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此,春秋时代五位名垂千古的霸主全部介绍完毕,接下来,让我们把视角重新拉回东周王室,顺着它们的历史继续诉说我们未完的故事。
公元前596年,晋国因在楚国攻宋时暴露出来的无力与软弱,被齐国联合鲁国趁机背叛割裂山东自立。
自此,因晋文公姬重耳‘尊王攘夷’之策而崛起的晋国跌落诸侯国霸主之位。
公元前591年,即周定王十六年,楚庄王芈旅病逝,其年仅十岁的长子‘芈审’继位,史称楚共王。
想来大家都知道主少国疑的后果是什么,无非就是君权旁落,朝臣因为争权而开始内讧。
所以不出意外的,楚国也开始了内讧。
然后,因跟楚国争霸失利而跌落霸主神坛的晋国在得知楚国君臣失和后,开始在时任晋国国主的晋景公‘姬獳’的带领下,联合身边聚集的诸侯国,以讨伐逆王为由率十数万联盟大军重新南下,意欲找回在楚国伐宋时失落的颜面。
但因为当时的楚国虽乱但强,且东面的老牌强国齐国因为刚跟他晋国反目,正在暗中跟他对峙。
而西面的西戎霸主秦国则因为他父辈遗留的一些历史信誉问题正在联合戎人进攻他晋国西南边境。
所以,在率军南下,却被楚国率领的南方联军挡在虫牢一代后,为了避免腹背受敌,其人无奈借宋国国君之手与楚国签订了平分中原南北霸权的协议。
但暗地里,其人却派因在楚国内部斗争中落败,无奈叛逃晋国充任刑大夫的原楚国大臣‘芈巫’秘密前往楚国东南地域,联络了一个未来一战灭了楚国的国家,吴国。】
“……?”
公元前591年,周定王十六年,楚庄王二十三年,楚都王宫内廷。
看着头顶慢慢凝固的两个血红大字,刚刚挑起齐晋两国矛盾,正在坐山观虎斗的楚庄王芈旅笑了。
收回目光,饶有兴趣的看着他面前跪在地上的芈巫,眼神玩味。
“巫卿,不给孤解释解释吗?”
“王上,臣,臣……”
一个哆嗦,芈巫眼中闪过一抹绝望。
“臣冤枉啊!”
“是么……”
…
与此同时,远在千里之外的干隧(后世苏州),因为看到光幕中后世朝代的宏伟而召集四方蛮夷一起翻新装修自己新王宫的吴国第十八任君主‘去齐’也是哆哆嗦嗦的看着光幕中慢慢凝现的大字,脸色惨白。
“孤,灭,灭了楚国?”
“神迹害孤,神迹害孤啊!!”
…
【……吴国,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神秘诸侯国,相传,此国第一任国主乃上古周氏部落酋长,轩辕黄帝十七世孙‘姬亶’长子‘姬泰’。
那时候的华夏大地还处于商朝时期,周朝还没有建立,甚至创立周朝的周武王姬发还不知道在哪儿等投胎呢……】
周武王姬发:“……”
诸天帝王将相:“……”
…
【……当时,周氏还是一个部落,奉行的是部落酋长制,吴国太祖‘姬泰’因不得其父‘姬亶’的宠爱,便在一次外出狩猎时与当时同样不得宠的二弟‘姬仲雍’一起南逃。
并横跨荆楚,千里奔袭至当时还是光屁股野人满山跑的江苏,并用自身从商朝习得的农耕技术、社会理念、以及文明思维传授给当时盘踞在江苏一代,过着茹毛饮血生活的野人。
最终得到数千远古小部落的拥护,在江苏梅里建立勾吴古国,也就是我们现在所称的吴国。
后来,史书将这一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事件称之为‘太伯奔吴’,亦称‘泰伯奔吴’。
但由于当时的江东地带离中原太远,且多山多林,严重影响古吴人与中原各国的文化交流,导致古吴国的社会文明一直发展缓慢,等中原各国开始在周朝的衰落下逐鹿中原时,古吴国的国君还在跟一群半开化的野人玩泥巴。
