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边人 作品

第904章 匈奴人重新建国!

在那个满是丰收喜悦的金秋时节里,伊尔德兰带着乃蛮帝国那位年幼的小太子,终于在离石的允许下,踏上了前往天竺的旅程。

他们所乘坐的交通工具,乃是一艘以氢气作为浮力,电机马达螺旋桨作为动力的先进运输艇。

然而,伊尔德兰等人之所以来得如此之晚,其中缘由颇为复杂。

一方面,在此前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离石一直忙于各种事务,根本无暇接见他们;

另一方面,则是由于伊尔德兰尚未完成匈人帝国的重建工作,要是没有重建家园的信心和野心,他凭什么来见秦皇,难道真是来串门吗?

在未实现这一目标之前,他实际上已经丧失了面见离石的资格。

毕竟,曾经辉煌一时的匈人帝国,如今已走向分裂乃至濒临灭亡,这无疑给离石带来了极大的困扰。

当初,离石历经千难万险,跋山涉水,一心想要与匈人帝国结成同盟。可谁能料到,当他尚未抵达匈人帝国时,这个庞大的帝国竟然已然分崩离析,甚至极有可能彻底覆灭,仅剩下为数不多的匈人部族艰难地生存,顽强的活着。

对于离石而言,这实在是一件令其颜面尽失之事。试想一下,倘若此事被载入史册,后人将会看到这样一段记载:一个正在崛起的强大帝国,居然妄想要与一个行将没落的部落结盟?

这不仅显得双方地位悬殊、毫不对等,更是毫无尊严可言,简直如同一场闹剧一般荒诞不经。

面对如此尴尬的局面,离石无奈之下只得修书一封,寄往西域军团的范闲处。

信中的指示清晰明了——让范闲先行与伊尔德兰展开商业往来,并通过贸易活动向其提供一定数量的物资支援。

而离石此举的目的,无非是想借此机会好好观察一番,判断伊尔德兰究竟是否具有值得扶持的价值。

再决定见不见伊尔德兰,伊尔德兰从刚开始的惊慌情绪中恢复过来,由于在胡杨城中能享受到难得的平静,又有运输船直达里海中的小岛。

就在这样的局势下,一批来自伊尔德兰近卫军的年轻将领,有幸乘船抵达了胡杨城。这座城市成为了他们暂时休憩和整顿的港湾。

经过一段时间的调养与恢复,这些将领逐渐将原本,分散的匈人部落重新聚集在一起,并慢慢地使其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然而,曾经强大无比的匈人帝国却因为厌哒人的背叛与背后捅刀,最终走向了解体与分裂。一部分土地分离出来形成了厌哒帝国,而另一部分则被大秦所接收。

可以说,大秦的广袤领土中有相当一部分正是源自于匈人帝国的慷慨赠予。这份恩情使得大秦在某种程度上对匈人帝国,有了一份难以言表的亏欠之情。

尽管如此,大秦并没有忘记自己的使命与责任。他们果断地对西域地区的厌哒帝国发起了猛烈攻击,并成功地将其打得元气大伤四散而逃。

如今,那些残存下来的厌哒势力,已经沦为了大秦境内的土匪流寇。大秦军队毫不留情地对其展开围剿行动,以一种间接的方式回报了匈人帝国当年的馈赠之恩。

眼下,大秦决定暂时停下对外扩张的步伐,将重心转移到国内事务上来。

一方面,他们需要在境内大力清剿土匪,确保社会秩序的稳定;另一方面,还要全面推行身份户籍登记制度,加强对国家人口的管理和掌控。

不过,在这个过程中,大秦遇到了一个棘手的问题——有些种族始终坚决抵制汉化,对于大秦官府的教化努力置若罔闻。

面对这种情况,大秦高层经过深思熟虑后作出了一个艰难的抉择:既然无法通过温和手段改变这些顽固分子,那就只能采取极端措施,将他们全部铲除。

只是,在地域广阔、人口相对稀少的西域地区,想要彻底完成这项艰巨的任务绝非易事,主要还是如何找到胡虏主力。

这里地形复杂多样,茫茫大漠与险峻山脉交织纵横,给剿匪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而且,那些拒不汉化的种族往往藏匿得极为隐蔽,行踪飘忽不定,令大秦军队常常陷入被动局面。

但无论如何,大秦都决心要不惜一切代价,清除这些阻碍国家发展与民族融合的障碍,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大一统。

尽管各方势力都在竭力控制局面,但依旧难以避免地会有一些漏网之鱼出现。这些漏网的胡人部落,一旦心中滋生出不死不休的仇恨,便极有可能对西域的统治构成严重威胁。

而如今,经过一段时间的休整与恢复,匈人逐渐缓过劲来,这恰好为范闲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契机。

要知道,匈人帝国曾经可是这片广袤土地上当之无愧的主人,即便只是从名义上来说也是如此。于是,范闲当机立断,下达指令让哥舒翰所率领的精锐骑兵行动起来。

他们的任务便是将那些顽固不化、坚决不肯接受汉化的蛮夷之人,统统移交到伊尔德兰的近卫军将领手中。

值得一提的是,负责接收这批蛮夷的匈人近卫军将领阿杰南,乃是一位新近崛起的匈人将领,以坚定、冷静、忠诚、冷酷闻名。

在此之前,他本以为自己的前途将会黯淡无光、一片灰暗,然而令他意想不到的是,就在这突如其来的时刻,匈奴人的命运竟然发生了惊天逆转,再度变得前景光明起来!

随着这些游牧部落的强势加盟,匈人部落如久旱逢甘霖一般,其整体实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巨大补充。在此之前,匈人部落一直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他们不仅要面对来自厌哒人的疯狂围剿,还要抵御世仇波斯人的猛烈进攻。在如此双重夹击之下,匈人部落节节败退,几近走到灭族的悬崖边缘。

无奈之下,匈人部落只得仓惶逃窜至里海西面,那片广袤无垠的丛林群山中寻求一线生机。然而此时,匈人部落的人口数量已然锐减至极,甚至不足一万人。

更为糟糕的是,这残存的一万人全部都是男性,没有一个女性和孩童。这样的局面对于匈人部落而言,无疑意味着灭顶之灾就在眼前,经不起任何风浪。

正当匈人部落陷入绝望之际,那些蛮夷部落宛如天降神兵般浪,出现在他们面前,并毅然决然地选择加入匈奴人部落。

尤为重要的是,这些新加入的部落当中竟然包含着为数众多的妇女和儿童。不过,那些年幼的孩子们却并未被分配给匈人近卫军,而是被大秦留下来自行加以教化培养。

得益于这些游牧部落源源不断地涌入,匈人部落的总人口数迅速攀升至十余万之多,而且后续仍有望继续增加。这一变化不仅确保了匈人部落,能够正常地进行种族延续与繁衍,

同时也使得留守在海中岛上的近卫军士气大振、信心倍增。

仅仅过去了短短的一个月时间,匈人部落便以雷霆万钧之势,杀回里海西面群山,并成功地在那里重新建立起属于自己的根据地,再次站稳了脚跟。