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了么,听说了么?今儿个这朝堂上闹翻了呀!”
洛阳的街巷,消息灵通的百姓们交头接耳的讨论起今日早朝的绯闻。本文搜:晋江文学城 免费阅读
所有人都没想到,在这大喜狂欢的日子刚过去的时候,朝堂之上竟然就有人趁着大将军例行性缺席朝议的时候掀起了暴论,争论起皇长子的姓氏问题。
“子随父姓,天经地义,大将军订立婚约时陛下尚为公主,且婚约并未言及入赘之事,依我看啊,那皇子自然就该姓苏。”
一位老者捋着胡须,在那里摇头晃脑。
“胡说八道!”旁边一个书生模样的年轻人立刻反驳:“陛下乃先帝血脉,这刘氏江山的皇子自然还得是姓刘,否则岂不是乱了祖宗规矩,皇家的颜面何存?”
“祖宗规矩?如今世道都变了,大将军权势滔天,又平定北方立下不世之功,陛下都对其言听计从,这皇子姓苏又有何不可?”老者提高了音量,脸上满是不服气。
“哼,说来说去,还不是因为大将军手握重兵,你们就满脑子都是慕强之心。”年轻人不甘示弱,脸涨得通红说,“若真让皇子姓苏,这天下到底是姓刘还是姓苏?往后这皇位又该传给谁?难不成要改朝换代吗?”
“改朝换代又怎么了?”又一壮汉插嘴说,“大将军平定四方,功高盖世,打下了大半的天下,那是响当当的汉子,难道还要让孩子跟妇人之姓?”
“你,你们怎么这么不识好歹?!”书生气结。
“什么叫不识好歹?咱们这叫知恩图报!”老者紧接着说,“你们可别忘了,要不是大将军撵走了董卓,咱们京师的百姓怕是有不知道多少人都要死在路上。大将军的话,老夫我是绝对支持!”
“谬论!谬论!”
“这真是倒反天罡!”
坊间争吵愈演愈烈,一如朝堂争论的缩影。
那皇宫大殿上的气氛,一点都不比坊间温和。
诸位世家公卿,为了国本之事在朝堂上争得脸红脖子粗。
以光禄大夫卫明,中书侍郎贾诩等人为首的少壮派们是历数大将军苏曜的功勋,言说大功未赏,又再剥夺冠姓权,这岂不是寒了功臣之心?况且陛下与大将军早有婚约,皇子随父姓乃天经地义!
而太常刘虞,侍中荀彧还有尚书令朱儁,御史大夫王允等人则是据理力争。
他们引经据典,强调汉室正统,尤其是宗庙祭祀和传承一事,坚称皇子必须姓刘,否则祖宗法度尽失,大汉数百年基业将蒙羞受辱。
双方各执一词,互不相让,朝堂之上吵得沸反盈天。
“皇子若不姓刘,宗庙祭祀何以延续?此动摇国本之举,万万不可!”
太常寺卿刘虞须发皆张,手中笏板重重地拍在地上,宛如一个骄傲的斗士。
他放弃一切来到洛阳,就为了保祖宗基业、汉家宗庙,若让苏曜鸠占鹊巢,他有何面目去见列祖列宗?
面对刘虞的激烈反对,卫明冷笑一声:“刘太常此言差矣!若无大将军力挽狂澜,这汉室宗庙怕是早被董贼一把火烧了。如今大将军功高盖世,皇子随父姓有何不可?“
贾诩也跟着附和:“卫大夫所言极是。陛下与大将军情深意笃,皇子姓苏,既能彰显皇家对功臣的倚重,又能稳固朝堂局势。况且,皇子即便姓苏,也依旧是陛下亲子,将来若继承大统,同样会尊汉室宗庙,何来动摇国本之说?”
朱儁冷哼一声,目光如炬,直视卫明与贾诩:“两位大人,莫要巧言令色。祖宗成法不可废,皇子姓刘,关乎大汉正统,这是天下臣民的共同认知。若贸然更改,必然引发天下大乱,到时民心不稳,四方诸侯又岂会坐视不理?”
