岸边鹿伴 作品

第28章 孤儿军

“大司空,陛下是怎么说的?”

朱衡回到工部,翁大立依然没走,他急的就像热锅上的蚂蚁一样,坐立不安。向宫里打探消息的代价不低,他舍不得一直用。

“你急什么。”

朱衡冷着脸,训斥道。

刚被小皇帝批评一顿,此刻他的心情十分糟糕,懒得理会翁大立,挥手便要赶人。

“陛下说了,我是工部尚书,目前要用心在先帝陵寝……你现在反正是刑部侍郎,你也一样,回去专心刑部事,别想着运河、漕运的事情了。”

翁大立脸色一白,知道这边路子走不通,便不再多言,行礼后匆匆离开,打算想办法切割自救。

斥退朱衡后,朱翊钧兴致缺缺,无心继续读书。

他想塑造一个圣君明主的形象,就像海瑞一样,有极高的名望,就没有多少人敢于公开反对。

所以在面对这些年纪远大于自己,处事经验更是远超自己的官员时,不能任性,随意动用皇权打压。

名声是一层盔甲,能够保护他,也在约束他。

朱翊钧希望将自己的名声,用在未来改革时,如今不得不慎重行事。

经过思考后,朱翊钧觉得最好的办法,就是站在比这些官员更高的“道德制高点”上。

将大义作为旗帜,指挥众臣,让他们无法出于私心,公开反对。

朱衡这种臣子,最适合“欺之以方”。

他看看天色,起身离殿。

过桥越过内金水河,转眼便来到慈庆宫。

每次从文华殿回到乾清宫,必然要经过这里。

远远的看到宫门口,他身形一转,走了进去。

“母后午安。”

见到陈太后,朱翊钧行了一礼。

陈皇后如今晋升为太后,但日子过的和平日没什么区别。

她看到朱翊钧前来探望,心中欢喜,知道如今的小男孩不再像太子时那样好吃贪玩,便拿让人拿出几摞书册。

“知道你现在更爱读书,本宫让人去宫外搜罗了一批新刻的书,有些是经史,有些是小说话本,不知哪些合你胃口,你若无事,便在这里读吧。”

“多谢母后!”

朱翊钧眼睛一亮,当即坐下,一本一本翻看。

就像上学时候爱看网文解压一样,他翻阅这些市面闲书,同样能缓解学习经书、阅览奏章的枯燥。

陈太后让人将果盘零食放在一旁,以备朱翊钧食用,她慈爱的看着朱翊钧,静静享受这宁静时光。

没有孩子,陈太后便将所有的母爱都寄托在朱翊钧的身上。

朱翊钧先挑小说话本看,可惜大部分如今的小说,质量都很一般。或许是要进宫给皇帝太后阅读的缘故,经过太监申鹤,没有一本涉及银词艳曲,不够刺激。

《西游记》和《封神演义》怎么还没人写出来?

朱翊钧在心中喃喃。

如今市面上已经出现了许多涉及西游和封神的神魔改编故事。

朱翊钧前些天让人搜寻西游相关的书籍,看看《西游记》是否出版,可惜没能找到。

《永乐大典》中倒是收录了一版西游故事,其中魏征斩泾河龙王的段落,和后世大致相同。不过有的版本缺少了猪八戒等重要角色,和后世经典百回本,毫无相似之处。

目前最流行的版本是《西游记平话》,齐天大圣不是被佛祖压在五指山下,而是被二郎神擒获,压入花果山的石缝里,后来被唐僧救出。

剩下的黑熊精、黄风怪等精英怪大多都有出场,除了少数情节,基本走向已经十分接近他记忆中的《西游记》。

他翻读这类作品时,只当自己在读“西游”的同人作,虽然这些所谓的同人,比后世经典出现的更早。

阅读神魔小说,只是出自兴趣。

当朱翊钧在阅读一些涉及世情的“现实主义”小说时,就会更加专注。

类似后世通过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研究近代法国,研究《金瓶梅》《三言两拍》,探寻明代的风土人情。

