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倒是够折腾的。”
读罢报纸,知晓了朱翊钧的心思之后,徐光启、田林等人心中思绪复杂。
喜的是,按照皇帝的办法,他们肯定有机会能够看到皇家秘藏的诸多珍贵典籍,甚至可以动身前往京城,一睹《永乐大典》的正本。
哪怕嫌远不想去,过不了几年,大概就会在附近建立一所更高级别的珍书馆,收藏相关的手抄版本,虽然并非古人真迹,不过对于如今的平民子弟来说,已经弥足珍贵。
只是考虑到如今的情形,这所高级别的珍书馆,注定不会在上海,而是附近更加繁华的城市,不是扬州,就是苏州!
皇帝在报纸上发开公开的征召,哪怕是努力了多年,都没有通过乡试成为秀才的老童生们,也可以来京参加考核,只要通过考核,就可以从事抄写工作,出一份力。
虽然不算公职,没有品级,不过但凡从事抄写之人,都可以得到一笔稳定的薪俸。考虑到这一项事业并非几年就能解决,算得上是一个长期饭碗了。
而且只要做得好,还有被点选,成为小吏,逐步升迁为官的机会。
童生并非指儿童,而是那些过了县试、府试,但是没能通过院试,不是秀才的读书人。
朱翊钧心里清楚,哪怕有资格抄写《永乐大典》这类珍稀典籍的读书人,占比并不多,可是乘上总人口,就是一个极其可观的数字。
读书不能直接带来财富,就连秀才都有诸多穷困潦倒之辈,更不用说童生了。
《儒林外史》虽是清代之书,但情况和明代差不太多。
范进当了多年的老童生,一直靠着岳父的资助勉强生活,直到中年方才成为秀才,并且一举中举。
如今的大明,就积累了为数惊人的童生。
苦于天资所限,难以更加精进,平日只能帮人抄抄写写,或者在私塾当个教书先生,教授儿童一些最基础的内容。
现在给他们一条晋身之阶,算是在三途并举之外,多一条阶层流通的渠道。
人不缺,缺的是相关的开支。
抄写书籍,看似简单,但是书册实在太多。
现在可没有方便简单的复印技术,想要保存比较珍贵,又没必要大规模刻印的书籍,最优的办法就是让人手抄。
笔墨纸砚,人的吃喝拉撒,都不能白嫖。
如果强行摊派的话,质量难以保证,更会惹得天怒人怨,把一件好事变成了坏事。
为了调动这些民力的同时,不花费大价钱,他决定动用一些手段,激发起全国各地之间的竞争意识,让他们主动来做。
摆放常见图书的图书馆,将来会遍布全国各府县,但是这项宏伟的事业由于牵扯众多,也要慢慢来,并非三年五载就能全面建成。
至于珍书馆,由于里面收藏的主要是名贵古籍的手抄本,相对比更切实际的知识和思想上的传播,更重要的意义是一种荣誉——能够让人产生一种别人没有,只有我有的的优越感。
故此,在珍书馆的建设上,皇帝不会全额承担,而是允许地方集资,筹集善款。
哪个城市先筹集足够的资金,哪个地方就先动工建馆,将珍本、善本的手抄本运送过来。哪个地区的普通图书馆,也会率先全面建成。
其实就相当于众筹,一般来说,众筹的数额达到了目标,项目才会启动。只不过朱翊钧做这项事业的最主要目的,是为了备份藏书,他先垫资让人开始抄写,再用这种办法逐步回收成本。
只不过对于这种众筹,朱翊钧做出了一些限制,保证了众筹玩家的体验,刺激人们积极主动——毕竟都是源自皇家秘藏,数量太过泛滥,逼格大跌不说,也没有这个必要。
所以所谓的珍书馆,和相应的珍贵书籍,都是限量版本。
全国一共只有十个名额!
