岸边鹿伴 作品

第143章 提前引爆中国热

其实在大明大规模传教,进而回到教廷因功受赏的可能性几乎为零。萨拉查大主教的妄想,注定只能停留在脑海里。

利玛窦后来在大明传教的时候,因为教廷的许多规矩都与大明传统习俗相悖,让人难以接受。虽然有一些士大夫出于好奇之心,与利玛窦交际,但是让他们放弃祭祖祭孔,是万万不可能的。

为了传教,利玛窦就进行了妥协,进行中国化改进,才吸引了最初一批教众,打开局面。但是消息传到了教廷后,教廷内部却有人认为这种妥协,是对主的背叛、亵渎。

罗马争论了数年,最终教宗判定利玛窦违规,下令谴责,并且禁止大明的教徒以后再祭拜祖先。受此影响,利玛窦的传教事业功亏一篑。

按照如今教廷不愿妥协的傲慢心态,注定无法在大明获得成功。

不过朱翊钧无所谓成不成功,他提出这个建议,无非是先表达一个善意的态度,用大明广阔的传教市场来诱惑罗马教廷。

数千万,甚至近亿人口的大明,如果都能够沐浴主的荣光,那么格里高利十三世,将在两百多任教宗中跻身前列,与尤里乌斯二世,英诺森三世这些创下伟业的前辈比肩。

尤其是在欧洲新教迅猛发展,冲突激烈的年代,大明这个未经开垦的新市场尤为重要,摆在眼前的胡萝卜,不信他不吃。

为了这个充满广阔未来的前景,教廷应当不会吝啬对大明的投入和支持。而大明,也可以借用这个理由,派出使团游历欧洲,访问教宗,拉锯谈判多年,得到欧洲教文明充分的保护。

虽然无需这个借口,一样可以派遣船队,但是第一次远渡重洋,准备做的再充分也不为过。

蒙古、女真接下来在自己的持续打压下,将不值一提。阿拉伯地区目前已经开始衰落,欧洲才是未来数百年最大的竞争对手。

朱翊钧觉得自己从历史书中对他们的了解太过粗糙,依靠月港海商传进来经过了七八手扭曲的消息,也无法确保准确性。

要想真正了解现在的欧洲情况,还得派人进行深入调查。打着学习他们神学的名义,在那里长期居住搜集情报。

年年定期轮换人手,顺着海贸商路将情报递送回国,已经是如今这个时代最好的办法了。

当然,派过去的人手,肯定得是三四十岁的中年人,在大明成家立业,有了一定的事业成就,世界观成型,不至于受到一点新学说的影响,就倒戈相向。

萨拉查想象不到这些谋划,发现这一次大明来客不是基督之敌,反而有可能成为教友以后,就不再多事,一声“阿门”保佑众人,坐回了原位。

相对比在香料群岛广泛存在的某教,还是北边的这些大明来客更加顺眼。

萨拉查安分下来后,总督弗朗西斯科松了口气,继续聊起海贸正题,他急切的想要知道,新开放的两座港口,能够给他们带来什么好处。

许孚远招招手,让人抬上来几个箱子,笑着解释道:“丝绸每年的产量是有限的,然而我大明物产丰富,圣明天子见你们买椟还珠,不认它物,不免觉得有些可惜,特命我来分说。”

第一口箱子被打开,将里面的东西取出,摆在众人面前。

在傍晚烛火的光芒照耀下,耀耀生辉。

“看啊,花卉栩栩如真……”

“我没看错吧,这,这是我们王室的徽章!”

“竟然还有图画画的是,在云朵上飞舞的小天使……就像当年我在米兰教堂看到的壁画一样,简直是精美绝伦!”

西班牙众人看到绘制着彩色图案的精美瓷器,纷纷聚拢在瓷器的周围,仔细观赏,无不惊叹。

彩色的图案色泽鲜艳,绘制的生动活泼,笔法自然纯净,胎质莹泽温润。虽然嘎嘎新,但是一眼开门,都是好东西,价格恐怕不会便宜。想要伸手触摸,却都不太敢。

陈奉满意的点点头,这可是内廷让景德镇烧制出来的上好瓷器。万岁爷即位以后,都没舍得给大内更换新瓷,而是用在了这里,要是不能镇住这帮夷人,烧瓷器的师傅们可以全拖出去斩了。

许孚远几人互相对视了一眼,眼里都带有笑意。

看着他们这个态度,就知道,小皇帝命人烧制出来的新款瓷器,已经征服了他们。

等西班牙人对这些彩色瓷器的迷醉终于消退后,弗朗西斯科才恍然的看向许孚远:“果然是好东西,这些就是你们要售卖的新瓷器吗?”

