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贴漆皮啥的,沈乐是真的不会。综合以前课堂上听到的知识,以及先查资料的结果,他也就搞明白了一点:
要先把漆皮软化,然后,再用特定的胶水往上贴。
至于用什么软化漆皮?
不同的专著和论文,给出了不同的答案。比如说,用蒸汽软化漆皮——
只提了这一句话,至于多少度的蒸汽?距离多少?软化时间多长?操作过程中要注意什么?
不好意思,一概没说。
另外一篇论文,说的是用丙三醇、乙醇、水,体积5:3:2体积混合,浸泡回软。
但是,这种回软剂的配方,适用的是南方高温高湿环境长期保存,脱落漆皮较厚、脆性较大的漆皮。
沈乐面前的柜子,长期保存于江浙地带,温度相对较低,漆皮也不算厚。这种回软剂,能不能用,效果好不好,天晓得。
沈乐特别无奈地努力想办法。一则,各种抱师兄、师姐大腿,求他们给意见,求他们给资料;
再则,自己设法练手……
幸好之前从山村里拖回来了一批旧家具、老木料。
沈乐翻来翻去,翻出了一把断腿的木头桌子,桌面上红漆斑驳,和他要修的柜子很有些相似。
沈乐打起精神,把丙三醇、乙醇、水按比例混合,尝试浸泡木头桌子上敲下来的漆皮。小伶一边给他打下手,一边嘀嘀咕咕,不停询问:
【丙三醇是什么呀?】
“哦,你把那边那瓶甘油拿来。——拿药用级的那瓶!不要拿我擦手那瓶!”
【好的。这是丙三醇,这是乙醇。】小伶啪嗒啪嗒,抱起一个瓶子运过来,再啪嗒啪嗒,抱起一个瓶子:
【对了,水呢?我看上面说,要用去离子水……去离子水怎么弄?】
哎哟,小木偶出息了,居然会看论文了。
虽然看论文的水平还有待商榷,但是,就按图索骥来说,已经顶得上一个纯文科出身的纯外行了。
不好,小木偶会看论文了,那岂不是意味着,她看视频、看淘宝,看得更加熟练了?
哪天用我的账号,给她自己刷刷买一大堆衣服怎么办?淘宝上的娃衣,贵起来几万块钱一件都有!
要想个法子了,比如,设置必须用指纹才能支付……
沈乐收回思绪,开始指导小木偶干活。看论文能知道很多事情,但是,没法了解某些内行才晓得的小诀窍。
去离子水,其实要用离子交换树脂啊、反渗膜什么的进行制备。但是,沈乐这边的使用,就大可不必如此。
“去,你把那瓶娃哈哈纯净水拿过来……拿没开封的那瓶啊!”
是的,答案就是,娃哈哈纯净水。
纯净水的等级,基本上是纯净水->蒸馏水->重蒸馏水->去离子水(三蒸去离子水)->超纯水。而娃哈哈饮用纯净水,它的级别,是超纯水……
实验室自己制备,手艺差点儿的,还赶不上娃哈哈纯呢!
小伶吭哧吭哧地抱来了纯净水。沈乐记录,配比,搅拌,实验:
“嗯……感觉不太顺手?换个配方再试试看?”
换一个配方,再换一个配方。一口气试了两天,一直到大漆、鱼鳔胶、各种颜料、各种工具材料到达,他才从第十七版配方里拔出脑袋来:
“呼……按照论文的说法,这破玩意儿要泡九天,才能达到最好的回软效果,等待时间长得可怕。算了,还是先把柜子结构修好吧……”
他熟练地在柜子顶板与柜身之间的裂缝两旁,各贴上一条美纹纸,仅仅露出裂缝。然后,用藤条蘸着加热好的鱼鳔胶,涂进裂缝当中:
“少一点……少一点……太少了,多加一点……不行,还得少一点……”
多了不行,容易溢出,渗透到其他区域,而且会影响胶水干燥;
少了也不行,少了起不到良好的加固作用。
速度快了不行,速度太快,容易涂不均匀;
速度慢了也不行,太慢了,鱼鳔胶凉了就冻上了,就得重新再煮一遍……
沈乐哪怕已经煮过好多次,这一次仍然干得汗流浃背,气都不敢喘大了。干着干着,旁边忽然响起一个细细的声音:
【你太慢了!要涂快一点!】
沈乐一扭头,墨斗不知道什么时候已经杀到,昂着铅坠,“盯”着他涂抹的裂缝看。沈乐瞬间哑然:
好吧,小墨斗的水平,是传承自它的主人,一个……也许是两个八
级工。
那两位虽然日常做的是模具,可身为木匠,十八般武艺,肯定样样俱全。什么刷漆啊,涂胶啊,这些活儿,没理由不会不精——
再说了,那个年代的人但凡有点手艺,谁还不给自己做套家具啥的?
