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道变革的很多段落都过不了审核,只好删掉一部分内容)
不只是洪武祖制,朱翊钧还吸取了过去三武灭佛时候的经验教训,对于全国僧道制定了许多更加严厉的章程,削减他们的特权。
用被处理的道门作为标杆,佛门同样没能逃过这一劫。
朱翊钧心想,反正佛法有成住坏空的说法,大劫小难数不过来,自己给他们再加上这一遭,也是顺理成章。
出家人想要避世躲清静,自无不可。
但是这些僧道,将不再享受任何例外的优待。
元代时,对于僧道的待遇最为宽松,免税免徭役,任意兼并土地。
明初或许是有过行业经验的关系,朱翊钧对于僧道的特权已经进行了减免,但仍然规定了一部分免税免徭役份额。
但朱翊钧这一次的动作,就连这部分免税份额,都要取消。
因为吏治不清的过去,这种本来有着定额的免税特权,糊弄一下文书,就无形注水扩大了无数倍。将本该成为朝廷税源的土地、自耕农,都变成了从属于寺庙的土地、佃农。
两百年过去后,大明从元末北方战乱频繁赤地千里,荒无人烟发展到现在人员稠密,人均土地不足,逼得朱翊钧主动想办法向外移民以后。朝廷收入没怎么提高,反而对于地方控制力有所降低。
僧道这等出家人,在其中同样发挥了不可小觑的作用。
不管怎么整顿,只要开了这个口子,就永远会给人可乘之机。
还不如一点特权都不给,所有人都得按照同等的规矩交税服徭——折银代征徭役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只有少数上层可以照常授予道录司、僧录司的官职。从而得到的一些好处都是来自于自身的官职品级,而不是所谓的法力高低、是否能够沟通上天。
这都是世俗王权进一步控制神权的明证。
隆庆都能打压龙虎山,罢了真人名号,朱翊钧更是不会手软。
虽然他抓大放小,仅仅查抄了张家的府库,放过了其他山头。然而从今以后,种种全新的规章,还是让许多庙宇感到不满,尤其是每年都要上交高额香火税的负担。
按照朱翊钧的规定,所谓的香火税,主要是香客布施给寺庙的物品,包含范围极广,主要是银钱、香客捐献的土地、贵重财物。
除了柴米油盐这类基础生活品不用算税之外,其他得到的施舍东西,一律按五成交税。
好比布匹,在这个年代,布匹可以充作货币来使用,自然得按价交税,只是每年有一定的最低免税额。
毕竟这些所谓的香火钱,并非有所创造的劳动,于国无益。
如果留下来的五成的香火都养活不了自己,或许说明不该从事全职的僧道,而是在家兼职修行,从事正常的生产活动来养活自己。
当然,如果自己的修行,真的能够有益于国家,朱翊钧不但可以全额免税,还可以让朝廷拨款资助——这个门槛就是,在传统汉地之外,传播教化。
类似后来孔子学院、熊猫学院。
不过朝廷的拨款不会太多,只允许在最多三年的准备期。免得赖着不走,凭空吃经费。
无论东北女真、草原蒙古、西南苗疆亦或是更远之处,广阔天地,大有可为!
