岸边鹿伴 作品

第106章 讲武堂开幕

十月,徽州府的土地丈量,还在进行中。而北方的大部分地方,同样已经结束了收获,开始种植蔬菜,或是越冬的小麦……

“大唐天宝十四年,安史之乱爆发。

两年后安禄山被其子安庆绪杀,

复两年后安庆绪被部将史思明杀,

再两年后史思明被其子史朝义与部将杀,

又两年后,史朝义兵败自缢……”

京北一个小屋内,周柏忍不住打了个哆嗦。

书中的记述极其简略,可是周柏仅仅只是阅读这一小段文字,都能感受到其中的杀伐可怕。接连四任贼军首领都死在了最信任、最亲密的人手里,相互之间哪里还能获得信任?

这样的军队,怎么能打胜仗?

“哇!”

就在周柏静默思考的时候,肩膀忽然被人轻拍一下,吓得他差点扔掉手中书。

回头一看,才发现是同寝的同学楚安平。

楚安平笑嘻嘻道:“大才子,大早上的就不要用功读书啦。今儿个讲武堂开学,陛下都会亲临!”

“我早就洗漱好了,”周柏摇头。“再说今天是十月初一,上午有大朝会,下午陛下才会过来,我们中午的时候,还要收拾一下。”

“好吧,原来就我起的晚。哦,还有两个懒猪。”

楚安平环顾一圈,发现同屋的两个同学还沉浸在睡梦中,他吐吐舌头,开始照着前两天训教官指导的样式,将被子叠成豆腐块。过了一阵,响亮的起床号声才从屋外传来……

经过大半年的筹备,朱翊钧规划的第一所军校——陆军讲武堂,终于有了雏形。

大明各地的军烈遗孤,按照他之前的旨意,被送来了京师。年龄实在太小的,于养济院中进行集中抚养。有些还有寡母的,则分配京师的工作,方便照顾。

年龄在九、十岁或者更大一些的孩童,都成为了讲武堂潜在生员。

考虑到这是第一期,各方面还还不够成熟,需要试验,朱翊钧没有让所有遗孤都进入讲武堂,而是进行了初步的筛选。

这半年多的军校筹备阶段,也是孩子们被筛选的阶段。

让人教授他们最基础的读书识字、礼仪举止,即便不能通过筛选进入讲武堂,同样有机会在几年后进入京营,协助他掌握军队。

身体、智力、性情……各方面都通过了初级考核的一百名遗孤孩童,就这样成为了讲武堂的第一期学生。

半年多的筹办,动静自然不小,而且这种事情,朱翊钧没有瞒着旁人。一些勋贵看出来了苗头,知道小皇帝对过去的两京武学不甚满意,决定另起炉灶,便上疏请求将自家子弟也安排进去。

对于这些勋贵家族,朱翊钧暂时还要安抚。

凡是九岁以上,十五岁之下的勋贵子弟,他来者不拒,通通收下,让第一期生员一下子扩张到了一百五十多人。

不过朱翊钧早就在心里盘算好了,讲武堂不能像两京武学一样,成为权贵子弟混日子镀金的地方。即便是勋贵的子弟,如果因为长时间的养尊处优,承受不住接下来的严格训练,就会遭受退学的处分。

