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翊钧直言预测彗星和如今的天象异变,令人十分震惊。
一时之间,哪怕朝中的诸位大臣,都没有发觉到其中的关键。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则是荀子名言,被宋明理学斥为异端,不受待见。
“先是王安石这个大奸臣,接着又是离经叛道的荀子,陛下再这样下去,恐怕会走上歧途啊……”
“荀子讲究人性本恶,与孟子大相径庭。败坏儒家礼法,乃是旁门左道。不行,我们得劝谏陛下,重新回到正途!”
秉持理学之道的臣子心中满是担忧,不过信奉心学的臣子们,对此并不在意,反而隐隐有些高兴。
“荀子讲求‘心生而有知’,与阳明公相近,可见当今陛下,并非理学门徒,心胸开阔,合该我心学再度盛兴了。”
徐阶信奉阳明心学,挤掉严嵩成为首辅后,曾经多次在京讲学,大肆宣传心学。
在他下台后,六部虽然还有几个大官同样信奉心学,只是与徐阶的心学有异,无人愿意出头宣讲。
而接任的首辅高拱、张居正都不算心学门人,导致心学在朝中上升的势头,一下被阻断,只在民间蓬勃发展。
剩下的中层京官,如同久旱求甘霖一样,希望能有新的领路人,将心学发扬光大。
“不急不急,先等等看。如果天上这一颗客星的变化,诚如陛下所言,保持亮度到明年二三月份,自然万事大吉,否则陛下一旦说错话,上天还是不能妄以揣测,还是理学的天下……”
朝会散后,张居正留下请求与朱翊钧私下对谈。
朱翊钧知道他想问什么,耐心等待。
“臣斗胆请问,陛下是如何得知彗星出没,天象异变的?”
张居正十分担心,小皇帝的预言失败,威信扫地。
虽然这样对他更为有利,可以用首辅的身份继续摄政掌国。然而经过几个月的相处,张居正知道,如今的小皇帝与他志同道合,都希望大明能够革除旧弊,重获新生。
朱翊钧每日读书、理政的认真劲头,他都看在眼里。
他希望朱翊钧能够顺势成为理想中的圣主明君,自然不愿他在这么小的年纪,就遭受失败的打击。
“臣担心,有妖人胡说八道,欺骗了陛下。”
就像蓝道行,陶仲文等人欺骗万寿帝君,寻求炼丹长生一样,年轻的小皇帝经验不足,很有可能也被人愚弄了。
尤其是联想到宫中失火后,朱翊钧下令要对宫内建筑进行改造这件事情,张居正心里更加担忧。
“先生多虑了,哪有妖人胆敢随意预测天象?如果是胡说的,几个月就能被拆穿。
彗星,以及这一次客星预测,朕都是在翻看史书的时候,自己发现的。关于客星,早在《汉书》中有所提及。汉中平二年、宋景德三年……
每一次出现客星,都是在短短数日内快速达到极致亮度,随后保持数月,慢慢暗下去。”
“可是,史书浩如烟海,别人都没有从相关的天文志中发现,陛下又是如何发现的?”
“这大概就是天赋吧……就像是先生与朝中诸卿,都是科举出来的国家英才,诗词歌赋、提笔文章,都是顺手拈来。而朕在行文论句上,并不精通。
有人善车、有人善舟。
而朕在读书的时候,喜欢总结归纳,探寻各事物互相之间的异同、联系。大胆猜测,认真求证。所以才能针对天象,有所预言。
钦天监能够推算历法、确定每一次日食、月食出现的时间,都是这个道理。”
朱翊钧早有准备,他又从一旁的桌案中翻出一本书,笑道:“除了钦天监,大部分人都限于禁令,不得研究天象。但是这条禁令,却禁不到宗室。
郑王之子朱载堉,在前些年进献了这本《圣寿万年历》,汇聚他之前对天象的研究。书中就有关于日食推测的学问,先生有空的时候,不妨读一读。
在朕看来,不管天上的星星,还是地上的车马、纸笔上的数算文章,军阵用的火药弓弩,都蕴藏学问,都可以格物而致知。
就像朱子所说‘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
张居正听得震惊,原来小皇帝将天象视为凡物,所以才敢这样毫无顾忌的研究。虽然皇帝自称天子,但是像这样大胆的,极其少见。
或许是因为当今陛下,还是孩童,先天灵性没有完全散去?
