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道学与心学的争端,都能向上追溯到南宋时的鹅湖之会。
当时朱熹与陆九渊都是成名已久的大儒,因为学术分歧各执己见,书信争吵不休,谁也说服不了谁。最后在江西信州的鹅湖寺见面,讨论激烈,唇枪舌剑,又打了个平分秋色不欢而散。
只能搁置争议,期待后人的智慧。
虽然后来朱熹的理学成为正统显学,可是陆九渊的心学同样延续了下来,直到王阳明进一步完善,发扬光大,重新对理学展开攻势。
“真理越辩论越明!”
朱翊钧用这句话来抛砖引玉,开启经筵。
担当知经筵事的张居正开口道:“本次经筵所议,乃是王阳明入祀孔庙一事,莫要旁论它题。”
在他的主持下,支持王阳明入祀的讲官先行发言。
魏时亮作为排头兵,率先走了出来,行礼讲道:“国朝以崇德报功,垂世立教。选取大贤入祀孔庙,可以彰显德教。
两宋入祀孔庙者,接近十人。本朝二百余年,所出名臣贤士不比两宋少,可是至今只有薛瑄一人入祀,没人慎重对待。
隆庆初年,大儒薛瑄入祀孔庙。薛公讲学圣学,继承程朱之理学,又在气理上创立别说,兴北方之学,王公更在其上。
王公平定赣南山贼,剿灭宁王叛乱,平息两广暴乱……此为立功。
于《大学》格物一道上有所新悟,传授知行合一。从《孟子》中领悟致良知之道……著《拔本塞源》,开示人心,此为立言。
在贵州、赣南、浙江,王公重振陆公心学,倡明道术,默赞化理,未易言述。在圣学一道上,另辟蹊径,大兴南方之学……创制垂法,博施济众,此为立德。
立德、立功、立言,此为三不朽,薛公稍显不足,而王公三者俱全。
正所谓学以致良知为本,独观性命之原,教以勤讲习为功,善发圣贤之旨。
故而臣等请大儒王阳明同样入祀。”
魏时亮的意思很简单,薛瑄已经被抬进孔庙了,王阳明比薛瑄还要厉害,当然也要进去,这也是大部分心学门徒的共识。
反对王阳明的御史石槚立刻出列,讲道:
“陛下,王阳明立功不假,然而心学乃是伪学,蛊惑人心。王门一党不过是标新立异,自以为高明。非难朱子格物致知之论,又作《朱熹晚年定论》一书,宣称朱子晚年,转向心学,号召门徒诽谤妄议,乃是歪理邪说。故而世庙下诏停其世袭,恤典。
隆庆初年,先帝怜悯后人情形,才赠与新建侯,恢复世袭伯爵。是为酬其功,并非赞同其学说。隆庆二年,当时有奏请王阳明与薛瑄,陈献章同从祀孔庙,先帝独允许薛瑄,可见一斑。”
王阳明死后被废爵位,与他不赞同嘉靖的大礼议有关,此事涉及皇家,没人敢详细追究,只能放在一边。
至于恢复爵位,按照世爵定典,论功有六项,分别是开国、靖难、擒反、平番、御胡、征蛮。其中的擒反、平番、征蛮,都是不可抹除的功绩,理学门人虽然不赞同其学说,但是这种功绩,无法视而不见。
正好,隆庆恢复爵位,却没给他和薛瑄一样的待遇,表明了先帝的态度。
功劳无法否定,但是其学问,可以不认!
子不改父谓之孝,朱翊钧作为先帝之子,很明显不应该违背隆庆的想法。
不过朱翊钧这半年的诸多举措,已经让众人知晓,小皇帝对先帝的尊重有,但不多。
邹德涵出列驳斥道:“从弘治、正德年间,已有多人奏请薛公入庙,因有人反对,未能入祀。幸而有赖先帝知其贤,力排众议。如今王公之事,恰如当年薛公,有赖于陛下的英明独断,方可成行。
天下之议,岂有万众皆同,无一人反对者?
孔圣有言,一乡皆称原人……此为乡愿,德之贼也。
王公非乡愿,自然有人反对,还望陛下明察。”
理学门人立刻觉察出不对,邹德涵的意思是,有人反对,反而证明了王阳明不是“乡愿”这种伪君子?
熟悉邹德涵的工部官员心中暗骂,他一个区区工部进士,竟然也有机会在陛下以及朝堂诸公面前,空谈妄论!
邹德涵是隆庆五年的进士,因为成绩一般,没有通过馆选成为庶吉士,也没有正式官职,目前只是在工部挂职锻炼。如果做的好,以后有空缺的位置,才能轮到他调任。
比他更低一档的,就是等待多年都不一定能够轮到官职的举人。
对比数千万大明百姓来说,邹德涵已经是人上人了,可是在卧虎藏龙的京师,完全不够看。
没想到他报名参与了这次经筵的宣讲,幸运被小皇帝看中,成为讲官。同属工部,列席旁听的同僚们,因此心生不满。
奈
何经筵场合庄重,只能在心里不断暗骂发泄。
邹德涵知道自己身份不够,往日连朝会都没有资格参加,这是他给小皇帝留下深刻印象的唯一机会,所以在讲述王阳明的时候,不忘给朱翊钧拍拍马屁,希望他能够更加独断,别考虑反对者的意见。
“陛下除旧弊,开新政,正人心。如今天下人心不正,若能让王公入祀,乃是圣学盛举,亦可彰显陛下英明。”
“陛下不能轻信他人,王阳明之说,乃是异端。
朱子讲“格物致知”,格物就是穷尽事物之理,致知就是推致其知以至其极。
陛下往日读书躬读圣学,正是践行此道。
而陆王心学认为心即是理,格物就是正心,主张‘发明本心’,一心明、万法通,道理自然能够理解,不必过多读书。只需尊德性,养心神,与陛下相悖!”
朱翊钧笑了,理学心学相争,结果终究是由皇帝裁决,两派都不由自主的吹捧自己了。
不过这确实是一个关键问题,理学心学之争,“格物”是一个重点。
涉及到治学的态度,世界观的阐述。
与这二人不完全相同,朱翊钧对此,还有一番新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