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了皇帝的要求之后,几名传教士互相对视了一眼,心中升腾出无尽的欣喜。
大明的皇帝主动提及了《圣经》之后,没有像大明的其他人士一样,用一个又一个的质疑故意刁难,反而关心起了这一重要经典的汉化翻译问题。
这说明什么?
说明果然如同教廷猜测的那样,大明的皇帝愿意主动开放教禁,允许教廷派人传教,就是因为他对十字教心存善意。
从大明使团前往欧洲算起,至今已经过去了几个年头。几人又在大明生活了几个月,对于这里的一些宗教相关的文化知识,已经有了基础的了解。
尤其是同样从外国传入中国的佛教,其成功传入的经验,被他们认为是值得学习的宝贵经验。
虽然努力学习中文,了解中华文化,但是时间尚短,他们目前所接触到的还很粗浅。联想佛教相关的经典故事,朱翊钧主动派人去教廷请人过来,似乎和那个叫做西游记的故事,颇有相似之处。
都是中国的皇帝,派人去西方求取真经。印度还是欧洲,佛教还是十字架,都能对应的上。
再联想到关于这位少年皇帝的种种神奇传闻,众人无不猜测,他或许就是某位天使下凡,降临世间的人间体。
朱翊钧关心的这个问题,正好就是传教过程中的一个关键。
《圣经》在十字教中的地位自不必说,想要传教,就得对外人宣讲其中的内容。
过去的教廷采用保守策略,无论在哪个国家传教,都坚持使用拉丁文版本的《圣经》,这也是拉丁文能够在过去的欧洲成为全欧通行语言的一个重要因素。
欧洲的任何一个人,想要学习《圣经》就必须学习拉丁文。
教廷借此垄断了许多知识,占据了各国君王领主们都不得不依靠的学者生态位。
胆敢威胁到这一点的,都会遭受到生命威胁,会被视为亵渎重罪!
然而时代已经变了,几百年前,英国率先翻译成了英文,之后是法语版本……
直到马丁路德将这本书翻译成了德语版本,让经书的解释权,从教廷、神父的手中,转移到了自己的手里。人人都有了解读的权力,因此创立新教,掀开了至今没有结束的宗教大变革。
教廷想要在这种异国他乡顺利传教,就得主动翻译成中文版本,以免这个庞大的国家中出现另外一个马丁路德,翻译出奇奇怪怪的全新版本,用教廷无法掌控的方式解读。
只是有一个问题,给翻译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从几年前大明使团前往教廷开始,他们这些立志要去东方传教的传教士就已经开始学习中文,学习大明官话汉语。
问题是,中文太过难学,哪怕他们向大明的使者认真请教,练习读写听说,可是几年下来,水平依旧堪忧。
别说开始推动如此重要的翻译工作了,就算是日常口语用交流,流利阅读书籍和书写信件这种最基础的程度都还没能达到。
想要成功开始翻译,恐怕要等到五年十年之后了。
而朱翊钧能够主动提出这一点,说不定就能够以大明皇帝的身份,提供帮助。
一想到这里,教廷派来的罗德里戈神父当时就忍不住说道:“伟大仁慈的明国皇帝,感谢您对我们的工作提供帮助。我等愿意为您举行受洗仪式,得到基督的赐福……”
“不用了。”
通译转译的话还没有说完,就被朱翊钧摆手打断。
他面色依然如常,保持着神秘的微笑,但是内心却充满了鄙夷。
以为我不懂其中的门道?
什么赐福,所谓受洗不就和佛教剃度,道教的皈依三宝一样,正式加入了?
真是得寸进尺,不要面皮!
若是自己这个堂堂一国之君,被忽悠入教,将来的他们,说不定就会扯虎皮让朝堂中的一众官吏也都跟着入教。
世界很多宗教都是走的上层路线,先迷惑了国王贵族之后从上到下的侵蚀国家。
他可不会让大明也变成这个模样。
关心《圣经》的翻译问题,无非是想要把握住其中的关键——对经书的解释权。
中国诸多圣人经典,都是微言大义,有着多种解读方法,因此才衍生了诸多流派。
理学、心学、乃至后来他主导的实学,无不是如此。
原版经书怎么写的都无所谓,但是翻译成不同版本,就可能会给人完全不同的观感。
让他做最后的汉化审核,就能掌握对于整本书的解释权。
更何况,历史上的翻译版本,就很让人诟病。
外邦之神,怎么能够盗用昊天上帝的说法?
