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0章 ,为了大唐!

【第八十五位:李唐皇室救命恩人,武则天的蓝颜知己,华夏传奇人物——大唐名相:狄仁杰。】

狄仁杰,大唐并州太原人,羌族人。

是的,羌族人,这位大牛不是纯汉人。

其人出身于太原寒门狄氏,但跟那些落地寒门不同,他的家族在当时还算显贵。

其祖‘狄孝绪’曾在唐太宗李世民期间任李世民麾下的尚书左丞。

狄孝绪卸任病逝后,其父‘狄知逊’在唐高宗李治时被恩荫为了‘夔州长史’。

所以到了他这一代,虽然跟当年他老祖宗在羌族时的势力层面无法相提并论,但也不是什么一贫如洗的落地寒门。

算得上是普通官宦人家,有一定的势力与权利。

狄仁杰成年后,先以‘科举’受任‘汴州判佐’,而后因审案得力得到河南道黜陟使‘阎立本’的推荐。

先后升任‘并州都督府法曹、朝散大夫行度支员外郎、御史、度支郎中、朝散大夫、知顿使、宁州刺史、冬官侍郎、江南巡抚使、复州刺史’等职。

一直到天授元年‘武则天’窜唐称帝,‘改唐为周’时,其人才被武则天提拔为随身近臣,出任‘地官侍郎’一职,并代理尚书事务。

随后又被武则天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成为当时实际意义上的当朝宰相。

可惜,当了宰相没几年,这位大牛就因为来俊臣的诬告而被武则天去职下狱。

虽然后来凭借着与武则天的交情侥幸逃过一劫,但也被武则天怀疑,贬黜到彭泽成了个县令小官。

一直到通天元年,即公元696年,契丹首领‘孙万荣’作乱叛唐,狄仁杰才被武则天临危授命,充任魏州刺史抵御孙万荣。

而后,他联合突厥左右夹击,迫使当时已经攻陷冀州,准备南下洛阳的孙万荣不战而退,因此重新获得武则天信赖,被武则天封任为‘幽州都督’,赐紫袍、龟带,并全权负责幽州防务。

神功元年,公元697年,狄仁杰因治理幽州有功,被武则天提拔升任为‘鸾台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加授‘银青光禄大夫’,成功复起为实权宰相。

当时,唐庭因为征发百姓戍守安西四镇而导致怨声载道,狄仁杰复相后,上表劝谏唐庭废除安东都护府,并复立高氏为高句丽君主,以此来与民生息。

虽然后来没有被武则天采纳,但也成功博取了一些民望。

圣历元年,公元698年,突厥南下进犯河北,劫掠百姓万余人,狄仁杰奉命率军抵御。

可惜未能接战,突厥在听闻他率军北上时已经坑杀俘虏退回了漠北。

久视元年,公元700年,狄仁杰进拜内史,并随武则天巡幸三阳宫。

同年九月,狄仁杰病逝,享年七十有一,武则天为他废朝三日,并追赠其为‘文昌右相’,谥号‘文惠’。

因其人在武则天准备‘废李立武’时,以‘姑侄不如母子,立子配享太庙,立侄则遗臭万年’为由成功劝谏武则天将江山交还李氏。

又因后世影视剧改编的缘故,导致其人在后世无人不晓无人不知,知名度极高。

故而他被后世一些喜欢历史的人戏称为:李唐皇室救命恩人,武则天的蓝颜知己,华夏传奇人物,大唐名相——狄仁杰。

“元芳,此事你怎么看?”

【第八十六位:大唐镇山石——尚父:郭子仪。】

郭子仪,大唐华州郑县人,出身‘太原郭氏’一族。

是的,这又是一个豪门子弟,而且跟唐初房玄龄身后的‘清河房氏’、薛仁贵身后的‘河东薛氏’一样,他背后的‘太原郭氏’同样是一个传承近两千年的顶级世家。

跟李靖的‘陇西李氏’,以及萧瑀的‘兰陵萧氏’相比,也只是差了皇族血统罢了,从身份地位上并没有太大区别,甚至比这俩更久远。

因为‘太原郭氏’最早的祖嗣能追溯到西周时期‘周文王姬昌’弟弟‘虢叔’身上。

当时,‘虢叔’自号‘郭公’,其人死后,其子嗣就改姓为‘郭’延续了下来。

等周文王之子‘姬发’建立西周后,这个家族就凭借着宗亲的关系显贵于古晋阳一代。

并在之后先后活跃于‘晋国、赵国、西汉、东汉、西晋、后赵、北魏、北周、隋’等时代。

甚至在唐之后的‘五代十国、南北宋、金、元’等时期也有这个家族的身影。

所以,在这种家世环境下,郭子仪在唐庭举办的武举考试中以‘异等’的成绩补任‘左卫长上’。

并在之后一路升任为‘桂州都督府长史、单于都护府副都护、振武军使、安西副都护、北庭副都护、左武卫大将军、横塞军使、安北副都护、天德军使、九原郡都督、西受降城使、九原郡太守、朔方节度右厢兵马使’等重职,替当时的大唐帝王‘唐玄宗李隆基’镇守四方。

