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范开口道:“丞相有功于社稷,今受命开国,藩卫魏室,此乃国家之幸,还请丞相万莫推辞。”
“丞相,大司农所言极是....”
还没等那人说完,夏侯献伸手止住。
他看向群臣:“诸公厚爱,本相铭记于心....然,献自辅政以来虽略有微薄之功,却是尽臣子本分,不足道哉。”
他又回首看向天子:“陛下,臣平生所愿是辅佐圣君,匡定四海,但这封公建制,臣不可拜受,还望陛下收回成命。”
曹启萌萌地点了点头,对于这些门道还不甚清楚。
在宫中,他随手赐给宦官内侍们东西,他们都大大方方地叩谢天子恩情,这还是第一次送人东西,送不出去的。
“开始吧。”
夏侯献没给群臣再次劝进的机会,开始了本次朝会。
太常羊耽和少府王肃联合上表,先由太常进言道:
“启禀陛下,我朝自黄初五年复设太学以来,如今已经二十多年。”
“明皇帝在位时又于青龙年间设立崇文观,足以见我大魏对兴办太学之重视。”
“然,这二十年来太学培养出的人才却是寥寥无几。”
“这是为何?”天子曹启问道。
少府王肃出列,拱手回道:“启禀陛下,老臣曾任崇文观祭酒数年,对太学的情况多有了解。”
“首先,太学博士的选拔门槛过低,导致授业水平参差不齐。”
“原则上,太学博士者必须通晓五经,然而有些博士却只能教授一部分,有的甚至只通一经。如此博士,如何能教出优秀的学子?臣以为......”
听到这里,夏侯献心中想道:
起初太学设立的目的,便是让这两种截然不同的选官制度相互制衡、互相补充,初衷绝对是好的。
曹魏太学中规定,初步先读两年书,通一经则可晋升为“弟子”。
再学两年,通两经便可出仕做文学掌故。
之后再两年,通三经可补太子舍人。
再四年,五经皆通便可补郎中,这便是庙堂官职了。
十年五考,路线清晰,不得不说曹丕在向士族妥协的同时也做出了一定努力。
曹叡也非常重视太学,他修建崇文观作为太学博士和学子们的校舍,并多次下诏劝学。
但结果收效甚微。
不仅是师资力量不足,学子们对太学也大多不看好。
有志之士觉得太学博士水平不高,学不到东西。
高门子弟更是不屑一顾,在他们看来,明明被族人推荐一句、乡里托关系定个品便可出仕做官,谁要去寒窗苦读十年啊。
久而久之,便乱了套。
虽然曹叡给的福利很好,不仅提高住宿条件,还免除太学学子的兵役,但这反倒成了想要来逃避徭役、混日子之人的天堂。
仅剩的一些真正用功的寒门子弟,更是凄惨。
因为科考官会故意刁难。
据《魏略》记载,考官会给学子划重点,嗯....反向重点。
然后审卷时,对于经文的理解不做重点评价,却是在字迹、标点等无关痛痒的地方挑刺。
结果就是,合格者甚少。
为什么这么做?
理由很简单,你寒门子弟把官位占了,我大族子弟怎么弄?
虽然我族里不是个个有经天纬地之才,也有不少傻子,但他们得有官做!
在夏侯献辅政之初,做了一些小小的努力。
他鼓励宗室子弟和一些心腹的子弟入太学读书,目的是为了吸引更多的学子来太学,因为真的会有人为了结交权贵来干出力不讨好的事。
有一定效果,但不多。
而到了如今这个时候,他决定试着做一些改变。
外舅王肃作为他的嘴替,此时已经把太学中存在问题当场讲完了。
他那最后一句:朝堂公卿以下四百余人,其能操笔者未有十人,多皆相从饱食而退。
说得让许多朝臣既震惊又汗颜。
四百多人里,就不到十个人能提笔就写?
太学里选出来的这都什么玩意?
当然这不是说士族是文盲,连个字都不会写,而是指他们胸无点墨。
王肃之所以愿意为夏侯献当这个先锋,理由也简单。
先不论这层关系,东海王氏到目前为止其实不算大族,在王朗之前甚至是寒素。
而王肃要在这一朝担任三公,他王氏才算两世两公,真正挤进豪门之列。
故而他也要努力,让族中子弟获得更多的机会,如此才能开枝散叶。
另外还有一点,王肃想要在太学中推广“王学”,这样有利于他本身的进步,“史书留名”这是经学大家们的终极梦想。
所以,既然需求基本一致,那就一拍即合。
尽管“屠龙者终成恶龙”,王氏成为真正高门后,也会同样打压寒门,但至少在现阶段,他只能与女婿同行。
最终朝议决定,整顿太学。
第一,将那些混日子的学子遣返原郡。
士族子弟,自己回乡定品吧,别跟真正想进步的寒门学子抢名额了。
而里面的一些寒门子弟,那就惨了。
给你机会你不中用,那你滚回去,看看你乡里能给你定几品?失去这次机会,恐怕永无出头之日。
第二,严格审查科考的考官。
如有故意刁难,徇私渎职者,治重罪。
另外鼓励学子上疏举报,一经祭酒查证,可申请复考。
当然,如果寒门子弟害怕被人穿小鞋那就没办法了,这个只能看个人魄力,如果能像邓艾一样“出身寒微不是耻辱,能屈能伸方为丈夫。”那便是可造之材。
第三,广招天下贤才入太学做博士。
其实太学博士能力参差不齐,此言稍稍不妥。
大儒们只看通晓经典能力,未免有失偏颇。
譬如马均正是他们口中“质量堪忧”的博士之一。
故而王肃建议,太学不仅只学经典,还要重视选修课。
诸如,政治、经济、历法、法律、数学、史学、工程等多方面。
初衷是,不要求学子像杜预那般全通,但如果学子在治经之余有个别学科的才能,可酌情加分,物尽其用。
即便是科考不通过,无法任朝廷官职,但比如说此人精通工程学,而国家又有修建桥梁,制造武器等临时事务,可使为吏。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小手退出阅读模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