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够吃上价格暴跌的鲜美牛羊肉,京师的老百姓得到真正的实惠,对之前的战事更是交口称赞。但是在朱翊钧想要吃的,不是卤牛肉,涮羊肉之类的单纯肉食,而是整个南蒙古!
“这是陛下的意思,等到大计落定之后,各处草场,边界明确,皆有其主。长城南北相安无事,再无烽火,顺义王能够继续尽享富贵。
忠顺夫人既然已经知道了谯国夫人、顺德夫人的故事,平素也力促汉蒙交好,难道不想与她们一样,生前立下更大的功业,殁后也能得享香火?”
京师内城,一处院落。
一名身穿红袍的朝中大臣,慢条斯理的分析厉害,讲解朱翊钧对蒙古未来的规划。
“此事事关重大,且容我再想想……”
“合该如此,陛下让我前来提前述说,也是希望忠顺夫人能够陈其利弊,以免某些条例不合时宜,引起广泛抵触。”
这官员点了点头,丝毫没有因为眼前之人是一名女子,就产生轻慢的心态。
若是普通女人,当然不会入他的眼,但是眼前这个不过三十多岁,比起当今太后还要小上几岁的女人,在如今的蒙古,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所谓的忠顺夫人,就是三娘子。
这个封号,就是隆庆五年和议成功之后,朝廷特封给她的,是大明官方对她的正式称呼。
而谯国夫人、顺德夫人,后世也有更为熟悉的称呼,一个是在南朝以及隋初安稳了岭南,被当地尊奉为“圣母”的冼夫人,另一个则是明初对于西南安定出了大力,得到洪武赏赐的奢香夫人。
此二人虽然是女子,但是亦能掌握地方大权,而且明白审时度势,与中原王朝交好,保境安民不起刀兵。
冼夫人在《隋书》《北史》等史书中都有立传,她的事迹过于久远。不过奢香夫人在朱翊钧用兵西南之前,就着重提了出来,将她树立为西南土司中的杰出代表之一,进行相关的文化宣传。
作为奢香夫人后人的水西奢家,如今还是西南最为强大的土司之一,在归属大明的两百多年里,日子过得十分舒坦。只要他们不愚蠢的主动发动叛乱,就算改土归流,也会将他们排在后面,最后处理。
这就是朝廷对于奢香夫人当年之事的酬功,都是活生生的例子,展示给三娘子,让她知晓,全面臣服大明,还能带来多少好处。
只要能够先将她说服,其他大部分部落首领,就好办多了。
来京的蒙古各部落代表,人数众多,且身份各不相同,因此被安置在了京师的不同位置。但是代表着土默特部,作为俺答死后相关势力代言人的三娘子,却是其中最重要的贵客。
自从俺答和议起,大明就知道蒙古出现了这么一位奇女子,能当俺答半个家。后来俺答年老之后,部落有什么事务,往往也会通过她做出决断。
与大明交好的南蒙古中,就属俺答的土默特部的势力最为强盛,影响力能够辐射周边所有蒙古部落,就算是青海、蒙古高原等其他地方的大小部族,也不敢轻视他们的力量。
就是因为在这十年来,与大明稳定贸易的他们,休养生息,人口稳定繁衍,哪怕遭遇一些自然天灾,也能顺利度过。
大明可不是在资助自己的敌人,这十年下来,经济捆绑,文化影响,也让土默特部对于大明的抵触心理,大大减少。
虽然朱翊钧没有与土默特部燃起烽火,但是展现大明软实力,潜移默化的非正式战争,其实一直都没有断过。
十年下来,多多少少,已经有了一点成果。
如今朱翊钧下旨征召,虽然首领辛爱黄台吉仍旧自持身份,没有来到京师,但是三娘子可是俺答和他两任首领的妻子,平素很多部族事务,都交给她来处理,在部族内威望很高。
