岸边鹿伴 作品

第261章 统一的意义

朱翊钧并不满足于全新的历法,他决心将这一套记时方式推广到全世界的时候,就已经有所考虑。纪年方式,同样要与时俱进,有所改变。

他不认可欧洲新推出的格里高利历,但是他吸纳了元年、以百年为世纪等概念。

在这方面,中华传统纪年方式,确实要复杂一点,不够直观。

干支纪年,六十年为一甲子循环。

皇帝王公即位为基准进行纪年,则是数年、最多几十年一变。

至少从春秋战国时起,以这两种方法为基础的纪年方式使用了两千年,等到年号发明之后,也只是起到了辅佐的作用。至于岁星等其他一些方法,更加琐碎,并不是主流。

可惜这种纪年方式根本没有办法一眼确定具体的年份,要经过一系列的换算,才能知道某某年距今到底过了多久。

但是只要选择一个基点定下元年,1年2年3年这样向后延伸,就能够轻易确定具体的年份。之后无论具体哪一年,都有一个明确的数字,一眼可知。

对于如今的百姓来说这件事情用处不大,老百姓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人生不满百,不忧千岁愁。

很多人其实连自己具体多少岁都不清楚,更不用提几百年前,上千年前的事情了。

如今只有对皓首穷经,研究史书的学者,才是这种纪年法的最大受益者——一旦相关时间线划分明确,他们在研究史料,前后对比分析的时候,都能够节省下换算时间的精力。

对于历史研究来说,传统纪年方式太过麻烦。

荆轲刺秦王距离司马迁将这件事情记载到《史记》,过了多少年?

这么简单的事情,还得用中间多任皇帝纪年作为基础进行计算,太过繁琐。

若是定下元年,只需一个最简单的加减法。

可惜几年前翰林精英们还要编纂《万历会计录》等重要典籍,人手不足。所以他只是让内廷选人编纂了一本简易版的《中华通史》,仅仅是挑选了一些重要历史事件,重要人物,作为蒙学科普书籍,教育子民。

认真算起来,其实只比“夏有禹,商有汤,周文王,称三王……”这类太过简略的三字经概括要强上一筹。

时间排序上,也只是简单按照朝代皇帝次序,没有精确具体的年份。

那本简易通史最重要的作用,就是以朱翊钧的视角,重新褒贬了一些历史人物和事件,尤其是王安石、秦始皇等人,风评都已经有所改变,作为他推广自己价值观,扭转社会风气的一种工具。

之前朱翊钧对于这种工具的要求,就是暂时能用就行,不过如今天下已经与十几年有了不小的区别,他又要准备更精确,更强大的工具胡了。

这一次,全新版本的《中华通史》,就将采用全新的元年纪念方式。读起来更加通俗易懂,容易在百姓之间普及。

百科全书派的一些观点,不能直接用在大明,但是朱翊钧很认可“迷信、成见、愚昧无知是人类的大敌”这句话。

未来的大明子民,能够阅读到更多的书籍,充实自己的精神。

阅读史书,历史教育就是其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

历史代表过去,塑造未来。

让大明人知道我们是谁,来自哪里,未来又有着怎样的历史任务。

在近些年,这种纪年法的用处还只是隐形的,但是等到未来,将会变得十分重要。

工业发展、技术进步之后,人们对于时间的要求,越来越精确。

确定元年,以精准、简单的的数字排列从古至今的历史。

等到电子信息化之后,更是一件必须要做的事情。

计算机千年虫事件,就是因为系统识别时间出现紊乱而引起的。

如果他现在不做,那么就等于拱手将这一领域让给了欧洲,连带着刚刚编纂好的新历法,也会成为最终的失败品。

其实早年的欧洲也是以教宗在位时间为纪年,确定记录的时间。

这套元年概念在欧洲全面普及,不过两百年左右的时间,还没有因为大航海,彻底成为世界标准。

欧洲的历法,以基督出生为元年。

哪怕这个时间点并不是真的,至少他们如此宣称,自然给十字架施加了一层无形的光环,对如今的人们能够造成潜移默化的影响。

这种政治意义,哪怕后世都很清楚。

满清临近灭亡之际,就有众多歌命党人决定要用黄帝或者是孔子纪年法,再也不用清帝的年号,作为纪年基础!

