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四位:大明最后的希望——孙传庭。】
孙传庭,明末代州振武卫人,官宦世家出身,其立门老祖为老朱头麾下的振武卫百户孙成。
等到了孙传庭这一代,经过二百余年的发展,已经算是一个名声显赫的地方乡绅了。
其父、祖父、高祖父都曾中过举人,祖父孙嗣约更是做过观城的知县。
在这种家庭环境下,孙传庭自幼学文习武,并在万历四十六年成功中举,成了小胖子晚年的三甲第41名,获赐同进士,跟袁崇焕、梁廷栋、马士英、姜曰广、吴阿衡、薛国观、丁启睿、刘宇亮、杨文岳、余应桂、邵捷春这群牛人同榜。
而后,孙传庭就被封到永城当了个知县,不久又调任到商丘当知县。
直至天启五年因防备徐鸿儒起义有功,才被小木匠召回朝堂封了个‘吏部验封司主事’,不久又升至‘稽勋司郎中’。
但那会儿正是魏忠贤独霸朝廷的时期,他因为不肯依附魏忠贤,最终选择辞官回乡。
一直到朱由检那个傻蛋上位整倒了魏忠贤,他才在内有农民起义,外有后金入侵,国事日益糜烂的环境下,于崇祯八年五月后金第三次入塞时,被朱由检启用复出任‘吏部验封司郎中’。
并在其人自身的武略加持下,以‘边才’越级升为顺天府府丞,成为督抚的候选人。
崇祯九年,各地起义军闹得厉害,朱由检为了平叛,就听信了吏部尚书谢升的请奏,将孙传庭任命为当时民变重灾区的陕西任陕西巡抚。
当时谢升跟孙传庭不合,其本意是将孙传庭坑死在陕西,结果没曾想正中孙传庭下怀。
孙传庭领命赴任后,率以三千残兵用时不到一月,就杀了据守商洛的农民军首领张胖子。
并在同年七月在子午谷的黑水峪一代活捉闯将一代目‘高迎祥’,直接打废了农民军中最强的一支。
事后,孙传庭又相继招抚了农民军领袖‘拓养坤(蝎子块)、张文耀(张妙手)’等人。
击破‘张天琳(过天星)、马进忠(混十万)、高见(大天王)’等部。
到了崇祯十年,已经基本扫清了关中地区的各路反贼,而他本人也因此声名鹊起,成了当时炙手可热的大明中兴名臣。
并在之后崇祯十一年配合洪承畴先后在‘合水、澄城、庆阳’等连败‘六队、过天星、混天星、大天王’等部,打得李自成叫爸爸,最后不得不率领十八骑逃进深山。
可惜,当时的农民军有关外辽东建奴打配合,就在孙传庭等人准备一举剿灭李自成时,皇太极率军入关,将洪承畴、孙传庭等人牵制回了京城。
并在战阵中弄死了卢象升,挑拨离间朱由检废了孙传庭,将孙传庭逮捕入狱。
不仅成功让恢复了一些生机,有望中兴的大明摔了个稀巴烂,还让已经平灭的李自成死灰复燃。
最终酿成大祸,等孙传庭从狱中出来,已经三年后的崇祯十五年。
而当时的大明朝已经破烂不堪,双线溃败,再也没有了中兴的机会。
最终在因为朱由检的盲目催促与怀疑被迫出征,从而惨败,驻守潼关时,被拥兵数十万,已经彻底坐大的昔日手下败将李自成围杀。
不仅自己在乱阵中落了个尸骨无存的下场,连带着全家也跟着被杀了个干净。
最后还是人家满清的乾隆帝追封的‘忠靖’的谥号,列入了《钦定胜朝殉节诸臣录》中。
由于其人曾险些将李自成弄死从而改变大明后续命运,并且在大明崇祯十五年日薄西山时,为大明硬生生拉起了十数万大军。
故而后世一些历史爱好者将其称之为:大明最后的希望——孙传庭。
“吾死,明亡矣……”
…
【第一百一十五位:大明遗臣——江阴三杰:阎应元。】
阎应元,明末顺天通州人,明末抗清名臣、汉族英雄,江阴抗清三公之一。
此人出身通州当地乡绅世家,虽然不是什么士绅豪族,但在当地也算是显赫望族。
崇祯十四年,在家族的运作下,其赴任江阴典史一职,当时正好海寇顾三麻子在进犯黄田港。
负责本地治安的阎应元便紧急率军出征,并以出神入化的箭术逼退了三麻子,在当地一战成名。
事后,朝廷本打算将其升任广东韶州英德县主簿,结果因其母病重,加上当时民变四起,道路不通,最终没能成行,而是带着全家留在了江阴城外的砂山下散居。
弘光元年,公元1645年,明灭清起后,江阴降清,明朝委任的知县‘林之骥’解印去职,清朝委任的知县‘方亨’继任。