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当时的郭子仪正在给其母守孝。

战乱爆发后,李隆基紧急将其‘夺情’启用,并改封为‘卫尉卿、单于安北副大都护、灵武郡太守’,兼‘摄御史中丞,权充朔方节度副大使’,率镇守朔方的唐军东出征讨叛将‘安禄山’。

随后,郭子仪奉命出征,先收‘静边军’,后斩叛将‘周万顷、高秀岩’,一举收复‘云中、马邑’两地。

并于次年随同大将李光弼一举击破安禄山麾下大将‘史思明’的数万叛军,平定藁城。

而后又趁势攻破被叛军叛军的‘赵郡’,俘敌四千,杀叛军任命的伪太守‘郭献璆’。

并在返回常山时,率五百精骑一战冲溃史思明麾下再次集结的数万叛军,斩首两千余级,俘五百。

随后其人又伙同唐将‘李光弼、仆固怀恩、浑释之、陈回光’等人在嘉山大破安禄山麾下的叛军,斩首四万余级。

正巧,这时候马嵬坡之变发生,李隆基被其子李亨撵下台,正准备率军追杀的郭子仪无奈放弃,与李光弼率麾下五万大军赶赴朔方行宫朝见新帝‘李亨’。

而在面见李亨后,郭子仪因功升任‘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朔方节度使’,成为唐肃宗李亨麾下的首任实权宰辅,并在之后一举平灭河曲九府的数万叛军。

至德二年,公元757年,郭子仪奉命出征驻守潼关的叛军。

而后,郭子仪率军攻破潼关守将‘崔乾祐’,并在崔乾佑退守‘蒲津’时,用里应外合之计伙同城内的‘永乐尉赵复、河东司户参军韩旻’等人一举攻陷蒲津。

此战,其子‘郭旰’战死,叛军死伤万余。

同年三月,安禄山被其子‘安庆绪’弑杀,郭子仪被唐肃宗任命为‘司空、关内河东副元帅’出征讨伐不臣。

同年五月,郭子仪与叛将安守忠在西安‘清渠’接战并战败。

战后,郭子仪率残军退守武功,并被李亨降为‘左仆射’。

同年九月,大唐中兴名战‘香积寺之战’爆发,郭子仪被唐肃宗升任为‘天下兵马副元帅’。

以‘兵部尚书、平章事兼朔方、陇右、河西三镇节度使’为名,随从‘广平王、天下兵马大元帅李俶’率蕃、汉杂兵十五万前去收复长安。

而后,双方在长安城以西的香积寺接战。

此战,唐军以十五万对战十万叛军,双方在香积寺展开了近乎绞肉机般的惨烈厮杀。

其中,唐将李嗣业以自身为引,脱衣率先冲阵,亲自斩杀数十敌军,自身身受重创。

唐将‘王难’为了救其麾下裨将,被敌军射中眉间,导致额头面皮掉下遮住双眼。

但其人非但没退,反而忍痛扯掉脸皮继续厮杀。

最终,经过数日鏖战,唐军以自身损失过半为代价惨胜安庆绪的叛军。

战后,唐军十五万大军十不存一,安庆绪派遣的十万叛军则被斩首六万余级,俘两万余人。

长安城外尸横遍野,赤地千里。

同年秋,经过半年休整的郭子仪再次集结十数万大军东出西安直扑东都洛阳。

因长安失守而退守洛阳的安庆绪再次派麾下十万叛军迎战,双方在山西遭遇。

而后,郭子仪伙同支援唐朝的回纥大军用‘暗度陈仓、前后夹击’的战术再次击溃安庆绪的十万叛军。

叛军率军大将‘严庄、张通儒’逃回洛阳,随后与固守洛阳的‘安庆绪’一起逃往相州。

至此,被叛军攻陷的长安、洛阳再度重归大唐皇室手中,安史叛军彻底走向衰亡。

而郭子仪则在战后因功升任当朝‘司徒’,加爵‘代国公’。

乾元元年,公元758年,郭子仪再次奉命出征,并分别在‘黄河以北’、‘获嘉’、‘卫州’等地生擒、击败了叛将‘安守忠’、‘安太清’、‘安庆绪’、‘安庆和’等人,前后共计斩杀叛军七万四千余人,降一千五百余人。