这一点,他绝对不会退让,不能让无能的贵族子弟,污染了他未来的嫡系。

若是能够吃得下苦,愿意接受安排前往前线为国效力,他也不会戴上有色眼镜去故意打压勋贵。

虽然有心革新勋贵这一群体,但总要挑出一些家族,给与保护、擢升,作为他们支持自己的奖赏。

周柏、楚安平等孩童都是九边遗孤出身,年纪虽小,但是因为孤儿的关系,早早就心智成熟,只不过还有一些没有完全脱掉的稚气。

陛下赐予读书识字、出人头地的机会,自然不肯放过。

讲武堂的历史教科书才下发没几天,周柏就已经看了大半,已经从盘古开天读到了盛唐。像他这样努力用功的,不在少数。

虽然小皇帝下午才会亲临讲武堂,主持开学仪式。不过这一上午孩童们可没有闲着,他们通过北安门进入皇城,来到了西苑西北处的内校场——

小皇帝还不到随意出宫的年纪,朱翊钧倒是想出去逛逛,然而皇帝一旦出宫,免不得要洒扫净街道、兴师动众。

即便朱翊钧不在乎排场,可以轻简诸多礼仪,也要保证沿途的安全,所以为了不过于扰民,朱翊钧决定让这帮孩子进来。

皇城内校场,本来就是皇帝用来检阅军队,进行演练的地方。

讲武堂的位置虽然不在这里,可是开学仪式能够在皇城里举办,反而更显尊崇。

一些勋贵子弟已经来过西苑、甚至还看过豹房中的稀奇动物,得到过小皇帝的亲自接待。一路走来,神态轻松,有些人感觉就像是回到了自己家一样。

不过遗孤孩童可

就没有这种待遇了,第一次进入皇城的他们,忍不住好奇的东张西望,即便被训教官训斥后,也会斜眼偷瞄,观察一路走来的一草一木。

楚安平四处打量,小声嘀咕道:“这个高杆是什么东西,看上去怎么有点像高粱?就是又粗又高,没见过这样的高粱啊……”

“噤声,到这里还不老实。”

楚安平挨了队友方耀一肘子,顿时闭嘴不言。

这个年龄段的遗孤,早就开始自谋生路,之前不是帮人放牧、就是协助做一些农事,难免会对从没见过的植物心生好奇。

“没想到陛下在这里还种了不少玉米没有采摘,之前我们府里得到赏赐后,我吃了一整根,可香了!”

英国公家的张维贤炫耀道,引来附近小伙伴们羡慕的眼神。

玉米虽然今年才在京师开始种植,不过一些来过西苑的勋贵子弟,已经见过了这种作物。而且在九月第一批玉米成熟以后,被小皇帝当做新鲜东西,分发赏赐给了京师的文武大臣,并且传授了玉米各种吃法。

因为第一次移植到京师,经验不足,所以结出来的玉米棒子并不多。而且大多良莠不齐,没有经过现代化的科学培育,现在的玉米棒子个头不大,果粒也不够饱满,许多棒子上都只长出来了稀稀拉拉的一些小粒。

即便如此,这也是他们过去从未见过的新鲜宝贝!

作为御赐之物,逼格十足。

第一批成型的玉米数量稀少,即便是英国公这种顶级勋贵家庭,才得到了两根。地位稍低的京官,只能得到没几个颗粒的棒子,没有可下嘴的余地。

但是像小皇帝之前传授的那样,将其磨成面,他们又舍不得。于是很多御赐玉米被供奉在京官自家的厅堂里,直到变得干瘪,都没有变成食物。

至于像小皇帝说的那样,用水清煮后直接开啃,这般奢侈的吃法,全国都只有朱翊钧一个人享受到了。

两宫太后倒是不缺玉米,不过考虑为了仪态,都没有选择这种不够文雅的吃法。

在场的很多勋贵子弟,只是看到家里被赏赐了,自己却没有口福。

不过他们并不知道,一切都是张维贤在自吹自擂。

他只是因为有幸被挑中,每月都有机会陪同小皇帝共玩西苑,所以才分到了一些玉米粒尝尝鲜。同样陪伴朱翊钧的成国公家朱应梅、原昌平侯家杨佐杨佑等人,都十分安静,即便有幸吃过玉米,也没有多嘴,在这里与同伴们炫耀。

“原来这个是叫做玉米吗?”