本来按照正常的朝代流程,这种事到这也就差不多结束了,毕竟这个时候的华夏人民已经习惯了改朝换代,而且明朝后期确实不当人,亡了也就亡了,没什么太大的心理负担。
但操蛋就操蛋在当时入关坐了天下的清廷为了更好的统治汉人,铲除汉人骨髓,在汉贼孙之獬的建议下,开始实施剃发易服的命令。
即: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并禁止穿汉人衣冠、服饰,所有人都必须要学习满族自创的文字,语言,生活习性,以及衣服。
这种习性一直延续到了后世,后世很多所谓的唐装、汉服,乃至一些历史性的东西,都带着很明显的满族风格。
这也是为什么在后世一些研究历史的人心中满奴建立的这个清朝一直比不上蒙古建立的元朝的根本原因。
因为元朝虽然也把人分为三六九等,但却没有动过华夏文明的根基,只是在客观上把人区分成了三六九等来维持他们的统治。
这也是当年老朱头登基称帝后,嘴里经常说‘当年但凡有一口吃的,咱也不会干造反这种买卖’的原因。
但满奴建立的这个满清不同,这个族群防汉意识很强,或者说小家子气太重,处处散发着一股暴发户意外暴富后时刻怕别人偷自家金子的穷酸劲。
也许是借鉴了元朝的前车之鉴,也许是骨子里的野人性格没有退化完毕。
总之,在入关后,满清朝廷不仅处处防范防范汉人,还篡改历史,大肆污蔑前朝与打压汉人。
导致本该一直引领世界的华夏文明硬生生在原地困了三百多年,一直到后世都没追上。
这里面最显眼的就是清末抵御外族时,官军用的居然还是明末时期的火炮枪械。
就这,还数次打退了外族。
此外,这个种族还特意在入关后立了那么一个剃发易服的规矩,不仅从思想上篡改了汉人的思维,还在入关后掀起了一系列种族屠杀政策,包括且不限于扬州十日、嘉定三屠等。
当然,它们也没落什么好下场,近代小本子入侵时,当年坐镇东三省的那个谁就借着小本子入侵的机会放小本子入关,直接原还原样血洗了清朝的龙兴之地,将满奴的根给刨了。
后世的满族基本上已经不是真正的满族,除了少部分清朝遗族之外,绝大部分都是闯关东在那里扎根的中原汉人,黑吉辽那地方真正的满人已经很少了。
从民族角度来说,当年那个谁这事儿干的忒不地道,简直就是耻辱。
但从历史的角度来说,站在明末那些被满族屠灭的汉民角度,那个谁当年放小本子祸乱黑吉辽的行径是对是错你还真难下定论。
因为明末的时候也就是科技不发达,没小本子那一套花样,要是当时的满奴们有小本子那一套。
呵呵……
后世的少数民族族谱上绝对要多一个‘汉’字,你们信不?
当然,那个谁放小本子入关屠满清的根掘满清的祖坟也不全是泄愤,带着很强的政治意图。
毕竟从政治角度而言,他的这种行为,跟当年多尔衮借洪承畴的手大肆屠杀南方汉民的行径本质上一样的,都是为了篡权割据,然后称霸一方。
不过这不是本节的重点,因为历史就是历史,所有的一切都是假设,没有任何实际意义。
现在的重点,是当年多尔衮把这个政策发出来的时候,激起了汉民,尤其是南方那些准备下跪迎接新朝的汉民的反抗。
弘光元年,公元1645年,江阴投降后,当时继明朝‘林之骥’之后继任江阴知县的‘方亨’按照多尔衮的旨意,在接任交接的当天,下令颁布‘剃发易服’令。
结果消息传开,激起了江阴当地父老乡绅们的愤怒,在协商无果后,以乡耆‘何茂、邢觳、周顺、邢季、杨芳、薛永、杨起、季茂、辛荣’等人为首的江阴乡绅们一怒之下抄刀子弄死了方亨。
并在之后推举江阴典史‘陈明遇’为首,伙同江阴城内不愿剃发易服的汉民杀了清廷派来的清军官吏,正式吹响了明末反清的号角。
同年闰六月,清贝勒‘博洛’命降清明将‘刘良佐’统重兵包围江阴城。
同月二十四,刘良佐劝降不成,下令进攻,守城的江阴父老城在缺刀少箭的情况下,手拿锅盖、锄叉等农具,从攻城的明朝清军手中抢刀夺箭,然后再与攻城的降清明军厮杀。
