岸边鹿伴 作品

第123章 宗室优化

宁藩这一脉一直都不老实,对朝廷不够忠诚。

除了正德时宁王造反这一次的著名叛乱之外,还有几支郡国都是因为有着明确的造反证据而被除国。造反率在几十脉宗室分支中排在前列,所以繁衍到如今,只剩下三个郡国还能延续。

当然,这也有永乐在靖难的时候没有信守承诺的关系。当初燕王兵少将寡,在向东北方向的宁王“借兵”的时候,曾经约好了靖难成功后“平分天下”。

虽然这种政治承诺十分扯淡,大人都不会相信,却给了宁藩后人一个不切实际的幻想,让他们觉得自己比起其他的太祖子孙,更有资格享有天下。

宁藩多次主动作死,朝廷也是恶意满满,多次对宁藩进行打压。不但将他们从已经被废的大宁都司迁移到江西南昌,还多次找借口出手,削减王府护卫,拖延亲王岁禄,一旦有发现一点小事,就会直接问罪,贬为庶人。

英宗时还有传闻,当时的弋阳王与其母有乱/轮的嫌疑,两人被勒令自尽,还不许土葬,只能拉出城外火化,死无葬身之地。

然而就在尸体要被焚烧的时候,天空电闪雷鸣,下起了瓢泼大雨,积水深达数尺。当时的老百姓都为之惊骇,以为是发生了类似窦娥冤一样的天象,觉得是朝廷为了打压宁藩,故意诬陷的。

这种说法甚至被记载到了《英宗实录》里,至今距离太过久远,朱翊钧也不清楚,当年到底发生了什么。

后来弘治年间,因为皇宫发生火灾,弘治下诏大赦天下,求取天下贤才。宁藩的钟陵王朱觐锥毛遂自荐,然而等到弘治十八年,南昌就爆出来钟陵王私藏军器,意图谋反的罪名。

一个月后,弘治驾崩。

像这类事情还有很多,石城王朱宸浮就是因为和富民发生争端,被举报给朝廷。朝廷派出的官吏调查后发觉虚实各半,小罪不少,但还没到谋反不轨的地步。

然而一向宽厚,有容人之量的弘治却没有松手,直接把石城王革爵,降为庶人。

对比同时代其他宗室,宁藩受到的不公平待遇,实在是太多了。

嘉靖、万历这一脉源头的兴王是弘治的亲兄弟,当年前往封国后,就多次得到皇帝的主动赐田。晋府宁化王钟鈵这种与地方卫所军官妻妾私通,甚至用金骨朵锤杀了好几个举报者的恶徒,依然得到了弘治的宽宏大量。

山西巡抚以及朱钟鈵的弟弟朱钟錥等人进行举报,弘治都不当回事,仅仅是革去了一部分禄米。

唯独宁藩,一点小错都不能容许。

所以宁王造反,多少也是存着“忍无可忍,还不如掀桌子反了”的念头。

朝廷和宁藩之间,互相早已经积累了一层厚壁障,双方难以互信。即便宁藩不折腾,朝廷也会三天两头的找找宁藩的麻烦,敲打一番。一旦发现罪证,就会从中从严从快的处理。

只是因为宁王真的起兵造反后,事情闹得太大,宁藩仅剩的三家郡王互相争抢利益,不敢和朝廷顶撞。朝廷又因为彻底肢解了宁藩的武装力量,还面临着其他需要加强关注的强敌,才懒得继续管教宁藩。

