岸边鹿伴 作品

第16章 说话管用就是权力

如今李时珍的名声已经流传甚广,万密斋与他齐名。

在民间,有着“李时珍的药,万密斋的方”的说法。

两人都是名传后世的圣手,名声极好,朱翊钧天然对他们抱有几分信任。

至于太医院中的其他御医,他连名字都没有印象,信任度极其有限。

朱翊钧清楚,现在的自己是小孩子的身体,抵抗力差,非常容易生病。

隆庆当初在裕王府里,还给自己生了两个哥哥,都是早夭,皇位才轮到自己。

高拱、海瑞,也都曾经生过儿子,都是幼年早夭,没能长大。

这个时代,医疗条件有限,无论皇家还是平民,贫穷还是富有,都是一样的。一个不好,就算是普通的感冒发烧,都有可能烧坏了脑袋,甚至因此丧命!

为了自己的小命着想,得多加小心。

李贵妃叹了口气,才道:“你这孩子,也不多想想,娘平日为了照顾你,多加小心,何曾让你磕了碰了过。要是庸医,怎么敢让他们给你诊治。”

朱翊钧点点头,表示认可。

说起来,李贵妃在保护自己子女这方面,很了不得。

隆庆生了四子七女,前几个和她人所生的子女全都早夭。

反倒是和李贵妃生的二子三女,全都健康长大,活到了成年。

在这个时代,堪称奇迹!

她的意见,朱翊钧自然要听取。

“不过李时珍、万密斋,这几人名声在京师也有流传。你既有此心,就下诏叫他们来京,多几个名医也是好的。

不过,太医院中一样有名医,不要因噎废食,忽略了旧人。比如那徐春甫,支秉中,这几人的医术就很高明。自从请到他们之后,你和你的弟弟妹妹们,得了病,都没有出大事的。这种回春圣手,还是值得信任的。”

“娘说的有道理,这几人或许值得信任,但是其他人呢?

儿子有个初步的想法,就是太医院之人,从上到下,通通进行一番考核,考核他们是否称职。

优异者升,合格者留任,两者皆有奖赏。

滥竽充数者罢免废黜,还要追究相关责任,以欺君罔上论罪!而且,这一次的考核,不许有人借口生病,因故逃避考核,否则一样按罪论处。”

