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6章

虽然量不大,但解决了燃眉之急。

接下来的一周,团队深入调研淮安饮食文化。

他们发现淮安人口味偏清淡,喜欢食材本味,与徐州的重口味截然不同。

“王总,我们的招牌菜恐怕要调整。”

李师傅尝遍当地美食后承认。

王建业点点头:“但也不能完全改变,失去我们的特色。”

就在他们讨论菜单调整时,危机突然降临。

酒店前台打来电话:“王先生,有几位自称是市场监管部门的人要找您。”

王建业心中一紧,但还是下楼见了这些人。

对方态度强硬,声称接到举报,要检查他们的营业执照。

“我们是来考察的,还没正式开业。”

王建业解释。

对方冷笑:“那就是非法经营了?跟我们走一趟吧。”

关键时刻,陈宇灵机一动:“我们是受淮安招商局邀请来考察的,这是邀请函。”

他迅速从包里拿出一份文件。

对方查看后,态度明显软化,悻悻离去。

回到房间,王建业才发现后背已经湿透。

他明白,这是周福海给他们的下马威。

“王总,要不我们放弃吧?”小张有些害怕。

王建业摇头:“越是打压,越说明hA市场有价值。”

经过充分准备,王氏饭店淮安分开业。

开业当天,门口冷冷清清,明显被人做了手脚——连外卖平台都搜不到他们的店铺。

“肯定是'淮扬楼'搞的鬼!”李师傅气得直跺脚。

王建业却异常冷静:“别急,我们有应对方案。”

他立即启动预备方案:派员工到周边小区发放优惠券;与本地生活类自媒体合作宣传;推出融合淮安口味的特色菜品.

渐渐地,顾客开始上门。

特别是他们改良版的“淮安风味地锅鸡”,既保留了王氏特色,又符合当地口味,大受欢迎。

一个月后,生意渐入佳境。

但某天早晨,周老板突然打来电话,声音惊慌:“王总,我的货车被拦了,今天的货送不过去!”

王建业当机立断:“李师傅,改用备用菜单。

小张,跟我去接货!”

他们驱车赶到现场,发现周老板的货车被几辆黑色轿车围住,一群混混模样的青年正在威胁他。

王建业二话不说,拿出手机开始录相:“我是徐州王氏饭店的王建业,正在记录这起恶性事件。”

混混们见状,骂骂咧咧地离开了,但临走前砸坏了货车的轮胎。

回店路上,周老板心有余悸:“王总,这样下去不是办法”

王建业拍拍他的肩膀:“再坚持一下,我已经联系了媒体朋友。”

第二天,一篇题为《淮安餐饮市场乱象:外地企业遭遇恶意竞争》的报道在当地媒体发表,引起轩然大波。

更关键的是,王建业通过关系将情况反映到了省餐饮协会。

一周后,省协会派人进驻淮安。

在确凿证据面前,“淮扬楼”不得不收敛行为。

而王氏饭店凭借过硬的菜品和服务,口碑越来越好,生意蒸蒸日上。

三个月后的晚上,王建业站在淮安分店的楼顶,望着城市的万家灯火。

李师傅走过来,递给他一杯茶:“王总,我们成功了。”

王建业接过茶杯,一口:“这只是开始。

接下来,我们要进军sQ市场。”

李师傅笑了:“还来?不怕再遇到'宿迁楼'?”

王建业也笑了:“怕什么?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王氏饭店的版图,绝不会止步于此。”

……

王建业站在二楼办公室的窗前,望着街道上匆匆而过的行人,注意到几乎每个人手里都拿着智能手机。

他的手指轻轻敲击着窗框,眉头微蹙,陷入沉思。

“王总,这是上个月的财务报表。”

财务主管刘明推门而入,将一份文件放在红木办公桌上,“堂食营业额比去年同期下降了8%,这已经是连续第三个月下滑了。”

王建业转过身,拿起报表仔细翻阅,指尖在那些下滑的数字上停留。

“互联网订餐平台的兴起正在改变人们的消费习惯。”

