窝不是大神 作品

第180章 ,那些铸就了大明的名人(三)

【第一百一十位:株连亲族的吉尼斯记录保持者——青史第一坑货:方孝孺。】

方孝孺,明初宁海大佳何镇人,其父是洪武年间山东济宁知府‘方克勤’。

因此,其人从小便接受了良好的教育,成年后更是凭借父荫跟随明初三大文豪之一的宋濂学习。

后来其父因‘空印案’被处死后,方孝孺因为扶着其父的棺材绕城作秀而被当地人认为是至纯至孝之人,一时声名鹊起,名动一方。

恰好,当时的大名朝因为朱元璋个人喜好,科举制被暂停,采取的是比较复古的恩荫孝廉制。

所以,当他举着其父的棺材游街示众的名声传开后,他就遭到了朱元璋的召见。

并在朱元璋觉得他至纯至孝的认知前提下,成功在老朱头那里刷了一波经验,不仅获得了老朱头的青睐,还让老朱头的好大儿朱标也对他另眼相看。

最典型的就是后来这货犯事被揭发逮捕到京时,老朱头在案卷上看到他的名字,亲自提笔放了他。

由此可见,‘个人能力不重要,只要能讨好领导就能万事无忧’这句话古今通用。

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方孝孺在一些人的刻意举荐下,被老朱头授为‘汉中教授’,负责给众儒学生员讲学。

并在讲学中不仅成功把老朱头的十一子蜀献王‘朱椿’忽悠成了一个开口方师,闭口方师的书呆子,还把老朱头的好大孙朱允炆忽悠成了一个立志要当圣人的三好学生。

圣到什么程度?

朱允炆上位后,不仅将国家大事交托给此人,还在大殿与朝臣议事时,让其躲在屏风后面一边给他批改他晚上写的‘儒家作业’,一边‘垂屏听政’,完事后再给他一些施政建议。

偏偏方孝孺这货又是个一心想要复古的嘴货,对于时代的变迁与政治环境的变化不仅视若无睹,反而还在昔年老朱头暴力治国的打压下滋生起了灭明复仇的心思。

于是,在这种环境下,朱棣直接以奉老朱头遗诏之名,起兵清君侧。

并在四年后攻破南京,成了大名的第三位皇帝。

而此人最后也因为不愿意替小朱头写即位诏书而被小朱头车裂。

因此人的事迹被清朝入关后修建的刻意摸黑明朝的‘明史’中虚化抬高,将当时‘只是车裂其本人’的结果改成了‘诛十族’。

再加上后世一些影视剧中刻意的宣传,导致其人在后世普通人眼中成了史书中‘唯一一个诛十族的记录保持者’。

所以后世一些历史爱好者就将其戏称为:株连亲族的吉尼斯记录保持者,青史第一坑货——方孝孺。

“莫说诛我九族,就是诛我十族又如何?”

【第一百一十一位:唯一一个以美名名扬后世的太监——使者之王:郑和。】

郑和,明初云南昆阳州人,其家族本是元朝盘踞在云南一代的梁王麾下官员。

后来老朱头派人平灭当时割据云南的元朝残余势力后,其人也被明军顺势带回了南京。

并在之后阉割成了太监,几经辗转,成了小朱头身边的贴身太监。

因其是元朝官宦出身,不仅粗通文墨,还能上马御敌,所以深受小朱头的信任与青睐。

公元1402年,即建文四年,靖难之役结束后,郑和因在征战中随军有功,被小朱头改姓为‘郑’,正式称名为‘郑和’。

而后,郑和成为小朱头下西洋扬威的使者,并前后在‘永乐三年、五年、七年、十年、十四年、永乐十九年、宣德五年’七下西洋。

分别出使:占城、爪哇、真腊、旧港、暹罗、古里、满剌加、勃泥、苏门答刺、阿鲁、柯枝、大葛兰、小葛兰、西洋琐里、苏禄、加异勒、阿丹、南巫里、甘巴里、锡兰山、彭亨、急兰丹、忽鲁谟斯、溜山、孙刺、木骨都束、麻林地、刺撒、祖法儿、竹步、慢八撒、天方、黎代、那孤儿、沙里湾尼、不刺哇三十六个国家,行程几近数万里。

极大的促进与震慑了当时盘踞在华夏西部沿海各国,为后世的华夏圈打下了坚定的政治基础。

因其人一生所做对后世华夏疆域势力范围的划分有着举足轻重,甚至可以说决定性的意义,不啻于当年张骞、班超、王玄策等人开拓西域的功绩。

而本人又是个被阉割的降人,故而其人被后世一些历史爱好者称之为:唯一一个以美名名扬后世的太监,使者之王——郑和。

“吾乃大明航海使郑和,奉大明皇帝旨意出海扬威,诸藩退避,擅自扰道者,杀无赦!”

