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合院众禽谁来救救我第100章 这是不是有点太反常了
先不说他易中海“亲眼所见”的事,就说当初让他好好照顾聋老太太,可是街道办的马副主任专门交代给他的。
而且,因着他把聋老太太照顾的很好,每年评选优秀大院的时候,那个马副主任,都坚定的投了他们院一票。
所以,这易中海所在的四合院,才能蝉联这么多年的优秀大院。
虽然去年马副主任调走了,但也给易中海留下了关系。
要不然,易中海怎么可能有办法,在没有双方到场的情况下,就给贾东旭和秦淮茹办理了离婚手续。
“这事我知道了,你不要出去乱传,还有,你和我详细说说,外面到底是怎么说的?”易中海表情严肃的说道。
随后,一大妈便把他从外面听到的,详详细细的又复述了一遍。
易中海听完后,若有所思。
“这事儿既然已经传开了,我们就不能当做不知道。”
“首先,我们得找出是谁在散布这些谣言,最好是能找出最先说这话的人。”
“这样,你平时没事的时候就去外面打听一下,看能不能打听出什么……”
“好。”一大妈点点头,应下了这个差事。
易中海接着说道:“然后,我们得想办法为老老太太证明清白……”
“唉!真是人心不古啊!”
“现在竟然还有人会无中生有的污蔑老太太!”
听了易中海的话,一大妈也是在他身边不住的点头。
“是啊老易,咱们可一定得帮老太太洗清这莫须有的罪名。”
一大妈也是听易中海说过,他“亲眼所见”的事,所以对聋老太太的烈属身份,是笃定不疑。
她觉得聋老太太那么好的一个老太太,为啥还有人要害她?
“行了,你先去做饭,这事我先自个合计合计。”
“等我想明白了,咱俩再商量。”
“这事儿事关重大,咱们必须小心行事,不能轻举妄动。”
一大妈见易中海要独自思考,便点点头,去了厨房做饭了。
本来易中海是打算在屋里想来着,无奈屋子里有点小,不够他转圈圈的。
于是他便打开房门,去了院子里转圈圈。
易中海独自一人在院子里来回踱步,脑海中思绪万千。
就连路过的邻居和他打招呼,他也是很敷衍的“嗯,啊~”了事。
思来想去,易中海觉得,不管咋样,他必须想方设法的来证明老太太的清白,让这个谣言不能再继续的扩散下去。
要不然的话,三人成虎的道理他还是懂的。
虽然他笃定聋老太太的烈属身份没啥问题,毕竟是他“亲眼所见”,还有当初街道办的马副主任背书,这还能有假了?
但不怕一万,就怕万一。
万一要是聋老太太真有啥问题,那他易中海说不好就要被牵连了。
所以,这事儿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找聋老太太确认一下情况。
就像那些传言说的一样,为啥这么多年了,谁也没见过聋老太太拿出什么证明来。
他这回去找聋老太太,就是想让聋老太太拿出烈属的证明。
不管是那个挂的烈属牌牌,还是前些阵子“苏傻子”拿出的那个红本本。
只要能拿出一个来,这谣言不就不攻自破了嘛。
想到这里,易中海便大步往后院走去。
敲了敲门,易中海推门而入。
此时的聋老太太,正半躺在炕上打盹。
听到动静,见是易中海,还以为是易中海来给他送饭的。
但看易中海两手空空,还一副忧心忡忡的样子,聋老太太不由得有些疑惑。
“老太太,我有个事想问您一下。“易中海谨慎地开口。
“中海啊,有啥事你就问,我老太太知道的,一定和你说。”聋老太太倒是不疑有他,很是轻松的说道。
见状,易中海略微的组织了一下语言“是这样的老太太,现在外面有人在传,您是假冒的烈属,这事您知道吗?”
“啥薯?”
“烈属!”
“哦,红薯,今个是吃红薯吗?”
“不是红薯,是有人说您是假烈属!”
“啊,吃红薯行。”
对于聋老太太的“答非所问”,易中海有些心累。
不过,这事关他易中海自身的安危,他也管不了那么多了,便继续大声的在聋老太太的耳边说道:
“老太太……那
四合院众禽谁来救救我第100章 这是不是有点太反常了
您把那个烈属牌牌,还有证明的红本本,找出来给我看一下呗。”
“啥,你说啥,我听不见!”
