中便已如此乱象丛生。
然而,这一切还仅仅只是个开端。”
所有人的目光不由自主的看向了魏延。
就连一向喜欢魏延的关羽,此刻也是目光冰冷。
魏延很想辩解两句,可苏治虽未指名道姓,却几乎已经坐实就是他自己。
可诸葛亮却依旧面色不变,只是说了一句:“有我在,魏延不会反。”
魏延无语,最懂他的,永远是丞相。
…………
“姜维料理完军中事务,率大军返回成都。
朝堂之上,又因是否继续北伐,继承丞相遗志,引发了一场激烈争论。
往昔朝堂平静,皆因有诸葛亮这般经天纬地之才,受先主重托,威望极高,方能镇住各方势力。
如今诸葛亮一去,朝堂之上顿时暗流涌动,各种势力纷纷露头。
蜀汉朝堂不大,却分为四股势力:
其一为追随先主的旧臣派系;
其二是以丞相为首的荆州派系;
其三是益州本土派系;
其四则是姜维所属的归降派系。
姜维知道他作为降将,在朝堂之上根基尚浅,威望不足,归降系更是势单力薄,几乎毫无话语权。
因此,主事的乃是两位将军,受丞相临终嘱托,掌管朝中大事。
自此,蜀汉权力格局也发生变化,由丞相总领军政,变为蒋琬与费祎分掌文武大权。
而这两人,在北伐一事上,意见截然相反。”
“蒋琬认为,北伐乃蜀汉既定国策,丞相遗志不可废,必须延续。
可费祎却不以为然,
他觉得丞相如此雄才大略,北伐尚且未能成功,
如今蜀汉国力有限,他们也不如诸葛亮远矣,继续北伐不过是劳民伤财。
他主张放弃北伐,裁减军备,只求保境安民即可。”
“姜维却知,蜀汉一旦放弃北伐,曹魏得以休养生息,以其强大国力,不出数年,双方差距必将越拉越大。
届时蜀汉再想克复中原,无异于痴人说梦。
姜维挺身而出,极力反对费祎的主张,言辞恳切,据理力争,反复陈述丞相北伐方略的重要意义。
怎奈朝堂之上,赞同费祎观点者众多,这些蜀中贵族,只顾自身利益,害怕战争影响安逸生活,只求偏安一隅,根本不顾及蜀汉长远未来。
姜维虽据理力争,却因身份尴尬,招来诸多嫉恨。
朝堂之上,众人虽未直言,但那一道道不善目光,如芒在背,让姜维清晰感受到众人敌意。
‘不过一介降将,也敢在此妄言朝堂大事!’
‘昔日有丞相护着他,如今丞相已去,他还能如何?’
面对种种冷言冷语,姜维不为所动。
他以丞相口吻,引经据典,一次次上书陈词,力主北伐。
然而,他的努力终究未能改变局势。
最终,姜维被朝堂诸臣排挤,外放至边境,担任刺史。
名为戍守边关,实则是将这个主战派远远逐出朝堂中枢。
由此观之,姜维北伐时的条件,比之诸葛亮恶劣了不知多少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