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二位:南宋最后的风骨——一代名臣:文天祥。】
文天祥,真名‘文云孙’,南宋末年江南西路吉州庐陵县人,民族英雄,与陆秀夫、张世杰并称为‘宋末三杰’,平民出身,无家势,无背景。
宝祐四年,公元1256年,二十一岁的文天祥通过科举,成了宋理宗麾下的状元郎,并因文才出众被宋理宗亲自赐名为‘文天祥’。
开庆元年,公元1259年,效北宋末年宋微宗赵佶联金灭辽的故事,成功‘联蒙灭金’又给自己挖了个巨坑的南宋朝廷面对灭掉金朝,趁势崛起并南侵的蒙古大军,开始商量迁都跑路事宜。
当时时任‘宁海军节度判官’的文天祥因上书力谏正面硬钢而被当朝朝臣联手罢黜。
一直到‘宋理宗赵昀’嗝屁,其好大侄‘宋度宗赵禥’登基,才被重新启用并宠幸。
可惜,当时的南宋朝廷已经积重难返,处于崩溃的边缘,不仅朝廷内部‘朝臣争权,皇族夺嫡,后宫厮杀,宦官掌权’等各种内祸层出不穷。
就连充任南宋京畿的杭州也被蒙古大军围住,原本属于南宋的四川、云南等地更是被蒙古攻陷,南宋西部半壁江山已经陷落。
甚至当时的赵禥下令各地起兵勤王时,已经没人,或者说没地方能起兵勤王了。
而就是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下,被一纸空文起复为‘提点荆湖南路刑狱、兼知赣州’的文天祥为了响应‘宋度宗赵禥’的勤王昭。
硬是从西南地区的各部蛮族中抠出了万余杂牌兵赶往京师临安府勤王。
可等他带着他那万余杂军赶到京师时,宋度宗赵禥已经死在了女人肚皮上,入侵南下的蒙古大汗忽必烈也在中原正式建国称帝,南宋,或者说他的大宋已经嗝屁了。
至于后来的‘宋恭帝赵显’、‘宋端帝裕赵昰’、‘宋末帝赵昺’,其实已经不算是南宋皇帝。
严格意义上来说,这三位只是当时一些南宋遗臣们不甘山河陷落,拥立在东南沿海一带的割据势力头头罢了。
后来元军大举南下剿灭南宋残余时,其人虽然以一己之力率麾下聚集的溃兵、蛮兵舍命与元军相搏,可惜最终还是因为兵微将寡而战败被俘。
最终在崖山海战,南宋遗族彻底沦为记忆后,因不愿降元而自囚被杀,享年四十有七。
虽然后世的演义中他是殉国而死,但史料记载中的他却是在南宋灭亡、元朝兴起后,在元朝囚居了数年,一直到后来外面一直有人借他的名起义,才让忽必烈无奈之下斩首示众。
不过瑕不掩瑜,虽然降了元朝,但他作为一个文臣,而且还是个鼻涕宋那种一心投降异族的烂怂王朝的文臣,能在投降元朝后守住底线,不事元朝已经不错了。
至于史料中他曾在被俘虏后上言‘出家入道、客侍元廷’的记载,并不重要。
最起码对于后世人而言,并不重要。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
【第一百零三位:华夏历史中最后一任宰相——工具人:胡惟庸。】
胡惟庸,元末南直隶凤阳府定远县人,元末书生出身,无家势,无背景。
元末大乱后,本来想通过科举升官发财的胡惟庸为了在乱世中活下去。
于至正十五年,即公元1355年投奔了当时正在郭子兴麾下替郭子兴攻城拔寨的明太祖朱元璋。
而后,因满腹经纶,被成功借鸡生蛋的朱元璋前后授予‘元帅府奏差、元帅府宣使、宁国县主簿、宁国县知县、吉安府通判、湖广按察佥事’等职。
后来更是通过贿赂当时在朱元璋身边充任首席谋臣的李善长升任‘太常寺少卿、太常寺卿、中书省参知政事’等职。
洪武四年,李善长告老还乡后,李善长门徒汪广洋接替李善长成为右丞相,此人趁机跳头顶替了汪广洋的‘中书左丞’一职。
等洪武六年汪广洋被洪武大帝贬为广东行省参政后,胡惟庸趁机进献升任右丞相,成了大明初期的实权丞相。
虽然后来略有起伏,但最终还是靠着讪媚朱元璋,以及昔年跟着朱元璋打天下时得来的情义独揽朝政大权,并成了朱元璋手中最信任的一把‘政治刀’,替老朱头处理了不少政治刺头。
可惜,他错估了老朱头,老朱头虽然出身不高,也没什么学问,但人很精明,而且还无情。
所以,在借着他的手处理完那些政治刺头后,就顺手给了他一顶‘结党营私、贪污受贿、试图谋反’的帽子。
不仅送他去见了他的列祖列宗,还打着清理奸党的名义将华夏承载了数千年的‘丞相’职位彻底废除,借机独揽大权,成了一言九鼎的真正皇帝。
因此人是华夏历史上最后一任宰相,自其之后再无丞相之职,故而此人被后世华夏历史爱好者称之为:华夏历史中最后一任宰相——工具人:胡惟庸。
“谋,谋反?”