“……烈属牌牌……红本本……”
“啊~你要啥本,粮本么,是要买粮吗?”聋老太太继续一副不明所以的答非所问。
面对聋老太太和他答非所问的拉扯,易中海是真的心累。
这聋老太太,该聋的时候不聋,不该聋的时候,啥也听不见。
这可如何是好!
其实这会儿,易中海的心里已经开始打鼓了。
这么多年相处下来,聋老太太是不是真的聋,大家伙差不多都知道。
你要说她聋吧,她是真的聋,经常听不到大家伙说话,这倒是真的,尤其是声音小了的时候。
但你要说她一点都听不到,这个就有点扯了。
不管是平时来给她送吃送喝时的对话,还是她出去骂人的时候,那耳朵不是挺好使的吗?
怎么这会儿一说到他烈属身份的事,她反倒什么都听不见了。
这是不是有点太反常了?
难道,这聋老太太的烈属身份真有问题?
但要是真有问题的话,那当初的事怎么说?
其实当年的时候,易中海也来找聋老太太问过,他儿子是不是烈士。
聋老太太那时也是笑而不语,装聋作哑的,既不反驳,也不承认。
要不是当初“亲眼所见”,那两名实打实的部队干部,说是聋老太太儿子的战友,加上后来马副主任的“暗示”,他也不会就这么笃定聋老太太烈属的身份。
可现在,面对着外面那铺天盖地的的谣言,这聋老太太为啥还无动于衷的“装聋”?
想不明白的易中海,最后只能在心里安慰自己。
“也许是聋老太太年岁大了,这听力下降的厉害,这会儿是真的听不见了。”
易中海能这么想,是他认为,当初那两名来看望的军官是真的。
那俩名军官是聋老太太儿子的战友,这也是真的。
那个当初要求他好好照顾聋老太太的街道办马副主任,可是真的不能再真了。
这么多真的加在一起,那这聋老太太的身份,难道还能是假的不成?
至于真烈属到底是啥样,有什么具体的待遇?
他易中海虽然是轧钢厂的八级工(厂八级),院里的一大爷(代的),他是真的不了解、不清楚。
所以,哪怕从聋老太太这里没得到他想要的最直接的证明,易中海也还是坚定的觉得,聋老太太是真的烈属。
只不过,没了那些有力的证明,那要如何给聋老太太证明清白呢?
要是何大清和许大茂他爹还在,倒是能一起证明。
毕竟当初他们也是亲历者之一,也都是“亲眼所见。”
可现在,一个跑到了保定那边,一个搬的老远,连他都不知道是哪里的地方。
再说了,这俩人其实他都不想见,他也不敢去找,毕竟他有些事做的,根本没法让人知道。
另外就是,要不是那个马副主任调走了,也是一个有力的人证。
但现在,哎!
再想办法吧!
见在聋老太太这里也得不到什么有用的信息了,易中海便和聋老太太打了声招呼,面色沉重的回了自己家。
等到易中海走后,聋老太太的脸色,顿时变得有些难看起来。
没想到,竟然还真有人拿烈属的事来找她的麻烦了。
不过,脸色不好看归不好看,但聋老太太也没过于的担心。
毕竟她从来也没亲口承认过自己是烈属,那都是别人以讹传讹,自己认为的,关她什么事儿?
再说了,她除了享受街道的低保户待遇,可没享受过烈属的待遇。
至于院子里那些人主动给予她的照顾,那都是他们自愿的。
而对于易中海打着她烈属的身份,在院子里“作威作福”的。
聋老太太表示:“我一个又聋又老,还老眼昏花,腿脚又不太方便的老太太,我哪知道啊!”
所以,聋老太太也只是略微的变了变脸,便不再想这个事情,继续打她的盹去了。
要不说这人老精、马老滑,兔子老了鹰难拿!