朱翊钧作为皇帝不可能随意出宫实地考察,只能依靠官员奏折,锦衣卫东厂们呈交的报告来了解民间情形。

仅仅是这样,他仍嫌不满足。

看当代的小说话本,也是一种了解渠道。

任何文学作品都是基于现实创作的,反推就能获得一部分信息。

当然,这只是朱翊钧给自己看闲书的借口,主要还是放松精神。

读了一阵子,与陈太后说说闲话,朱翊钧揉揉眼睛,含笑道:“母后,这些书不错,皇儿先歇歇眼睛,明日再读。”

离开慈庆宫前,他留了个借口,和陈太后拉拢感情。

虽然李贵妃已经晋升为李太后,平日处置后宫中事,无需再向陈太后商议。但是陈太后在名义上,依然可以制衡李太后,不容小觑。

关键时刻,或许这份感情,就能用的上。

回到乾清宫,太监孙海捧过来一段绳子。

“万岁爷,今日还跳白索吗?”

刚说完,他愣了一下,忙给自己一嘴巴:“奴婢该死,万岁爷都说了这叫跳绳,奴婢还没记住。”

“无妨,”朱翊钧没有在意,摆手道,“等朕回宫见过母后,再更衣跳绳。”

经过一个月的努力减肥,朱翊钧如今身材已经轻减许多。

之前他担心身体太胖,给膝盖带来过大的压力,一直没有重度锻炼。几天前他作出决定,要加大训练量。

开始每天早晚跳绳,锻炼身体。

跳绳这东西,至少在唐宋时就广泛流行了,只是被大部分人被视为儿童的玩耍游戏,或者在过年正月时,作为一种民俗活动。

小孩子们一起跳长绳或花绳,玩耍取乐,很少有人将这个当成是锻炼身体的手段。

朱翊钧用跳绳来锻炼身体,提高心肺功能,并不引人注目。

就连一向反对他练武的李太后都没当回事,兴致来了,还陪他一起跳了一会。

只是李太后刚跳几十下,就喊着累,回宫休息了。

孙海这些年轻的小太监们,想的没有朱翊钧深远,能陪着小皇帝跳绳玩耍,就觉得很开心了。

“皇儿,今日下午都读了什么书,学着处理了哪些政事?”

回到乾清宫,不出朱翊钧所料,李太后一见面就立刻问起学业。

“娘亲……”

想了想,朱翊钧没有提及废漕开海的想法,他换了个话题,脸色变得有些暗淡。

“几日前,大学士高仪没能撑过去,已经差中书舍人沈文为他造坟,让吏部准备具体赐謚,还赐银百两……

与此同时,勋贵中还有宁阳侯陈大纪,德平伯李铭,武进伯朱承勋……或年老体衰,或疾病缠身,皆卒于近期。”

李太后皱眉,不高兴道:“说这些不吉利的做什么。”

“儿子的意思是,如今这些勋贵中,许多人已经年迈,新的一代正在成长起来,将来他们中会有人就任都督府,有人前往九边,掌握兵权,为国家出生入死……

所以我想,拣选勋贵中年龄相仿的孩子,每旬见上两三次,一起活动玩耍,联络感情,安抚勋贵。

儿子记得,世庙爷爷童年时,有时常一起玩耍的好友陆炳,后来他当上了锦衣卫指挥使。等世庙爷爷遭遇火灾时,还被陆炳救过性命。”

因为李太后反对他练武,所以朱翊钧没有直说。

他打算循序渐进,在李太后发作的边缘反复试探。

反正自己现在年纪还小,锻炼身体是一个长期过程,不能急于一时。

提起陆炳这个例子,李太后有所意动。

见状,朱翊钧发挥演技,苦着脸道:“儿子如今身边,一个相仿的同龄人都没有。就算年纪最小的孙海,都比儿子大好几岁。

儿不敢说缺少玩伴寂寞,只是希望将来能多几个可用、敢用的人。现在他们都还小,正方便了解心性、天资,为将来做准备。”

“可是勋贵家就这么多人,即便算上嫡脉庶支,恐怕也没有多少孩子,恰好和你年龄相仿。”

