岸边鹿伴 作品

第219章 海上来敌

“十条、二十条……天啊,根本数不过来,明国的舰队实力,恐怕已经不比我们差多少了!”

马六甲的城头,挤满了围观的人群,他们远远眺望大明舰队驶进海峡,前往印度洋,纷纷发出惊呼。对于东方第一大国的实力,有了全新的认识。

看到这一幕,特意从印度果阿来到马六甲,全权负责东亚事务的总督迪亚斯,心中不由得生出了一丝忧虑。

虽然之前已经与大明的官方使者有过了接触,但是就连他也没想到,大明能一口气拿出如此多的战船。

在屯门海战之前,葡萄牙人还以为大明是美洲或东印度群岛上的部落国家一样,孱弱不堪,只需要几艘船,几百个人,就能征服一大片土地,掠夺金银。

在那一次战败之后,他们第一次认识到了,原来在欧洲之外,还有如此强大的国家,才选择了放下原本骄傲的身段,与大明用和平的方式交易,往来商贸。

即便如此,这些人在心里对于大明仍旧抱有几分轻视。

大明的国民虽多,国土虽大,可是这些东方人并不重视大海,还会受到海盗的困扰,暴露出了外强中干的真实一面。等到他们消化了海外的诺大殖民地,这个东方国家迟早会被他们赶超!

然而就在近些年,大明发生了剧烈的改变。

积极对外开拓联系,兴建了诸多大船,邀请欧洲海军担当教官,培训海军……

不过短短几年的时间,大明似乎就已经追赶上了葡萄牙积累了上百年才攒出来的家底。如果再给大明十年、二十年,他们又会进步到怎样的程度?

“这就是所谓的东方速度吗?”

总督迪亚斯喃喃自语,他们葡萄牙的本土面积狭小,人口不多,能够在近些年成功崛起,全靠最早探索大海,占据了早期的红利。

若是这个红利消失,恐怕以后又要倒退回原来欧洲二三流的国家位置。

就像曾经欧洲的中心城邦威尼斯一样,在新航路被发现之后,威尼斯的地位一落千丈,被里斯本、马德里等城市远远甩开。

大明造出这么多的大船,已经远远超出了他们防卫沿海的需求,如果只打一次东吁,岂不是都浪费了?

如果大明不想浪费的话,对于葡萄牙等国的竞争压力,又要进一步的加剧。

“不行,我得再给里斯本写一封信,劝告国王,将国家的重心放在对巴西和西非黄金海岸的开发上。王国和大明的贸易利润虽然丰厚,可是从长远来看,一旦他们想要将我们排挤出去,我们根本没有反制和抵抗的手段。”

迪亚斯当时就想要走下城头,回去写信,可是这个念头刚刚生起,他的双目又暗淡了下来。

就算他现在尽心尽力,最终都是给西班牙做了嫁衣。

年轻的葡萄牙国王已经战死,他的叔叔虽然即位,可是作为一个修道士,根本没有子嗣。在他年迈老死之后,王国没有一个令人信服的继承人。西班牙国王腓力二世想要争夺王位,遭到了许多葡萄牙贵族的反对。

两国虽然同处一岛,但是一直都没有真正统一过,双方之间在诸多利益上都有所冲突。于是,腓力二世已经派兵出征,打算用武力征服。

经历了前几年的北非惨败之后,葡萄牙的国力大衰。不过几个月的时间,腓力二世就征服了里斯本,并且迁都至此,加冕为葡萄牙国王。

如今交通不便,信息传输缓慢,当他在印度得知相关消息,恨不得立刻驶船回到本土,抵抗西班牙的军队的时候,大局已定。

说不定再过一段时间,自己这个印度总督的位置,都要被腓力二世撤换下来。

一想到这里,迪亚斯便放弃了这一念头。转而思考起自己该如何做,才能为自己的家族争取来更大的利益。

“有卡瑞克帆船、卡拉维尔帆船、盖伦船……”

有人数着舰队船只的数量,也有人如数家珍一般的叫出船只的风格样式,彰显自己的广泛学识。

“咦,这几种是什么船?我怎么从未见过,难不成是大明自己研制出来的新式船只。”

很快,就有人发现,大明的舰队中,还有一些他们从未见过的样式。

而一些当地的土著,则是努力回想先祖们口耳相传下来的故事。当年大明的天兵,似乎就是乘坐这类样式的船只,来到当地。

有人忍不住脱口而出,说出一个已经让他们都感到陌生的词汇:“福船?”