上元二年,公元761年,驻守洛阳的‘李光弼、仆固怀恩’等人兵败邙山,已经取代安氏坐大的安禄山部将‘史思明’再次出兵攻陷洛阳。

消息传开,郭子仪再次被当朝紧急任命为‘朔方、河中、北庭、潞、仪、泽、沁等州的节度行营,兼兴平、定国等军兵马副元帅’率军驻守绛州。

可惜,当时的大唐内部因为讨伐安史之乱而陷入了将军势大,君权式微的阶段。

再加上当时唐肃宗刚刚病故,新上任的唐代宗‘李豫’继位不久,政权不稳。

所以李豫为了防止再出一个安禄山,开始放任身边的宦官清理朝中‘前朝宿将’。

导致原本在‘唐肃宗李亨’时期替李唐带兵在前线卖命的各路大将纷纷起兵叛唐。

其中,镇守长安的兵部尚书、同平章事‘来瑱’被唐代宗坑杀,导致长安失防,被吐蕃趁势攻陷,再度落入外族之手。

镇守徐州的太尉兼侍中、河南副元帅‘李光弼’因为怕被唐代宗李豫斩杀而不敢带兵入朝,托病盘踞地方。

襄州刺史、山南东道节度使、同平章事‘梁崇义’则在襄州直接起兵反唐。

之前跟着郭子仪打下长安与洛阳,当时正驻扎在汾州的河北副元帅、朔方节度使‘仆固怀恩’更是暗中勾结‘回纥、吐蕃’入侵河西玩起了养寇自重。

而曾经替大唐拿回长安、洛阳,打残安史叛军的郭子仪更是被‘李豫’折腾的罢了职,并剥夺了统军大权。

等长安被吐蕃沦陷,大唐烽烟再起,麻了瓜的唐代宗李豫紧急启用他再次平叛时,他身边昔年追随他南征北战的铁骑已经在唐代宗的清理下只剩下了二十人。

但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临危受命的郭子仪依旧凭借着出色的战阵能力,带着身边20个亲随铁骑先把因为长安被吐蕃围攻而仓促逃离长安成了丧家之犬的唐代宗李豫那个囊货重新扶正。

然后又在长安城即将被吐蕃攻破时,率麾下拿二十个亲随收集残兵。

最终率四千溃兵与吐蕃数万大军血战二百余次,以自身几近全军覆没的代价击退了吐蕃对长安的围攻。

事后,其人被唐代宗升任为‘河中副元帅,尚书令’。

永泰元年,公元765年,唐将‘仆固怀恩’游说‘吐蕃、回纥、党项、吐谷浑、奴剌’等国聚集三十万大军掳掠‘泾、邠、凤翔、醴泉、奉天’等地。

唐代宗李豫紧急调任郭子仪率‘一万唐军’出征御敌。

同年秋,郭子兴先亲率二千甲骑冲阵,一战冲溃‘回纥’一族大军。

而后,又以疑兵之计利用联军内部各部族之间的怀疑与不合成功吓退吐蕃,拉拢回纥。

并趁着吐蕃退军时伙同‘回纥’大军反戈一击,一战击溃吐蕃军,伤杀五万余人,生擒万余。

次年,即大历元年,公元766年,华州节度使‘周智光’叛唐,唐代宗命郭子仪率军讨伐。

结果叛军得知是郭子仪领兵,直接趁着‘周智光’誓师时发动军变将其击杀,并传其首级送往朝廷投降。

大历二年,公元767年,吐蕃再次入侵泾州,郭子仪再次奉命出征,并于同年十月率三万步骑击穿吐蕃大军,斩首两万余。

大历八年,公元773年,郭子仪再次出征进犯灵州的吐蕃,并俘斩数万余人,一战打得吐蕃消停了几十年,再没敢入侵。

大历十四年,公元779年,唐代宗李豫驾崩,‘唐德宗李适’继位。

当时负责镇守边疆的郭子仪被调回朝中,并进位为‘太尉’,兼‘中书令’,充任‘皇陵使’,赐号‘尚父’。

建中二年,公元781年,这位为了大唐南征北战了一辈子的前辈病逝,享年八十有五。

逝世后,朝廷追赠其为‘太师’,赐谥‘忠武’,配飨代宗庙廷,陪葬建陵。

因这位老爷子一生对大唐忠心耿耿,鞠躬尽瘁,并数次力挽大唐于倾倒。

最后更是被继任的‘唐德宗李适’效昔年刘禅故事尊为‘尚父’,故而后世一些历史爱好者将其尊称为:大唐镇山石,尚父——郭子仪。

“为了大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