李贵妃心中犹豫,因为朱翊钧如今才十岁,还只是个孩子。

年纪太小的,还不懂事,看不出什么,不能招。

年纪过大的……这个年纪的孩子身子长得快,大一岁可能就比朱翊钧高一头,会明显影响皇帝的威严,也不能招。

区间只能大致选在九岁到十一岁这个区间。

年龄、身形、健康程度、是否明白事理……许多因素都要衡量,这范围就大大缩小了。

虽然大明的勋贵数量不少,开国、靖难延续至今的公侯伯足足几十家,但是能够通过这么多层筛选的孩子,说不定凑不够一掌之数。

李太后说出疑虑后,朱翊钧没有着急,想出了一个解决办法。

“儿子已经考虑过了,可以先从勋贵之中筛选一次,让他们觉得皇家最为重视他们。

如果实在没有可用的,儿子觉得,应该

从全国各地锦衣卫、卫所将士、甚至是为国战死的烈士孩子中挑选。

有些将士为国牺牲,母亲同样不在,小孩沦为孤儿。不妨就在京中设立一所养育院,养育这些孩子,将来教他们读书习武,褒奖这些将士的忠诚。

如此一来,这些陪朕长大的孩子们,其忠诚可以信任。而其他的将士,不用担心子嗣,作战时自然会更加卖命。”

朱翊钧的主意就是,效仿汉武帝,建立一支全新的羽林孤儿军。

战争或其他情况产生的孤儿,由皇帝抚养,等这些人长大成年后,便是一股可以为己所用的强大力量。

明初洪武时,为了应对鳏寡孤独,就下诏在全国各县建立养济院、漏泽园,给孤儿一个可以存活的地方。

但是实际上的效果……

不能说没有,财政充裕时,还可以维持。

但是像现在国库都不足用时,在这方面的投入必然会大幅减少。

流落在外的老人没人在意,任其自生自灭,可是孤儿却是会被坏人盯上。

用“采生折割”的残忍手法,将原本健康的孩子,变成缺胳膊断腿的残疾小孩,控制他们,让他们乞讨、当小偷等不法手段赚钱。

朱翊钧知道强令各地在这方面加强财政投入,并不现实,不如自己将他们收养在京城附近,给一条活路,算是一个小小的善举。

从小养育这些孤儿,长大后为国卖命,合情合理。

而且大明的核心问题,就是军队、卫所、土地。

卫所屯田,将领吃空饷还算是好的,将士兵视为佃农,侵占土地。

只要不管,这些卫所的将领就是与国同休,和勋贵没什么区别。平日应对外敌时,为了保住自己的身家,也会卖命杀敌。

但是一旦革新触及到这种深水区,难保不会他们不会为了自身利益,发生兵变。

以防万一,朱翊钧要在掌握现有军队的同时,打造几支全新的军队。

将来谁敢兵变,立刻弹压!

羽林孤儿军,只是尝试之一。

这种长远规划,现在就开始做,一点不早。

目前他不方便直接暴露目的,以找同伴为借口,让李太后更容易接受。

除此之外,他还有几套不同的计划,基于不同于现在的利益结构,建立新式军队。

只是现在还不是拿出来的时候。

李太后没有想到这一层,她只是觉得抚养孤儿,是积德行善的好事,佛祖菩萨都会高兴。

又思索了一阵,李太后觉得这个计划可行,没有其他问题。

关于在勋贵中挑选适龄子弟,陪同皇帝的事情,可以即刻去办。让太监宣旨,告知两京勋贵,让他们自行上报,皇家再行筛选。

但是全国卫所招募同龄孩子,甚至养育孤儿的计划,过于庞大。

她一时拿不定主意,便决定让朱翊钧等明日上殿的时候,将这个主意告知张居正,让张先生查缺补漏。

第二天,朱翊钧在文华殿召见张居正,告知了此事。

张居正谨慎回道:“此事事关重大,臣需要回去,同兵部细细参详。”

朱翊钧没有着急,决定给他们一些时间。

随后,他找到了巡按御史李良臣弹劾广西总兵俞大猷的奏疏,若有所思道:

“孤儿之事,涉及全国,确实需要慎重考虑。

事涉将兵,朕由此想到了胡宗宪等人。他们为国带兵作战,却遭受冤屈。虽然已经平反,但是还没有完全恢复名誉,先生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