如今四方还算安稳,朝廷准备开始动手解决宗室,这宁藩就成了第一个被拎出来的。

在这个宗族礼法的时代,哪怕平时关系再不好,也有照顾亲族的义务。就像是当上了大官的贫寒子弟,如果遭遇到亲族有难,必须要施以援手一样。你敢不帮,就是白眼狼。

所以练习葵花宝典进了宫的太监们,即便自己没有孩子,也会在荫封的时候,荫封给自己的子侄家族。

亲亲相隐的说法,自周传承至今,已有数千年,世人都能理解。

即便对方犯下了杀人之类的大罪,只要不是谋反这等会牵连全族的,都应该替亲友隐瞒。法律上不允许,但是主流舆论都能给予同情。

反倒是大义灭亲之人,即便朝廷会给与嘉奖,周围的人都不会再愿意与之结交。

皇族也是一样,皇帝对于藩王太过分一样会影响到自己的风评。

虽然许多人都知道,这样能够给国家减轻财政负担。但是同样会认为皇帝太过冷血无情,不关照自己的亲戚。

唯独宁藩,因为朝廷传统上就一直没客气过,所以朱翊钧可以拿宁藩当成试验品,把最激进的想法都施加到宁藩的身上,借此看看其他人的反应。

其他的宗藩也不会因此太过惊惧,一下就惹出全国骚乱。毕竟他们虽然无力出兵造反,但是作为皇帝的亲戚,还是有很多办法闹出事端,恶心到自己。

果不其然,因为他这一系列改变暂

时只影响到宁藩中下层,而不涉及其他的藩国,导致愿意为宁藩说话的宗室并没有多少。

见有皇帝支持,朝廷官员更是少了几分顾忌。被派往南昌的官吏,肆无忌惮的进行查访,专管几位郡王的不法之事。

嘉靖时为了争夺其他宗室的管理权,三个郡王就打出了狗脑子,互相泼脏水的事情都没少干。现在为了彻底查清这些问题,朝廷派出官吏,也是合情合理。

一连查了几个月,虽然因为宁王的教训,三个郡王都没有被查出明确的造反证据,但是其他不法之事,确实做了不少。

用家仆来违规经营产业,买卖田亩之类的经济案件且不提,更严重的是仗着郡王的身份欺压平民,随意打杀。

不过地方官吏们虽然搜集到了相关的罪证,却没有权力进行处罚,只能将其全部交给皇帝处理。

哪怕是内阁首辅张居正也不能随意动手,必须要有小皇帝的首肯。

因为王子犯法,不与庶民同罪!

《皇明祖训》就有明文规定,要求对皇族、后族、驸马以及魏国公、曹国公、武定侯等几大开国勋贵家族……他们犯法闹事的话,除非是涉及到了谋反的大事,地方官吏都没有定罪搜捕的权力,只能先搜集证据,报告给皇帝。

皇帝想管的时候,才能处理一下,皇帝懒得管,就只能任其自由。

好在朱翊钧确实想要处理这一批藩王,所以几十年来积累的一系列不法之事,尽数送达京师后,被朱翊钧视为典型,在朝堂公开,决心重罚。

三个郡王被革爵降为庶人,关进凤阳高墙。至于宁藩余下的将军、中尉,悉数都要遵从朝廷的规定,要么准备去军屯,要么就从宗室转为“宗民籍”,从事百业,自食其力。

变成“宗民”后,他们的总体政治待遇还不如普通平民——不能参军,不能当京官,一旦做出点成绩,也免不了被朝廷监视。

而且就连《皇明祖训》留给他们的宽厚待遇,也被废除。

反正已经成了“宗民”,而不再是宗室,再犯法作恶的话,地方官吏们就有权力直接缉拿追捕,无需再等上几个月,看皇帝的态度。

所有宗室,只有五年的过渡准备期,这期间朝廷还可以按照级别的不同,给与发放数量不等的禄米,等到过渡期后,就什么特殊待遇都没有了。

即便是未成年的孩子,朱翊钧也狠下心没有给与额外的补助。总不能说老朱家的孩子是孩子,大明其他百姓家的就不是了。

更何况他早就吸取了后世漂亮国的经验,不能让人凭借多生孩子的方式骗取补助。免得宗室们每家都持续不断的生孩子,靠这点补助继续混吃等死。

真到了饿肚子不能生活的地步,可以送到养济院,与大明的其他平民孩童一样。

朱翊钧下定决心清理宁藩的时候,朝廷征讨西南僰人、辽东女直部落的消息,也早就随着报纸传到了江西各处。

郡王们早就没有了反抗朝廷的勇气与能力,虽然他们都不想舍弃多年的荣华富贵,然而在朝廷大军威慑下,只能哭着喊着痛骂着,无力做出真正的反抗。

朝廷养宗室养了两百年,真的把他们都养成一群猪了。

郡王都不敢反抗,九百多个宁藩宗室,更是不肯为了手中那点被郡王们克扣过的米粮和朝廷对抗。

朝廷分给各个宗室的禄米、布帛等物,基本不会直接下发到每个宗室的手里,一般是经过折色扣减后,地方把总额发给藩王,藩王再给郡王、郡王给将军……

层层向下分配,自然就是层层克扣。

所以越是底层的宗室,越是生活困难,朝廷本来就拖欠不少,还被上面克扣,日子哪能过得下去?