先到先得,过了这个村可就没有这个店了。
朱翊钧让人计算过相应的开支,建设一座珍书馆,外加抄写相应的书籍,总共需要白银二十余万两。正因此,当初嘉靖哪怕只想要备份其中的《永乐大典》,都惹来了许多反对声音,拖延许久。
所以,把钱全都砸在这里,完全没有意义。
能够分散在全国各地,进行备份,同时成为地方上的文化中心,就足够了。
而且他考虑到了江南的经济和文脉之盛,都位居全国之冠。别人舍不得掏钱,可是江南说不定想着一府一座。
所以为了避免江南占据大部分名额,过度竞争造成没有必要的浪费,达不到分散全国的目的,他还做出了一个限制,一地最多只允许有两所。
南直隶地区的士绅们再有钱,也不可能包圆。
如若不然,除了南京应天府之外,上海所在的松江府、织造兴盛,国家财税重地的苏州府,商人云集的徽州府,受益于大运河的扬州府……
他们都有实力筹集足够的资金,只有政治地位虽然高,但是常年遭受天灾人祸,比较穷困的中都凤阳府掏不出钱。
几府竞争之下,名额多半会被苏州府抢中。
至于四川、岭南、河南、湖广等地,虽然比不上南直隶富庶,可是只要空出名额,集合一省之财力,想要凑齐这笔钱并非难事。
而且钱不白捐,会在珍书馆附近立碑赞颂此事。并且另编撰书册,记录捐助之人的姓名。只要捐助的数额超过一两,就有资格进入名册。给的钱越多,能够享受到的待遇也就越多。能够超过千两者,就可以单独出一篇小传,相当于另一个领域的留名青史。
相当于后世的登报上电视,进行官方表扬,乃是许多人求之不得的大好事。
许多地方上的士绅,会花一些钱来修桥补路,主动帮助乡里做善事,不一定是多有爱心,更大的可能是通过这种方式,为自己营造形象,树立起好名声。
如果是一个十里八乡都称赞的大善人,哪怕朝中无人,地方官吏想要找麻烦,也得考虑一下民间的影响,不会轻举妄动。
但是如果有地方乡绅想要通过这种捐助的方式,获得一个保护伞,在接下来的变法改革中不受影响,那就大错特错了。
朱翊钧可不会心慈手软,因为这点小善就放过大恶。
之前清查田亩,法办积累旧案罪人的时候,也有许多人曾经做过不少好事,都不影响他派出的官吏采取雷霆手段。
有着皇帝在背后撑腰,官吏们的胆子也会变得更大一些。
而且二十几万两白银,谁都不可能一个人拿出这么多钱。
甚至就连一万两都是一个足以震惊全国的数字——有很多家族积累远超这个数字,但是让他们一下拿出这么多现银,就十分的困难了。
而且还是见不到直接回报的捐助,并非正常的商业投资,贿赂大官。这么多钱,太过显眼,难道就不怕财富外露,惹来不必要的觊觎?
正因此,几千几万人共同出资之下,即便排在前列的富商能够掏出数千两的白银,也会如同江河之水融合大海,彰显不出多少特殊。
为了本地的文教,大家都有所捐助,无非是穷的捐的少一些。
若有人仗着捐的多,想要显摆,说不定还会被本地穷酸文人写几篇诗文讥讽。
……
“陛下的法子虽好,可是书商的生意就不好做了。”
徐光启这时突然想起来,族中一亲戚,似乎就在经营刻印贩卖书籍的生意。算不上日进斗金,但是生意做的很稳定,每年都有一笔不小的进项。
田林想了想,摇头道:“恐怕没有这么简单。陛下兴建珍书馆,都需要民间募资,这图书馆里就算摆满了常见图书,供人免费借阅,数量也会有所限制,排队等待才能借到。稍有些余钱的,多半还是会自行购买。”
“确实,而且如今的书商,多是印制些时兴的新书,如小说话本。陛下建设图书馆是为了文教,为了启发民智,而不是供人玩乐。”
仔细回想,徐光启记得亲戚的书局主要就是在兜售小说话本。
什么唐传奇、宋元话本,乃至本朝的小说,应有尽有,就连已经通行于世的三国、水浒、西游故事,也分成了多种不同的版本。
只不过在家里人看来,都是影响举业的闲书,平素不让徐光启读。
现在的他就是一个还没有考中秀才的童生,天大地大,都没有明后年的考试重要。
他只能让人偷偷的去别的地方购买《牡丹亭》和《西厢记》,尤其是最近,听说南京流行了一本.....