【第一百一十二位:华夏历史上最后一位圣人——大明终结者:王守仁。】

王守仁,本名‘王云’,明朝浙江余姚北城人,其父是大明正德年间的南京吏部尚书‘王华’。

因家世的缘故,幼年时期的王守仁有着良好学习环境,但此人的思维有些跳脱。

虽然学业有成,但这货的世界观与人生观很古怪,也就是看问题的角度异于常人。

十五岁时,为了观察行军打仗是什么样子,独自一个人跑到居庸关、山海关外吃了一个月的沙子,虽然没看出什么名堂,但却对行军打仗有了个初步的概念。

但这还没完,弘治元年,他爹给他张罗了一门亲事,结果结婚当天,这货闲的没事在外面闲逛时,遇到个打坐的道士。

好奇下与之交谈,得知道士在养生后,这家伙就学着道士的样子跟道士大眼瞪小眼硬生生的坐了一天。

一直到第二天因为找不到他结婚而急疯了的王家人满城撒告示,才在一些人的指引下把这家伙给捉了回去。

结果次年跟老婆回余姚路过广信,为了实践朱熹的‘格物致知’理论,这家伙又硬生生的按照朱熹的方式坐在竹子面前盯着竹子看了七天七夜,想要看看能悟出什么道理来。

结果屁都没发现一个,反到是把自己折腾的躺在了病床上,然后,这家伙就对朱熹阐述的儒学起了怀疑。

一直到弘治五年,即公元1492年,此人才通过科举成了举人,但也没有直接起飞。

还是弘治十二年参加礼部会试时成了二甲进士,成了个工部的实习生,并在弘治十七年起用为兵部武选司主事。

可惜弘治帝朱佑樘命短,活了没几年就嗝屁了,他那个一心想要带着大军建功立业的大将军儿子朱厚照上位后,利用宦官打压朝臣收权,其人也被波及,最终被当时称霸朝堂的刘瑾一脚踢到了贵州龙场当了一个驿丞。

也就是在贵州当客栈老板时,此人的认知快速下沉民间最底层,了解了最底层人的生活方式与习性,并根据习性将当时还属于不毛之地的龙场治理的井井有条。

还悟出了逢人做事不能只看表面,要‘知行合一’,要‘谋定而后动’的道理。

因为他这段时期悟出来的东西被后来的儒生门用偷梁换柱的方式大肆吹捧,在明朝后期历史中留下了重要的一笔,所以后世史书将其记为‘龙场悟道’。

而他也因此一举成了华夏史书中最后一位文坛圣人。

不过跟后来那些只会喷人的嘴货不同,这家伙手里是有真把式的。

正德四年,公元1509年,王守仁谪戍期满,复官庐陵县知县。

次年八月,刘瑾被杨一清联合宦官张永处理掉后,其人在前期给自己积累的政治资本下,火速升任南京刑部主事。

并于次年被召入京,前后跳任‘吏部验封司主事、署员外郎、吏部文选司主事、吏部考功司郎中、南京太仆寺少卿、南京鸿胪卿’等职。

正德十一年,公元1516年,南赣之乱爆发,农民谢志山、池仲容等人起义叛明,朝廷紧急任命王守仁为‘都察院左佥都御史’南下平叛。

同年,王守仁奉命孤身前往平乱,并在到任后以诈计一举平定谢志山等人的起义。

并在平乱中途还顺手灭了准备效昔年小朱头靖难之役起兵叛乱的宁王后嗣‘朱宸濠’,一战成名。

可惜,当时的大明朝堂君臣割裂太严重,甚至已经到了相互厮杀的地步。

导致他这位能文能武的牛人并没有得到朱厚照的青睐,甚至连后来以藩王入继大统的明世宗朱厚熜对他也是多有提防。

所以,在平灭宁王之乱后没多久其人就辞官归乡,开始著书闲住。

虽然期间也有起复,但都没有太大的变化,最终于嘉靖七年替小道士平乱时病逝在了中途,享年仅五十有七。

因其人赋闲期间创建的‘阳明学院’与宣扬的‘知行合一’在其死后大力推广。

并在明末被人改成了‘我不要你以为,我要我以为’的顶格双标思维,并沿用到了后世二十一世纪。

间接助长了大明末期朝臣之间既当又立的表子行径,以及后世一些网络双标乱象。

故而后世一些历史爱好者将其称之为:华夏历史上最后一位圣人,大明终结者——王守仁。

“知中有行,行中有知;以知为行,知决定行,方为大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