朝廷开藩禁,允许自食其力,是真的能够拯救他们一家老小的。

在这个过渡的五年里,禄米要他们每个人自行前往所在的各县定期领取。虽然依旧不会全额发放,却减少了过去宁藩内部的克扣,日子注定会比过去充裕不少。

而且还有极少数几个愿意自强、肯凭借优渥环境研究学习的,当即表示要参加县学,为日后的科举做准备。

地方上的百姓得知三个郡国全部被废,更是纷纷喜笑颜开。

宗室的财政开支,都要地方来承担。宗室们平时横行不法,欺负百姓,也无处伸冤求报。

如今占据财政大头的郡王被革,其余宗室转为还不如普通平民的“宗民”。

不过之前给宗室们修建的房屋,都留给他们,唯独几座藩王、郡王的王府因为占地过广,每年维护费用过

高,准备充公拆除,改做他用。

毕竟是王家府邸,虽然有点可惜,然而这些建筑都是依照王家规制而成。

每一座藩王府都是“小紫禁城”,是城中之城,即便作为地方办公,也是僭越了规制。朱翊钧不太在意这个,然而地方官吏们却不敢以身犯险。

更何况这些王府修建的都是富丽堂皇,宏伟大气,修建的时候不需要考虑公摊等问题,对于土地的占用过于浪费。

改建后,也能更加合理的使用这些土地,在一段时间内振兴地方经济。

朱翊钧这一脉祖上被封到湖北钟祥的时候,兴王府就占据了当地大半的面积。像是洛阳、开封等城市,更是几乎被诸多王府给占满了。

这些土地改建商铺、民居,就能吸引更多的周边平民,带动当地的发展。

而且王府被拆除后,大木、石材,依旧是能够继续使用。无论是发卖还是留作改建的建材,都不算过于浪费。

当然,宁藩宗庙不方便随意废除。

古代还有“灭国而不绝宗庙祀”的说法,更别说如今只是废除亲戚后代的待遇,又没有深仇大恨,总不能真的把这一脉尽数断绝,连香火都断了,再把宁藩的祖坟都给挖了。

按照明初洪武的要求,一旦分封成藩王,就相当于与皇帝分家,要另立家庙,举行祭祀活动,维护祖宗。

这也是宁王被废后,三个郡王合作最多的任务。

南昌宁藩王府的日常维护,还需要少数宁藩后人来主持,保留最后一丝颜面。

然而当这些权力全部都收归到朝廷手里后,虽然还要维护,但不需要花费太多,连带雇佣这些宁藩后人的开支,每年总额不过数百两银子。

对比之前的三个郡王、几百个将军、中尉给江西带来的财政负担,不过是九牛一毛。

朱翊钧手里的题本,就详细写明了查抄三个郡王王府后的收获:

接近一万两的库存现银,和两千余石的仓粮,至于违禁的玉器、珠宝等总价值则是接近两万两。至于他们通过白手套侵占的土地、商铺等产业,总计更是超过了十万两,涉及到了十数万百姓。

这还只是三个郡王的积蓄,全国还有几十个藩王,数百个郡王呢!

看到最后,朱翊钧不自觉的舔了舔嘴唇。

这一批钱粮都被送到江西的库房中,充作国帑。毕竟是查抄远方亲戚的家产,他总不好太过直白,把这些都收归内廷。

一切看上去都很美好,朱翊钧准备再挑一个软柿子动手。

然而各地宗室都发现了危险,纷纷上疏讨饶,甚至找到了李太后,让她为宗室求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