“不错,我大明皇帝听说月港所售瓷器,多是普通的青花瓷,有心让你们见见好东西,不要以为我大明的瓷器,只有那么几样。”许孚远骄傲回答。

中国向海外销售瓷器的历史,至少能够追溯到唐宋,售卖给阿拉伯商人。

隆庆开海以后,月港成为唯一合法的贸易港口,旁边的漳州窑也因此摇身一变,成为了对外销售瓷器时最重要的窑厂。

目前远销海外的瓷器,基本上都是漳州窑出品。

不是说他们的质量不好,而是缺少了国家层面的引导,单纯依靠海外订单,被海外的商人们牵着走。

和其他东西一样,都缺少足够的定价权,只能赚个加工费——虽然这个所谓的加工费已经不低,但朱翊钧还想要更高的利润,更大的自主权。

隆庆开海,恢复海贸还没几年,大明目前对外热销的瓷器,基本上都是相对素雅一点的青花瓷,上面绘制的文字、图案,也是中国风范。

至于彩色瓷器,虽然也能烧制售卖,但是真正最好的师傅,最好的颜料,都集中在景德镇附近,专为内廷皇家王族烧制,根本轮不到漳州窑卖给老外。

所以中国瓷器虽然开始在欧洲被人追捧,但是还远远没有发展到后来的顶峰。

也就是说,这个市场,可以快速扩张。

朱翊钧便命人用上好的胎土和颜料,绘制更加符合欧洲审美的图案,烧制出来许多鲜艳的彩色瓷器。

他即位以来,仍旧使用父皇隆庆时代的瓷器,是为了节约开支。烧制这些,则是为了赚大钱,顺便彰显一下国力。

说白了,现在就是一场新品发布会,之后会将这些瓷器往欧洲展示一圈,给欧洲的国王和贵族们洗脑。

将中国瓷器就是好,就是贵,懂得欣赏瓷器才有格调,有品位的理念,对外传播。

有足够财富、身份地位的贵族,家里都应该有至少一套中国瓷器。甚至是三套:一套日用,一套收藏,一套展示。

爱情恒久远,中国瓷器永流传。

王室开宴会可以用瓷盘子瓷碗……

教会开弥撒可以摆放瓷圣像,瓷十字架……

顺带着,还能进一步推广中国文化。

启蒙运动前后,欧洲曾有过一波中国热。

认为中国什么东西都是好的,文明思想、物产器具,模仿中国人养金鱼,用孔雀羽毛扇子,穿着类似汉服的服饰。

俄罗斯女皇就连烧柴火的壁炉,都要弄一个青花瓷的。

趁着大明主动睁眼看世界,与西方交流的机会,这种热潮可以被提前引爆,提高中国元素的溢价。

最好的瓷器,让国王、大贵族,教宗主教们享用,炫耀。

销售人群可能不够多,但是他们有钱,不求最好只求最贵,溢价再高,也得咬牙接受。

西班牙的国王腓力二世已经买了,难道他的亲戚,同属哈布斯堡的神罗皇帝马克西米利安二世,法国的亨利四世都不肯买吗?

其他贵族呢?

是不想买还是买不起?

嫌贵?

中国瓷器很贵吗?

不要睁着眼睛乱说,有时候要找找自己的原因,这么多年了收入涨没涨,有没有认真投身大航海时代,瓷器的烧制很难的……

普通有点小钱的,买不起顶尖的瓷器,但是可以咬咬牙买一个普通一点的瓷盘子瓷瓶,摆在家里。

别人能够知道他们家还有余钱能够购买这种奢侈品,将来实在缺钱了,也能够转手卖出去,说不定还会涨价挣钱。

就像后世营销的瑞士名表一样,传说中混黑的跑路时候,脚脖子都要戴上劳力士。买奢侈品包包,屯着等涨价,卖二手也能挣钱。

这就不是简单的消费,而是出于长远考虑的投资!