他抬起头,眼中闪烁着决断的光芒,“通知各部门主管,下午两点开会,我们有重要决策要宣布。”

会议室里,十几位主管已经就座,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茶香和轻微的纸张翻动声。

王建业站在投影幕布前,激光笔的光点在地图上移动。

“各位,时代在变,我们必须跟上。”

他的声音沉稳有力,“从今天开始,王氏饭店将全面向线上线下融合模式转型。”

话音刚落,会议室里立刻响起低声议论。

厨师长李师傅第一个站起来,他魁梧的身材几乎挡住了投影仪的光线。

“王总,咱们是开饭店的,搞那些花里胡哨的互联网玩意儿干啥?”他的声音洪亮,带着明显的不满,“客人来店里吃热乎的不好吗?”

王建业早就预料到李师傅的反应,他走到这位跟随自己二十年的老搭档身边,轻轻按着他的肩膀让他坐下。

“李师傅,你看看窗外。”

他指向窗外一个正在用手机扫码的年轻人,“现在的年轻人习惯用手机解决一切,包括吃饭。

如果我们不改变,就会被时代淘汰。”

市场部主管陈宇推了推眼镜,举手发言:“王总,我支持转型。

根据我们的调研,徐州外卖市场年增长率超过30%,而堂食业务几乎停滞不前。”

“可是外卖会影响菜品质量!”李师傅激动地拍着桌子,“咱们的招牌地锅鸡出锅三分钟内吃口感最佳,送外卖至少二十分钟,那还叫地锅鸡吗?”

会议室里的气氛顿时紧张起来。

王建业深吸一口气,环视众人:“李师傅说得对,菜品质量是我们的生命线。

但这不是不转型的理由,而是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

他转向年轻的it主管小张,“小张,你负责搭建我们的线上订餐平台,同时与'快送'、'美食到家'等本地外卖平台洽谈深度合作。”

小张迅速在笔记本上记录着,抬头时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王总,我们可以开发专属App,还能做会员积分系统!”

“别急,一步步来。”

王建业微笑着点头,然后看向李师傅,“李师傅,你的任务是组建一个研发小组,专门解决外卖包装和菜品保温问题。

我相信以你的厨艺智慧,一定能找到办法。”李师傅皱着眉头,但眼中的抗拒已经减弱了几分。

王建业知道,这位固执的老师傅虽然嘴上强硬,但只要是为了饭店好,最终都会全力以赴。

会议结束后,王建业独自留在空荡荡的会议室里。

夕阳的余晖透过百叶窗在地板上投下斑驳的影子。

他揉了揉太阳穴,心中既充满期待又隐隐担忧。

这次转型投入不小,如果失败……他摇摇头,将这个念头赶出脑海。

“必须成功。”

他低声对自己说,声音在安静的会议室里显得格外坚定。

接下来的日子里,王氏饭店开始了紧锣密鼓的转型准备。

小张带领的技术团队日夜赶工开发订餐系统,但一周后却遇到了瓶颈。

“王总,我们的服务器架构有问题。”

小张顶着两个黑眼圈汇报,“同时在线用户超过500人系统就会崩溃,而根据测算,高峰期可能会有2000人同时访问。”

王建业皱起眉头,手指在桌面上轻轻敲击。

突然,他想起大学同学张明现在是徐州知名的it企业家。

“安排车,我要去见个老朋友。”

他对助理说。

半小时后,王建业站在“明创科技”的前台。

这家位于徐州软件园的公司在夕阳下显得格外现代化,玻璃幕墙反射着金色的光芒。

他的老同学张明亲自出来迎接,两人二十年未见,却一见如故。

“老王!听说你的饭店做得很大啊!”张明热情地拍着他的肩膀。

“老张,这次是来求援的。”

王建业苦笑着说明来意。

在张明宽敞的办公室里,王建业详细解释了技术困境。

张明听完,拿起内线电话:“叫林工程师过来一下。”

几分钟后,一位三十出头的精瘦男子走了进来,戴着黑框眼镜,眼神锐利。

“林工,这是王氏饭店的王总,他们正在开发订餐平台……”张明简要介绍了情况。

林工程师听完,推了推眼镜:“问题出在数据库架构上。

传统的关系型数据库不适合高并发场景,应该改用nosQL方案配合缓存机制。”