直至一个人的出现,吴国这种半人半蛮的社会状态才得以改变,并与中原各国挂上了钩。
这个人,就是之前提到的那个叛楚归晋的降臣,芈巫。】
…
【……芈巫,屈氏,名巫,字子灵,一个弃楚降晋的贰臣,在公元前597年楚庄王讨伐存在于安徽宿州的‘萧国’时,其人因帮助楚庄王安抚军队有功而被楚庄王信任。
公元前589年,周定王十八年,楚庄王病逝,其子楚共王继位后,其人因在楚国政权内斗中失利,于同年伙同春秋后期著名的红颜祸水‘夏姬’以迎接其夫‘连尹襄老’尸体为名叛楚逃晋。
楚共王得知消息后暴怒,下令诛巫臣全家,巫臣因此记恨楚国,便在晋景公与楚共王在虫牢对峙时,暗中建议晋景公联吴伐楚。
当时的晋景公正因为左右秦、齐两国的掣肘对楚国恨而不得,听到他的建议后就给他派了三十辆战车,约两千晋国大军,让其率军去吴国行合纵连横之计。
而此时的吴国正处于半人半蛮的蜕变阶段,在见到其人率领的晋国大军,尤其是春秋独有的战车后,震惊下,便将其奉为统兵大将,让其教习吴国人排兵布阵之道。
公元前586年,周简王元年,吴国国君‘姬去齐’去世,其子‘姬乘’继任。
当时的吴国由于正巧处于芈臣率领晋国大军为吴国开疆拓土,提升国力的上升期。
所以其人在即位后不久,便在芈臣的怂恿下‘去君称王’,自号吴王,立国‘吴国’,以示坐断楚国东南,与楚国分庭抗礼之意。
但此时的吴王只是个有名无实的‘王’,还远远达不到楚王那等地步,就连中原地带稍强的‘齐、晋、秦’等诸侯国国君都不如。
真正让吴王这个‘王’名副其实的,是他的孙子‘姬光’。
姬光,别名公子光,又名阖闾,春秋时期吴国的第六位王,一个跟唐太宗李世民极其相似的枭雄。
而说起这个人,就不得不提一下吴国建国后与中原各国的另类之处。
这个诸侯国跟西陲之地的秦国一样,并不奉行中原各国的‘嫡长子制’。
而是采取了‘兄终弟及’制。
可能是出于对周围蛮夷之地的担忧,想要效仿秦国图强,也可能是多年与蛮夷混居,沾染了蛮夷部落制的习俗。
总之,吴国的继承制跟中原各国不同,它们秉承着跟秦国同样的理念,王位有能者居之。
然后,这个从概念上‘进取多过守成’的继承制度,就为姬光的上位创造了有利的先决条件。
当时,姬光的爷爷,也就是靠着‘芈臣’建国的第一任吴王‘姬乘’一共有四个儿子。
分别是吴顺王‘姬遏’、吴安王‘姬余祭’、吴度王‘姬夷昧’、幼子‘姬札’。
其中,按照‘姬乘’定下的兄终弟及制,其人四子中,除了幼子‘姬札’因为不喜欢王位而拒绝上任意外,其余三子分别轮流做了吴国的王。
但在到了‘姬光’这一代时,出现了变化。
由于当时的吴国已经不是半人半蛮的国家,经过其父辈几代人的政治改革,已经吸收了很多中原各国的治国理念与思维。
再加上当时的吴国因为芈臣带来的军阵理念,已经从一个不起眼的东南小国一跃成为坐霸东南的大国,甚至期间曾一度打得楚国迁都。
所以,在这种内在认知裂变,外在国家实力高速提升的客观条件下,一个情理之中的政治蜕变摆在了姬光面前。
其三叔‘吴度王姬夷昧’离世时,因为其四叔‘姬札’的推辞,便擅自跳过其祖父立下的兄终弟及制,将吴国王位按照当时中原流行的‘嫡长子制度’传给了他的亲儿子‘姬暸’手中。
然后,一个跟唐初李世民一样的政治环境出现在了当时正在带兵与楚国打仗的姬光身边。
出身皇家正统,却意外王权旁落,但偏偏又大军在手。
试问,如果把你们放在这种处境中,你们会怎么选?】
你们:“这还用问?抄家伙干他丫的啊!”
唐太宗李世民:“……”
诸天帝王将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