…
【第一百零四位:一代奇人——在世诸葛:刘基。】
刘基,字伯温,因后世演义标注多用刘伯温之名,故而此人在后世被人称之为‘刘伯温’,真名刘基反倒不被人重视。
而这人的家世也不一般。
简单来说,这是一个自唐末黄巢之乱后,新兴且少有的一个传承下来的世家子弟。
其立门之祖为北宋末年的镇海军节度使‘刘延庆’。
靖康之耻后,其人力战而死,次子‘刘光世’则在南宋朝廷的恩封下被恩荫成‘太师’,封‘杨国公’。
也就是从那一刻起,其家族开始显赫并显贵,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元末。
当时由于家族传承的缘故,所以其人自幼熟读‘经史、星象、兵法、阴阳术数、五行象纬’等书,涉猎极广,就跟后世某位扑街作者一样。
所以,在这种认知条件下,此人于元统元年在元朝大都,也就是后世北京紫禁城内参加元朝的会试,并一举考中进士。
可惜元末兵荒马乱,烽烟四起,加上当时的元朝并不重视科举这个汉人官制。
所以一直到至元二年,他才被元朝政府授为江西高安县丞,协助县令处理政务。
后来因惩治当地恶霸被当地豪族欺凌,最终无奈辞官隐退。
一直到至正三年,即公元1343年,他才被元廷征召为‘江浙儒副提举’,兼‘行省考试官’。
结果上任没多久就因为检举内部贪赃枉法而被上官苛责,最终又被迫请辞,赋闲在家靠教书育人过活。
一直到至正十二年,公元1352年,元朝才起用他为‘江浙元帅府都事’,负责平定浙东反贼‘方国珍’。
结果在搞定方国珍时,因为见不惯元朝左丞相‘帖里帖木儿’收受贿赂私自招安方国珍,最终怒而辞官,并彻底对元朝死心。
也就是这个时候,已经在南京自立的朱元璋闻到了他这个香饽饽发出来的诱人香气,泥腿子出身的老朱头在得知这位元朝大官的事迹后,亲自带人将其请进了他的老巢应天府,也就是后世的南京,委任为谋臣。
而后,此人靠着早年学到的家传,替老朱头出谋划策,先后‘灭陈友谅、破张士诚、离‘小明王’韩林儿独立’。
并在之后陈友谅大举入侵时,以‘诱敌深入、骄兵必败’之计力排众议,弄死了陈友谅那个大光头,一举奠定老朱头后来的王朝霸业。
因其人精通阴阳五行、奇门术法,又博古通今,知经晓史,在朱元璋创立大明前后分别替朱元璋弥补了‘战略、政治、律法、人心’上的不足,让朱元璋成功登基称帝,开国大明,跟千年前辅佐刘备创立蜀汉的诸葛亮在能力上不相伯仲,甚至略胜一筹。
所以后世一些历史爱好者将其称之为:一代奇人,在世诸葛——刘伯温。
“天哭坐命,六凶冲宫;四化不显,流年飞忌,看来我是躲不过这一劫了。”
…
【第一百零五位:低调的将军,高调的战功——大明开国第一将:徐达。】
徐达,元末濠州钟离县人,平民出身,无家世,无背景。
至正十一年,韩山童、刘福通等人在黄河率众起义后,元末大乱,各地起义军络绎不绝。
此人便在至正十三年老朱头奉郭子仪的命回乡募兵时跟了老朱头。
之后,此人跟着老朱头相继攻克‘河州新塘、三汊河、阳泉,徐官仓寨’,立功甚多。
并在起义军内部内讧,老朱头离开亳州独立创业时,跟着老朱头一路南下定远、克滁州、平和州。
最后还在老朱头被郭子兴坑的差点身死时,用自己替代了老朱头,成功让老朱头脱离险境。
后来郭子兴染病暴毙,朱元璋趁势掌控大军后,其人充任朱元璋的开路先锋,率军相继占领‘牛渚、采石、太平’。
并在正十六年一战攻陷‘集庆路’,也就是后世的南京城,俘虏元将‘陈兆先’、杀元御史大夫‘福寿’、击溃元将‘蛮子海牙’、逼降元朝水军元帅‘康茂才’,前后总计收降元军五十三六千余军民。
事后,朱元璋改‘集庆路’为‘应天府’,其人则被朱元璋升任‘大将军’统领全军。