找到了可以理解的理由,张居正心里终于安定下来。
“说
起来,朕能够发现一部分天象变化的规律,还是先生的功劳。
先生教朕《大学》,讲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推究事物的原理,进而推得更多知识。朕正在向上古贤者学习,践行这条圣人之道。”
张居正汗颜道:“老臣不敢居功。”
他虽然教过这些大道理,但是在天象方面,限于时代认知,不比普通人强多少。
这种犯忌讳的研究,不是一般人敢触碰的。
张居正终于忍住不住,向朱翊钧问道:“关于异象,臣之前曾遇到过一次,不知陛下能否解惑?”
“先生请说。”
“臣在嘉靖时,曾在雨天遇到过一团流火漂浮在空中,如同大球颜色泛绿,其后有些许小火点紧紧跟随,慢腾腾的进入臣家宅中,坠落水缸里,消失不见。
此事臣家中有数人看见,觉得惊异。臣曾就此事询问多人,都不知道其中的来由……”
朱翊钧沉默片刻,这不就是球形闪电!
可惜张居正的这个疑惑,在后世都没有完善的理论解释。
朱翊钧没有答案,但是他给出了寻找答案的办法。
“朕听说过,此物在民间俗称滚地雷,朕觉得,也可以叫做球形闪电。目前史册记载不多,暂时还格不出其中的道理。先生不妨让人将相关的记录都搜集起来,逐步研究,终有成功解读的那天。”
……
“陛下才多大年纪,就敢谈论天上的星宿?”
“我看你小子想吃警备司的牢饭了!陛下是老天爷的儿子,比那些星官还要高上一等,说两句怎么了?”
“上个月荷花案,朝中谁都没发现冤情,偏偏陛下看出来了,可见当今这位的圣明!”
这一次的朝会,涉及对天上的星星的预测,内容十分劲爆,很快就传遍京城。从勋贵到底层百姓,每个人都意见不一。有人质疑有人相信,京师内外,互相争论不休。
“都别吵了,每天晚上盯着点天上那颗星星,等过几个月,就知道陛下说的对不对了。”
好事者们开始夜观天象,研究星空。
因为禁令的缘故,懂得相关知识的很少。
钦天监的门槛都快被人踏烂了,每一个钦天监出身的大小官吏,都收到了无数请帖,请教观天学问。
此时还没有望远镜,只能在晚上用肉眼观测。但是已经出现了浑仪,可以借此确定星星在天空中的相对位置。
不管有用没用,犯不犯忌讳,都有人花费重金买下。一时间洛阳纸贵,让制造仪器的匠人们心里乐开花。
违背禁令者甚众,哪怕都察院的御史,也管不过来。
朱翊钧乐见其成,对此不闻不问,他甚至打算等明年二三月份,自己的预测成功后,将这一禁令彻底取消。
大洋航海需要天文知识,指导航向。
如果这方面积累不足,没办法和欧洲的船队在大海上争锋。
天文观测是枯燥的,尤其是这颗超新星,短时间内根本看不出什么变化。许多人凑热闹看了几天,就不耐烦的放弃,等待几个月后的结果。
天气越来越冷,哪怕一开始还在坚持观测的,也在天降大雪后,逐渐放弃。
朝堂上小皇帝和群臣都很有默契的不再谈及此事,也让这件事情的热度,逐渐降了下来。
对于京师的一些老百姓来说,客星的预测,要几个月后才能出结果。但是现在京中就有一起大事,将会改变他们的命运!
荷花案之后,朱翊钧就下达过令,要将北京全城清理一番,将内城进行旧城改造拆迁。
经过一个多月的商讨、争斗、拖延,六部终于定下了大致规划,决定好了扩建方略。
正阳门以北,大明门两侧,就是诸多署衙的所在地,地理位置最为重要,乃是大明的中枢。
其中太常寺,会同南馆、上林苑监等部门,相对没那么重要,全部搬走。为户部、吏部等重要部门,腾出空地,原址扩建。
限于财政,说是原址扩建,其实只是换个招牌,还使用原来的屋子院子。
鸿胪寺、钦天监等部门被迫搬走,觉得不受重视,很是不满。
而兵部、工部使用别人的二手房,心里同样别扭。
只有三法司的官吏最为开心。
刑部、大理寺,都察院这三家机构,从迁都北京起,就远离中枢,独在宣武门西侧的阜财坊里办公。因此,偶有京官用这件事情嘲笑三法司。
这下好了,又有一批京官,同病相
怜,能嘲笑他们人,顿时少了一大半。
大略规划好,具体谁负责执行?
为此,朝中再度争论起来。
直到朱翊钧点了一个名字——海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