如果他不管,放任传教士们自行翻译,说不定还会再一次的盗用。
而且“天”、“上帝”之类的词汇,很容易让老百姓们觉得就是传统上信奉的老天爷,传说中的玉皇大帝,无形之中变得容易传播。
类似的专有词汇,他通通都会选择音译,而不是意译。
按照拉丁语的版本,deus(上帝)大概就会被音译成为“豆丝”,逼格一下子就跌落尘埃。
就像是早年间的佛教典籍,没有汉化,大多是梵文一样。如果不是练习了至少两年半的和尚,普通人根本听不懂这种外语经文的含义。
只要让这些专有名词变得难以理解,难以记住,自然就会进一步提高传播的门槛。
朱翊钧有意如此。
在朱翊钧的记忆中,最早在唐代的时候,就有中亚地区的商人教士将《圣经》进行了汉化,那个时候还叫做景教,不过翻译的版本都已经失传,哪怕皇家书库中都不曾保存,只有其他书籍中的只言片语,能够证明曾经的历史。
过去的版本都已经不复存在,但是现如今,大明的出版业已经十分发达。只要经过他审核过的《圣经》得以出版,凭借着先发优势,就会在中国全面通行,后世想要更改,会变得更加困难。
《圣经》虽然要翻译成中文,却不能完全的中国化。
只不过他的用心虽然不良,可是此时的几人都没能看出来。
以往没有过类似的先例,当然很难想象,仅仅是翻译上的不同,就能达到这种效果。
而且传教士们的翻译工作,可不仅仅只是一本《圣经》。
《几何原本》等和数学、天文相关的知识书籍,才是他最为看重的。
虽说大明的数学水平很高,可是欧洲能够在后来迅猛发展起来,其学术积累,有着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
与大明不同的研究体系、角度,可以扩展国内学者们的视野,促进学术研究的更快发展。
而且朱翊钧和教宗格里高利十三世一样,都打算改变历法。
大明的历法已经不合时宜,在推算日食,月食的时候出现了很大的误差。朱翊钧早就开始了对钦天监的变革,进行拆分重组。
然而部门人员容易变动,历法却不是那么简单就能够制定的。
朱翊钧在这方面积累不足,需要更专业的人士。
国内虽然已经有了朱载堉等人开始进行修订,但是几年下来仍旧没有完成。
利玛窦在大明的一个重要贡献,就是参与了明末的历法改革。他采用欧洲天文学的测算方法,比起钦天监用大统历,回回历推测出来的更加准确,因此被崇祯看中。
如此人才,朱翊钧当然不会浪费。
这就是朱翊钧对于来华传教士们,比较看重的几项工作。
至于曾经和利玛窦一起翻译了《几何原本》的徐光启现在的年纪还小,这项翻译工作,多半会与他无缘。
虽然在翻译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与大明的士大夫们进行接触,有可能影响到国家的中高层,不过朱翊钧并不担心,他早做好了思想上的防火墙。
排除大明使团们对于《圣经》故事中的诸多不满之外,朱翊钧还能回想起许多后世提出来的经典质疑。
比如说——
“如果上帝真的像教廷所说是全知全能的,那么他能否创造出一个自己举不起来的石头?”
“如果上帝是善的,那么人世间的这些恶又该如何解释?”
……
这些辩经的大问题,哪怕过了几百年,都没有完美的答案,足以让人成年累月的为此思考。
他虽然早就准备好了相关的问题,却不打算由自己提出来。以自己皇帝的身份,不适合去做此类事情。脏活得别人去做,自己要保持高高在上的位置,当做裁判。
在这种无关紧要的地方,没必要亲自下场。
之后随便让人把相关的疑问散播出来,自然就会有人在心中满是问号。
如今的大明士大夫,可不只是了解过理学和心学。在受到理学的禁锢、和心学的狂放之后,陷入思想上的混乱,急需另外一种成体系的理论作为救命稻草。
在他的改变下,大明已经发展起来了一门实学。
能够身居高位之人,少不得深入研究圣人典籍,懂得许多思想上的争辩之法。实学讲究刨根问底,去伪存真,实事求是。
各教各派发展数千年,都有一套自成逻辑的话术体系,翻来覆去不可证伪,也难以证真。
但是用话术自我欺骗或许可以,但是难以说服别人。
在士大夫们的眼里,这种不能自圆其说的外来教派,便很难让人信服。
除了世俗的士大夫,还可以让能言善辩的和尚们与传教士们进行论法,看看哪一家更会吹嘘。道士在这方面确实不行,历史上几次与佛教辩经,败多胜少,朱翊钧就不打算让他们丢人了。
不过他虽然有意要迟缓十字教的传播速度,却没想过一棒子打死。
就是因为朱翊钧的心里十分清楚,后来的十字教能够发展壮大,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不是在高层的皈依,而是基层的缺失。
国家不管底层的百姓,让人趁虚而入,互帮互助,感受到温暖,有了组织,人生找到了方向,不至于迷茫。这和十字教在古罗马初期发展壮大,最后逼迫罗马皇帝不得不承认其为国教,是一个路数。
哪怕没有外来教会,大明内部也有白莲教势力。或是地方豪强,用一些小恩小惠,笼络人心。
反过来,如果能够做到对于底层百姓的关心关怀,除非真的显露神迹,不然老百姓们才不会信。
……
给传教士们画了几张大饼,安排了几项工作之后,朱翊钧便打发走了他们。
由于他的改变,传教士们对于大明已经没有历史上那般重要。
就像历史上著名的《堪舆万国图》,已经无需利玛窦制作,早在朱翊钧开始发展海上力量起,大明就已经从南洋、欧洲搜集了众多地图,开拓视野。
未来的大明认识世界,将不再只靠一张地图,而是会有成千上万人主动走出去,跨越大海,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脚去丈量。
历史上那张地图里缺少了的澳大利亚,也注定会被发现。
正在朱翊钧沉思之际,有内侍前来禀告道:“恭喜皇爷,城南的大图书馆已经提前建成,各类书籍都已经按照皇爷的吩咐,分门别类的放了进去。奴婢让人查验过,都符合皇爷的规矩,没有错漏。”
“这倒是个好消息,有利于文教。”
朱翊钧听罢,嘴角不由得泛起发自内心的笑容。
大明只要自身够强大,民智全面开启,就不会惧怕外来的牛鬼蛇神!
很快,报纸上就刊载了一条全新的消息,把之前欧洲使者们来到大明引起的轰动压制了下去。
上海县,还不到二十岁的徐光启正与同学一起阅读最新一期的报纸,了解时事新闻,读着读着,他的眼睛突然睁大。
“陛下打算在全国都兴建图书馆,供人免费借阅读书!”
“这可是大善事!”
得知此事的学子,无不大声称赞起了皇帝的慷慨。
大明的书籍虽然已经没有唐宋时昂贵稀缺,出版业变得发达,涌现了许多小说。可是对于生活拮据的穷人来说,仍旧是一笔不小的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