几百年后都如此重视纪年的基础,如今同样不能轻视。

等到将来,朱翊钧推广的这一套成功占领全球,他确立的历法,就是新的公历,他确立的元年,就是未来的公元。

正因此,朱翊钧给群臣下达新的任务,让他们上疏提议,看看哪一年作为纪年最为合适。

朱翊钧即位以来,改革多年,朝野内外早已经习惯他的作风。似乎是因为经历太多,大臣们都学精明了。他们对于朱翊钧的这道旨意,响应并不积极。

“原本呢,我等争上一争,让陛下裁决,看看谁的更好。但是看如今这般情况,显然陛下心里早有了主意。”

“谁说不是呢,历法修订了这么多年,陛下多半早就想好了名字和纪年这些事情。我等无非是凑个趣,何必再争。”

“哈哈,我等官职低微,先做好自己手头事。这纪年到底该定到哪,还是让阁老们去头痛吧!”

“对,等陛下先下旨,就算不妥,咱们到时候反对也不迟。”

如同狼来了一样,朝中只有少数官员对此上疏提议。就算提过之后,互相之间也没有激烈的争论,热度远不如之前。

大部分上疏提议的,都是以洪武开国作为整个中华的元年基准。

从洪武元年算起,至今二百多年。

以开国之初作为纪年起始,对于普通官员来说最为稳妥,没有政治上的风险。

唯一的问题是中华的历史太过漫长。

参考西历定下公元之后,这之前的历史,都要加上一个公元前,反过来排列。

若是采用这个基准,中华几千年大部分历史,都属于“公元前”了。

宋灭亡于公元前89年,李唐建立于公元前750年,秦始皇统一天下是公元前1589年……

计算起来,还是有点麻烦。

而且这种纪年方式和大明朝的捆绑过深,将来若是改朝换代,下一个朝代到底换不换?

若是不换,“百姓无不怀念我大明”,哪怕并非异族临国,而是大顺之类的朝代,或者是共和国,恐怕也会像吃了苍蝇一般,浑身难受。

中国自己都更换纪年的话,就更不利于后续全球推广了。

朱翊钧想要的,是一个较为古老,便于计算,有足够意义的时间点。

足以代表中华文明。

少数提及了孔子、黄帝等纪年方式,各有不同的缺陷,被朱翊钧弃而不用。

孔子和儒家捆绑的过于紧密,哪怕是在他死后,儒门立刻八分,各家各派都不再一致,但是在朱翊钧看来,过于抬高孔子的地位,不利于未来大明思想的进一步解放。

对于这位圣贤,他的态度一直是尊敬而不是过分拔高。

再加上前两年他刚刚对孔家处理了一番,如果现在再通过确定纪年的方式,提高孔子的地位,恐怕将来孔家还会重新壮大。若是未来的孔家家主再做出点什么作奸犯科的举动,未来的皇帝,都不一定有足够的胆魄去动手。

