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时间,杜红星的日子过得是焦头烂额。
小情人周彤跟他提出了分手,家里老婆也吵吵闹闹要同他离婚。
女人挣不到钱似乎天经地义,可男人一旦失去了收入来源,便是个一无是处。
杜红星也做过‘日落西山汝不陪,东山再起你是谁’的梦,可醒来后却只有惆怅和焦虑。学医之人在社会上看似风光,但在职场中并不怎么受人待见。
就业面很窄。
医生是当不成了,他空有一张临床医学本科学历,但没得一天的临床工作经验,即便是湖建老板,对他也只会抛来鄙夷不屑的眼神。
有几家药厂一开始对他的简历倒是蛮感兴趣,但深入一交流,随后也就没有了下文。
也是,他杜红星律师虽然只当了一年半,可彭州各大医院的官司他打了个遍,整個彭州医疗圈都被他得罪光了,谁还会用他代表的药。
彭州的医疗设备厂商有不少,主打产品有三样,一是红外光乳腺检查仪,二是黑白小B超,三是心电监护仪。
这些产品的性能质量虽然很一般,但凭着一个价格便宜,在三四线城市的一二级医院中颇受欢迎。
杜红星有心应聘做个医疗设备业务员,可了解过这些厂商的目标客户以及待遇标准后,不由得敲响了退堂鼓。
跑乡镇,效率太低且太辛苦。
而待遇,又实在太低,五百块底薪,加三个点的提成,业务做的最好的一小部分人,月收入也只有一千多不到两千块钱。
曾经沧海难为水。
杜红星认为,月收入低于五千块,那就是耻辱。
周三这天的晚上,老婆就离婚一事又跟他吵闹起来。杜红星甩下一句‘离就离,明天就去民政局’的气话,随后夺门而出。
刚到楼下,裤兜里手机铃声响起,杜红星还以为是哪个公司的hr打来电话邀约他去面试,可拿出手机看了眼来电号码,心情瞬间低落。
本地座机,5字开头,好像就在他家附近。
疑疑惑惑接通了电话,对方刚一开口,杜红星就有了挂电话的冲动。
“杜老师吗?我是附院……”
“对不起,我跟你们附院不熟……”
“别着急嘛,听我把话说完,我是附院脑外科于晓亮,想请你吃个饭跟你谈点事,我敢保证,你对这件事一定很感兴趣。”
杜红星跟于晓亮并不熟,甚至可以说根本不认识,只是听说过这个名字而已。
此人突然找上自己,还那么笃定说自己一定很感兴趣……杜红星难免生出了些许好奇。
“吃饭就没必要了,你有什么事就在电话中说吧。”
杜红星刚回复完就后了悔,手机费用那么贵,那于晓亮要是啰哩啰嗦说个十几分钟,那他岂不是要亏死。
幸运的是,于晓亮并没有接受他的建议:
“电话里说不明白,你还是过来吃个饭吧,我和消化科的王志良主任在黄河路上的缘聚家常菜馆等你,二号包间。”
杜红星本想拒绝来着,此刻的他心烦意乱,哪有什么吃饭喝酒的心情,可话到了嘴边,却变成了‘好吧’两个字。
聚源家常菜馆就在黄河新村的边上,而杜红星恰好就住在黄花新村,步行过去,也就五六分钟。
来到了这家家常菜馆,在服务员的引领下,杜红星推开了二号包间的房门,里面一张不算太大的圆桌上已经摆满了一桌好菜。
但于晓亮王志良并没有动筷子,只是坐在桌边喝茶说话。
两位大主任在等着他呢……杜红星心中不由生出一股暖流,好长一段时间没体会过这种被尊重的感受了。
但见杜红星进来,于晓亮王志良二位齐刷起身,几乎同时向杜红星伸出手来。
这可是同志间才有的温暖……杜红星连忙以双手回应,和两位大主任握了手。
于晓亮热情招呼道:“杜老师一定饿了吧,先吃上,等肚子有了回数咱们再谈事。”
杜红星谦让道:“两位主任可别叫我杜老师,管我叫小杜就好,我早已经从医学院离职了,不再是老师咯。”
吃上喝上,话题从闲聊逐渐向目的靠拢。于晓亮陪杜红星喝了杯啤酒,意味深长说了句:“小杜啊,我们两个可是有着一位共同敌人的哦。”
杜红星放下了酒杯,点了点头。
从刚才的闲聊中,他已经了解到了一个大概,于晓亮王志良这二位主任,在医院被张祎那个狗东西给整的挺惨,他们两个请自己吃这顿饭,看来是想拉自己入伙,一同报复张祎那个狗东西。
报复张祎,他杜红星举双手赞成,只是不知道二位主任将要采取怎样的措施,而他杜红星在其中又会起到怎样的作用。
一旁,王志良举起酒杯,也要同杜红星喝一个。大热的天,喝点冰镇啤酒只会觉得舒坦不会觉得多,杜红星拎起酒瓶,把自己的酒杯倒满,跟王志良干了一杯。
王志良道:“张祎很牛逼,能从国外拉来病号,可他忘了一句话,天狂有雨人狂有祸。他在附院狂得要上天,殊不知却露出了天大的破绽。”
于晓亮跟道:“我和王主任给他拟订了四大罪状,每一项罪状都够他喝上一壶,四项加一块,足以让他跌落深渊,陷入万劫不复之境地……”
王志良生怕于晓亮抢了他总策划的风头,趁着于晓亮换气的空挡,连忙接过了话头:
“这第一条便是他的处方权问题,一个刚毕业的本科生,不参加院内科室轮转也就罢了,但报到入职的第一天就获得了院内处方权,小杜,你做过医疗律师,你来评评,这合规不合规?”
杜红星面上不动声色,但心率猛然加快,就凭这一点,告到上面去,还真就能如于主任所说,不单够那张祎狗东西喝上一壶,顺便还能连带到至少两位院领导。
于晓亮不甘寂寞,抢着说起了第二条罪状:
“他还涉嫌学术造假,附院是四月中旬上马的干细胞项目,到了五月上旬才建设好实验室,而张祎发表在Cell杂志上的那篇文章估计在五月中旬就投了稿,你不觉得蹊跷吗?他哪来的时间得到文章里的那些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