在朱翊钧的眼里,哪怕是惹出过一些案子的汉传佛派,也比玩人、皮鼓,唐卡的z传要好无数倍。
为了拉拢藏地,顺便加强对蒙控制,朱翊钧遵照明初永乐到正德以来的传统,在京师给z传番僧留了寺庙,还特意给了一定的朝廷拨款,作为与藏地沟通的桥梁之一。
但这不代表朱翊钧就能接受那种过于诡异的修法。
就像欧洲传教士,能把十字教廷传播到全球一样。若是愿意在传统汉地之外,传播汉传佛法、道法的传教修行者,都可以得到一定的朝廷支持。
凭借着之前的战争,朱翊钧通过佛伯乐在草原、女真派人传教已有几年时光。虽然时间尚短,看不出来多大的效果,但是朱翊钧至少清楚一点。
这种纯粹依靠国家机构的办法,不是长久之计。
培训相关人员的花费实在太高,用来刺探情报,影响地方势力的贵人还可以,若是单纯用来推广中华文化,提升影响力,打前哨,就有些过于奢侈了。
而且北方草原、辽东女真部落距离京师都不算太远,相对来说,生活环境不算特别恶劣。若是再远一些的地方,朱翊钧也没有信心,在如今这个时代,能否起到他想要的作用。
在朱翊钧的印象里,欧洲的苦修传教士,可是不惧艰险,愿意排除万难在全世界各种地方传播信仰的。
许多传教士,即便独自一人深入没有开发的非洲、美洲雨林等地,勇于与陌生的部落努力交流,得病身死,也是甘之如饴,觉得为主献身,死得其所。
朱翊钧对于不在自己掌控下的外国教派没什么好感,但是对于这类传教士的献身精神,还是十分敬佩的。
若是花一笔小钱,能够培养出这种传教士,就不算亏。
而且传播中华文明,教化外邦,同样属于儒家理论的重点之一。
西南不断推进的改土归流,就有让地方土司学习儒家文化,鼓励他们科举这一条。西南土司的读书人考取秀才、举人的时候,都会多少宽松一些。
只是到了会试的时候,还是很难竞争得过内卷得更加厉害的传统汉地。
哪怕佛道并非圣人学说,至少也是汉人文化,让外邦小民在接受佛道修法的同时,先学习汉字,了解中华文化。
如此一来,之后再去教化,则事半功倍。
朱翊钧下达旨意后,倒是有不少读书人拍手称赞。只可惜他们虽然乐见儒教传播四方,但是肯主动去偏远地方前去教化的,就没几个人了。
这三年的准备期,是交给修行人士的一个任务,同样也是皇帝的一点小小妥协。
佛道两派,都可以用这个理由,得到三年的缓冲期限。
如果三年后还不能成行者,都算“骗补”,相应的税款补齐、朝廷发放的补贴,都得翻倍的偿还。
朱翊钧这点小小的妥协,哪里能够满足僧道的胃口。
因此引发的种种反对浪潮,当然层出不穷。
江南正一道共四大道脉,一脉被强力打压,三脉分润了好处,尚可勉强接受,而其他的派别,都不想遭受这一次的鱼池之灾。
好在张家作为引发了这一连串事端的出头鸟,吸引着最大的仇恨。而且这些年佛门重新兴盛壮大后,暗地里也出现了不少欺男霸女的腌臜案。
这些案子被朱翊钧特意挑出了几个典型,刊印在报纸上,影响民心,免得地方上的无知百姓,被僧道蛊惑后对抗朝廷,影响政策的施行。
就连地方上,在看惯了报纸以后,都出现了许多愿意自发协助朝廷,对付僧道的平民,理由还很光明正大。
朝廷整顿僧道,是出自为了国家的大义,哪一寺哪一庙为了私心想反对?
难不成修道修佛不是为了个人的心性、为了精神上的满足,反而在乎这些世俗上的财货?
那所谓的修行,岂不就是打着招牌在敛财?