李贵妃思索一番,没察觉有什么错漏,便同意了此事。

说做就做,李贵妃当即派人传唤太医院院使徐伟。

清代时太医在乾清宫有御药房,轮值上班,以备随时传唤,十分方便。而在明代,御药房由专门的提督太监负责。

平日无事,太医们在东华门处轮值,轻易不会来到内廷。

又过了一阵子,院使徐伟和御医徐春甫才来到乾清宫。

徐伟见到朱翊钧两人,当即拜倒,高呼万岁,言辞恭谨之极。

比起徐伟,徐春甫要慢上半拍。

朱翊钧仔细观察俩人,这个掌管太医院的老头,只能看到他随着脑袋摇晃的乌纱帽,看不到他的表情。而徐春甫,下意识的和自己对视了一眼,似乎是意识到不妥,方才慌忙低头。

徐伟此人,在嘉靖晚期时就是太医,隆庆五年时成为太医院院使。

就像高拱一样,李贵妃并不喜欢他,因为徐伟过去为了讨好隆庆,维持自己的院使地位,一样给隆庆进献过虎狼药。

因为嘉靖时的一个旧事,朱翊钧也不喜欢他。

有一次嘉靖躺在榻上小睡,龙袍的下摆垂到地上,前去诊治的徐伟见到这种场景,也能大拍马屁,嘉靖因此大喜,还写了一个手诏:伟顷呼地上,具见忠爱。地上人也,地下鬼也。

在朱翊钧的刻板印象中,技术工种里的大牛,都是靠自己无可挑剔的技术、成果成名,而不是拍马屁。

如此通晓世理人情的医生,医术十分值得怀疑。

像是李时珍,看不上嘉靖修道炼丹,受不了当时的宫廷环境,在太医院待了几年后,辞职回乡,游历中国,编撰《本草纲目》去了。

如今徐伟担任的是太医院院使,这一职位本就更倾向于行政工作,管理其他御医,和皇帝沟通拍马屁,至于本身医术好坏,反倒不是那么重要了。

徐伟历经三朝,医术不好说,察言观色的水平倒是一等一的。

他见李贵妃和小皇帝态度十分冷淡,变得更加恭谨,不敢有一丝逾矩。

如今还是先帝丧期,作为多年医生,徐伟知道这时候自己最容易成为受气包,一个字说不好,可能都会挨廷杖,甚至掉脑袋。

朱翊钧见徐伟、徐春甫俩个人的姓氏相同,便出于好奇,询问此事。

徐伟擦擦额头冷汗,更加恭谨的回答,原来只是碰巧,两人虽然都是医生,但没有亲缘关系,更不敢在太医院中搞什么家族传承吾辈责。

朱翊钧点头表示知道了,太医们作为官身,在朝廷都有档案,这种事情无需撒谎,也不可能撒谎。

说过闲话,朱翊钧将自己有意考核太医院的想法告知给了两人。

徐伟没有犹豫,立刻应了下来。他还当即表示,太医院共十名御医,哪怕有一人通不过考核,他甘愿同罪!

徐伟这么坚定的表态,反倒让朱翊钧有所动摇,说不定在发生了弘治之事后,后续几个皇帝有所警觉,太医院真的有所变化。

徐伟详细解释道:“娘娘、皇上,容臣相禀。嘉靖旧时,太医院多有沉疴,然则隆庆元年,先帝命方士王金等人下狱论死,前太医院院使世恩,御医文彬等人都已论罪伏法。

我皇明初时,御医规数只有四人,后来或有增减,直到先帝在隆庆五年,立下十人之数,以此为定规。

这短短几年,太医院已经两次大动,哪里还有人敢滥竽充数……”

听到徐伟的解释,朱翊钧心中轻松了一点。

太医院中没有庸医当然最好,不过这一次的考核依然要进行。

“李时珍、万密斋这等名医,朕从民间召入京后,一样要考验一番他们的医术。你既然说太医院中没有庸医,如果考核通过,就全员嘉奖。如果考核中有一人不过……朕定要拿你论处!”

徐伟连声应是。

徐春甫此时进言道:“皇上,臣在京中,创有一医会,北直隶的诸多大夫,皆同参加,定时聚会,畅谈医术,叙述疑难杂症,触类旁通,偶有启发,这医会名为一体堂宅仁医会。会中有几人医术不下于臣,臣斗胆推举,让他们也参加考核,如果通过后,皇上觉得合适,也可列为御医……”

“说的好,唯才是举!只要通过考核,哪怕不当御医,朕也有赏。”

朱翊钧想了想又补充道,“不拘于北直隶,全国其他地方的,也可以推举名医,通过考核后,推举人也有一份奖赏。朕再给名医发个牌子,皇家认证!将来甚至可以每过几年,齐聚京师,互相交流学问、顽疾、药草,提升医术!”

说着说着,将本来只属于太医院的考核,发展成了国内名医齐聚的盛会!

商议一阵后,最后确定下来,太医院的十名在编御医,在五天内,先进行药方药理、药性识别等方面的简单考核,保证十人都合格。

之后,再择时开展名医齐聚的盛会。

因为李时珍他们都在民间,他为了撰写《本草纲目》,在全国各处收集药物标本和各地药方,行踪不定。说不准什么时候才能到京,要是一直等李时珍进京,可能要等到万历元年了。

说罢此事,太医院两人告退。

朱翊钧觉得心中又一块石头落地,不由得松了口气。

隆庆的寿数太短,又没有受伤,是明确的因病而死。

不管是真的药石无医,还是御医们水平不过关,朱翊钧都有着充足的借口怀疑太医院,借此做出调整。

谁要是反对,谁就是心里有鬼,和隆庆之死撇不开关系。

朱翊钧这些天提出来的意见,都尽量寻找了充足的理由,站在大义的角度,甚至是道德制高点的层面上,尽可能提升自己意见的通过概率。

对于太医院的处理就是如此,这一次,只是单纯的考核其人员是否可靠。

他不会一上来就大刀阔斧,将后世知道的一些粗浅医学知识的通通拿出来。

以朱翊钧这个年纪,如果单纯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提出什么过于离经叛道的想法,比如想要些吃喝玩具,只会被当成是小孩子胡闹,不被重视。