同年同月,其人奉命统兵南下,一战攻取南京东线门户‘京口’,杀守将‘定定、段武’,为老朱头稳住了大后方。
战后,徐达以战功升任‘淮兴翼统军元帅’,替老朱头镇守大后方,并连续替老朱头攻下金坛、丹阳等地,镇住了老朱头东边的‘张士诚’。
至正十六年,公元1356年,朱元璋建国称王,自号‘吴国公’,并在应天府正式开府建牙,设立行政机构与军事管理机构‘江南行枢密院’,其人则被朱元璋任命为‘同佥枢密院事’。
同年九月,张士诚率兵攻击镇江试图西出,徐达亲率大军迎战,并在猛将‘常遇春’、‘廖永安’、‘胡大海’等人的协助下打残张士诚,生擒其麾下大将‘张德’,夺取张士诚盘踞的‘常州城’并将张士诚本人活捉。
战后,朱元璋设‘长春枢密院’,任命徐达为‘佥枢密院事’,统兵镇守该城。
次年四月,徐达攻克‘宁国’,元守将‘拜不哈、杨仲英’献城投降,俘获军士十余万,战马二千匹。
随后,其人乘胜一举攻陷宜兴、常熟两地,生擒张士诚弟张士德,将张士诚的残余势力一扫而空。
与此同时,徐达在攻灭张士诚时,还顺手帮老朱头剿灭了另外一方割据势力陈友谅。
陈友谅本来是徐寿辉麾下的部将,通过噬主上位后,开始与老朱头争夺江南霸主地位。
结果在其趁着老朱头在东边跟当时还没被剿灭的张士诚死磕,率领六十万大军偷袭老朱头的后门洪都时。
先是被老朱头的好大侄朱文正以区区两万兵马拖了足足八十多天。
后来又在即将破城时,被徐达率军堵了后门,导致其不得不在即将攻破洪都时撤军东进翻阳湖。
结果又被徐达在翻阳湖伙同老朱头一把火烧了个精光,不仅麾下六十万大军全军覆没,连其本人死在了混乱中。
而在替老朱头先后敲掉‘张士诚、陈友谅’这两个劲敌后,徐达又以‘信国公’、‘征虏大将军’之职率二十五万大军北伐元朝。
并一路高歌猛进,先后攻克元廷‘济宁、东平、峄州、曹州、海州、沭阳、日照、赣榆、沂水、益都、寿光、临淄、昌乐、高苑、元乐安、长山、新城、东阿、安山、济宁、济南、密州、蒲台、邹平、登、莱’等地,收复被元廷霸占百余年的北地故土。
至正二十八年,公元1368年,朱元璋正式登基称帝,开国大明,徐达在征战中被封为‘中书右丞相’。
同年三月,徐达在光复山东后,开始西出,并先后收复‘北宋故都汴梁,即后世开封、洛阳。’
并趁势攻取后世河南、陕西等地,将元廷撵出了中原大地。
次月,朱元璋赶到开封亲自坐镇,并命徐达继续北上。
同年七月,徐达奉命出征,率‘张兴祖、韩政、孙兴祖、高显’等人渡过黄河,一战夺回失陷数百年的河北大地。
并在次月攻克元大都,即后世北京,逼得元朝君臣北逃,重新回到了他们的龙兴之地大漠。
事后还乘胜攻克山西,彻底清除中原地带的腥膻。
洪武二年,朱元璋在应天城西鸡笼山建功臣庙,并亲自表徐达为大明第一功臣。
同年三月,徐达继续北伐转攻陕西,逼降元鄜城守将施成,随后攻占奉元路,改其为西安府,并在一翻纠缠后彻底收复平定陕西全境,一举平定关陇数千里河山。
后来元廷更名为北元后,其人又在朱元璋的受命下率军与北元皇族数次鏖战。
前后平定元朝大将‘扩廓帖木儿’、收复宁夏、甘肃,擒获元惠宗嫡子‘买的里八剌’及诸王将相数百,元军十数万,逼迫元朝残余势力北撤,数十年不敢南顾。
因其人一生南征北战,为朱元璋的大名立下盖世功勋,几乎以一之力硬生生的将朱元璋的大明朝托起,但为人谨言慎行,行事低调,从不跳头。
故而后世一些历史爱好者将此人称之为:低调的将军,高调的战功,大明开国第一将——徐达。
“有我徐达在,那些蒙元鞑子就别想入关南下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