这老话还真是不假。
这聋老太太恐怕什么都知道,哪怕那什么外面的传言,估摸着她比易中海知道的都要早。
但人家一点都不慌。
恐怕当初,从享受院子里那些人的恭
四合院众禽谁来救救我第100章 这是不是有点太反常了
敬和“孝敬”的时候,她早就想好了该怎么应对了吧?
不过想想也是,就说聋老太太这个岁数,可是经过了封建王朝的更替,大清都没了,后面更是军阀混战,再之后的鬼子,到“国府”的旧社会。
就那么一个乱世之秋,她都能安然无恙的度过来,还能活的挺滋润的。
你要说她没点算计,没点手段,她是咋活下来的?
这边,易中海回了家,开始冥思苦想起来。
四合院的另一边,贾家。
“娘,我今个在我们厂里看到秦淮茹了。”
“谁?秦淮茹?她去你们厂干嘛?是去找你‘讹钱’吗?”贾张氏一张嘴,就是以己度人。
贾东旭没有回答贾张氏的话,而是说道:“娘,我想和秦淮茹复婚。”
“啥?”
一听贾东旭这么说,贾张氏立马就炸了,开始骂骂咧咧起来。
“东旭,像她这样不守妇道的小娼妇,你可不能要啊!”
“她都敢带着乡下那群野蛮人来打我们,你难道还不长记性……”
“娘,你听我说……”
贾东旭打断了贾张氏的絮絮叨叨,便和她说起了今天在轧钢厂的所见所闻。
“啥?”
“那个小娼妇竟然成了你们厂的正式工!”
“还一个月工资28块!”
“这,这怎么可能?”
对于贾东旭的话,贾张氏有些不敢置信。
“娘,这有啥不可能的,这事一大爷他们也都看见了。”
“我是这么想的,这秦淮茹现在也是正式工了,要是我和她复了婚,那咱们家可就是双职工家庭了。”
“到时候,就连棒梗也能立马就变成城市户口。”
“那咱们家,可就是有三个城市户口了,加上秦淮茹每个月挣的钱,咱们还不得天天吃香的、喝辣的!”
贾东旭前面的话,说的倒是不假。
按照当时的户口政策,如果结婚的男女,女方的户口是农村的,那生下来的孩子,暂时的户口也是农村的。
要等到孩子在城里中学毕业,或者长到16周岁,到街道办办理户口转移手续,才能转成城市户口。
而因为父亲是城市户口,只要俩人不离婚,也就不耽误孩子在城里上学。
所以不用担心孩子本身不是城市户口,就不让在城里上学的事。
当然了,要是母亲是城市户口,父亲是农村户口,那孩子一生下来,就有城市户口了。
而这样的事,基本上是不可能发生的。
就算有,那也是凤毛麟角的。
毕竟这年头,能在城里生活的城里人,谁愿意嫁给一个没定量的农村人。
而像秦淮茹这样的,原农村户口的人,进入了工厂,成了正式工后,可以去找厂里的人事科出具入职证明。
之后,拿着厂里的入职证明,就可以去街道办办理城市户口的落户转移了。
而随着秦淮茹的户口变更,棒梗也不用等到中学毕业,或者是16周岁了。
他立马也能变成城市户口,吃上定量了。
而这,也是当时为了控制城市外来人口,控制物资定量的无奈之举。
毕竟物资就那些,有定量的人多了,大家可分配的就会越来越少。
当然了,这一切的前提,是贾东旭和秦淮茹复婚成功,他们贾家成了双职工家庭。
因为按照政策,像是秦淮茹这样已经离婚,原先是农村户口,后来转变成城市户口的。
她原先所生的子女,依然遵照原来的政策执行。
她之后再婚所生的子女,享受随母亲户口的政策。
但要是秦淮茹再次嫁人,不管是和贾东旭复婚,还是嫁给一个有正式工身份的工人。
那么,按照相关政策中,关于照顾双职工家庭子女的若干规定,可以不受户口迁移制度的限制,直接将原本随秦淮茹农村户口的棒梗,变为吃定量的城里人。
毕竟人家父母俩人,都是为了国家建设而奋斗的工人阶级了,适当的照顾一下他们的子女,也是应该的。
这就跟后世的什么独生子女补贴,后来的二孩、三孩补贴,有大同小异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