徐光启很想知道,到底有多么的刺激。
可惜现在还是只闻其名,不见其书,没有看到哪家书商刊印售卖。
即便他有心前往京城,亲自参与抄录《永乐大典》等珍贵书籍,见一见相关的正本,他也只能继续安心读书习文,走世人眼中的科举正途。
和几个同学好友又聊了一阵,众人都觉得有些口干舌燥,喝茶休息片刻,才将报纸翻到新的一页,让曹何泾来念。
曹何泾扫了一眼,便唉唉的惊叫了几声。
“你抽的哪门子风?”
田林疑惑的看一眼后,也不由得共同惊叫。
等到徐光启也凑过来,才知道了皇帝还有大动作——朱翊钧终于下定决心,要通过发行福利彩票的方式,进一步募集民间的资金。
于是他在报纸上,公开了这一消息,决定公开发行彩票,并介绍了相应的规则和几种玩法。刮刮乐之类的技术还不成熟,目前能玩就是以双色球、3d等几种选号猜测数字,纯粹赌运气的玩法。
出售彩票所得银钱,一部分返还中奖者,一部分用于维持运营,一部分则是用在图书馆、养济院、修桥补路、水利工程等公共事业上。
收容鳏寡孤独的养济院,育婴堂等福利慈善设施,每年的开支都不少。更别提规模更大的基础建设了。
虽然朱翊钧积攒了不少钱,但是他想要做的事情更多,再多的钱都不够花。
只不过,虽然朱翊钧说的冠冕堂皇,声称“彩票所得,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他虽然身为皇帝,也不会从中取用一个铜板!”
然而他的这一步动作,依旧招惹了许多的非议。
“彩票彩票,这不就是博彩之彩吗?”
哪怕前脚刚刚称赞了朱翊钧建设图书馆,振兴文教的举动,后脚就有古板的道学家皱起眉头,大骂皇帝上梁不正下梁歪,这种博彩之风乃是洪水猛兽,为害国家,从此以后,恐怕道德败坏,难以挽救。
不过徐光启等年轻人就没有这般去想了,他们反而认为皇帝十分大胆,敢于一改往日法度,很有气魄。
官方在明面上,一直都是坚决禁止赌博。国初朱元璋就认为这是不务正业,最严厉的时候,哪怕只是下棋、玩双陆,都会承受断手之刑。
然而在民间,对于赌博一直屡禁不止,官方早就放弃监管了。
尤其是苏松地区,赌博蔚然成风,徐光启等人虽然年轻,可是同样沾染了这种习气,并不觉得此事有什么不妥。
他们早就觉得大人制定的许多规矩,过于死板,对于年轻皇帝的许多变革,都很支持。
“堵不如疏,我看朝廷早就该这么做了。要不然立下的法度不能执行,反而让人看轻。我还记得教书的何先生当年曾对我们说过要远离赌戏,可是他不照样去城南,和别人斗促织赌钱?与其让赌坊赚这个钱,倒不如交给陛下。”
“说的也是,反正都是花钱,我更愿意相信陛下。”
“不提别的,这个‘以一搏万’的玩法,就足以令人眼红。只要花上十个铜板,就有可能中十万,买一两中一万两……哇,如果真的中一次,可就发了!”
有人在谈及彩票对于社会的意义,而有人则开始研究起报纸上介绍的规则,畅想自己中奖之后的美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