“是啊。”荀彧也跟着说,“我等并非不知大将军之功,然国之根本,不可轻动。若只是因为功高便可使天家改姓,那恐使后世无数野心家竞相效仿,以致国将不国。”
“诸位说得没错。”
御史大夫王允也站了出来,表明态度:
“如今袁术叛乱尚未平复,天下战乱仍旧不休,此时更改皇子姓氏,恐令四方诸侯以为我汉室内部不稳,进而生起觊觎之心。一旦引得各方势力蠢蠢欲动,战火重燃,百姓又将深陷水火,这难道就是诸位想要的吗?”
朝堂上的争论愈发激烈,双方僵持不下,整个大殿仿佛被一股无形的紧张气氛所笼罩。
万年女帝端坐龙椅,手指不自觉地绞紧了衣袖,目光频频向殿门外望去。
她搞不懂,怎么之前还好好的,突然就闹了大的风波?
难道这是大将军的意思吗?
“大将军来了吗?他怎么说?”
就在下面争吵不休的时候,万年悄悄小声问身边的女官。
“任内官已经去了,想来大将军一会儿就到。”
说苏曜,苏曜就到。
就在朝堂上剑拔弩张之际,殿外突然传来一阵整齐的脚步声。侍卫高声唱道:“大将军到——“
霎时间,满朝文武噤若寒蝉。只见苏曜一身戎装未卸,腰间佩剑随着步伐轻叩甲胄,发出清脆的金属声响。他龙行虎步走入大殿,目光如电扫过众臣,最后停在御阶之下,抱拳行礼:“臣苏曜,参见陛下。“
万年女帝不自觉地挺直了腰背,声音里带着几分急切:“大将军免礼。今日朝议......“
“臣已知晓。“
苏曜直起身,转身面对众臣,声音逐渐冰冷:
“让我看看今天这是谁在这无事生非,拿皇子的姓氏来做文章?难道你们就没点正事可干了吗?”
苏曜的声音并不高亢,却如寒冰刺入骨髓,让殿中空气为之凝固。方才还争得面红耳赤的大臣们此刻纷纷低头,不敢与之对视。
“本将军今日倒要问问——“苏曜缓步走向最先发难的侍御史,“张御史,你们监督冀州新置郡县的官吏名单可拟好了?并州屯田的进度如何报告可呈上来了?“
那侍御史顿时汗如雨下,扑通跪地:“下官、下官......“
“还有尚书令。“苏曜目光转向朱儁,“本将军出征前安排你们负责落实的漕运改革一事,现在进展如何,做的怎样了?拿出来让我看看。“
朱儁一时语塞,他转头看向自家下属,那官员顿时面如土色,噗通跪地,连连叩首,小声说着忘带了云云。
苏曜也不理他们,只是兀自冷笑一声,突然提高音量:“这一个个正事不干,倒有闲心管起皇家私事来了?好大的胆子啊!“
苏曜的声音越来越大,到最后一句几乎如惊雷炸响,有几位年迈的大臣听得耳朵嗡嗡,险些站立不稳。
万年女帝见状,连忙轻咳一声:“大将军息怒。诸位爱卿也是为国本考虑......“
“陛下明鉴。“
苏曜转身拱手,语气稍缓:
“臣非是要干涉朝议,只是如今北方初定,百废待兴,南边还有袁术刘表等叛逆未平,这些大臣不思为国分忧,反倒在此等小事上纠缠不休,实在令臣心寒。“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噤若寒蝉的群臣:“至于皇子姓氏——臣以为,此事根本无需讨论。“
“什么?!”
“大将军这是何意???”
一阵惊呼后,殿内顿时落针可闻,所有人都屏住呼吸。
尤其是刚刚被打压的那些保皇党们,那是一个个攥紧拳头,身子微微发抖。
只见苏曜看了眼万年,然后嘴角微扬,环视四周,笑说:
“本将军荡四方扰攘,一心只为开天下太平,岂会在意姓氏之争,以孩子的姓氏彰显自己的功绩?汝等未免太看不起我了吧。”
“皇子当与皇帝同姓,此乃天经地义之事,无需再议,今后谁再敢以此挑拨天家关系,休怪本将军不讲情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