周柏隐隐听到了不远处勋贵子弟们的讨论,默默记住了这个名字。

等到了内校场,一众孩童重新列队,准备接受小皇帝的检阅。即便是勋贵子弟,在这个时候也老实了下来,变得安静。

因为张维贤眼睛锐利,已经发现了自家长辈。

陆军讲武堂的第一次开学仪式,自然不会只有小皇帝出席。

经过这大半年的筹办,很多勋贵都意识到了,这一所新式军校,看上去不像是小皇帝在胡闹玩耍。即便是家族中没有年龄合适的子弟,一些勋贵依然列席在位,打算看看情况。

代表武将的五府勋贵之外,还有礼部、兵部的一些文臣,他们在结束了大朝会后,已经来到这里,主持秩序。

一天要安排两场典礼,这让礼部的一部分官员十分兴奋。

虽然累了一些,但是礼部平时十分清闲,没有什么能用得上的地方。

如今借着典礼的机会,在皇帝面前露露脸,或许就是未来的晋升之阶。

钟楼、鼓楼的声音响起,日头过了正中,在内阁首辅张居正、吕调阳入座后,朱翊钧终于乘坐着御辇来到了内校场。

今天十月初一,对于此时的官员们来说,并不特殊,按照往日的礼仪,在大朝会上不出错即可。

即便是民间的百姓,最多记着一个“寒衣节”,因为天气开始转凉,九月份开始缝制过冬的衣服,今天开始正式多穿秋衣御寒。

可是对于朱翊钧来说,却是有着非同一般,无法与外人明说的意义。所以他在半个多月前筹备好了军校相关的一切事务后,决定将这一日定为讲武堂的开学日。

上午的大朝会不可避免,开学典礼只能挪到下午。

走下御辇,又走上高台,小皇帝准备发表讲话——这所新式的军校,与过去太学、武学、国子监,都截然不同。正好这些小孩子的脑子都没有被固化,适合他将全新的理念灌输进去,协助他将来更好的革新天下。

朱翊钧的身前,摆着几个铁皮制作的原始版喇叭扩音器,许多人都没有见过。

皇帝当众演讲,而不是下旨让太监宣讲,在此时同样算是一件新鲜事。

能够突破传统阻力达成此事,全因为以前从来没有过“军校开

学典礼”这种事,一切相关礼仪,都是朱翊钧提出大致意见,礼部负责完善的。

礼部文官和武官们的观点自然不同,他们并不在意这所新式军校“陆军讲武堂”,到底会不会取代两京武学,成为未来大明武备的根基。

他们在乎的是,相关礼制,会不会与过去的相违背。

既然从没有过先例,自然可以任由小皇帝发挥,只要不逾矩就行,免得因为这点小事,再次搞出“大礼议”,众人面子上都过不去。

“你等可知,今日是什么日子?”

朱翊钧没指望他们回答,解释道:“汉武定《太初历》之前,上古先秦以十月为岁首,古人眼中,今天才是新年的第一天。

“还有这种事?”

不止孩童,许多文官武臣,也都愣了一下,少数沉浸史学的,才含笑点头,为小皇帝的历史积累感到欣喜。

朱翊钧当然不会对他们说,在后世,今天是一个伟大国家的诞生之日。

用上古的理由,足够忽悠一众大小文盲了。

毕竟是皇帝亲自开口,玉音放送。

即便有心讨论上古历法与现在区别的,也不得不安耐住性子,闭上嘴耐心聆听。

“《左传》有言,国之大事,在戎与祀。

先人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让我汉人延绵至今。

两宋武备不靖,终得灭国下场。前元虽得一统,毕竟残虐,民不聊生。直到太祖皇帝驱逐胡虏,建我皇明,方恢复中华。如今北方残元部落、女直人年年进犯不停,于朕有威逼京郊之辱,于尔等有杀父之仇。

朕开讲武堂,为的便是重振皇明武备,保家卫国,重定天下之太平。九边将士,人人安康,不再有妻离子散之苦……”

一开始朱翊钧说的文绉绉的,许多小孩子没有听懂,只有在场的大人能够明白。

能够参加这一次讲武堂开学典礼的臣子,大多已经经过了多次筛选,认同朱翊钧的理念。

为了节省军费,与俺答何谈互市是一回事。吸取宋人经验,不能一味绥靖,是另一回事。

虽然战略上相对保守,不愿意主动出击,但是大明的臣子们都知道,嘉靖时让蒙古人劫掠京郊的耻辱,不能再度重来!

所以戚继光在蓟州重整武备之类的事情,都得到了兵部的大力支持。

当然,这也是因为朱翊钧从来没有提起过学习英宗、武宗,御驾亲征,否则不管文臣还是勋贵,肯定都会集体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