她这位实际上的半个首领肯亲自来京,其实已经表明了土默特部的态度。
正因此,在听闻三娘子本人亲自到来之后,朝廷都没有和普通的蒙古部族代表住在南城,专门招待番邦臣属的房子里,而是特意在内城寻了一处上好的院落,供他们居住。
其他供应,也都一样俱全。
朱翊钧身为皇帝,不可能屈尊降贵,自降身份,急呼呼的去见三娘子,但是在召开与南蒙古各部落代表的大会之前,朝廷依旧派遣了官员与之进行商谈。
不只是三娘子所在的土默特部,蒙古六大万户部落,除了在西北青海一带再度反叛,劫掠边境的永谢布部,以及被宰桑兀带走大部分力量,成为北蒙古主体的察哈尔部,其他几大部落,皆有派人来到京师。
兀良哈部,伊克昭(鄂尔多斯)部,喀尔喀部,在南蒙古中同样举足轻重。
他们都受到了招待,与提前透风。
朱翊钧要对整个蒙古进行全新的规划,就不能完全无视这些当地势力的意见。
他要的是南蒙古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保持安定,不再轻启战端。
之前军事威逼已经足够,一味的穷兵黩武,说不定会激起逆反心理——他们现在是打不过大明,都已经在名义上臣服,但如果大明不进行经济贸易,互相得益,单纯进行军事打击的话,就会将这些友方势力变成敌人。
就算打不过,他们也可以小股滋扰。
大明漫长的边境,防不胜防。
边境长期无法稳定的话,必须要派遣大量军力防守,成为财政黑洞,在冰河期天灾将会愈演愈烈的未来,将会是极其致命的一点。
所以,将最为刺头的汗廷察哈尔部主力灭掉之后,剩下的就不必采用强硬手段。
朱翊钧反而要展现自己的宽和仁慈的一面,就算他要掌控蒙古,准备好了棍棒,也会在上面包裹几层棉花,免得吓到他们。
只要整体大致规划不变,他允许这些人在一些细节处提出自己的想法,让他们多一丝参与感,将来维护这一套全新的体制,也会更有动力。
只要这一套全新的体制能够平稳运行十几年,就会深入人心,成为一种惯性。就算将来再度扩张,囊括更远处的游牧部族,也能够采用这套体系。
他对蒙古未来的规划,一部分参照了皇太极控制蒙古的盟旗制度,不过时代不同,大明也不是满清,所以他对此进行了调整。
北蒙古被灭的差不多了,剩下的南蒙古都是效忠朝廷的臣子,自然这一片广袤的土地,也都成为了大明的国土。
最关键的是北元汗廷正式被灭,可以让朱翊钧名正言顺的开疆拓土,没有了争议。
朱翊钧将大明长城以北的这片草原区域,命名为瀚海省——大明本来承袭元代制度,在各地划分多个行省,不过洪武很快就进行了修改,废除行省制,改为三司。
洪武废除行省,是觉得地方权力过大,威胁皇权。
然而如今与两百年前,有了很大的变化。
大明是汉人为主体的国家,并非异族少数压制多数,就天然减少了许多矛盾和地方叛乱的因素。
而且伴随着国家越来越大,人口越来越多,朝廷根本忙不过来,很多事权都要分给地方,来不及请示中枢。就像是原本只是临时派驻的巡抚,如今早就成为了地方上的主政大员,一些当地事务,由巡抚、总督自行决断。
仍旧沿用三司制度,叠床架屋,很容易互相掣肘,降低行政效率,也会造成一定程度的冗官冗员,浪费财政。
所以朱翊钧早就想过,要改变三司,再变成省制。
当然,他设想中的省制,也不是元代的版本,而是更贴近于后世的版本。
如今的瀚海省只是开始,将来大明内部也会调整区划,划分出新的省份,才能更快速的调动力量,应对冰河期的考验。
至于地方权力变大引发的一点风险,在明末会面临的诸多考验面前,不值一提。