同年七月五日,被推为首领的陈明遇自知统兵能力不足,连夜派人到江阴城外的砂山,请出了当时因为明亡而赋闲在家的江阴前典吏‘阎应元’。
而后,阎应元带领当时因为战乱避祸在他家附近的六百少年持械入城。
并在入城后普查户籍,挑选精壮男子合兵二十余万分班上城守城。
其中,武举人‘王公略’负责带人守东门,‘汪把总’守南门,‘陈明遇’守西门,阎应元自己则亲自镇守攻击最猛烈的北门。
同月十一日,降清的明军再次大举进攻,却在混战中因为阎应元的抵御而数次失利。
负责围攻的主帅刘良佐大怒下,先是派九员大将身先士卒,结果五死四伤。
之后,刘良佐又命麾下数员大将率军三万分十路蚁附攻城,阎应元亲自登城抵御。
双方接战,乱石纷飞,炮火连绵,彼此死伤不计其数,一个满族大将自恃勇猛,批着三层甲在城垛中横冲直撞。
城上的守军合力用棺木抵挡压制后,又用长枪刺其面孔,等刺倒后,一个姓‘汤’的八岁童子用铁钩镰趁机扑上去钩断了其喉管,竹匠‘姚迩’趁势割下此人头颅。
事后,混杂在降清明军中的满族嫡系部队受到刺激,在战后亲自强攻。
结果被阎应元伙同陈瑞之子制作的古代版简易手雷打得溃不成军。
之后,阎应元又用‘砖石砸人、人粪桐油煎滚浇下、挝弩钩杀’等方式连续打退了清军的进攻。
到了后面,不止是降清的明军,就连满族自己的清军也对阎应元驻守的江阴城有了心理阴影,不敢再攻城,而是就地驻扎,试图围住江阴城将城中百姓活活困死。
阎应元得知消息,派人四处求援,毛文龙遗将‘黄蜚’得知消息后,率兵支援,却在太湖与清贝勒‘博洛’的大军相遇,最终兵败被俘。
早先被阎应元打退的海寇‘顾三麻子’因敬慕阎应元的为人,得知消息后率舟前来支援,结果苦战三日后失败逃遁。
此外,‘义阳王’来援,败于砂山;秀才‘金矿会’集精勇四百余人来援,被刘良佐以铁骑三千截在周庄全军俱没。
最终,经过漫长的等待,江阴四周可能得援军系数被灭,江阴沦为孤城。
可就算如此,奉命攻打江阴的刘良佐任然是心有余悸,不敢攻城,只用火炮攻击北城。
后来刘良佐为了交差,派人劝降,结果被阎应元用诈降计派城中老者以‘奉送降礼’为名,带着火药以殉爆的方式入营炸死清军两千余人。
之后,阎应元又趁机率千余拿着‘短刀、扁担、板斧’的民兵出门劫营伤杀千余。
战后,刘良佐被吓破了胆,退军数十里驻扎在了十方庵。
后来清朝亲王‘多铎’得知江阴久攻不下,先派恭顺王‘孔有德’率大军增员,后派贝勒‘博洛’和贝勒‘尼堪’带领满洲兵携红衣大炮前往攻城,总计汉满大军二十余万。
并于同年八月发动总攻,结果打了七天七夜硬是没打下来,反而自己损兵折将。
最后没辙,只能用刘良佐的老办法继续劝降,并且给出了优待,只要改回清旗,杀了挑头闹事的那几人,他们就退兵,就算不剃发易服也没事。
结果被阎应元顶了回来,后来恼羞成怒下,满将‘博洛’大怒,下令不计一切代价的强攻。
而当时的江阴城已经孤守近三月,城内不仅缺衣少食,连必要的守城器物都消耗一空。
最终在清军不计代价的决死性攻城下被攻破。
而后,带头驻守江阴的阎应元被清军虐杀、其家残存的十余口系数被杀。
抗清义士‘陆正先’也一同殉难;江阴县衙男女大小共计四十三人自焚殉难。
一开始挑起这场战争的典史‘陈明遇’持刀与清兵血战,最终身负重创握刀而死。
训导‘冯厚敦’自缢于明伦堂,妻与姊投井殉难;中书‘戚勋’、诸生‘许用’举家自焚殉难。
诸生‘许王家’被清军坑杀。
同年八月二十二日,入城的清兵开始屠城,江阴城内百姓或力战到底,或坦然就义,满城数十万百姓无一人降清。
一直等清军屠城两日后出榜安民,城内的杀戮才停止,而这时的江阴城已经从之前坐拥数十万人口的大城重镇变成了仅剩‘大小五十三人’的残地破城。
这,就是以文御武,文明失骨的后果与下场。
而四百年前这场亡国灭种之祸跟后世另外一场异族大规模入侵比起来,惨烈程度却又不知低了多少倍。
“八十日带发效忠,表太祖十七朝人物;十万人同心死义,留大明三百里江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