黄帝纪年其实很好,足以代表民族起始,清末的时候,歌命党人想要以此为基准,并非无的放矢。

在古代的一些典籍中,都认为黄帝制定了中华第一套历法,第一次开始正式纪年。

以他为起点,有着足够的政治意义。

唯一的问题是,黄帝距离如今太过遥远,已经涉及到了非信史的范围,时间点无法明确。

夏商周的断代工程,都是后世学者努力多年方才勉强做成。

就更别提在夏之前的三皇五帝了。

凭借后世出土的大量文物,朱翊钧敢拍着胸脯说确实有先商的中原王朝。但是远古历史中的具体哪一段属于夏,哪一段属于黄帝,就太过模糊了。

他并不想要和欧洲一样弄虚作假。

实际上在耶稣死了六百多年后,罗马才因为历法过于混乱,想要制定新历法,确立一个用于纪年的元年。

虽然决定要以耶稣诞生年为基准,但是历史记录缺失,又加上种种混乱的传说,导致这个所谓的元年并不准确。

清末时所谓的黄帝纪年,当然也是一样。

春秋战国都没有典籍记载具体时间,反要靠着《帝王世纪》、《皇极经世》这些晋宋的书籍去推测,误差可想而知。

但那时候的第一要务是反满,不用满清皇帝年号纪年,而是改换其他的纪年方式。为了激发民族自豪感,选择黄帝为基准无可厚非。

问题是如今大明又不是如此严峻的政治环境,朱翊钧不想自欺欺人,学习某些国家伪造文物填充虚假的历史。

中华真正连续的信史,要从西周共和算起。

从这之后,虽然早期记载依然不够全面,至少已经拥有足够多的典籍,确定时间线,可以按照君王在位时间,将他们在位时发生的历史事件依次排列,以此让中华历史顺延时间记录,明确划分。

这是朱翊钧曾经最为看好的一个纪年起点。

但是没有一个大臣敢提出来用这一年作为元年。

按照传统正史记载,周厉王残暴无度,加税敛财,怨声四起,又不许百姓抱怨,只能道路以目。等到不满到了极点,引发国人暴动。之后周厉王跑路,召穆公和周定公共同执政,称共和。

等到太子周宣王即位,共和执政的时代结束。

当然,按照后世出土的《竹书纪年》等典籍也有另外一种说法,认为共和其实指的是共伯和一个人,是他作为大臣,煽动阴谋,赶跑了周王,掌控国都。

虽然记载有冲突,但是无论哪种说法,在此时提出来都称得上大逆不道!

帝制国家,提起君王被百姓们赶出国都,臣子代为摄政的故事?

难不成是有谋权篡位的野心?

还是心怀不满,诅咒讽刺今上?

在教导皇帝的时候,可以用周厉王的事情作为劝谏的例子,劝皇帝吸取周厉王的教训,做一个好皇帝。

共和执政,之后又还政于太子,没有贪图权位,算得上是儒家名臣典范。

但是在平时可不能随便提起,尤其是在这个选择纪年,有着极大政治意义的时刻,更没人敢轻易上眼药。

哪怕朱翊钧其实不会因此怪罪惩罚,也没有人敢于在作死的边缘反复试探。

万一朱翊钧真的发作,遭罪的是自己。

朱翊钧并不在乎君王被驱逐的忌讳,几百年后若是推翻帝制,国民还可以将共和的旧事作为一种号召。

但是共伯和的这种说法,无疑让共和执政的完美故事,沾染了污点。

将来一旦出土竹简,戳破这一政治神话,多少有些尴尬。

更何况除此之外,他还有一个时间点可供选择。

耐心等待了数日后,朱翊钧终于等到了符合他的心意的纪年基点——秦始皇一统天下之时!

相对比黄帝、孔子以及传统典籍中记载的共和执政,秦始皇的形象无疑要糟糕太多。

缺乏仁爱之心,冷酷无情,暴虐残忍,焚书坑儒,驱使百姓修长城等劳役毫不吝惜,就连秦国公族亲戚,也被他大量诛杀……

可以说在风评上,仅比商纣王等亡国之君,勉强高了一点点。

当然,朱翊钧清楚,儒家对秦始皇的评判并不公平。

秦始皇一统天下,开创诸多制度,堪称千古一帝。

若是以目前做到的成就为止,朱翊钧都不敢说自己已经超越了秦始皇。

儒家对他的评价这么差,一个是始皇排斥儒家,重用法家,在道统上天然对立。另外一点,就是始皇死后仅几个月,陈胜吴广高举义旗,死后三年,秦国灭亡。

哪怕在生前,也有张良等诸多不服之人,想要刺杀他。哪怕刺杀失败,都能从容逃脱。

可见他虽然不是亡国之君,但是在秦始皇晚期,已经有了亡国之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