虽然他说对了,可是并没有旁人在意。这些人都不知道,这类船只的设计样式,源自几百年前的大明初期,体现了一种传承。

在朱翊钧看来,所谓刘大夏为了不让正德对大海感兴趣,烧毁相关资料的说法,纯粹是子虚乌有,后人附会。

以正德的脾性,无论是想要下江南出征宁王,还是北上抗击蒙古,自封总兵官,哪一个都不是大臣们能够拦得住的。

就算是烧毁了一些资料又有什么用?

大不了皇帝让人从头做起,从造船、记录海图等方面开始一步一步的复现。

除了带来更多无非的成本,更漫长的时间,毫无意义。

朱翊钧让人搜寻之后,就发现其实郑和下西洋的相关航海资料,都有所留存。

无论是从皇家的收藏里,还是六部寄存的文档中,都能找到相关的记载。无非是由于一百多年的漫长时光,保存不善,有所缺失。就连《永乐大典》这种国家重点工程编纂的书籍,都会出现类似的情况,其他旧档当然难逃一劫,太正常不过。

不能因此就断定,是有人故意如此。

即便他不出手,让人整理,等到几十年后,依然会有人将相关的资料挖掘出来。

万历晚期就有茅元仪找到了《自宝船厂开船从龙江关出水直抵外国诸番图》等资料,编纂了一本《武备志》,用来用于对抗女真,管理觉华岛水师。

而且除了国家留存的资料,民间一直都有关于各类出海船只的资料留存,如今已经演变出来了福船,沙船,广船等多种样式。

琉球之类的小国,就经常向大明求购类似的船只。

这些内容都是刘大夏等文臣,根本禁绝不完的。

至于残留下来的大部分内容,由于岁月的变迁,确实已经有很多内容都变得不合时宜。只能用于对照印证,作为历史档案的一部分,证明国家过去的辉煌。

福船之类的船只,适合大规模的运送。而西洋的船只,更适合远洋作战。

早在在朱翊钧即位之前,大明为了对抗倭寇,就已经通过与两牙等海商的交流,收集到了一部分造船的技术,仿造过几艘欧洲样式的风帆战船。等到他重视大海,不惜重金收购技术、邀请人员之后,大明的造船实力,更上一层楼。

如今大明的舰队中,几乎涵盖了世界上各类先进舰船,简直能够办一场当代世界舰船展。

种类虽杂,却十分必要。

有的运送物资、有的供士兵生活,有的灵活速度快,有的炮多威力大,远洋、乃至深入河道……

为了适应接下来作战的不同场景用途,朱翊钧几乎抽调了近十年大明海军积攒下来的所有家底。这么多的投入可不会只打一个莽应龙。等到战事结束,大明就可以顺势占据缅甸南部,将那里打造成大明的海外基地,逐步掌控印度洋。

缅甸北部多山,中部和南部是最为富庶的平原,是朱翊钧最想要的一片区域。勃生到白古,也就是后世仰光所在的这一片区域,很适合种植水稻等作物,同样可以增强大明的粮食安全。