在地图上,瀚海省几乎囊括了整个蒙古地区。后世的内蒙、外蒙,西伯利亚,一直到了极北之地……
这些地方,统统都被朱翊钧算在其中。
就算是元代的岭北行省,也没有这般夸张。
虽然有一丝地图开疆的成分,不过朱翊钧打算在未来将之变成现实,给后人一个念想。将来总有大明的探险家一路向北,越过贝加尔湖,直抵北冰洋。
至于瀚海省面积过大的问题,如今也不算什么。
当地人口稀少,产出很低,分出再多的省,也只是浪费行政资源。
而且时代所限,朝廷力有不逮,这些蒙古部落就算是臣服了大明,其实也是高度自治的状态。
所谓的瀚海省,与其说是真正能够管辖到各个部落的机构,如今更像是大明对草原地区的一种总体概括。
朱翊钧并不打算改变这一点。
只要生产力不断发展,中枢有了更强的力量,朝廷自然能够真正掌控这片土地。
所以,就算多划分几个省份,也是未来的事情,如今没有这个必要。
而且就算划分,也不会再是内外蒙古这般划分——
理论上最为高贵的察哈尔,都被他消灭的差不多了,自然不存在什么地位最高的“内扎萨克”蒙古人。
就像是清代划分地方各省的时候,都不是完全按照山川走势,而是互相制衡一样。
距离朝廷过于遥远的部落,难免不会出现离心离德的情况,他还需要利用挨着边境,更加亲近朝廷的南方部落,与之制衡。
因此,哪怕将来瀚海省被拆分,也不会是南北分拆,而是以东部、中部、西部的不同进行划分。
至于瀚海省内,仿照西南土司制度。
就像明初在西南设立的众多土司,名义上臣服了大明,偶尔也会听从调遣,但是大部分时候,就是当地的土皇帝,可以在当地为所欲为,而朝廷不会派遣流官去直接管理。
再加上各部落都是高度自治,其实更需要的是朝廷在各个部落之间的协调,而不是朝廷直接插手他们部落内部的事情。
所以在瀚海省之下,又按照地理位置划分了数个宣慰司,朝廷在各宣慰司驻地,派遣少数官员,负责联络交流。
忽必烈建立元朝之后,就在原本蒙古的圣地,设立了和林宣慰司。有这样的旧例故事,重新设立宣慰司,并非异想天开,也更容易让这些蒙古部落接受。
宣慰司,在云贵川内,在滇南、中南半岛,在蒙古等地都有设立,但是除了是朝廷对于非汉人的藩属管辖机构之外,其他的部分,都不完全相同。
蒙古的宣慰司,本质上更接近盟旗制度中的盟。
因为草原过于广袤,各部落平日散落在不同的草场,自行放牧。若是全部都聚集到一处,消耗在路上的时间太长,没有必要。所以划分数盟,盟内的部落定期会盟,内部商议,盟长由当地实力最强的部落首领兼任。
满清是从渔猎部落迅速发展起来的,所以皇太极设立的盟旗制度,就很贴近蒙古部落的生态。
朱翊钧拿过来稍微修改一下,结合大明对于西南土司的制度,再安到蒙古的头上。
这样一来,保证在实际运转中,与原本的蒙古生态相差不大,不至于难以适应,也能够让他们更加习惯大明不断施加影响。
宣慰司之下,又划分出来了宣抚司等大小不同的行政机构,就相当于各旗。
几个万户大部落,被授予宣慰使,余下的中小部落,则是被授予宣抚使等不同品级的官职。
与官职相对应的,不同官位占据的牧场,也被划分明确。
从此以后,蒙古各部落,定牧在划定好的草场,部落首领按照自己的草场,被授予不同品级的官职。
土地、部落、授官,三者将紧密联系在一起。
哪个部落越过界限,侵害别家土地,先是告诫劝解,若是不听劝告,大明就有足够的理由出兵讨伐,剥夺官职,灭其部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