就算是皇帝,想要亲政掌权,也得再等许多年。

所以朱翊钧现在根本不会考虑找个地方进行科学研究,搞搞发明小实验。比如让人去弄霉菌,研究青霉素。

在外人看来,这和木匠活没什么区别。

这类不务正业,不像是皇帝应该做的事,要做,而且朱翊钧也能想出充分的理由来证明自己,做这些事情是在为国为民。

但是在成果出现之前,质疑声必然会连绵不断,影响自己的权威。

所以要等自己的地位权力稳固之后,才能开始尝试。

反过来,只要他每一次说出的话,都是站得住脚,无可辩驳,顺利执行下

去。

长久以往,自然能够得到众人信任,拥有影响力,真正掌握权力。

朱翊钧如今慢慢有了一层理解,无关身份地位,说话管用有人听,就是权力。

回到书房,朱翊钧拿起《春秋》读了一阵,再度放下,转而拿起笔,在墨上蘸了蘸,开始慢慢书写。

片刻后,他将两张纸交给孙海。

“万岁爷,这是什么?”孙海接过纸张困惑道。

司礼监有内书房,由翰林教导其中的太监读书认字,学习道理。

但是有资格进内书房的,寥寥无几,每一个都是太监中的精英。

孙海过去只是东宫内侍,主要负责陪当时还是太子朱翊钧玩耍,自然是大字不认识几个的文盲。

“两封朕的亲笔信,一封给李时珍,一封给万密斋。朕听说有才学之人,都有傲骨,想必朕如此姿态,礼贤下士,他们就不会拒绝了。”

孙海嘟囔道:“万岁爷这也太抬举他们了,不过是两个大夫,一封诏书,谁敢不来?他们哪配的上万岁爷的金贵笔墨。”

朱翊钧笑道:“你这蠢材,什么道理都不懂。朕有心招揽天下贤才,不管士农工商,只要为国有利,于朕有用,区区笔墨,朕有何吝惜。”

刘备曾三顾茅庐,诚心邀请孔明出山,传为佳话。

他作为皇帝,没必要做这么低的姿态。只要做出贤下士的意思,自然能够得到世人赞扬,得到好名声。

除此之外,朱翊钧对这些为了中国做出过重要贡献的名人,心中存有几分敬意,不想用皇权直接强压。

“你这就去把朕的信送到司礼监,和旨意一起发过去。”

孙海应下,转身就要离开,忽然被朱翊钧叫住。

在他的记忆中,孙海和客用作为万历皇帝的内侍太监,蛊惑皇帝贪玩喝酒,差点砍了别人,惹出大祸。

李太后为此勃然大怒,让万历罚跪,写罪己诏,还说出了要废掉他,改立潞王的气话。

算起来,这种太监,和王振一样,都不是好东西,自己应该把他给除掉。

但毕竟是现在还没有发生的事情,朱翊钧不想用这种未来罪,惩罚现在的人。

“你有空时要多读书,去吧。”

朱翊钧决定再观察一下,如果孙海不堪重用,便打发他去别处。

内阁,张居正抖了抖手中的纸,看着上面的文章,露出一丝疲惫的笑容。

这一篇本来应该很简单的诏令,几经删改,一个字一个字的推敲,写的比青词还要慎重。

毕竟是第一次为小皇帝做刀笔吏,张居正希望做的更完美一些。

吕调阳接到消息,知道自己即将入阁,只等正式的调令。于是在同左右侍郎简单交接了礼部的工作后,先行来到内阁。

“叔大,早就过了时辰,怎么还没吃饭?内阁工作竟然如此繁重,看来我该回部里,继续当我的大宗伯。”

他看着张居正桌案旁,摆放着一份饭菜,便开了个玩笑。

————

感谢唯我是纯阳书友投的月票,多谢书友们投的推荐票。新人新书,支持都记在心里,谢谢大家。

评论有看,错字应改尽改。剧情才刚展开,很多东西会在后面写到,还请放心。

最后求一下收藏票票追读,给大作者一票人家毫不在意,给萌新一票,久久不忘,码字动力倍增,性价比超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