无论从军事地理战略,还是从未来长远考虑,这一块曾经以三宣六慰的名义成为大明所属的土地,都将在未来转为直辖。

粮食等大宗货物,肯定不能走北部崎岖的山路,一点一点的从云贵西南转运回来,所以船只再多,也不会嫌多。

至于缅甸的北方地区盛产珠玉宝石,大明过去经常派人前去大肆收购,不惜花费重金用来妆点皇家。大量的金银反倒滋长了他们的野心,让他们发展壮大,开始觊觎大明的富庶。

只是在朱翊钧即位,决定开源节流之后,方才停止采购,免得资敌。

不过他打算等征服这里之后,就要重新恢复收购。

不是为了一己私欲,而是将这里作为原材料供给地,将大量的没有经过打磨雕刻的粗糙宝石,经过一番精美的设计加工,变成真正璀璨夺目的珠宝。

再转而售卖给全世界,赚取高额的加工费。

当地的土司可以获得其中的少量利润,作为他们替大明守卫当地的酬劳。

……

大明的舰队小心缓慢的穿过了马六甲海峡,没有遭到周遭势力的攻击。

他们和马六甲城的葡萄牙人一样,都只是怀着惊讶、恐惧的心情,围观着大明的舰队。同时在少数人的心中,还生出了一丝庆幸。

还好他们听从了大明的使者的意见,与大明保持和睦,开放航道,提供补给,不生事端。

否则大明说不定就会在攻打东吁之前,顺手先把他们给灭了。

顺利的通过马六甲海峡,进入印度洋,陈璘等海军将领仍旧没有放松警惕。

对于大明来说,马六甲以东,已经很是熟悉。可是对于马六甲以西的印度洋海域,就稍显陌生。

朱翊钧已经多次派人调查过马六甲以外的水域,也有数批庞大的使臣团在前往欧洲的同时,记录了相关的水域情况。如今的舰队中,就有当年的旧人,也重金聘请了一些向导。

不过大海无情,谁也不敢打包票。

大明积攒了小十年的海军家底,此刻都在他的手中,一旦出现意外,就算他自杀谢罪,也难以抵消自己给国家带来的损失。

即便大明的这一支舰队,堪称东亚无敌,不过他们依旧小心谨慎的在大海中行驶。分成数批,不至于在遭遇某种意外之后,被一网打尽。

一路向北,规模庞大的舰队径直朝着缅甸的方向驶去。

为了安全起见,舰队整体还是沿着狭长的马来半岛,没有过于深入大海。

从这开始,理论上已经进入了东吁王朝的势力范围,可是这些被莽应龙征服的小国,都是表面臣服,听闻大明天兵前来平叛,当即就举起了义旗,杀死莽应龙留在当地的少数监守,重新归属到朝廷的麾下。

只有个别地区已经被莽应龙的死忠占据,选择抵抗。不过这一段狭长半岛,就连莽应龙都不慎重视,没有留下多少兵力。所以他们的抵抗,并没有给大明带来多大的麻烦。

无非是人头落地,焚烧殆尽,财物粮食尽数收走,杀鸡儆猴。

只不过莽应龙不重视,大明却不能彻底不管。

每过一日的路程,大明都会分兵分船,留守当地,保障沿途的供应。

长途远征,多谨慎一些,并不为过。

饶是如此,只花了不到十天的功夫,舰队就已经到达了缅甸核心海域。

大明进军的消息,早已经传遍了缅甸,少得可怜的舰队虽说提前做好了战备准备,严阵以待。可是当他们看到了规模惊人的大明舰队之后,就没有了战意。

一轮炮火刚刚打完,还残存着没有沉没的缅甸船只,就纷纷举起白旗,示意投降——这个规矩还是朱翊钧在制订大海通用旗号的时候加上去的。

大海上,船只距离过远,只能用旗帜交流。

随着大明重新恢复对于附近海域的影响力,相关的旗语,都被缅甸学会,在今日派上了用场。

不只是海战,就连登陆和攻城都是异常的顺利。

大明的军队在登陆的过程中,根本没有遭受丝毫的阻碍。他们就在港口附近扎营结寨,刚刚收拾停当,摆出了攻势,就有人发现城内出现了弥漫的烟火和混乱的声音。陈璘猜测有可能是城内发生了内乱,有人并非莽应龙的死忠,决定投降,或者弃城逃跑。

不论如何,他都没有错过这个机会,当机立断的发号施令。

结果在大明的士兵成功占领城墙之前,东吁守军就已经四散而逃,城门大开。

有人奔逃而出,也有人向大明投降,更多的则是在城内互相杀戮。

似乎不需要大明来攻打,他们自己就要先自我毁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