实际多少人用到了这个好处不好说,至少有很多人相信。

模仿后来二次元、饭圈割韭菜,还有很多特色产品可以售卖。

教会有着不能奢侈享乐的要求,虽然实际上大部分人都做不到,但是明面上还是有许多苦修士,恪守了教规。

让他们掏大钱来买中国瓷器,有些人是过不了自己心里那一关的。

不过不怕,赎罪券虽然在十几年前(1562)停止发行,但是可以发行一些全新的周边。

好比用瓷器绘制宗教人物故事的图案、烧制圣像一类的东西,与教会合作进行售卖。

虔诚的信徒,就该多买这些赞美主的中国瓷器。

谁买的多谁就虔诚……

有钱人买贵的利润最高,钱少的就打肿脸买便宜一点的低端货,走量。

欧洲人多买一些瓷器,大明也能多收获一点海外白银,让国库更加的充裕。

双赢!

现在的伊比利亚半岛,因为美洲白银的不断涌入,就已经出现了这种浮夸的风气,互相攀比。

哥伦布发现美洲以后,在美洲发现了许多新物种。

菠萝被随之传到欧洲,成为了当时风靡一时的新奇东西。

即便中下层小贵族、小商人没有多少钱,但是在宴会的时候,为了打肿脸充面子,往往都会租借一个菠萝,摆在桌子上。

买不起,只能租。

不吃,最多闻一闻气味,就是用这个菠萝来展示身价。

就像“网红”拍豪车豪宅照片,几十个“名媛”组团拼下午茶小点心一样。吃不起用不起,就为了拍照发网上,自抬身价。

一直等到菠萝传到几十家,彻底腐烂,都不一定能够进入人们的肠胃。好多人在宴会上摆了多次菠萝,都不知道这东西是酸是甜,会不会涩嘴。

瓷器至少不会腐坏,这不比水果强多了!

弗朗西斯科他们对此都很满意,这种好东西,欧洲一定趋之若鹜,只要在即将扩大的贸易中稍微喝口汤,就足够让自己赚得盆满钵满。

在顶奢产品率先出场,拉高足够的格调后,随后推出的是十分富有生活气息的东西。

许孚远叫人烧好热水,冲泡带来的茶叶,展示给他们看。

“这是中国的茶。”

“这东西可是很昂贵的,没想到我们有口福了。”

“不知道有什么好喝的,不如酒有滋味。”

就在泡茶的时候,弗朗西斯科等人窃窃私语。

茶叶确实很昂贵,但他们身处马尼拉这个转运中心,其实每年都能见到,只是舍不得自己花钱喝。

对于一些人来说,觉得略有苦涩,对此不太喜欢。

在见识到了比往常更富有冲击力的中国瓷器过后,他们也不禁对大明这一次的新品茶叶抱有期待。

“人分南北,口味各不相同。我大明向来以绿茶为尊,清淡回甘,滋味无穷。知道你们海外之人,不懂品茶之道,实属正常。近年宫中流出几种新式茶饮,不吝分享……”

许孚远一套贯口过后,众人仔细端详,发现如今的茶叶,并非常见的绿色,而是散发如同宝石一样光芒的红色!

葡萄牙是最早接触到茶叶,将茶售卖到欧洲的国家。

无论大明还是日本,都是以绿茶为主流,在这种影响下,前些年通过葡萄牙售卖给欧洲的茶叶,基本上都是绿茶。

虽然旅途漫漫,会发酵向着红茶转变,但是与真正的红茶还是有着本质区别的。

外国人初次品尝绿茶的时候,一般都不太容易接受这种苦涩回甘的感觉。

朱翊钧觉得没必要在这方面进行强行洗脑,参考后世成功的道路,既然他们更喜欢红茶,就推出红茶好了。

肯德基比起汉堡王、赛百味在中国更加成功,就免不了本土化这一重要环节。

与瓷器不同,在吃喝方面,大部分人不会随意盲从。

所以如今的欧洲,绿茶只是一种新奇小众的饮料,还没有完全打开市场。

单纯的红茶,力度还不够,朱翊钧特意为他们准备了一些辅助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