或许是眼红那些寺庙聚敛了大量的财富,或许是曾经受到过欺压,或许仅仅是幸灾乐祸,总而言之,这类人在地方上竟然为数不少。当朱翊钧收到地方呈文,了解到相关情况之后,都有些哭笑不得。
得知此事后,朱翊钧回想起一些运动被闹大了的恶劣后果,于是进一步下达旨意,这类闲人可以围观看个乐呵,但是不能参与其中,干扰到朝廷办事。
免得有人想要趁机浑水摸鱼,从中捞好处,敲诈完寺庙,反而让朝廷背黑锅。
相对比引发了一些混乱的地方,还是是朝堂上的京官们表现更好。
朝中官僚本就是儒教门人,对于已经融入中华传统的释、道两大教,不管玉帝还是佛陀,多少都会信一点,却不会成为死忠狂信徒。
十几年前全国崇道的教训还在脑海里,他们对于和尚道士都没有什么好感,皇帝打压,乐见其成。
在他的有意控制下,相关的反对浪潮起起伏伏,虽然出现了偏远地方上的无知教徒聚众起事的意外,好在很快被地方卫所兵扑灭,没有酿成大祸。
当得知这一消息的时候,朱翊钧没有因此感到恐惧,反而隐隐有了一丝兴奋。
现在可不是明末四面楚歌、地方开始脱离朝廷掌控的时代,这些反对者早早冒头,反而是好事,自己能够更加轻松的将其解决。
反正从太祖朱元璋起,每个皇帝都能赶上大小不一的民乱,哪怕宽厚好名声如弘治的也不例外。
这种事情能够及时的解决,让朝廷得以知晓,就说明国家机构的运转还算良好。
可是李太后却是不知从哪里得知了这一消息,再度找上朱翊钧,要求他进一步的妥协,免得触怒佛祖,天降灾祸。
“娘都是一片苦心,为了你好啊。”
为了说服朱翊钧,李太后连“本宫”的自称都不说了,试图用母子之间的亲情来让朱翊钧醒悟。“道门神仙不显灵也就罢了,佛祖们可不一样。
娘可是听说过古时候三武灭佛故事的,可是那几个皇帝,哪有好下场?这就是得罪了佛祖菩萨的教训,你如今是皇帝,娘说不过你,只是盼望你能三思而行。”
“什么不好下场?”
和李太后争论了一阵后,朱翊钧耐心渐失,反问道:“是北魏太武帝被宦官弑杀、还是北周武帝三十余岁英年驾崩?是唐武宗服丹而崩,还是世宗的后周基业被宋取代?”
明人修史的时候为了方便区分,就已经出现了北宋、南宋这种划分方法,只不过没有得到推广,直到民国时期才得到正式认可。
而朱翊钧为了影响社会意识,应对欧洲殖民者的冲击,有意修订一份全新视角的中华通史。
将来大明万民看待世界的角度,不再是传统的东亚“天下朝贡,”而是全新的全球争霸。
虽然这个浩大工程,至今没有完工,但是用来科普给普通百姓的建议版中华简史,早就已经出版刊印,借用后世的说法,将古代这些王朝国家,进行了命名区分。
朱翊钧说的后果十分直白,把李太后吓了一跳,双手合十朝天行礼请求神佛恕罪,“阿弥陀佛,皇帝是无心的……”
一连念了几遍,方才嗔怒道:“你都知晓这些结果,为什么还不吸取教训?娘都知道你常说,读史能够知得失,懂道理。你懂了那么多大道理,怎么就不懂得这个?娘虽然盼望着你能够成为一个英明的好皇帝,但是更希望你能够长命百岁,健健康康的……”
朱翊钧知道李太后是出于好心,无奈宽慰道:“母后,可是读书不能只读表面,这四家虽然灭了佛,也没有长命百岁,但罪因另有他处,与佛无关。就像那唐武宗,不信佛,转而修道炼丹,自己吃毒丹死了,怪得了谁?
更何况,朕虽然对于僧道加重了约束,却还没有达到当年三武灭佛的严重地步,母后不必杞人忧天……”
“娘读的书少,说不过你。”李太后叹口气,“不过娘昨夜于梦中梦见了菩萨,乘坐金色凤凰而来。虽然斥责了你不礼敬佛祖菩萨之罪,但是念在为娘多年虔诚份上,没有过多怪罪,反而亲自给娘口授了一部《九莲经》。
这可是菩萨显灵,应验在娘身上了!”
“什么菩萨?”
朱翊钧一愣,下意识问道。
“九莲圣母菩萨。”李太后状若回忆道,“菩萨给娘亲自传授的那本《九莲经》娘能够一字不落的背诵出来,这不就是菩萨显灵吗!”
随后,李太后就脱口而出了一顿经文。
附近随侍的宫女、太监,此时都纷纷跪地,恭贺李太后得到了菩萨的降福。
只有朱翊钧不为所动,他已经反应过来了,没想到李太后竟然和他玩这种套路。
就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