他迅速在白板上画出了架构图。

王建业虽然听不懂技术细节,但他看到了解决方案的希望。

“林工,能否请你做我们的技术顾问?报酬不是问题。”

林工程师看向张明,后者笑着点头:“去吧,就当是帮老同学一个忙。”

就这样,技术难题迎刃而解。

回程的车上,王建业望着窗外闪过的城市灯火,心中一块大石落地。

但很快,他又想起李师傅那边的包装研发,眉头再次皱起。

第二天一早,王建业来到后厨的研发区。

李师傅和两名年轻厨师正围着一堆包装材料发愁,地上散落着各种失败的样品。

“还是不行!”李师傅气恼地将一个塑料盒摔在桌上,“这该死的盖子密封性是好,但蒸汽出不来,十分钟后地锅鸡就变水煮鸡了!”

王建业蹲下身,捡起一个被丢弃的样品仔细观察。

“李师傅,我们是不是可以从材料入手?找一种既能保温又透气的特殊材料?”

李师傅叹了口气:“王总,我们试了七八种材料了,都不理想。”

就在这时,年轻厨师小刘突然说:“我表哥在塑料厂工作,他们最近研发了一种新型食品级材料,据说有微孔结构……”

王建业眼前一亮:“马上联系他!”

三天后,一批新型包装材料送到了王氏饭店。

经过反复测试,这种材料完美解决了保温与透气的矛盾。

李师傅兴奋地像个孩子,亲自端着一盒刚“外卖”回来的地锅鸡跑到王建业办公室。

“王总,尝尝!出锅四十分钟了,口感还有八成!”他额头上的汗珠在阳光下闪闪发亮。

王建业夹起一块鸡肉放入口中,熟悉的香辣味道在舌尖绽放,肉质依然鲜嫩多汁。

他闭上眼睛,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李师傅,你又一次创造了奇迹。”

他睁开眼,真诚地说。

李师傅不好意思地搓着手:“是大家的功劳。

特别是小刘,要不是他……”

“每个人都有功劳。”

王建业打断他,“告诉团队,这个月奖金翻倍!”

线上平台开发与包装问题相继解决,王建业本以为转型之路会变得平坦,但他低估了改变人们工作习惯的难度。

智能点餐系统上线第一天,就遭到了老员工们的集体抵触。

“这破机器根本不好用!”资深服务员刘姨气呼呼地站在王建业面前,手里拿着点餐平板,“我按了三次'红烧狮子头',它都给我跳转到'清蒸鲈鱼'!”

王建业耐心地接过平板检查,发现是刘姨操作时手指碰到了屏幕边缘。

“刘姨,你看,要这样……”他示范着正确的操作方法。

刘姨却连连摇头:“我老了,学不会这些新玩意儿。

王总,还是让我用纸笔记单子吧,二十年都这么过来的……”

王建业看着这位从创业初期就跟随自己的老员工,心中一阵酸楚。

他知道刘姨不是故意抗拒,而是真的害怕改变。

他轻轻握住刘姨粗糙的双手:“刘姨,还记得二十年前我们刚开店时,你连计算器都不会用吗?”

刘姨愣了一下,眼中闪过一丝回忆的光芒:“那时候……确实……”

“但你后来成了店里最优秀的服务员。”

王建业微笑着鼓励,“这次也一样,我相信你一定能学会。

我亲自教你,好不好?”

刘姨的眼眶微微发红,终于点了点头。

接下来的三天,王建业每天抽出两小时,一对一地教刘姨使用智能系统。

从最基本的开机、登录,到复杂的套餐组合、特殊要求录入,他耐心地一遍遍示范。

其他老员工看到老板亲自教学,也纷纷加入学习行列。

周五的例会上,王建业宣布了一个惊喜:“为了庆祝刘姨成为智能点餐系统使用标兵,我们决定设立'数字先锋奖',每月评选一位技术掌握最好的员工,奖金1000元!”(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