老夫妻俩的全套家具,貌似,也是他们自己做的啊……
“那你来?”
他干脆地把藤条递了过去。铅坠升高,从他手里点了点藤条,抽回,再点了点藤条——
藤条一动不动,毫无反应。显然,这玩意儿没经过墨斗的气息长期浸润,它控制不了。
墨线恼怒地抽了一下,再抽了一下,嗖的一声飞回隔壁。很快,上面卷着一根藤条快速飞回,一头扎进鱼鳔胶里。
飕飕飕飕,飕飕飕飕。几下轻盈流利的动作,涂胶工作,宣告完毕。
墨线飞走,送回藤条。然后,嗖的又飞了回来,在沈乐面前盘旋扭动,绕成一团。甚至,还绕出了一个鄙视的手势……
沈乐目瞪口呆。
郑墨你学坏了!
你居然会这种手势了!
我把你单独留在宅子里这段时间,你到底干什么了?
谁教你的?
还是你偷偷去看了不该看的电视了?!
然而沈乐并没有时间追究这些事儿。趁着鱼鳔胶还没干,他赶紧在柜子面板两侧,各垫上一块布,保护好柜子本体。
布上面,再各放一块不厚不薄的木板,用来承受压力。
木板外侧,才是木工夹的金属夹具部分,两头夹住,开始旋紧螺丝:
“吱嘎……吱嘎……”
沈乐侧耳听着那轻微的吱嘎声,一下一下,慢慢拧动螺丝。不能一下一下拧到位,要慢慢拧,力量才不会用得太大,不会伤到柜身;
拧动过程中,要仔细听木头移动的声音,帮助确定柜子顶板,是否位移回了正确的位置……
【还差一点!继续,继续!】
墨斗叫道。一边叫,一边扬起铅坠,在柜子边上一转、一折,重新垂下。
沈乐就看见柜子边上,极短极短的一段横着的墨线,随着他每一下拧动螺丝,慢慢缩短……
很好,小墨斗,会帮忙干活了!
有你多角度观察、帮着测量,我拧螺丝的时候,就不会拧过头,伤到柜子了!
但是,那也不是你没事儿就嘲讽我,对我做奇怪手势的理由,对吧?
无论如何,在小墨斗的帮忙下,沈乐给柜子的裂缝、位移部分都上了胶,夹上了木工夹,宣告主体结构修复初步完成。
接下来,就是漫长的等待:
鱼鳔胶干透需要的时间,远比化学木工胶要长。化学木工胶,一般24小时就完全干透了,鱼鳔胶呢?
同样温度、同样湿度,72小时走起!
“所以怎么能怪鱼鳔胶被化学胶淘汰啊……用起来没人家方便,干起来比人家慢,还比人家贵。里外里一算,成本和工作效率,差出去四五倍!”
除了他们这些文物修复工作者,以及一些爱好者,比如喜欢自己在家里用古法做张弓啥的……
鱼鳔胶的使用者,基本上已经绝迹了。
沈乐叹着气拍了拍手。他还想接着修,手机猛然震响起来。墨斗卷起手机,送到他面前,小木偶跳上去帮他划开屏幕——
喂喂你们什么时候连我的解锁密码都记住了!
再这样下去,你们是不是要伪造我的指纹,自己下单买东西了?
沈乐来不及质问他们,微信通话已经被接通。屏幕上顾玉林语气焦急,一边问,一边已经往他背后看:
“沈先生,您现在在哪儿?”
“在家里啊?”沈乐反射性地扭头,想要让墨斗和木偶安静下来,装成正常器物的样子。
扭头到一半,才想起对面这位,是特殊事务部门的成员——那没事了,随意吧:
“怎么了?”
“是这样的,玩偶柜的前主人,那位老太太,今天走失了。你这里有线索吗?”
“线索?”
沈乐茫然。那位是你们的前辈,你们对她的情况更了解,我能有什么线索?
不过他更关心走失这件事。毕竟也是一位老人家,而且是一位患病的老人家,年高体弱。
新闻上,经常有患阿尔茨海默症的老人,一口气步行十几个小时,走出去几十公里的事情。找到得晚了,谁知道会不会出事。
他摇了摇头,皱眉反问
:
“走失了?什么时候走失的?还没找到吗?能找的地方都找过了吗?”
“今天大清早走失的。她孙子和她同住,中午回来,就发现老太太不见了。”顾玉林神色黯然:
“查监控发现她去了家里的老房子,很快又从老房子离开。接下来一段路,正好没有监控,后来就丢失了目标……你有线索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