岸边鹿伴 作品

第183章 铜银并行

崇祯时为了筹集钱粮,曾经有人提出过重新发行新宝钞的想法,可是这个风声刚刚传出去的时候,就引发了京师骚乱,商人纷纷逃跑离开京师。

当时就有“民虽愚,谁肯以一金买一纸”的说法。

理论上,纯信用货币可以推行,但人性使然,总会滑落向不可控的深渊。宋金元明数百年这么多次先例的存在,让天下人对于纯信用货币的信心,早就荡然无存。

比如金本位制度下,货币就可以按照其面值规定的含金量,自由的买卖、兑换成黄金。

这种货币相当于纸面黄金,天然能够得到人们的信任。

不过这需要自身占据足够多的贵金属,确立金融优势。万一兑付出现问题,信任同时也会瞬间崩塌。

朱翊钧倒是有心学习这点,推行可以自由兑换成黄金或白银的纸钞,通过保存一定的保证金,限量发行的方式,稳固天下万民的信心。

一些银号发行的银票,能够在小范围起到类似的效果。但是现在还没有晚清遍及全国的晋商商号和其他类似的商人力量,最多是在京师、南直隶之间流通。

要推动全国接受这种货币,必须也只能由国家来做。

朱翊钧可不想头顶上再弄出一个明联储。

然而宝钞初废,现在是宝贵的信用重建期间,而且大明本土金银矿并不多,贸然搞金本位、银本位并不现实。

而且现有的技术仍旧难以控制伪造、倒钞等问题。

下大力度去管控的成本过高,并不现实。

朱翊钧选择后退一步,先从实物铸币入手,让百姓重新对大明货币建立足够的信任,一步步重建大明的货币秩序。

实物货币再拉胯,至少看得见摸得着,就算是铁铸成的钱,其贬值也有一定限度,不会像纸钞一样,跌跌不休。

在之前的通气会结束一段时间之后,朱翊钧针对铸币问题,再度召集相关臣子,共同商讨。

对于大明宝钞的废除,臣子们秉持着一致意见——早就该废除了,永乐时就有夏元吉等大臣多次谏言请求废除,一直没有得到回应。现在皇帝陛下颁布相关诏令,乃是顺天应民。

最先开始兑换工作的北直隶地区一片赞誉,初期的恐慌混乱之后,百姓们已经不再急着拥挤争抢。山东、山西等周边地区的废除大明宝钞,兑换成铜钱现银的工作,也在逐步展开。

但是在实物铸币,以及未来大明的货币政策上,几方仍有许多争论。

张居正坚持逐步以白银为大明的主流货币,淘汰掉铜钱,确保通过一条鞭法,减轻老百姓的负担,也能提高地方收税效率,降低转运仓储等损耗。

而高拱、工部尚书李幼滋等人则认为,还应该继续保留铜钱以及部分实物。

“铜钱价值太小,若虚大笔转运携带不便,黄金昂贵,数量稀少,而白银恰好在两者之间。国初以来,《会典》中虽只有钞法、钱法,而无银法,可世人皆爱用银,自宪庙以来,没有朝廷的引导,大额买卖多转而用银而非铜钱纸钞。”

一边说着,张居正一边拿出了许多例证。

好比土地契约文书,算得上是典型的大额买卖。洪武时期,还有用宝钞来购买的文书,等到成化年间,宝钞已经绝迹,几乎清一色都是白银计价。

成化时名臣丘濬就提出来了要“物与币两相当值”,认为纸钞已经没有了信用,所以应该放开钱禁,推动银钞并行。

那时起,白银就已经占据了大明的主流,只是没有完全取代铜钱。

“刘定之著《历代钱法楮法得失》,铜钱种种轻重不一,难定价值高低,劣币、旧币难以禁止。只能用于本地小民低价流通,而不适合全国通用。

如今无论朝廷还是民间,发放俸禄、赏赐,买卖货物的时候,几乎只用折银来算。且海贸大兴,外邦白银源源不断涌入我天朝。如今宝钞既然已经废除,正适合确立银法,全面推广白银,铸造银币。正值一条鞭法,两者相辅相成,于国有大利。”

“一条鞭法自世庙时被提出,至今没能全面推广,自然是有其弊端。江南多银且贱,西北少银且贵。若是重白银,轻铜钱、粮布等实物,会让西北之民多受盘剥,反而不美。”

大明宝钞这种纸钞,由户部宝钞提举司负责,而铸造铜钱的任务,属于工部宝源局。在相关议题方面,工部同样拥有不小的话语权。

“所以,臣提议,请铸造铜钱。先皇、世庙在位之时,皆铸造铜钱,可陛下即位以来,一直没有新铸,如今正是新铸铜钱之机。”

李幼滋是张居正的同乡,得以推举,可是当他成为工部尚书以后,在一些政务上却坚持己见,没有成为他的跟班,反而更倾向于高拱。

只不过现在的高拱作为国政顾问,和吕调阳一样已经不再亲自下场,相关的意见早在之前的各种文书、言谈中表过态,不再直接与张居正发生争吵。

眼下听得仍然李幼滋反对,张居正略一皱眉道:“我皇明产铜不多,滇南所产数量虽占全国之冠,可是转运麻烦、耗费甚巨,还需要慎重行事。”

万历四年的时候,张居正就曾为了此事上疏,请求新铸万历通宝,不过朱翊钧没有答应。他现在说的反对意见,几乎就是当时朱翊钧回绝的翻版。

铸钱这个事情需要更加慎重,一旦操作不当,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脆弱信任就会被破坏。具体该制定何种面值?该用什么比例来铸造铜钱进行调配,相关的原材料是否已经得到了掌控……

问题多多,所以朱翊钧一直等到了今日。

哪怕现在都没有完全解决,至少现在已经有了可以实际铸币的基础,他的信心也比前两年更多了一些。

两方又争论了一阵子,朱翊钧方才做了最后的裁决。

他选择丘濬曾经提出来,却一直没有正式施行的制度——两币并行!

丘濬的时代还有纸钞,是三币并行,不过现在宝钞被废,只剩下铜银两种。

银币将会成为本位货币,铜钱将会降格为辅币。

两派各取一部分意见,并非和稀泥,而是大明国土实在太大,人口太多,同样的政策不一定适合推广到所有地域。

语言文字、文化意识形态,要尽力一统,维持凝聚力向心力,可是像是饮食习惯这种,就是因地制宜的范畴,属于每个人有每个人的喜好,无需强求。

大明其实无论铜还是银,都很匮乏,而且铜钱价值太低,大额交易实在是麻烦。

其实最早汉代就已经发现了这个问题,动不动就是“亿钱”,虽然那时候所谓的亿是指十万,然而十万铜钱,依然是个十分庞大的数字,无论是查账、搬运都很麻烦。

等到宋代就不只是这些麻烦,而是真切的发现铜已经不够用了,而且也没有足够的白银,才会发行交子纸币用以替代。

大明现在海外白银不断涌入,方才有了用白银作为大额交易、全国流通主要货币的底气。

铸钱是肯定要铸的,少量收取铸币税,能够为国库增加一部分收入。

而且通过重新铸造新钱币,动用种种手段,驱逐其他钱币的方法,可以让朝廷重新掌握全国经济,有利于未来对国家资源的调动。

一直强行通过皇命来征调的方法,太过粗糙,远没有这种方式来的便捷、更有效率。

不过朱翊钧也提出来了一个隐忧,就是哪怕铜银并行,大明缺乏相关原材料的问题,始终没有得到根治。

海外白银的大矿,始终掌握在番邦蛮夷之手。

贸易兴盛与否,本质上是取决于这些弗朗机人,而不是大明。

一旦他们停止前来采购,大明又将陷入缺少白银的窘境。

铜钱也是一样,滇南地区的铜无论产量还是转运都很麻烦,所以大明实际上以前会购买日本铜来铸造铜钱。

之前中日通商已经断绝,少量日本铜、外邦铜,都是通过澳门或月港的商人进行转运售卖,这种方法得来的铜原料数额不大,远远无法满足大明的需求。

虽然因为大婚的关系大赦天下,朱翊钧已经宽恕了倭国,恢复通商,可以重新大批购买日本铜,可是这种关系并不稳固,随时可能会被对方断掉,同样不受朝廷的掌控。

要铸钱,可是原料不被朝廷掌控。

无论是被人逼着断绝供应,还是涨价,朝廷都难有反制的办法。

怎么办?

朱翊钧提出来了这个问题,还好早就有了解决方案。

伴随着铜银两币并行的政策,大明也要主动对外出击,抢占原料产地。

不只铜钱和银币要并行,经济政策也要与军事政策并行。

他之前就提出来过要海外殖民,对外开拓。朝中这些大臣也早就学过了全球地理,知道所谓的美洲白银,都是欧洲殖民者掠夺而来。

这些好地方蛮夷能占,我皇明同样能占!

而且朱翊钧还根据前几年搜罗到的一些海外情报,偷偷做假科普。

他鼓吹美洲所谓的印第安人,都是武王伐纣时期,东渡逃离的殷人。所以那些欧洲外邦蛮夷叫他们印第安人,是因为谐音的关系。

只不过因为相隔太远,几千年没有交流,导致语言文字、模样服装等都已经发生了改变。

孔子也是殷商后裔,本质上美洲的他们和大明都是一家人。

是真是假无所谓,现在的人根本验证不了。

更何况算起来美洲人确实是东亚东渡过去的,和大明人的基因关系比欧洲人要更加亲近。

远房亲戚被外邦蛮夷欺负了,大明有扶危救难的义务。

顺便占据几座金银矿作为酬劳,并不为过——更何况肯定不会这么直白——王化宣教于海外遗民,名正言顺!

日本也是如此,还有东南亚的几个大铜矿,这些涉及到了大明国家安全,只要有足够的理由,就能发动战事。

大明其实一直都有鹰派人士,主流意见到底是主动对外进取,还是保守防御,其实都是看当时的国力,以及皇帝的心思。

成本太高,收益不足,国内空虚的时候,哪怕缅甸东吁搞事,朱翊钧也只能暂时忍耐。一旦分析清楚利害,就算远征援朝,也能迅速调拨人马,前去作战。

君主专制就是有这种好处,朱翊钧只需要花上几年的时光,就能够挑选出一批附和他意见的臣子,更别说变法革新重振大明本就不只是他一个人的愿望。

不过铸币并非短期能够决定,并全面推广,作战抢夺矿藏也是如此。

目前的大明,仍需要保持和平友好的面貌,积累更大的胜机。

不过从此朝廷将会一改往日作风,认真管控各地货币的流通情况。

毕竟大明货币混乱,一直没有全面彻底的管控过。

除了大明宝钞,洪武至今,只有永乐、宣德、弘治、正德、嘉靖、隆庆这几位帝皇铸造了通宝铜钱,数量远远不够满足民间需要。

就像成化本人没有铸造成化通宝,后世少数流传的,都是嘉靖时方才补铸的。

由于大明严禁私人铸造本朝货币,一旦发现,会给予重罚,所以私人铸造的货币一般都是仿造两宋的古钱币。

正好,这些真正的古钱在大明一直就没有断绝过流通,实在难以查明到底是私人铸造的,还是以前就有的。

像是从地底下挖出几坛子古人埋藏的铜钱,这种传说各地都有出现。

而且能够私人铸造钱币的,不是地方普通豪强,很多时候是分封的藩王,为了多捞钱,铸币败坏朝廷的经济。

以往的皇帝为了名声,给宗室亲族保留一丝颜面,不想严加追究,只是发文申斥,更是给了这些人猖狂的底气。

可是现在,朱翊钧可不会惯着这些人。

哪个敢在这上面伸手,哪个就等着全族搬家——三族流放,去海岛开荒种地。辽东现在人口已经足够,戴罪之民都开始转向台岛等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